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九、細思極恐:唐僧的身世到底隱含了什麼驚人的陰謀?

前面我們說到,觀音把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小白龍都安排妥當,一個關鍵人物就要出場了——唐僧。

說到唐僧,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唐僧肉。

《西遊記》中貫穿全文的一個重要信息——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

我們已經說過了,神仙是長生不老,不是長生不死,這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不管什麼蟲魚鳥獸,只有修了仙道,就立即駐顏益壽,容貌不會再變化,得到的時候是什麼樣,以後就一直是什麼樣。比如紅孩兒,他7歲的時候就修成了仙道,所以他一直就是個7歲小孩的模樣,但是他實際上已經三百多歲了。

修了仙道雖然可以駐顏益壽,但是壽命卻依然是有限的,每五百年就有一劫難,要躲避劫難就必須想辦法續命。

續命的東西有三種:人蔘果、蟠桃和唐僧肉。

所以唐僧肉作為行走的食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十分珍貴。

也有人說,吃唐僧肉長生不老只是觀音為了激起妖怪與取經隊伍之間的矛盾,而放出的謠言。

但是通篇來看,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肯定是真的,有一個人就吃過,就是大鵬鳥,大鵬鳥還知道唐僧肉的詳細吃法:

【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當飯。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須待天陰閑暇之時,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的吃方可。】

簡單來說,就是要天陰的時候,大家放鬆心情,划拳猜酒,邊吃邊嗨才能達到藥效。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讓唐僧受到驚嚇,【一嚇就肉酸不中吃了】。其實這一點是很難的,誰被吃的時候不害怕啊,要做到不害怕,就要有高度的精神覺悟,要堅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想法。

要事先做好唐僧的思想工作,「唐長老,商量個事兒……」

很多妖怪不知道唐僧的正確吃法,抓了唐僧一時間也不知道怎麼搞。所以不是那些妖怪有拖延症,而是在找食譜。

我們知道,唐僧肉之所以有這麼神奇的藥效,主要是因為他是金蟬子轉世,金蟬子好好的幹嘛要轉世呢?

如來說,是因為金蟬子同學上課不注意聽講,於是如來一生氣就把他弄死了投胎,然後還連死了九次。

很多人認為應該是十次,其實是九次。因為唐僧是十世修行,金蟬子是第一世,後面共有九世,除了兩頭的金蟬子和唐僧,中間還有八次轉世,到唐僧這第十世剛好是九死一生。

這裡要提到的一點就是,沙僧在流沙河的時候吃了九個取經人,很多人認為那九個取經人都是唐僧的前世。其實不然,唐僧的前世除了金蟬子那一世,只有八世,金蟬子那一世肯定不是沙僧吃的,他沒那個本事。

更重要的一點是,金蟬子的轉世作為極其稀有的食材,是不可能讓沙僧一個人稀里糊塗的吃了九次的。

回到之前的話題,上課不聽講就給弄死了九次,這也太誇張了。其他人幹了那麼多罪惡滔天的惡事都沒什麼卵事,為什麼偏偏金蟬子同學這麼倒霉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金蟬子有神奇的藥效——長生不老。

因為孫悟空五百年前攪亂了蟠桃宴,導致如來和手下一干人等少吃了一次蟠桃,沒有了蟠桃續命,五百年一次的劫難是多不過去的。

那怎麼辦呢?於是如來含情脈脈的把目光鎖定了旁邊的金蟬子同學……

那麼金蟬子是怎麼死的呢?肯定不是被殺的,而是如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先做好思想工作,然後才把餐桌抬上來。於是金蟬子同學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高尚思想,被端上了餐桌。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金蟬子是得到高僧,對他做思想工作很容易,那後面投胎重生的那些金蟬子轉世們未必就有那麼好說話了,怎麼才能保證後面的金蟬子轉世們能夠慷慨赴死呢?

我們知道,投胎轉世之後,記憶都被刷新了,就像唐僧一樣,雖然他肉體是金蟬子轉世,但是思想上他和金蟬子已經沒有任何毛線關係了,你要說服唐僧主動去死,是很難的,就唐僧而言,他就十分的怕死。

話說誰不怕死呢,其他的那八個金蟬子轉世們肯定也是一樣的怕死。

控制金蟬子轉世很容易,要能保證轉世之後依然能「深明大義」,都能夠懂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很難了,如來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一點可以從唐僧的身世中找到答案。

我們翻開《西遊記》會注意到,第八回合第九回之間有一回——附錄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

這個附錄講的恰好是唐僧的身世。很奇怪,為什麼這裡講唐僧身世的這一回會是附錄呢?

《西遊記》剛好一百回,中間為何卻多出了這一回?

這要從一開始說起,《西遊記》剛出來的時候,是禁書,很多書都被銷毀了。

後來傳世的《西遊記》是民間收藏的版本,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世德堂版,一個是朱鼎臣版,這兩本的顯著區別就是,世德堂版沒有唐僧身世的這一回,而朱鼎臣版的有這一回。這裡產生了很大的爭論,有人認為是世德堂版的私自刪減了這一回,也有人認為是朱鼎臣版的私自增加了這一回。

附錄里跟全文的其他地方有一個明顯的矛盾,就是附錄里說唐僧是十八歲之後才出家,而全文的其他地方都說唐僧是自幼出家。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一回是後面加的。

但是這一回的全文結構以及在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上是至關重要的,劇情也都是合理的,是說得通的。而且唐僧作為取經團隊的核心人物,他的身世是不可能不介紹的。

根據多個學者反覆考證,多數學者還是認為,附錄這一回應該是出於原著的。至於唐僧出家時間的這個細節,多半是因為多個版本相互拼湊產生的錯誤。

《西遊記》這本宏偉巨著也不可能是一遍寫成的,作者本人在撰寫的時候,就會有一、二、三乃至多個版本。後來由於此書被列為禁書,作者無法對流傳於世的多個版本中的錯誤進行統一更正。所以在細節上難免有些許錯誤。

為什麼要啰嗦這一個背景呢,這是因為附錄這一回暗含了一個驚天秘密——唐僧不是陳光蕊親生的,他的生父是水賊劉洪。

在《西遊記》中,其他人物的原型都沒有定論,但是唐僧的原型是毫無爭議的,他就是歷史上的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在中國佛教發展歷史中,甚至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都非常之高。中國的文化也深受佛教影響,所以《西遊記》中把唐僧的身世描寫的如此複雜,很多學者是無法接受的,很多讀者也無法接受。也正因為如此,世德堂版的《西遊記》中就刪除了這一回,又拼湊出了一回。

第九回就是拼湊出來的。第九回開頭那個漁夫和樵夫倆人斗詩,啰哩吧嗦的鬥了兩千多字,整整一回才五千多字,倆人斗詩就佔了一半,這在《西遊記》中是很不正常的。《紅樓夢》里經常有人斗詩,《西遊記》卻沒必要斗詩。即便是《紅樓夢》也沒有這麼斗的,太啰嗦了,跟上下文沒有一點關係。

但是,為了解決唐僧身世的爭議,人民文學出版社不得不做出妥協。

所以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出版的《西遊記》中,就把這一回改成附錄放在第八回和第九回中間,由讀者自己去定奪,信則有,不信則無,於是就出現了這個奇怪的現象。

關於附錄的解讀已經有很多了,雖然很多解讀都有些許的牽強,但是總體還是沒問題的。

大多數人的觀點都是一致的,唐僧的生父就是水賊劉洪,而陳光蕊只是一個幌子。那麼結局就是,唐僧尋親報仇,其實是殺了自己的生父,逼死了自己的生母。

那麼,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觀音和如來為什麼要給唐僧設置一個如此悲慘的身世呢?

吳閑雲老師的觀點是觀音和如來喜歡「惡人」,所以才故意給唐僧設置了一個如此悲慘的身份,讓唐僧與家屬劃清界限,讓唐僧能夠堅定不移的跟著佛走。

但是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太過於牽強。為這麼簡單的理由做這麼複雜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

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唐僧必然是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真實身世,知道自己殺死生父、逼死生母了。

但是根據後文來看,唐僧談起自己的身世的時候,坦然自若,全然沒有什麼心情上的波動。

比如在第三十七回中,唐僧跟烏雞國王說:「你的災屯,想應天付,卻與我相類。當時我父曾被水賊傷生,我母被水賊欺占,經三個月,分娩了我。我在水中逃了性命,幸金山寺恩師救養成人。」

《西遊記》中唐僧雖然是高僧,但是其實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試想,一個人如果被人矇騙著殺死生父,逼死生母,怎麼可能如此坦然自若的說出這一番話呢,更不可能還這麼淡定。

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唐僧還不知道真相。他對自己殺死生父、逼死生母的事情一直都不知情。

那麼觀音為唐僧量身定做的這段悲慘的身世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這個目的很大膽,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我的觀點就是——為了吃唐僧!

試想,如果一個人一旦知道了自己殺死生父、逼死生母,還有何臉面苟活於世,還有何面目面對世人,更沒有什麼顏面動不動去說道別人了,必然萬念俱滅,心如死灰。

由唐僧這一世的悲慘人生,可以推測出,前面的那八世的身世也同樣極其悲慘,也同樣因為一些悲慘的緣故,讓那些金蟬子轉世們沒有顏面繼續活著,讓那些金蟬子轉世們萬念俱滅、心如死灰、慷慨赴死。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長生不老」的療效。

唐僧作為金蟬子的第十世,還不知道自己全部身世的事實,他其實是一道備菜,如果佛教中還有人挨不到下次蟠桃會,那就會有人去告訴唐僧他到底幹了些什麼,讓他無顏面對天日,讓能夠大義凜然的去以一己之軀去拯救他人之性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總結來看,玉帝假借孫悟空之手,剋扣了如來等人一次蟠桃,如來他們為了渡劫,不得不說服金蟬子獻身,但是如來手下的一群人太多了,光羅漢就有五百人,一個金蟬子是不夠吃的,所以就得讓金蟬子不停的轉世輪著吃,到唐僧這一世剛好是第十世。

為了讓金蟬子轉世們能夠慷慨獻身,如來就給所有的金蟬子轉世們設置一個極其悲慘離奇的身世。生死輪迴是在佛教手中掌管的,操作這個是很容易的。

到唐僧這一世之前,金蟬子和他的八個轉世,已經被吃了九次了,佛教勢力內所有的人都依賴著金蟬子躲過了一次劫難,到唐僧這一世,基本不需要吃了,但是為了留一手,還是給唐僧設置了一個同樣悲慘的身世。

唐僧雖然沒有普度眾生,但是他普度了眾僧,最後如來他們又給唐僧設置了一個取經的任務,既向東擴展了勢力,又提拔了唐僧,而且又把唐僧這一稀缺資源重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推薦閱讀:

白骨精被拒保背後天庭的驚天陰謀
摩羅|西方傳教士史密斯的陰謀
原來謠言背後有這麼大的「陰謀」!
西遊記陰謀論
劉邦手下第一美男子,以陰謀著稱,兩次抗聖旨,仍能活命

TAG:陰謀 | 唐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