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楚簡書法的筆法與體勢

楚簡書法的筆法與體勢——答劉紹剛先生邢 文 《 光明日報 》( 2012年07月02日 15 版)

浙大簡「以」

浙大簡「如」

郭店簡「以」

郭店簡「如」

(蠶頭)

(「燕尾」)

劉紹剛先生對筆者《浙大藏簡辨偽》(以下簡稱《辨偽》)的書法分析提出商榷,讀後頗受教益。作為辨偽的手段,浙大簡的書法確實應在商、周書法的背景中考察。但對浙大簡書的章法、結字與筆法分析,如已能確認其偽書的事實,手段似也可簡化。就章法而言,劉先生認為竹簡文字每簡只有一行,沒有章法可論。然古人以「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亦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劉熙載《藝概·書概》)。《辨偽》附圖浙大簡72、104,雖都只有一行,但避讓呼應的章法已備,只是作偽者避讓的是竹簡殘缺的部分,從而留下竹簡殘後偽書的鐵證(《光明日報》2012年6月4日第15版)。

就筆法而言,劉先生指《辨偽》以宋元書法概念評論戰國筆法為不妥。按宋元人所論若干筆法,概念來自漢晉,技法卻成於先秦。當代書家以元人康里巎巎筆法比論侯馬盟書,實屬有見(孫曉雲《書法有法》,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第97頁)。傳世文獻所見術語晚後,並不意味著相應的書法現象晚後。筆者最近考證「章草」一名見於可信文獻的最早年代,僅不晚於東晉咸康六年即公元340年(《「章」與「章草」:漢、晉章草的再認識》,《民族藝術》2012年第3期,第15-20頁),這並不意味著漢代不能有章草。劉先生並以蔡邕《九勢》所論為「魏晉以後的行草書」。但《九勢》所論藏鋒、護尾、疾勢、掠筆等,廣見於戰國書跡,以之對照浙大簡,偽書敗筆一覽無餘(圖1、圖2)。《辨偽》一文強調「筆法奧妙」。用筆精妙,千古不易,「纖微向背,毫髮死生」(王僧虔《筆意贊》,《書苑菁華》卷十八),學者不可草草放過。書至戰國,筆法豐富而成熟,是書法史上的燦爛篇章,容另文專論。浙大簡偽書卻於戰國筆法毫無理解,《辨偽》已逐條解析其病筆成因。

就體勢而言,「隸勢」之義向無定說。以「勢」與「隸勢」論書,見於漢晉書論。我們所謂「隸勢」,應指書法所見隸書的體勢特徵。如劉先生指出,學者多以「隸書都是在秦系文字演變出來的。」這是受「秦書八體」說影響的傳統理解。「秦書八體」說見《說文解字》,以隸書起於秦火之後。我們認為,隸書萌生於先秦,有多種來源。秦系的青川木牘、秦駰玉版的隸書之外,晉系侯馬盟書多見蠶頭與燕尾的早期形態,並可見完全脫離古文形體的「不」字(圖3);楚系湖南子彈庫帛書、湖北望山楚簡、河南葛陵楚簡等,都見早期隸書的結體與用筆。楚簡書法是隸書的來源之一,稱有「隸勢」,似無不當。

戰國楚人書法字多「扁勢」,是楚簡書法的總體特徵。子彈庫楚帛書之外,湖南仰天湖、慈利楚簡,湖北包山、九店楚簡,河南信陽、葛陵楚簡等等,多見「扁勢」。曾侯乙墓竹簡字形修長,確與楚簡有別,但該墓墓葬形制、殉葬器物等,都與已經發掘的上千座楚墓不同,是否楚墓尚有爭議。郭店簡公布伊始,學者即注意到《語叢》等簡與楚簡有別。郭店簡中屬於「楚簡」的書法,也見「結體多扁」的特徵。「結體多扁」有兩層意義。第一,結體「多」扁,並非結體「皆」扁;出現部分結體頎長的文字,並不改變楚簡「結體多扁」的總體特徵。第二,「扁」是一種「扁勢」,而非「扁形」;戰國楚簡與漢初簡帛隸書中多見豎長字形,但仍扁意盎然,不失「扁勢」。

書法之外,劉紹剛先生從四個方面指出浙大簡「含有多國文字與書法的因素」,我們表示贊同。然而,馬首蛇尾、魚鱗鳳爪的「九不象」可能是真龍,字融古今、體兼「晉」「楚」的浙大簡卻只能是假簡。

推薦閱讀:

【 書法入門】楷書應該怎麼寫?李映宏教你零基礎學書法 (視頻)
唐代墓碑石刻書法《張測清墓誌》
吳昌碩花鳥畫畫的不錯,他的書法怎麼樣?
清 中興四大名臣書法作品
? 開講 | 丁謙教你學書法五十講 - 第三十二講

TAG:書法 | 簡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