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 造成了那條難以消停的三八線?
三八線是位於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就成為同為朝鮮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兩個政權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朝鮮戰爭結束後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斯大林與羅斯福達成協議:託管朝鮮1945年2月6日,蘇聯克里米亞半島南部雅爾塔,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這裡進行著第三天的會議。下午3時許,當羅斯福提到邀請蘇聯參與對日作戰時,斯大林爽快地回答: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在戰爭結束時歸俄國」、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和蘇聯「使用滿洲鐵路」……「總統先生,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我就難於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麼俄國要參加對日作戰。」羅斯福不動聲色:「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完全沒有問題,不過,涉及滿洲鐵路和大連的方面,還要同中國政府商量。」斯大林毫不掩飾他對中國的輕蔑:「中國?他們最近對日作戰表現得很差勁,我覺得沒有同他們商談的必要。」羅斯福會心地一笑:「也許事後可以通知他們。」在就對日作戰達成交易後,羅斯福將話題轉到託管朝鮮上。他說:「斯大林元帥,我們談一談託管朝鮮的問題,好嗎?」斯大林表示願意先聽聽總統的意見。羅斯福說:「我認為,朝鮮從日本手中解放後,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進行託管。」他接著說:「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所取得的唯一經驗是在菲律賓,我們大約花了50年時間,來為那裡的人民做好自治的準備。就朝鮮的情況來說,託管期也許要20年到30年。」斯大林回答說:「我沒有其他的意見,但託管期愈短愈好。不過,總統先生,是否有其他國家軍隊進駐朝鮮呢?」羅斯福給予了否定的回答,並接著說:「關於朝鮮有一個問題是棘手的。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託管,但英國人也許對此感到不愉快,我想聽聽元帥的意見。」斯大林回答說:「我了解英國人,他們肯定會因為被排除在朝鮮託管之外而惱火。」他做了個殺頭的手勢,「事實上,丘吉爾首相也許會幹掉我們。您知道他的脾氣。」兩人大笑,彷彿看到丘吉爾氣急敗壞的神情。美蘇之間的交易就此達成。羅斯福將與蘇聯達成的交易通知了丘吉爾。自知實力不濟,丘吉爾也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最終「三巨頭」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協定規定了蘇聯對日作戰條件,確定了包括外蒙古獨立、蘇聯使用中國大連港和蘇聯通往大連鐵路的優先權益、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等條款。這些協定是完全背著中國政府作出的,完全是赤裸裸的強權政治交易,嚴重踐踏了中國主權。連號稱「五大強國」的中國在主權問題上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何況小小的日本殖民地朝鮮呢?朝鮮問題不僅沒有按照大國的安排發展,而且愈加複雜化,為朝鮮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4月中旬,美國總統羅斯福突然病逝,由當時的副總統哈里?杜魯門接任總統。斯大林仍向美國保證,蘇聯執行四國託管朝鮮的政策不變。四國託管朝鮮,因英國此時國力軍力大衰,有些自顧不暇;中國的蔣介石政權一心想著儘快佔領國內各大城市和解放區,根本無暇顧及什麼朝鮮問題,實際上只剩下蘇聯和美國託管朝鮮。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大陣營的對立,南北朝鮮作為美蘇對抗的抵押品,就必然地走向戰爭。所以說,雅爾塔會議實際上是朝鮮半島分裂乃至爆發戰爭的禍水釀造者、始作俑者。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後,7~8月,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後為艾德禮)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舉行會議。會議發表了《波茨坦協定》和《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對朝鮮問題重申了《開羅宣言》中的內容。在會議期間,蘇聯通報準備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蘇軍總參謀長還在會談中告訴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蘇聯在對日宣戰後將進攻朝鮮。他問美國是否可以配合這個進攻,在朝鮮海岸實施軍事行動。馬歇爾回答說,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朝鮮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以前,美國不準備對朝鮮實施兩棲作戰。杜魯門曾說:「國務院極力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部隊應由美國受降,但是我們要是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軍隊運送到朝鮮北部,那就無法保證我們在日本搶先登陸。」此外,美國估計攻佔朝鮮將付出重大代價,因而想把攻佔朝鮮的戰役連同「可能遭到的重大傷亡」留給蘇聯去承擔,自己坐收漁利。因此,美國雖然知道蘇聯將對日宣戰,但並未準備近期內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會議期間,美蘇兩國只劃定了空中和海上對日作戰的分界線,而沒有劃定地面部隊作戰的分界線。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實施兩次原子彈突擊。蘇聯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蘇遠東戰區司令華西列夫斯基指揮遠東蘇軍很快突破了日本關東軍的防禦體系。中國軍隊也展開戰略反攻。日本政府眼看失敗已成定局。為使本土免遭毀滅,8月9日,日本統治集團準備接受《波茨坦公告》,有條件地投降。10日日本把這個意向告訴了美國政府。美國於當天下午就研究好答覆的意見,聲明:自投降時刻起,天皇和日本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即隸屬於盟國最高統帥,該統帥將採取他認為必要的步驟以實施投降條款。這裡承認了天皇的權益。8月11日夜,日本政府得悉這個答覆。12日正式作出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在此同時,朝鮮怎麼辦?美國國務院經過研究,認為戰後美國要保住在日本的利益,就必須佔領朝鮮,既可作為掩護日本的前哨,又可作為前進的跳板。因此,搶佔朝鮮就是當務之急。美國總統杜魯門同意了這個意見。但是,當時美軍還遠在幾百公里以外的沖繩作戰,沒有能力快速運送軍隊到朝鮮。如果勉強把主力搶先運到朝鮮,那麼就要減弱在沖繩等地的作戰力量,戰爭勢必拖長。美國軍方匡算了一下,再打下去,戰爭至少要到1946年底才可能結束,美國軍隊還要付出50萬人左右的傷亡代價。為阻止蘇聯獨佔朝鮮,美國的唯一方法,就是儘快在朝鮮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以讓美蘇分別在朝鮮接受日本投降。這個任務,就落到了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身上。朝鮮半島就這樣被分成了兩半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議上,再次提出了共同託管朝鮮的問題,但沒有討論細節。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和蘇軍總參謀長安東諾夫在商談美、蘇兩作戰區域時,商定了雙方海、空軍活動範圍,以三八線為界,在朝鮮北部為蘇軍活動範圍,南部為美軍活動範圍。會談以後,馬歇爾感到朝鮮問題的重要,立即指示陸軍部長赫爾中將擬制美軍進佔朝鮮的計劃。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在朝鮮的受降問題。助理國務卿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接受日本投降的區域應儘可能向北推移,但國防部長馬歇爾的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等因素,搶在蘇軍進入朝鮮南部地區之前向北部更遠地區推進會有困難。於是,陸軍助理部長麥克洛伊請臘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搞出「一條儘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分界線。臘斯克和查爾斯曾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域來劃分受降界線,但身邊一時沒有資料。匆忙中,他注意到在地圖上北緯三十八度線差不多從朝鮮中部穿過,而且漢城及其附近的集中營都在三八線以南,於是決定用三八線作為受降區域的分界線。這個建議迅速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並於14日被總統杜魯門批准。15日,杜魯門給斯大林發出密電,通報了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的內容之一就是以三八線作為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的分界線。16日,斯大林複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於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
9月2日,麥克阿瑟在日本東京灣密蘇里戰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後,發布了「總命令第一號」,其內容根據斯大林的提議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駐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韓國、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南的韓國、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就這樣,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佔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受降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聯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正沿著公路向漢城推進。接到關於分界線的命令後,蘇軍迅速撤回三八線以北。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對朝鮮三八線以南實施軍事佔領。三八線斜穿朝鮮半島,長約300公里,它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過崇山峻岭,穿過18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以及6條南北鐵路線。三八線以南農業人口佔三分之一,基本上是農業區,歷來向全國提供糧食;三八線以北由於擁有發達的水電資源,全國大部分工廠設在北方,包括化工、鋼鐵、水泥和化肥工廠等,其產品支援南部的農業經濟。南北雙方在經濟上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因此,對於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來說,三八線都是一條極不合理的分界線。
三八線對於所謂的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蘇美兩國對三八線的確認包含著深遠的政治意義和戰略考慮。三八線對美國來說,其真實含義就是要阻止蘇聯利用參加對日作戰的機會,控制整個朝鮮。早在1944年5月的一份美國國務院的文件中就警告說,如果蘇聯獨佔朝鮮,美國認為這將會危及未來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因此三八線就被美國賦予了遏制蘇聯的政治意義。同樣,蘇聯接受三八線為界的方案,也有其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蘇兩國之間已出現分庭抗禮的趨勢,三八線的劃定為美蘇兩國在遠東和朝鮮半島的冷戰格局奠定了基礎。三八線成為美蘇兩國以及後來形成的以美蘇為核心的世界兩大敵對陣營在朝鮮半島對壘的楚河漢界,雙方各佔一個勢力範圍,用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進行相互遏制和競爭,但軍事力量不得過河犯界,否則便是犯規。一旦朝鮮打起內戰,必然會越過三八線,這就意味著打亂了半島上的大國均勢,兩大陣營的力量便會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捲入戰爭。因此,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的劃定為朝鮮內戰及其所引發的多國戰爭種下了禍根。平壤與漢城:兩個對立政權的出現1945年12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上籤署了《關於朝鮮問題莫斯科協定》,內容包括:美蘇兩國佔領軍司令部代表組成聯合委員會,同朝鮮各政黨和社會組織協商,以協商組成朝鮮臨時政府;經協商組成的聯合政府的建議應提交美蘇英中四國政府共同考慮,以使四國在朝鮮以五年為限的託管製得以成立。這次會議把雅爾塔會議確定的四國託管變成了委託美蘇兩國共管。美蘇之間不可調和的猜疑和分歧註定這種委託是不會有好結果的。1946年3月20日,美蘇聯合委員會在漢城成立,雙方首席代表分別為各自的佔領軍司令霍奇和史蒂科夫。當開始具體討論允許哪些組織參加咨商組織朝鮮臨時政府的會議時,雙方產生了巨大分歧。爭論的焦點是,美國「無論如何不能允許成立一個為共產黨所統治的臨時政府」,蘇聯則「決不接受一個為李承晚所把持的臨時政府」。經過24輪會談,雙方未能達成協議,遂於5月8日宣布無限期休會。1947年5月21日,美蘇聯合委員會在漢城重新召開會議,由於雙方仍然無法達成一致意見,10月18日該委員會停止工作。美蘇兩國之所以對臨時政府的人選各持己見、不肯讓步,是因為雙方都明白無論是佔領還是託管都是暫時的,朝鮮最終仍要交給朝鮮人管理,要想保住各自在朝鮮半島的控制和影響,就必須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和尋找合適的代理人。1946年2月8日,北朝鮮各抗日民主黨派、社會組織及各地方的代表會議決定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選舉金日成為委員長。金日成立即著手經濟改革,3月5日頒布土地改革法,通過平分土地,使少地和無地的農民無償地得到土地。8月15日宣布將工業資本總值中佔93%的日本壟斷資本收歸國有。到1949年,北朝鮮的工業總產值比1946年增長了約三倍,人民生活水平隨之提高。在南朝鮮,美國則努力扶植在美國或教會受過教育,「追隨西方民主」,願意接受美國的指導的朝鮮人,他們選中了李承晚作為其對朝統治的代言人。然而李承晚統治下的南朝鮮在政治上黨派迭出,政見不一、紛爭不斷;在經濟上生產衰退、物價飛漲、失業激增。1949年上半年南朝鮮的企業數減少到1943年的36%。由於無法消除與蘇聯在朝鮮問題上的分歧,美國逐步放棄了與蘇聯協調處理朝鮮問題的初衷,轉而越來越多地從遏制蘇聯的角度來考慮朝鮮問題。美國總統代表鮑萊給杜魯門的一封信中說:「儘管朝鮮是一個小國,從我們整個軍事力量來看,我們在這裡擔負的責任並不大,但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進行思想鬥爭的戰場,而我們在亞洲的整個勝利就決定於這場鬥爭。」這種說法代表了美國決策層的觀點。美國決定甩開蘇聯,在南朝鮮成立政府,並利用聯合國賦予該政府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以保持美國在朝鮮的政治影響。1947年11月14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關於朝鮮問題的議案。該議案決定設立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派駐朝鮮監督全朝鮮的選舉,然後成立全國政府。1948年3月29日至5月10日,美國佔領軍出動幾萬名軍警強行在南朝鮮進行了普選,並由被選出的198名議員組成國民議會。5月31日,國民議會推舉李承晚擔任議長,7月17日公布憲法,20日李承晚當選為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美國隨後推動第三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承認該政府是朝鮮的「合法政府」。1949年1月1日,美國政府宣布正式承認「大韓民國」。在南朝鮮成立政府的同時,美國軍政府宣布結束使命,並於1948年9月完成全部移交工作。李承晚政府在南朝鮮一面實行專制統治,壓制政治反對派,一面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鼓吹武力統一。美國政府對李承晚的所作所為並不欣賞,在美國人眼中,李承晚「決不是法西斯分子,他比法西斯早二百年——一個貨真價實的極端保守分子」。但是,美國卻不能拋棄他,因為他親美反蘇。杜魯門承認,美國「除了支持李承晚,再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個政府能夠阻止共產黨統治朝鮮,並在遠東遏制蘇聯勢力的發展。針對南朝鮮進行「大選」和成立政府,北朝鮮也採取了相應的行動。1948年6月29日至7月5日,平壤召開了各政黨及社會團體會議。會議宣布廢除南方的「偽選舉」及由此產生的國民議會,並決定在8月進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選舉,然後建立統一的朝鮮政府。8月25日,在朝鮮勞動黨領導下,北朝鮮進行了最高人民會議議員選舉,共選出572名議員。9月2日至10日,最高人民會議通過了憲法。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金日成當選為首相。10月,蘇聯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至此,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各自為政、互不承認、互相對立的政府,統一的朝鮮民族從分裂走向了對抗。這種局面不符合朝鮮人民的願望,對於南北雙方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雙方都企圖按照各自的意志統一朝鮮,加上美蘇之間相互較量、相互遏制的因素,一再加劇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朝鮮爆發內戰只是時間的問題。三千里江山硝煙瀰漫
朝鮮南北對立政權成立之後,美蘇兩國通過代理人在朝鮮半島實現了制衡,保持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均感到已達到了自己的有限目標。而且美蘇都把冷戰的重點放在歐洲,誰也不願意在遠東,特別是在朝鮮這塊彈丸之地投入過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都準備從朝鮮撤軍。1948年9月19日,莫斯科電台宣布,為響應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於9月10日提出的關於要求蘇聯政府和美國政府撤退各自在朝鮮的駐軍的請求,蘇軍將不遲於10月下半月開始撤出。並在1949年1月1日前撤退完畢。蘇聯並照會美國政府,要求美國照此辦理。12月30日,蘇聯宣布已完全從朝鮮撤軍。蘇軍撤走時留下了約3000名軍事顧問。1949年3月23日,杜魯門批准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確定6月30日為美國撤軍的最後期限,同時給南朝鮮軍隊6個月的補給,美國將幫助其建立一支至少擁有6.5萬人的武裝力量。6月9日,美軍按計劃全部撤出朝鮮,留下了一支不足500人的軍事顧問團,並於1950年1月與南朝鮮政府簽訂了防務協定。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講話,表示不能保證被劃在美國太平洋防線之外的南朝鮮不會受到進攻。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一是要依靠南朝鮮人自己來抵抗,二是依靠聯合國的集體行動。朝鮮南北兩個對立政權從成立之日起,就圍繞著國家的統一問題展開了尖銳的鬥爭,美蘇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對立和鬥爭也表現於此。蘇美從朝鮮撤軍後,朝鮮半島的局勢卻日趨緊張。南朝鮮在美國支持下堅持「北進統一」的政策。李承晚於1949年10月31日在美國發表演說,揚言「南北分裂是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並且加緊了戰爭的準備。朝鮮北方也加強了人民軍的建設。1949年3月,金日成訪問蘇聯,與斯大林討論了有關朝鮮的安全問題。斯大林明確表示:加強北朝鮮的軍隊是必要的,但是沒有必要害怕南朝鮮人。9月,包括重型武器在內的大批蘇聯軍事裝備運抵北朝鮮。在取得蘇聯援助的同時,金日成向中國共產黨請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朝鮮人回朝,加強人民軍的力量。1949年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聯絡部部長李立三、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周保中與朝鮮民族保衛相崔庸健等人在蘇聯顧問的參與下,在哈爾濱舉行會議,討論中國軍隊中的朝鮮籍士兵回國的問題。會議決定到1949年底以前把第四野戰軍中的28000名朝鮮籍士兵送回國。7月至8月,第四野戰軍中以朝鮮籍戰士為主的第164師和第166師回到北朝鮮。這些戰士回國後組成了朝鮮人民軍第7師。1950年1月,金日成又派朝鮮人民軍作戰部長金光俠到中國,要求把中國軍隊中的另外14000名朝鮮籍士兵接回國,中國方面同意全部移交。金光俠又要求這批部隊攜帶武器返回,中共中央也表示同意。4月18日,這批朝鮮籍戰士到達朝鮮元山。1950年6月,北朝鮮的總兵力達到13.5萬人,齊裝滿員的步兵師8個、半滿員的步兵師2個、獨立團2個、裝甲旅和裝甲團各1個,坦克150輛、火炮600門、飛機196架,此外還有5個警備旅和國內治安部隊。蘇聯軍事顧問團約有3000人,在人民軍中直到連一級都設有顧問,每個步兵師的顧問多達15人,北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中有斯米諾夫少將(後為瓦里西科夫中將)以下數十名顧問,顧問團團長為前佔領軍司令兼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科夫上將。同一時期,南朝鮮軍隊的總兵力為8個師9.8萬人,裝甲車27輛、火炮89門、飛機32架、艦艇79艘,南朝鮮軍隊是美軍撤離前由美國武裝和精心培訓建立起來的現代化軍隊。美軍移交給南朝鮮軍隊的軍事裝備像一座頗具規模的武器庫,1949年給南朝鮮1.1億美元的軍事裝備,足夠裝備一支數萬人的地面部隊:10萬條槍、5000萬發輕武器子彈、2000支火箭發射筒、4萬多輛車輛,以及各種火炮和迫擊炮。美國在南朝鮮留有一個軍事顧問團,共472名官兵,顧問團團長羅伯茨准將稱,經他訓練的南朝鮮軍為「亞洲之雄」。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鮮南北雙方共發生2000多起邊境糾紛。三八線上長期的武裝衝突和摩擦,終於引發了一場大規模內戰。6月25日上午9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務省在朝鮮戰爭爆發後通過廣播發布了這樣一條有關三八線戰鬥情況的新聞:南朝鮮偽政府的所謂國防軍,於6月25日拂曉,在全三八度線地區向三八度線以北開始了出其不意的進攻。發動意外進攻的敵人,在海州西部、金川方面、鐵原方面,侵入到以北地區1公里乃至2公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務省,已命令共和國警備隊擊退侵入三八度線以北地區的敵人。現在共和國警備隊,正展開著激烈的防禦戰來抵抗敵人。共和國警備隊已擊退從襄陽方面侵入三八度線以北地區的敵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已指令共和國內務省警告南朝鮮當局,假若南朝鮮偽政府當局不立即停止對三八度線以北地域的冒險的戰爭行為時,則即採取決定的辦法壓制敵人,同時敵人須負因這一冒險的戰爭行為而引起嚴重後果的一切責任。同日,金日成主持召開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和內閣的非常會議,研究了形勢。接著召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推選內閣首相金日成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和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會議還就按照戰時體制改組整個國家的工作作出緊急決定。26日,金日成發表廣播講話,號召「全體朝鮮人民如不願重新淪為外來帝國主義者的奴隸,就必須一致奮起投入打倒和粉碎李承晚賣國『政權』及其軍隊的救國鬥爭。我們將不惜任何犧牲,一定要爭取最後勝利!」7月1日,朝鮮政府頒布了戰時動員令。同時重新審查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兩年計劃,把它改編為季度計劃,以適應戰時要求。朝鮮人民積極響應號召,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工人報名奔赴前線。人民軍官兵奮勇作戰,以破竹之勢向南部挺進,號稱「亞洲之雄」的南朝鮮軍被打得丟盔卸甲、一敗塗地。6月28日,人民軍解放漢城。選自《國門亮劍---抗美援朝紀實》李慶山著 人民出版社
軍事分界線就像一道傷疤,深深刻在了朝鮮半島上,成了一個民族的傷痛,人們期望和平,軍事分界線在未來的有一天能夠消失,兩邊的人員能夠自由往來,骨肉同胞能夠相聚。
推薦閱讀:
※這三條「三八線」會讓你看著顯老
※魅力女人 熊爸爸Hakle幸福你的三八節
※時隔多年美國再提及三八線?這可不是給朝鮮面子
TAG:三八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