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常建 唐 題破山寺後禪院(13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作者簡介】常建(生卒年不詳),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與王昌齡同榜。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於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作者趣事】
拋磚引玉 唐代文人趙嘏(gǔ)頗有詩名,其中有一首《長安晚秋》,令當時鼎鼎大名的杜牧也非常喜歡,而且特別欣賞其中「長笛一聲人倚樓」一句,因此人們又叫趙嘏為「趙倚樓」。 當時,有位叫常建的詩人非常仰慕趙嘏的詩才。有次趙嘏來到吳地,這位詩人猜想他一定會去靈岩寺遊覽,便趕先一步,在寺里牆上寫了兩句未完的詩,以待趙嘏來續。果然,趙嘏來到靈岩寺,看到牆上的兩句詩,不由得詩興大發,欣然提筆,補成完整的一首詩。由於常建的前兩句詩不如趙嘏的後兩句詩好,所以大家把這種做法叫做「拋磚引玉」,即拋出一塊磚頭,引出一塊寶玉。 「拋磚引玉」比喻拿孬(nāo)的引出好的,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高明的議論,是一種自謙的話。 【詩文注釋】(1)禪房:僧侶的住房。 (2)萬籟:各種聲響。 【詩文解釋】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裡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沉寂,只聽到那悠悠鐘磬的回聲。【詩文賞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此詩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9、查慎行 清 《舟夜書所見》(15)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作者簡介】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寧人。清代詩人。早年從軍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許多詩是通過旅行見聞來的。詩學宋人,多抒發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業堂集》。 【詩文注釋】(1)月黑:沒有月亮。 (2)漁燈:漁船上的燈光。 (3)孤光:孤零零的燈光。 (4)螢:螢火蟲。 (5)簇:聚集、簇擁。這裡是吹起的意思。 【詩文解釋】晚上,天上沒有月亮,只有一盞漁火像螢火蟲一樣孤零零地閃亮。微風吹起了細細的波浪,由於水波動蕩,映在水面上的燈光好象化成了許多閃耀的星星。
【詩文賞析】本詩形象地描繪了黑夜漁船上的孤燈照射在微微動蕩的水面上的動人景象,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10、崔護 唐 《題成都南庄》(156)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簡介】 崔護:字殷功,博陵人。貞元十二年登第。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言極為清新。 【詩文注釋】(1)此:這。 (2)何處:什麼地方。 (3)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詩文解釋】去年在這戶人家門前,姑娘的笑臉和盛開的桃花相互映襯。今年的此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游長安城郊南庄,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使人萬分惆悵。 11、崔顥 唐 《黃鶴樓》(44)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崔顥(704?- 754年),汴州(今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他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他詩名很大,但事迹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詩文注釋】(1)黃鶴樓: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黃鶴磯上,背依蛇山,俯瞰長江,與岳陽樓、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2)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鶴過黃鶴山,因建樓。 (3)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4)鸚鵡洲:原在江中,今移與湖北漢陽接壤。 【詩文解釋】傳說仙人已乘黃鶴飛去,這裡只留下空空的黃鶴樓。 黃鶴飛去不會再回來了,而千百年來白雲卻依舊悠然自得地飄來飄去。登樓隔江相望,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的春草長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黃昏,極目遠眺,我的故鄉在哪裡呢?這煙波浩淼的江景,真讓人惆悵萬千啊! 【詩文賞析】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迹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12、岑參 唐 《逢入京使》(253)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作者簡介】岑參(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貧寒,二十歲時到長安求仕,天寶三年(744)中進士。岑參的詩,題材多樣,想像豐富。特別是幾次隨軍出塞,描寫邊塞最為擅長。他的邊塞詩以具有特色的語言,鮮明的情調,把西域地區的雄偉壯闊、綺麗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戰、遠戍思鄉,將軍逸樂、戰士悲苦等等內容都寫入詩中;熱情地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祖國而英勇抗敵的戰鬥精神。歷來被認為是「邊塞詩」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個。 【詩文注釋】(1)故園:故鄉。 (2)傳語:帶個口信。
【詩文解釋】向東望著故鄉路途那麼漫長,熱淚灑滿了兩袖,濕漉漉的沒有干。在馬上相逢沒有紙筆,就請你給我家裡帶一個平安的口信吧。 【詩文賞析】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詩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馬敘談,請他給自已家裡帶個口信,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全詩語言平易,但精練概括,情深意厚,親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 13、程顥 唐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程顥(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 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於當時名儒周敦頤。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 世稱「二程」。 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 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13·1《春日偶成》(91)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詩文注釋】(1)偶成:偶然寫成。(2)傍:靠近。(3)時人:當時的人。 【詩文解釋】天空飄著淡淡的白雲,春風輕輕地佛著人面,時當近午,我漫步於野花之間,隨著一行垂柳來到河邊。當時的人不知我心裡多麼快樂,說我偷閑學那些到處遊盪的少年。 【詩文賞析】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程顥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 13·2《偶成》(136)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詩文注釋】(1)偶成:偶然寫成。 (2)從容:不慌不忙。 (3)閑:閑暇。 (4)皆:都。 (5)靜觀:仔細觀察。 【詩文解釋】閑暇時萬事都從容自如,一覺醒來日上東窗一片光明。仔細地觀察宇宙萬物,無不生機勃勃自由自在,四季風光,與人觸景生情,因事寄興一樣變化無窮。道廣大無邊,通貫天地有形物之外,心思多變,猶如進入風雲變幻之中。富貴也不可驕奢淫逸,貧賤時也要樂天知命,這樣的男子漢才算是英雄豪傑。 【詩文賞析】程顥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此詩乃通過文學語言來表達他的理學宗旨。 14、曹豳 宋 《春暮》(130)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無涯。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處處蛙。 【作者簡介】曹豳(1170-1249)宋朝人,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曹豳因敢於在皇帝面前直言勸諫而與同時代的王萬、郭磊卿、徐清叟被稱為「嘉熙四諫」。 【詩文注釋】(1)冉冉:形容綠色植物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樣子。(2)無聲處:是指林間春鶯已老,啼聲將歇。
【詩文解釋】春花在門外紛紛飄落,已再沒有人去關心它了。綠樹的濃陰慢慢遮遍大地。林間的黃鶯已老不再啼叫,惟獨聽到青蛙呱呱的叫聲。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描寫暮春景物的詩。花兒落了,大地上已萬木蔥蘢;鶯歌歇了,青草池塘處處有蛙聲。兩兩相對,把暮春時節的那種繁盛和熱鬧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表現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美好風光,熱愛鄉村,熱愛和平美好生活的強烈感情。 15、曹植 宋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bó)縣)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年四十一歲。 【作者趣事】 七步成詩 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了詩句來,因為限制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15·1《白馬篇》(150)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詩文注釋】(1)籍,名冊。 (2)忽,輕視。意謂把死看得很輕。 【詩文解釋】既然我的名字已經被編入壯士的名冊,就不能有一絲的私心雜念。為了國家我可以犧牲自己,死又算的了什麼呢?
【詩文賞析】曹植寫這首詩,也是借詩抒懷,借寫白馬遊俠兒,來表達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15·2《七步詩》(161)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文注釋】(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詩文解釋】拿來豆子煮豆羹,濾掉豆渣成豆汁。豆秸鍋下燒得旺,豆子鍋里哭啼啼:咱們本是同一個根上生, 你為什麼迫害我這麼急! 【詩文賞析】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後,想要迫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