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丨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上一章闡述了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道理。國君如果不能慎終如始的守一不離,反而以言稱信,以行稱善,那麼天下百姓,就會起了是非巧偽之心。於是就會,天下大爭,天下大亂。終至不救而敗之。本章接著上一章,進一步闡述,怎麼才能讓天下長久的安而不亂。
古之善為道者,上古時期,善以道治國的聖人。在春秋時期,天下已然失道而大亂。老子認為,更早時期的上古社會,才是以道德治國的典範。所以,道德經通篇,講的都是天道,天倫,和上德。而在春秋時期,社會失去道德,以人滅天,就開始講仁義這種人之道,人倫綱常。這也導致,後世很多人,理解道德經,都是弊於人而不知天,以人道解天道,名曰道德,其實無道亦無德。非以明民,不開人之天。
將以愚之,而開天之天。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民之難治,百姓為什麼難治呢。因為社會亂了,社會為什麼會亂呢。因為百姓各有各偽,各有各欺,各有各盜,各有各誇。就如同,一個人渾身都是病,治起來就會無從下手。此為難治。以其智多。百姓為什麼會難治呢,因為滅天子天,開人之天。人之道,不過巧偽。天之道,則素樸而純厚。巧偽愈多,則其德愈薄。天下失去道德,人人以妄為常,那麼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仁義去約束他們。百姓為了突破仁義的約束,謀求更大的利益,就會進一步變得不仁不義。沒辦法,統治者只能用法度強制性的來約束百姓。
老子認為,人生下來,都是道德足全,如嬰兒一般,不會傷天害理,他們因循天道而生活,並不需要人去治理他們,去約束約束,用暴力去震懾他們。後來之所以變的需要人治理,關鍵是在於,他們離失了道德,人道滅天道,社會才失去了安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所以說,用人之道來治國,就是國之賊。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
這裡的賊,是指道德之賊。天下有道,天下無道,到底取決於什麼呢。老子認為,取決於統治者。天下是怎麼失道的呢,統治者以智治國,就會把天下道德全喪棄了。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國君如果道德治國,不以人智治國,則百姓道德足全,天下太平,無所亂而無不治。這樣的統治,應天地之情,才是國之福。
治國最怕的就是,統治者,今天一拍腦門,認為這個是道,應該這麼治。明天又一拍腦門認為那個是道,應該那麼治。人沒病,為什麼要吃藥呢。天下安定,為什麼要治呢。
知此兩者亦稽式。
此兩者,指以智治國,和不以智智治國兩統治之道。以道德治國,百姓以天行。以智治國,百姓以偽行。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大信,真人之言,天之制而非人之斷。稽之,省察而因循之。稽式,以真言為天下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常知稽式,是此真言為天下式,治理天下,抱一不離。是謂玄德。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玄德深矣,遠矣。
失德之路:道生德,德生命,命生形,形生性,性生偽,偽生賊,賊生禍。
反德之路: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同乎大順,順生福。
與物反矣,性起偽,莫過於開人之天,喪己於物。要反德與初至玄德,就要棄物救人,而復其真。故曰,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合於天地,同於大通,百姓德備而善,則天下至安至福。附:《道德經》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推薦閱讀:
※一個人偷了一百次,看見路邊的乞丐,給了5塊錢。和一個從來沒有偷過的人,看見路邊的乞丐,踹了一腳。怎樣評判二者?
※我在班裡向同學說校園暴力竟然都特別冷漠,一臉世故,連老師也是一樣,他們難道一點心都沒有么?
※如何看待「最美鄉村教師候選郜艷敏: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相關新聞?
※二月十五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聖誕
※忠誠是一種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