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

李利安教授(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2016年4月17日,由鳳凰佛教和終南山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新媒體論壇《終南山論道:中國式信仰缺了什麼?》在世界著名隱修聖地終南山舉行。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應主持人在四人論壇環節中的提問,就中國傳統式信仰的相關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核心部分涉及到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以下是李利安教授的發言節選:

目前中國的道德問題堪稱歷史之最

信仰到底是什麼?這個概念不解釋的話大家會有很多誤解。我們這裡所說的中國式信仰,準確的講是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第一,它是漢族地區的,第二,它是傳統的,第三,它是宗教的,這三個必須同時具備。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今天中國漢族地區傳統的宗教信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很重要的就是信仰缺失,除了信仰缺失還有一些問題,比如信仰混亂、信仰淡漠、信仰模糊等,這些同時成為今天中國信仰領域的問題。剛才主持人問我們,今日中國在道德方面是不是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我想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具有振聾發聵的警醒作用的。但是真要回答的話,我想所有的歷史學家都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不過,現在是我們五千年歷史當中,道德問題最嚴峻的時期之一,這個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作為最嚴峻的歷史時期之一的今天和歷史上其他嚴峻時期有什麼不同?現在是人們穿暖了吃飽了以後的信仰道德危機,而且是全球化時代文化飛速發展時期的道德淪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如此文明進步的社會制度背景下所出現的道德滑坡,所以,嚴格來講,現在的危機更加嚴峻,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可以說是歷史上道德問題最嚴峻的時期。

憂思:中國式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對治道德危機,人們在探索各種辦法,其中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宗教。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在歷史上對於中國的道德建設的確發揮了很大作用,不僅如此,它在整個中華大地各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今天的道德建設方面,人們把希望指向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這是有歷史根據的。我們今天在這裡所談論的中國式信仰,還是指宗教信仰。就是那種審視人的慾望、審視人的社會性、能夠在凈化心靈和靈魂安頓方面有所建樹的信仰。這種中國式的信仰,或者說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到底存在著什麼問題?這恐怕還要稍微進行詳細的一點的觀察。我感覺中國傳統式宗教信仰是3+2的結構,這個「3」是儒釋道,「2」是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如果從宗教合法性的角度看,則是2+1+2的結構。第一個2是指今天的合法宗教佛與道,第二個2是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中間那個1是指儒。這就是中國式信仰。中國式信仰只能從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這個意義上來講,離開了這個範圍就無法來談,因為中國太大了,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特色的民族信仰,我們只有在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這個角度下,才存在著一個「中國式」,而且這種「中國式」個性非常鮮明,在整個人類的宗教文化當中是獨樹一幟的。

中國式信仰本身存在什麼問題?說實話,問題是很多的。我過去曾經有個思考,就是看今天中國式信仰到底有什麼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宗教的主體來看,也就是從宗教自身來看,也可以從宗教的客體來看,也就是從宗教存在的土壤,即社會來看,社會給它的生存空間有多大,給它的擠壓有多大?從主體來看有六大要素,每一種要素都可以成為我們觀察的角度。其中有一個要素就是信徒本身,尤其是信徒作為組織化存在的時候,組織存在什麼問題?僅這一個問題就是很複雜的。

傳統信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現代化轉型,或者是現代性問題。什麼是現代性?科學理性,民主法治,這都是現代性。我們拿這些現代性來審視中國的傳統宗教信仰,就可以看出裡面有多麼的缺失。例如,在經濟領域看現代性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我們今天的自由競爭有沒有給宗教一個開放的平台、一個平等的機會?我覺得至少民間宗教、民間信仰沒有合法的地位,這就是不平等的。

從文化領域看現代性,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要表現就是科學理性。以此來審視,中國傳統信仰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我認為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另外,在科學理性的時代,我們如何呼應時代主流的變化?現在神神怪怪的東西是不是談的太多?現在依賴神秘力量實現功利化的追求是不是太多?我們在宗教信仰方面還要進行很大的提升,還需要不斷的宣傳和引導,這方面的問題還是很多的。

從社會生活領域看現代性,就是公民社會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一體化。對照佛教來看,傳統佛教活動的核心基地在寺院,在圍牆之內,它和社會有很大的隔閡。佛教的傳統總是重視佛怎麼說,看傳統、看過去的注意力特彆強,而面對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的注意力就顯得遲鈍。剛才主持人提到,現在學習佛教有很高的門檻。我想現代的人面對傳統的佛教這本身就是很高的門檻。另外,就像剛才主持人談到的,今天學習佛教其實也是一個金錢的比拼,你有錢了,那你到寺院里可能會有更多的活動開展,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有更多的感受能夠體驗和獲得。沒錢的人學習佛教有可能會面臨很多障礙。當然這也不盡然,但在中國的底層社會實際上是形成了這樣一個現象。我們到各地去旅遊,到寺院里門票就是一關。你要親近佛、親近法師,就要先買門票。這種情況是大大有問題的,和現代社會是不接軌的。

對策:對治中國信仰缺失症十大藥方

剛才主持人希望每位嘉賓給中國式信仰問題開個藥方。前面幾位嘉賓也提出了一些辦法。我在這裡也想開個藥方,也想儘可能的具體化。但是大家指導,這麼大的一個問題,絕對不可能用幾句話來解決,這是很難的。我試圖具體一點,我從宗教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來談,各提出五個方面的呼籲:

一、不要把宗教視做消極力量,國家應在法律層面重新審視宗教精神

先從宗教客體層面開幾個「藥方」。首先,我們不要把宗教視做一種落後的、消極的甚至是異己的力量,我們要看到它積極的力量。文革期間宣傳無神論,這不是不好,也好,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無神論那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更多的老百姓卻是盲目的無神論,無知的無神論,這種宣傳則是對宗教的盲目排斥,直至毀滅。這種餘毒直到今天依然大面積存在於中國社會,那種嚴重程度超出我們的想像。國家、政府和權力部門,包括社會精英、社會大眾都要樹立一種正確對待宗教的意識,這個意識需要宗教學的進一步推廣,宗教學研究要進一步面向社會。現在這種正面的力量還太弱。當然我們也希望國家能夠在法律層面乃至國家戰略層面,把這種重新審視宗教的精神貫徹進去。

二、痛下決心不要把宗教當成搖錢樹

第二,不要把宗教,尤其是中國傳統宗教視做一種經濟力量。宗教是一種超越性的文化,是凈化心靈、安頓靈魂、超越時空的終極化追求。我們現在把宗教看成這個能使這個地方有名、使這個地方靈,以宗教資源論證這個地方有什麼什麼,這樣的話,很可能就把某個寺院圍起來做旅遊開發了,這是很悲慘的事情。大家都看到宗教是一個旅遊資源,都看到它能夠變錢,把宗教變成經濟的力量。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各地政府也因此而恢復了很多宗教活動場所,並幫助宗教文化發展,但宗教旅遊開發這個餘毒非常深,對今天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往往形成巨大傷害,對宗教形象也是個巨大的抹黑,所以我們要痛下決心來改變這種現象。

三、信眾不要把信仰功利化

對信眾來講,不要把中國的傳統宗教僅僅視做一個神靈的力量。對於宗教,如果只看到有求必應這就錯了。現在很多宗教信仰者求財、求官、求健康,這都可以,但是如果你認為宗教信仰只是這個就一定是錯的,因為它還有倫理道德的教化,還有心靈的提升、精神的重塑,還有更多積極向上的一面,我們都把它丟了,只剩下燒香拜佛、有求必應,這就是錯誤的。而且這種現象在我們今天社會當中大面積存在,看看初一、十五、逢年過節寺廟的門都被擠破了,儘管也有民俗活動的意義在裡面,但更多的是功利化的追求。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四、不要把中國傳統宗教變成鐵板一塊

今天也不要把中國傳統宗教變成鐵板一塊。這不符合宗教發展的自由競爭原則。剛才說現代性當中的自由競爭原則,與此相反,鐵板一塊就是計劃經濟。在這方面我們應該積極倡導更多的生動活潑的、各有特色的宗教文化,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空間,現在宗教個性化發展的空間還不夠。國家的管理以及宗教團體的管理,還統得太死。這是不利於激發中國傳統信仰的活力。

五、不要把傳統宗教僅僅作為一種學術

不要把傳統宗教文化僅僅作為一種學術,僅僅作為一種哲學、文學、藝術等等。我們要知道,真正文化的復興,在中國傳統宗教這裡,就是一定要滲透到民眾當中去。文化建設不是上了多少工程,發了多少文章,完成了多少項目,而是老百姓當中有多少人接受了正確的信仰,有多少真實的素質提升,這是唯一的標準,其他的都是輔助。這些話主要是對學者來講的,他們應該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積極倡導,要把學術用活,要將文化用到民眾當中去,要真正發揮文化的作用。

六、推動宗教與現代社會接軌

從宗教主體的角度尋找對治信仰缺失的藥方,也有五個建議。一是要適應現代性。這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我們不要以為西方興起了後現代,我們就直接和後現代接軌,我們有何資本進入後現代呢?我們一說後現代,覺得和我們的傳統非常吻合,可以直接對接,這是錯誤的。我們首先要現代化,然後再考慮後現代。具有後現代精神的傳統文化,會使我們更加有信心。適應現代性,就是要適應民主法治,科學理性,市場經濟等等,就是要有維權意識,要有祛魅的勇氣,就是要有自由競爭的意識和抵制市場腐蝕的能力。就從寺院的管理來說,現在我們不能強行要求傳統宗教都用現代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傳統的佛寺道觀的管理模式也很好,但是現代化的民主法治的精神底蘊要滲透進去。還有剛才說的市場經濟,我們如何來運用市場經濟的法則?好比說,宗教也有市場的原則,信仰產品也有一個供需的關係。這些東西值得我們來推敲。總之,傳統的信仰當中非常卻失現代性,我們要繼續推動中國式信仰的現代化的轉型。

七、堅守宗教主體性不動搖

要堅守自己的主體性,也就是本位立場。宗教就是宗教,佛教就是佛教,道教就是道教,我們就是超越性的信仰,我就是凈化心靈的,我就是成仙成佛的,這就是本位和主體性。而不要社會上有一個風吹草動,一會兒倒向這邊,一會兒倒向那邊。現在改革的花樣層出不窮,口號與理念一個取代一個,一會兒是這樣的,一會兒是那樣的。我們宗教界很多做法都是跟著來走的,我覺得這都是缺失主體性的重要表現,失去了自我,隨波逐流,喪失宗教的魅力,嚴重抵消了宗教的價值。在本位立場方面,我們應該堅守、堅守再堅守!在主體性方面,要自信地說我就是佛教,我就是道教。

八、重塑宗教信仰的神聖性

要保持或重塑宗教的神聖性。我所說的中國式信仰,就是中國漢族地區的傳統宗教信仰。這種信仰現在比較混亂。見神都拜,並從拜神演變到拜金。不僅混亂,對超越性的宗教信仰非常淡漠。面對現在的佛教信仰、道教的信仰以及其他民間的信仰,我們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就是中國傳統式的信仰好像信和沒有信是一樣的,所以這有一個信仰淡漠的問題。當然,還有信仰的缺失,今天真正信仰宗教的人還是太少了,中國大地上有很大的一個空白,讓全球震驚,就是很多人沒有信仰。這在今天來講,要給一個藥方,就是重塑宗教信仰的神聖性。

九、完善宗教的自覺自強與自凈機制

完善宗教的自凈性。我們中國的傳統宗教,現在自凈的功能越來越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各家都是在激烈競爭當中,用積極主動的態勢向前發展,個個精神飽滿,活力十足,不斷完善,呈現出不斷向上的態勢。唐以後,三家握手言歡,四平八穩的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競爭性減弱,也逐漸缺少了自凈性。自覺自強的勁頭沒有了,或者是很弱了。這個和隋唐時代的那種氣象完全不一樣了。沒有自凈能力,就沒有向前發展的動力,就像沒有自我癒合、自我修復能力的機體一樣,必然走衰。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競爭的空前激烈,使中國傳統宗教到了一個自覺自強、自凈機制要重塑起來的時候了。

十、傳統宗教要積極走向社會 坐守其成很可能變成坐以待斃

激發積極性。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走向社會、走向現代,乃至走向國際。積極性一定要不斷的激發出來。中國傳統宗教和基督教相比,比較保守,關起門來,願者來,不願者去,一切隨緣。在全球化的時代,在文化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坐守其成很可能變成坐以待斃,這是很危險的。所以要積極主動的走出來,走向社會,走向人群,走向未來。

(信息來源:鳳凰佛教)


推薦閱讀:

直男審美有多可怕?《人民的名義》的中國式婚姻才真叫人無奈!
他們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了孩子|來自3個階層的中國式家庭故事
一文看透中國式人際關係:西遊團隊開除一人,你開除誰?
「中國式出軌」為何愈演愈烈?
中國式離婚觀後感

TAG:中國 | 中國式 | 信仰 | 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