2017年之後新增勞動人口遞減
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在於2017年之後的新增勞動人口遞減周期,以及2021年之後的總人口遞減周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af2c70100k7u1.html
人口也是財富 從人口數量和結構來分析行業投資機會 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結構所具有的消費需求特點,是企業和投資人決定自己資金投向與產品選擇的可靠情報,是企業和投資人尋找目標市場的重要參考。 人口是市場的第一要素,其數量直接決定市場規模和潛在容量,其結構則深刻地影響著市場消費結構和企業生產結構。 "人口紅利"經濟貢獻大 2007年底我國人口總數約為132374萬人:其中:2000-2007年期間出生人數——0-7歲為0.63億;1990-2000年期間出生人數——7-17歲為1億;1982-1990年期間出生人數——17-25歲為1.28億;1972-1982年期間出生人數——25-35歲為0.88億;1963-1972年期間出生人數——35-44歲為2.5億;1953-1963年期間出生人數——44-54歲為1.24億1949-1953年期間出生人數——54-58歲為0.3億;1949年建國時人口為5.4億。到2015年,根據13.5億的總體控制目標,中國的人口結構為:15歲以下的人口為約為1.3億,佔總人口的9.63%;15-25歲的人口為約為1億,佔總人口的7.41%;25-33歲的人口為約為1.28億,佔總人口的9.48%;33-43歲的人口為約為0.88億,佔總人口的6.52%;43-52歲的人口為約為2.5億,佔總人口的18.53%;52-62歲的人口為約為1.24億,佔總人口的9.18%;63歲以上人口為:5.3億,佔總人口的39.25%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0歲為分界點,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2歲到2015年,63-72歲的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39.25%,到2035年,60歲以下的人口約為6.5億左右,和中國本世紀中葉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的目標比較,60歲以上人口佔到53.57%,徹徹底底的已經是高度老齡化的社會。由此可見,我國當前是個勞動人口佔主導、少兒比重小、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講,我國正處於收穫"人口紅利"的尾部高峰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六、七十年代高生育期出生的一代現在都到了中壯年期,因此就迎來了適齡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老少撫養負擔較輕的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時期。但正是由於高生育期出生的這一代人的絕對數量較大,比歐洲德、法、英、愛爾蘭四國的人口總和還要多。這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其與人口紅利一起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乃至全球企業的生態環境。我國連續10多年的經濟高增長、大規模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的豐碩成果,均有人口紅利不小的貢獻成分。 人口紅利期的撫養比(老少撫養人口占勞動力總人口的比值)相對較小,生活質量很快提高,社會普遍存在消費與投資的經濟基礎,人們的消費慾望、投資慾望與理財慾望顯著增強,市場開始變得非常活躍。在人們從市場中嘗到消費、投資與理財的甜頭之後,又會進一步刺激消費結構的升級與理財市場的活躍,甚至個人投資創業也變得很活躍,這必然引起企業的生產結構與社會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變。 大消費催生大公司 中國不但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消費大國。有大消費,才會有大市場,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從這一點上講,人口也是財富。 人口的年齡結構決定人們的消費、儲蓄和投資行為方式,影響商品與資產的價格,進而會影響乃至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格局。歷史證明,不同的人口年齡結構期,總會留下某種企業與產業的烙印,如二戰後美國出現的"嬰兒潮"是美國歷史上一個人口高峰,伴隨著這次兒童人口高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崛起了強生公司,當這個"嬰兒潮"的人口經歷青少年時,快餐文化的盛行為麥當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步入中年以後人們的消費趨向引發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人們的投資理財需求推動了美國股市的大漲和金融保險行業的迅速發展。 中國的人口紅利刺激了外資與技術的向我轉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國的消費主流與消費取向,他們的消費需求變化對全球範圍內的相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人口結構主導消費結構 中國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勞動適齡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3/5以上,他們不但有自己的生產與生活消費,而且很大一部分人還有撫養老少的義務性消費。這部分人是家庭消費的最終支配者。從我國所經歷的時代特徵來看,這個群體又可劃分為15-25歲、25-45歲、45-60歲三個年齡段,不同的年齡段因其社會經歷、經濟基礎和家庭責任不同,消費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 15-25歲這部分人數大概有1.28億,是個富有潛力的特殊消費群體。這一代在優越的環境下成長,個性張揚、容易接受新事物,消費意識很強,往往偏向於購買進口品牌,有較高的超前消費傾向。但他們強烈的求新、求異思維又大大降低了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電腦網路、高檔通訊工具及其外圍設備等是這一代人的學習生活必須品,運動時尚與造型個性的汽車成了他們的普通消費,健身、旅遊與出國留學也是一大熱點,快餐文化與風格別緻的投資類中小戶型住房是他們生活消費的主導潮流 25-45歲的這部分人有2.16億,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相當一部分又都是在文革前後出生,大多有過艱苦的童年,比較勤儉節約,但通常受教育程度較高,就業機會比較好,撫養性消費佔有較大比重,因此這也是具有市場開發潛力的一代。家庭型經濟轎車、大中戶型與社區化的文化教育地產是他們的普遍需求,由於有一定積蓄,所以投資理財也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豐厚的經濟基礎,他們希望自己的居住品質更上檔次,一般會二次置業甚至"終級置業"。 45-60歲這部分人有1.24億,這代人在"文革"期間被中斷教育,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吃過苦,總體上不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傾向於節儉,對支出和消費升級比較保守。 60歲以上這部分人有5.4億,屬於老年階層。由於子女工作繁忙,自己又不想給兒女增添過多負擔,從而派生了老年人的自我消費。這個階段,老人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享受生活,更希望與人進行交流,因此他們多選擇生活在老年社區、親情社區等,同時決定了老年生活用品、老年娛樂與老年保健品是個不錯的投資方向。 上世紀50年代高出生率期間,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嬰兒潮」時期(1953年-1972年,尤其是最密集的1963-1972年間)誕生的人群正在步入老年,到2015年,63歲以上人口比重將達到39%以上,到2015年-2030年期間,「當一個年輕人的肩上扛起了更多的老人,儲蓄率將要下降,從而對經濟增長的動力產生影響。」 1984年-1991年正是中國出生率發生轉折的時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新出生人口在1987年達到2520萬的頂峰後開始減少,1990年短暫回升到2621萬,之後便一直以年均約45萬人的速度下降。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0歲為分界點,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2歲,到2015年,63-72歲的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39.25%,到2035年,60歲以下的人口約為6.5億左右,和中國本世紀中葉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的目標比較,60歲以上人口佔到53.57%,徹徹底底的已經是高度老齡化的社會。由此可見,我國當前是個勞動人口佔主導、少兒比重小、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講,我國正處於收穫"人口紅利"的尾部高峰期。 「日本上世紀8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滅與出生率下降後導致的房地產消費萎縮有關。」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也認為,2015年後中國房價面臨價格下調的壓力。
推薦閱讀:
※近代 歐裔人口vs漢字人口 移民擴張對比
※身份證號不會用完嗎?
※為什麼中國人在公共交通設施中喜歡爭座搶座,同樣人口密度高的其他國家城市就不會有這種情況?
※理論前沿 | 全球性的人口遷移與身份認同:從宗教社會學角度看文明衝突論
※地理答啦:一個城市的人口多少、規模大小,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