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算不算資產投資?如果是,買房和生娃哪個回報高?是否適合你?
「 前言:本人首先聲明,此文並非鼓勵平民百姓多生孩、多養娃,何況我國還有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已能生兩個,比以往多了一個,但仍是對生育限制的。通過養孩子也並不一定就能實現階層上流(甚至還可能出現貧窮的代際傳遞),它的前提是孩子得有培養的潛質,並能通過教育、家庭培育及自我激勵成為一個社會需要並有高技能水準的人才。當然,我寫的還是一篇投資理財的小文,也就嘗試站在資產負債、投資回報的角度審視養孩這件事,並給大家一些思考和啟發:當平民百姓無法通過自身努力實現一代之內的財富增長和階層上流時,那麼,生育並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經過幾代的累積是不是一條階層晉陞、逆襲上位的終南捷徑呢?
1理解真實的通脹水平
國家用CPI表示通脹水平(民間以此衡量貨幣貶值程度),在改革開放的三十餘年中,除個別特殊年份,其數值多在2%-3%徘徊,超過5%的很少。在此期間,GDP增幅多在10%上下浮動,這是否說明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不大呢?
貨幣購買力體現在其數額相對於GDP數額的多少,我們看一表格。
無論是代表市場貨幣量的M2還是代表居民購買力的居民存款,其年增長都在20%以上,若取中間數則為22%,相對於GDP年增幅10%來說,真實的通貨膨脹應為12%,也可理解為貨幣的實際購買年下降12%左右。如果我們相信統計數據科學真實的話,這也很好解釋:因CPI統計只包含生活消費品,超發的貨幣流入資產領域,推高了資產價格,如房產/股票/大宗商品等。
所以,你要保持自己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和階層劃分不變的話,你的財富年增長應為22%——你的財富增長應與社會貨幣供應增長保持一致;而你要使自己的財富購買力保持不變的話,你的財富年增長應為12%,而這個增長會使你的財富增長速度慢於社會整體財富增長速度,你的經濟地位和階層劃分就會相應的下降——你的財富沒減少,只是別人的更多了。
工資年增長12%能實現,資產年增長12%也能實現(資產能對抗通脹,可以實際通脹率為參考),問題是很難實現年22%的增幅,那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答案是債務!
請你仔細理解這一公式: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
2收益率最高的是債務
收益率最高的是債務,這當然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資產收益率是12%,所有者權益(這部分就是你的個人財富)的收益率也是12%,債務的收益率當然也是12%,它的實質是債務協助個人財富的收益率達到了22%。
因為債務不是你的錢,是借來的,而借來的成本是5%左右,可它的收益卻是12%,這樣就具有了7%左右的凈收益,這是額外的所得,並附加到你的財富總收益里,從而在資產收益12%的情況下,你的個人財富(恆等式中的所有者權益)實現了22%的年增長,並且你借的越多(也就是負債),你的額外收益就越多,你的個人財富增長的就越多,這就是槓桿的魅力,負債的魅力。
需要強調的是,要實現債務的高收益是有前提的——債務的收益要大於它的費用支出,即你借來的錢是用於投資形成了資產,而不是用於消費,且資產的收益率要高於債務的利息費用,你要做的是尋找到高收益的資產,這就考驗著你的智慧、眼光、營運、甚至運氣。
既然負債這麼好,那就去借錢好了——借更多的錢、更長使用時間的錢、更能穿越經濟周期的錢、當然還要更低成本的錢,所以要借銀行的錢——這是所有錢中最划算的錢!
問題的解來了:要實現個人財富年增長22%的目標,必須負債加槓桿,必須要借銀行的錢!可什麼人能從銀行借到錢呢?答案是富人,底層群眾顯然是無緣的。
3底層無法更多的負債
根據現在的信用評判體系(隨著互聯網發展和大數據研究,這種評判體系正在改變,如微粒貸/網商貸/京東金條的出現等),銀行決定發放貸款最主要的依據為是否擁有抵質押物、企業的現金流/應收賬款等,對於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則有另一套非市場的體系。也由此能判定,有資產的富人、經營公司的企業主更容易獲取貸款,此外,在掌控資金、使用資金上,他們似乎也能比底層做得更好,這也是銀行願意放貸的一個原因。
在過去的三十餘年,你可以清晰的發現,凡是富裕人士大多都運用了大量的銀行貸款,多為經營企業。而普通百姓最易得的大額、長期、低息的銀行貸款就是房貸,大量一二線城市的普通百姓也因承擔了這種負債而資產暴增,當然實現了個人財富超22%的年漲幅。
社會中下層實現階層躍升的最大難點是沒有積累,無法證明自己的信用,也就無法負債,即使你提前預判到一二線城市房價必漲,也得有首付款和每月按揭的能力啊。
底層最好通過提高工作技能提升勞動收入獲取初始積累,再累積信用,進而達到負債的資格,
可如果做不到,那還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負債、並在自己的把控範圍內呢?答案是孩子!把生孩養娃作為一種負債,進而實現家族財富超22%的年增長目標,經過數代的努力實現階層的躍升不啻為一種靠譜的路徑。
4孩子是最易得的負債
上文已經說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獲得銀行貸款,並不是人人都有負債的資格,你要麼有資產做抵質押,要麼經營一家企業有現金流或應收賬款,即使投資買套房也得有首付款吧,這都是有前提和成本的。
如果把孩子看作負債的話,它是最容易獲得、並且成本是最低的(當然,你不要跟我說保胎期間要天天燕窩、山珍海味,生孩子要去高級私立醫院,還要找月嫂之類的,窮人有的是時間,盡量自己做好了)。
孩子和債務還真有許多的相似性:養娃每月的支出相當於貸款的月供;25年左右後他開始工作經濟自立相當於歷時25年的貸款還清;當他有了工作收入相當於資產開始有收益回報了……你輕而易舉的獲得了一筆負債,並把這筆負債轉換成了資產。
有人說養娃要花很多錢,甚至有媒體計算出幾個大城市的養娃費用,都在100萬靠上。是的,是累計100多萬,是在25年的長時光里把每月的支出加總一起,由於通脹和貨幣貶值,25年期間累積的100多萬的購買力跟當下的100多萬完全不同,這就像保險一樣,屬於偷換概念。
如果底層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這代的財富增長和階層晉陞,通過消費養娃、花時間教育/培養孩子,並使之成為人才,在自己的下一代實現階層躍升也是一個較為可行的途徑,畢竟孩子易得,消費支出也容易承擔。
5養娃逆襲的其他解釋
其實,養娃逆襲還有其他的理論解釋。
以時間換空間。底層的資金匱乏,但時間充裕,所以應以時間換空間,用更多的時間教育/陪伴/培養孩子,經過長時間的反覆錘鍊,把孩子打造成一個優質資產——品質優良的、成績優異的、主動積極的、潛力無限的人。
多一個逆襲的機會。關於階層晉陞、財富增長,除了努力、勤奮、家庭支持等,我們一定無法迴避運氣和機遇的重要性,能否成功有時候差的就是一個機會。當底層因種種原因無法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逆襲時,養娃就代表著一次機會和一個希望。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人能實現階層晉陞的極少,除非重大意外——朝代更迭的政治革命、重大發現的技術革新、國家轉向的政策方針等,更多的是一代代的積累,後代在前代的基礎再前進一小步,經過數代拼搏實現階層的躍升,如爺爺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偏僻農村來到縣城扎了根,爸爸在爺爺構建的條件下再次努力去了省城定居,孫子又在爸爸的基礎上走向國內一線城市或世界各地,是幾代人的合力聚力實現了家族的階層躍升。
養孩不是手段,養孩就是目的。把一個高額債務拉長到20餘年的長度去償還,並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經濟範疇內,經過長時間的錘鍊和洗禮,最終把孩子打造成一個最佳的實物資產。
你無力貸款負債,但可把養娃作為一種負債。
「
後記:
把孩子作為一項負債和資產,通過養娃實現階層的逆襲,帶有較強的一廂情願,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個體,父母也很難像養只寵物似的「為所欲為」,養孩子也無須這麼功利並強迫給孩子過大的壓力,適度即可,比起孩子的成才,或許成人更加重要。
當然,這不是重點,正像本文開頭說的,此文並非鼓勵生孩,也不是說通過小孩就一定能實現階層上流,只是站在資產負債的角度,換一種思路看待貨幣超發、貨幣貶值、通貨膨脹、資產收益和債務槓桿問題,進而引申出債務在個人財富增長中的作用,並鼓勵大家珍惜並好好利用債務槓桿。
推薦閱讀:
※簡單方法看姻緣是否相合
※中日兩國博弈愈發激烈 雙方擦槍走火是否在所難免?
※火德真君廟的閣樓匾額是否掛錯了地方?
※男人是否成熟,看他瞧女人的第一眼
※尼采,究竟是天才還是瘋子?15句經典語錄,你是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