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帖與臨帖學習書法既沒有一個萬靈的秘方,也沒有一套刻板的程式。這樣說,是不是就沒有規律可循呢?當然不是。古今書法家為我們創造了許多書法藝術珍品,也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書法學習經驗,其中摹帖與臨帖時兩種最基本的方法。 前人練字,大多是這樣的:先選擇一種碑帖作範本,仔細琢磨它每一字的筆畫與結構的特點,反覆摹,熟練地掌握它的寫法,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體的基礎上,再博覽廣習,兼收眾長,加以發展,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新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初學寫字,應從摹寫開始,也就是將較薄而透明的紙張覆於字帖上進行練習,此法適用於初學者,也可用於對新帖的練習,這樣宜於掌握字形的位置。這好比剛學走路時找一個牽引的人,當然也包括「描紅」、雙鉤填廓、仿影等。當摹寫熟練後,繼而「臨帖」,循序漸進,千萬不能隨心所欲,任意亂塗。 在臨帖或摹帖時,人們常常藉助一定的格子來進行,稱之為格臨。格臨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宮格)。採用格臨的方法,比較容易找准漢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們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楷書是基礎 書法學習上,前人把楷書比作「立」,行書比作「走」,草書比作「奔」,因為楷書方整規範,可作楷模,是各種字體的基礎,各種印刷字體及美術字,也都是從楷書轉化而成的;楷書的筆畫,富有變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筆的功力。楷書功夫不深,行、草筆力則不足。練好了楷書,再練其它字體,都較易於掌握。所以,學習書法,應從楷書入手,待楷書有一定的基本功時,再練其他字體。 學習書法,貴在多練,借鑒前人的經驗,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需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古今書法家,無一不是勤學苦練而成的。書法並不神秘,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刻苦練習,就一定能把字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歐陽詢之書法藝術歐陽詢(557~641), 中國唐代書法家。歷經陳、隋、唐三朝。字信本,湖南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少時敏悟博學,書學二王,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本,人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自幼敏悟,長大後博通經史,在隋時書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給事中,後官至銀青光實錄大夫,唐太宗時歷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世稱《歐陽率更》。 書學二王,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本,人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與裴矩、陳叔達共同編纂《藝文類聚》。歐陽詢書法遠承魏、晉,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他用筆從古隸中出,所以能凝重沉著,轉折處乾淨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為森嚴的氣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書的特色可用「險勁」二字來概括。歐陽詢的書名在當時已遠播國外,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家」,他的書體稱為「歐體」;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元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凡及楷書,言必稱虞、歐、褚、顏。其書初學生羲之,後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誌方勁峻利的筆意而自創風格,他的楷書險勁刻厲,清峻秀健。相傳歐陽詢書八體盡能,尤精篆隸,得方圓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為楷書,自然骨氣洞達,點畫工妙。又因其博採眾長,故其楷書結構穠纖得度,意態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他流傳下來的楷書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從總體上說,歐陽詢的楷書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點畫以方筆為主,鐵畫銀鉤,則勁不撓,有「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譽,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筆圓,寫得稜角分明,鋒芒華露,此實誤解。郭宗昌〈金石史〉謂;「人知信本變晉法,不知結體用筆多從古隸中出」。其書法之中截極其渾厚,而其鉤趯折角處剛而有韻致;二是其結構險峻嚴密,橫勢用仰,縱勢用背,屬於斜畫緊結一路。王文治《快雨堂題跋》謂:「歐陽以險絕為平,以奇極為正。」正因為其楷不避免險,故學之不當,易傷於清雅之致。歐陽詢的楷書看似奇,其實正,貌似方,其實圓,在歐楷諸碑中,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因為奉敕之書,故寫得特別嚴謹,亦特別難學,米芾曾謂「歐陽如新瘥病人,顏色憔悴,舉動辛苦」,正指此而言。《虞恭公碑》又名《溫彥博碑》,岑本文撰文,歐陽詢書,全碑計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篆額為「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貞觀十一年立,歐八十一歲時書。此碑楷書寫得比較輕鬆,易於為初學者入手,惜世傳摹刻、翻刻本較多,今選用嘉慶內府藏本。據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載:「此乃畢靈岩山館舊藏,畢氏獲罪籍沒,遂入內府,一九五八年余在上海徵得,今藏上海博物館。」此冊拓墨色濃,紙質堅韌,極為精到,後有王澍、翁方綱、王文治等跋,當為北宋精拓,今付梓影印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決」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歐陽詢-書法特點風格特點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可以說是廣采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歐陽詢早期學習王羲之的書體,傳說他曾以重金購得王羲之教子習字用的《指歸圖》,日夜揣摩,刻苦鑽研。後來又廣泛地學習北朝的碑刻書體,同時吸取了當時一些書家的長處,融會貫通,形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獨特風格。用筆特點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一絲不苟。清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就是說,歐字強調指力,寫出的筆畫結實有力,骨氣內含,既不過分瘦勁,又不過分豐滿。每一筆畫都是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輕重得體,長短適宜,恰到好處。歐字的用筆還講究筆畫中段的力度,一些橫畫看上去中段飽滿,得「中實」之趣;一些字的主筆都向外延伸,更顯中宮緊密,尤其是右半邊的豎畫,常向上作誇張延伸,這些用筆獨特之處顯示其超人的膽魄。歐體以瘦勁、險絕為主,此碑在歐書諸碑中最具此特色,已脫盡二王面目,而獨具風貌。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載:《其筆帶有漢人分法,是率更得意書。王元美雲比之諸碑,尤為險勁。》清楊敬《學書邇言》云:「歐書《皇甫誕碑》最為險勁,張懷瓘《書斷》稱其森焉如武庫矛戟,此等是也。」清翁方綱更是竭力失主重此碑:「是學唐楷者第一必由之先路,若不先從此入手,則間架結構何由而入《九成》、《化度》乎?」此是翁氏甘苦之言,可為初學者借鑒。歐體特點主要是瘦硬字方法。世傳歐收大篆、小篆、章草、隸、行、飛白、草、楷八體盡能,唐張懷瓘評:「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唐李嗣真《書後品》記「芡陽草書,難於競爽,如旱蛟得水,饞兔走穴,筆勢恨少。」宋蘇軾推重歐書小楷,題:「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宋米芾喜愛歐書草書,云:「暮年草書,精彩動人。」流傳至今傳為歐陽詢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夢奠帖》和行書《千字文》等。其中《夢奠帖》結體富於變化,最能表現出歐書勁險刻厲、矛戟森列的特色。歐陽詢所書碑刻傳世的有:①《九成宮醴泉銘》。碑立於貞觀六年(632),為他晚年奉敕書寫。碑字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用筆剛勁,纖濃得中,寓險峭於平正之中,成為學習書法的楷模。②《皇甫誕碑》,立於貞觀初年,筆畫瘦硬,字呈長方,在結體取勢中,充分發揮歐書的險峭的本色。③《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立於貞觀五年,是歐陽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於歐書其他碑石,書法靜穆渾厚,嚴密秀腴,在精整險勁中別具風貌。原石早已損佚,在宋代就有許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殘本,亦有人認為是早期的翻刻本。④《虞恭公溫彥博碑》,立於貞觀十一年。這時歐陽詢已80歲,但書法仍見功力。碑雖漫漶,從完好的字中仍可窺見謹嚴精勁的特點。 歐陽詢隸書碑刻有《宗聖觀記碑》、《房彥謙碑》等。《房彥謙碑》書法介於隸楷之間,緊健峭厲,有晉碑的風貌,可見歐楷的淵源。相傳歐陽詢臨有《蘭亭序》,流傳的定武本《蘭亭序》,是根據歐臨本上石的。傳為歐陽詢的小楷有《心經》、《九歌》、《千字文》等,但流傳後世的拓本,真偽很難確定。歐陽詢相貌雖很醜陋,但聰悟絕倫,讀書能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及北齊三公郎中劉珉,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自成面目,人稱「歐體」,為一時之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人們得其尺牘文字,咸以為楷范,故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後世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此法雖然摻人了後人所作的若於解釋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歐陽詢的:他的研究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溫彥博碑》等。行書墨跡有《張翰》、《卜商》、《夢奠》等貼。編有《藝文類聚》一百卷。《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貞觀六年(632)。楷書24行,行49字。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碑在陝西麟游。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趙崡《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卜商帖》,無款,傳為歐陽詢書。紙本,縱25.6厘米,橫16.6厘米。行書6行,共53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本是作為《史事帖》而流傳的,後來《史事帖》分離流散,此即為其中之一。書法挺拔俊麗,結體嚴密方勁,確為歐陽詢書法之上乘。歐陽詢書法作品賞析 《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書法作品賞析 《九成宮醴泉銘》宋拓唐刻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半開縱209cm,橫13.9cm。1956年張明善捐獻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藏。 貞觀六年(632年)六月立於麟游(今在陝西省寶雞東北)九成宮。今石尚存,但經剜鑿,損泐過多,已非原貌。歐陽洵76歲書,貞觀六年(632)刻石。書法高華渾穆,豐厚挺拔,既有晉人鳳韻,又開唐人新風,是千餘年來楷書登峰造極之作。此冊為宋拓明駙馬李祺本,是現存善本之最。曾經清高士祺、趙懷玉收藏。清初高氏重新裝裱。後歸張明善所有。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所寫,渾厚沉勁,意態飽滿。寫撇、捺常用圓筆,顯得圓融流暢。寫彎鉤用轉法,曲圓較長,適成全字有力的支撐。這些表現了溶隸於楷的特點,正如郭尚先所評:「《醴泉銘》高華渾補,體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併醞釀而成者。」因此千餘年來,此碑成為人們臨習楷書的範本。歐陽詢書法賞析《張翰帖》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歐陽詢書法賞析 《張翰帖》歐陽詢書法欣賞《卜商帖》《卜商帖》又稱《卜商讀書帖》,是 歐陽存世墨跡,紙本,高25.2厘米,橫16.5厘米,行書六行,共五十三字。上有宣和內府諸印和一瘦金體題跋:「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有人認為這是宋徽宗趙佶的手筆。此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卜商帖》用墨濃重,行氣淹貫,下筆鋒利如斬釘截鐵。他楷書中的瘦勁典雅,在這裡轉化為鋒銳的筆痕,似乎還殘留著北派書法中的方勁筆法。但是墨氣卻極為鮮潤,筆畫飽滿豐腴,起筆簡截而少婉約之勢,是與當時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獻之書風大不一樣的。 正如清人吳升《大觀錄》跋:「筆力峭勁,墨氣鮮潤。」歐陽詢書法欣賞 《卜商帖》歐陽詢書法作品欣賞《夢奠帖》《夢奠帖》全稱《仲尼夢奠帖》,七十八字,無款,但流傳有序,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南宋"御府法書"朱文印記兩方,"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後經南宋賈似道,元郭天錫、喬簣成,明楊士奇、項元汴,清高士奇、清內府等遞藏。郭天錫在跋中曰:「此本勁險刻歷,森森然如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折深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歐陽詢書法作品欣賞 《夢奠帖》歐陽詢作品欣賞-《行書千字文》無論是初唐四家(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是楷書四大家(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元趙孟頫)都是個領軍人物。他的書法從北碑得法,又學王(羲之、獻之)而參以隸意,形勢俊勁,意態精密,於平正中見險絕,自具面目,世稱「歐體」。他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碑,更是楷法精絕,結體平和而險勁,不可有一分增減,成了楷書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歐陽詢看來,一切都應是典雅、莊嚴的,一切變化都須按照法度而表現得充分、堅實、完整,趨於盡善盡美。所以即使偶然奔放一下,像他的《草書千字文》,仍然保持毫釐不逾的法度,更不待說此卷《行書千字文》了。《行文千字文》的用筆十分理性,處處注意點畫之間的主次、穿插、避讓,運腕用筆的周正、凝重、緊密,高華渾穆有餘而意態略遜,不及他在行書《夢奠帖》中那種「蟬聯起伏,凝結遒聳」,向背轉折,出於自得的風氣。這又不可不知。歐陽詢作品欣賞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歐陽詢-藝術成就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工具/原料工具:毛筆、硯台、墨水(一得閣牌)、印章、印泥(用水印泥,不要用油印泥)、毛氈、鎮紙、字帖、宣紙。(一般練字基本上都是如此)步驟/方法浸潤毛筆。用餐巾紙將毛筆上的水吸干。(不要用力拽毛筆的毛)將墨水倒入硯台里。鋪毛氈。用毛筆蘸墨並將毛筆在硯台邊上舔干。將宣紙鋪在毛氈上。(注意要放平)將鎮紙壓在宣紙上。(壓一邊即可)打開字帖,翻到你所要寫的那一頁。握筆。在宣紙上著筆。
注意事項前人練字,大多是這樣的:先選擇一種碑帖作範本,仔細琢磨它每一字的筆畫與結構的特點,反覆摹,熟練地掌握它的寫法,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體的基礎上,再博覽廣習,兼收眾長,加以發展,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新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初學寫字,應從摹寫開始,也就是將較薄而透明的紙張覆於字帖上進行練習,此法適用於初學者,也可用於對新帖的練習,這樣宜於掌握字形的位置。這好比剛學走路時找一個牽引的人,當然也包括「描紅」、雙鉤填廓、仿影等。當摹寫熟練後,繼而「臨帖」,循序漸進,千萬不能隨心所欲,任意亂塗。在臨帖或摹帖時,人們常常藉助一定的格子來進行,稱之為格臨。格臨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宮格)。採用格臨的方法,比較容易找准漢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們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楷書是基礎 書法學習上,前人把楷書比作「立」,行書比作「走」,草書比作「奔」,因為楷書方整規範,可作楷模,是各種字體的基礎,各種印刷字體及美術字,也都是從楷書轉化而成的;楷書的筆畫,富有變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筆的功力。楷書功夫不深,行、草筆力則不足。練好了楷書,再練其它字體,都較易於掌握。所以,學習書法,應從楷書入手,待楷書有一定的基本功時,再練其他字體。學習書法,貴在多練,借鑒前人的經驗,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需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古今書法家,無一不是勤學苦練而成的。書法並不神秘,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刻苦練習,就一定能把字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推薦閱讀:
※ACCA F7怎麼學?需要準備多長時間
※【共同學習】跟著大領導布局未來30年
※心態、成績與學習方法分析
※最適合學習英語的50部動畫片
※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
TAG:學習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