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臨終關懷及遺體的處理

佛教的臨終關懷及遺體的處理作者:佚名 發表日期:2010-09-02 09:33:12 來源:互聯網 人氣:147分享到:

臨終關懷

可以說,生死輪迴由個人的業力決定,解脫生死由個人的修行決定。然而,佛教認為,萬事萬物皆由因緣而定,所謂「心為主因,物為輔緣」。因此,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也不能忽視外界的助緣,這就涉及到臨終關懷的問題。當今世界,臨終關懷的問題已普遍引起重視。然而,世俗意義上的臨終關懷,往往限於生活上的某些安養、照顧,以及心理上的某些指導、安慰。它雖然有助於人們以平靜安詳的心態去面對死亡的降臨,但對於解脫生死這一人生的根本大事,卻幫助甚微。在此,佛教意義上的臨終關懷,則顯得十分重要。

佛教所說的臨終,指生命即將終結之時,亦即壽(壽命)、煖(體溫、生命熱量)、識(心識)三者即將舍離之際。換言之,眾生壽命的終結,實際上就是煖與識的分離。佛教認為,臨終之時死者的身心狀況,尤其是意識狀態,對眾生死後的去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當然,佛教認為,眾生死後的去向,從根本上說,系由眾生生前之善惡業決定。如,《佛說孛經》云:「死者棄身,其行不亡。譬如種穀,種敗於下,根生莖葉,實出於上。作行不斷,譬如燈燭,展轉燃之,故炷雖消,火續不斷」。又《業道經》云:「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又《大乘流轉諸有經》云:「至命終時,意識將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又《楞嚴經》卷8云:「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習順,死從流變。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又如古德云:「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總之,生死輪迴的決定性因素是眾生之業。但是,佛教也強調,臨終之正念,也是決定眾生死後去向的增上緣,至關重要。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云:「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又云:「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大智度論》云:「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噁心,即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惡道也」。在《楞嚴經》卷8中,也強調了臨終意念(想與情)的重要性:「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情想均等,不飛不墮,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想幽斯鈍。……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

因此,佛教不僅重視生前的積善修行,也很重視臨終之時能否保持正確的意念,以及對臨終者的臨終關懷。《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得度》)寫道:「人死之後,即持此法至其遺體之前——設有遺體存在的話——(面對亡靈)反覆讀誦,務要字句清晰而又活潑,印入死者靈識之中,直到死者的鼻孔滲出血液和黃色分泌物。當此之時,不可觸及屍體。(若欲行之有效)必須遵守下列規則:第一,不可為死者殺生;其次,親友不可在遺體附近飲泣或哀號;第三,其家之人應盡量多行善行,多積陰德。在另一些方面,此部《中陰得度》大法,以及其他任何佛教經典,亦可(對死者或臨終之人)加以解說。……它的濟度功效絕無疑問。這部甚深大法,只要聽聞或只僅見,不假修習禪定或作微密儀軌,即得解脫;縱使惡業深重之人,亦可假此秘密之道而得濟度」。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也列出臨終三要:「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之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見《印光大師全集》)

凈土宗尤其強調臨終正念和臨終念佛。所謂臨終正念,指臨終時摒除貪、瞋、痴等雜念邪見,心無散亂,專意於佛道之修持。凈土宗認為,藉平日稱念佛名之功德,於臨終時,心住正念而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凈土。當然,臨終正念亦須仰賴平生之行業熏習始能致之,而非一蹴可就。凈土宗認為,臨終念佛是往生西方的重要助緣,所謂臨終念佛,就是於臨命終時,依念佛三昧法,端正身心,面向西方,專註觀想阿彌陀佛,口中稱念佛名,心口相應,聲聲不絕,以蒙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因此,對於凈土宗而言,最好的臨終關懷莫過於營造一種良好的念佛環境,周圍的人和臨終者一起念佛,以助臨終者往生。凈土宗還有「十念往生」之說,認為即使是五逆十惡之人,臨終時若依善知識之教導,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即「十念念佛」),即可往生極樂凈土。《佛說觀無量壽經》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教的臨終關懷,除了幫助臨終者念佛往生以外,還有許多其它方式。如,藏密就強調在臨終者臨終之時,對其作臨終開示,幫助其作臨終修習。所謂臨終開示,就是在臨終之際,上師向臨終者介紹教法的主要真理,指出修行的心要,以加持臨終者往生佛土。所謂臨終修習,就是修行者在臨終之際,依密法進行最後的修習,以往生佛土。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寫道:「臨終有三個主要的修習:上策,安住在心性之中,或引發吾人修行的心要。中策,修轉換意識的頗瓦法。下策,依賴祈禱、恭敬心、發願的力量,以及覺者的加持」。書中還寫道:「佛教上師強調臨終時要意識清醒,心要儘可能清明、無掛礙和寧靜」。「死亡前的最後念頭和情緒,對於我們的立即未來,會產生極端強有力的決定性影響」。遺體的處理

至於在確定一個人已經死亡(壽、煖、識分離)之後,其遺體該怎麼處理?有關佛教喪葬的具體儀規,在此就不贅述。因為,佛教在有關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對一般在家佛教徒而言,歷來並無什麼確切、統一的儀規。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不同,佛教似乎並不太注重某些世俗的儀式。當然,在佛教流傳的各個地區,佛教在喪葬等方面還是有自己某些特定的儀規的。

需要指出的是,依據藏密的喪葬儀規,人死之後,在三、四天之內不可觸摸或搬動其遺體,以免干擾其最後的死亡歷程。因為據說中陰身完全脫離其世間肉身,約需三天半至四天的時間。因此,在西藏就形成了人死後三天內不觸碰或干擾遺體的風俗。至於有人認為遺體放在酷熱的天氣下三天可能會有異味時,密宗上師夏卓仁波切說了一句頗為幽默而又非常有說服力的話:「你應該不會想去吃它或賣它吧!」

在中國內地,風俗則有所不同。一般的做法是,待死者身體完全冷下來以後,再停一晝夜就可以搬動、更衣,在此之前,周圍的親友不可哭泣、哀號,不可觸碰遺體,且要防止蚊蟲叮咬遺體。當然,對於佛教修行者來說,最理想的是能夠在臨終之前預知時至,自己沐浴更衣,然後念佛往生,或安然坐化。

佛教贊成喪儀簡樸、莊重,反對鋪張浪費、吵鬧喧囂,特別反對以殺生之葷腥招待親友,以及以酒肉祭祀亡者。佛教的喪儀一般就是為亡者念佛、誦經(包括咒、偈)等。

關於死者遺體的最後歸宿,依佛教之傳統及觀念,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火葬。另外,在現代,佛教從大慈大悲的立場出發,贊成死者自願將遺體或器官捐獻出來,用於慈善目的。同時,捐獻遺體或器官也不受死後一兩天或三四天之內不得觸碰遺體的儀規的約束,因為這是死者自願的行為,由於其願力的原因,死者並不會因為他人觸碰其遺體而產生瞋怒等煩惱,因而不影響死者的解脫與往生。而且,由於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佛教所提倡的捨身精神的體現,因此,它對於死者死後的去向或解脫還有所幫助。

還需一提的是,不管是在西藏還是在中國內地,佛教徒都習慣在喪儀舉行之後的七七四十九天內(即中陰終結前),定期(一般每七天一次)為亡者舉行追薦之法事,稱中陰法事,如念佛、誦經、懺悔、祈禱等。

推薦閱讀:

人們為什麼會抱怨,該如何處理這種不良情緒
糖尿病足治療中為什麼要給創面創造濕性環境?
玩轉攝影后期—照片的提亮、調色和細節處理-頭條網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怒火
職場;處理人際關係的絕招

TAG:佛教 | 臨終關懷 | 處理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