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貼壓治療神經衰弱
耳穴療法歷史悠久,《黃帝內經》即有記載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耳聾無聞,取耳中」。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亦記載了利用耳中治療寒暑疫毒、黃疸等病的療法。
耳穴療法常被作為一種輔助的外治療法來應用,以對便秘、失眠、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進行治療。臨床常通過耳穴捻豆,或結合壓豆的方法調治人體的亞健康狀態,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如筆者曾用耳穴捻豆結合壓豆的方法治療神經衰弱症患者,取得令其滿意的療效。
理論及實踐依據
耳穴療法是指通過按摩、埋針、壓豆等方法刺激耳部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耳穴療法之所以能夠發揮療效主要在於耳部與經絡臟腑有非常廣泛的密切關係。如手陽明、太陽及手足少陽等經脈、經別均入耳中,足陽明、太陽的經脈則分別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陰經雖不直接入耳,但都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而與耳部相聯繫。因此,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上達於耳部。奇經八脈中陽維脈循頭入耳,陰蹺、陽蹺脈並於耳後。故《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與臟腑的關係亦十分密切,如《靈樞·脈度》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聲矣」。《難經》曰:「肺主聲,令耳聞聲」。
後世醫家在論述耳與臟腑的關係時更為詳細,如《釐正按摩要術》記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進一步將耳郭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說明了耳與臟腑在生理上的息息相關性。而當人體的臟腑或軀體發病時,往往在耳郭的相應部位出現敏感壓痛及皮膚變色、電特異性改變等反應。可見,耳與臟腑的病理變化也是不可分割的。根據我國制定的《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準方案》,人體各臟腑和部位在耳部都有其一定的代表區,由於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腎主藏精通於腦,故按壓耳部相應的心、肝、腎等穴位,對神經衰弱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治療作用。臨床實踐證明,通過對耳穴的不斷刺激,能產生疏通經絡、補虛瀉實、調和氣血陰陽、進而達到強身健體,及調節神經、內分泌平衡的作用。
神經衰弱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功能性疾病。西醫學研究多認為,本病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與興奮過程失調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致,多因長期精神緊張、情志刺激引起,以失眠、頭痛、疲乏、記憶力下降、心煩抑鬱、食慾減退等為主要表現,可發於各個年齡段,以腦力勞動者特別是學生群體多見。
神經衰弱屬中醫「不寐」「郁證」「虛勞」等病證的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與情志內傷、思慮過度、飲食勞逸失宜等致心、肝、膽、脾、腎等臟腑氣血陰陽平衡失調有關。本病有虛實之分,初起因情志內傷,多屬實證;病久傷及氣血,多見虛證或虛實夾雜。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及競爭的激烈,人們的壓力、心理負擔加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特別是神經衰弱者日益增多。神經衰弱為臨床不易治療的一種身心疾病,僅靠藥物治療往往不能奏效,且伴有其他副作用,並易使患者產生藥物依賴。故神經衰弱的治療調節須採用多種綜合方法。中醫治療神經衰弱,除了應用內服中藥調治外,亦多合用外治法,如按摩、針灸、拔罐等,其中耳穴療法經臨床實踐證實是一種調治神經衰弱行之有效且安全簡便的外治療法。
病案舉例
患者,男,27歲,2014年11月15日上午初診。主訴為精神狀態不佳1周,患者自述近來因學習壓力大、休息不佳而致神經衰弱,症見精神不振、頭悶脹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神疲乏力、面色少華、納差,小便調、大便不暢,余無明顯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略黃,舌邊有齒痕,脈沉弦細,尚未服用藥物治療。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中醫辨為心脾兩虛、肝鬱氣滯證。
具體操作方法為:取綠豆兩粒,用食指將綠豆左右各一按壓於患者耳前的耳甲腔內,拇指貼在耳背的對應部位,然後食指拇指相配合輕輕捻壓滾動綠豆,手腕及指關節需靈活,根據患者感受,捻壓力度由輕到重,輕重結合,以輕柔緩慢、患者能夠耐受為宜,以達到平調的作用;捻動部位由耳甲腔慢慢轉移到耳甲艇、三角窩、耳垂等處,在神門、心、脾、腎、垂前、皮質下等穴位上捻動時間要長,如此反覆捻壓滾動約10min時,患者感到耳部發熱,精神有所振奮,頭悶脹痛感減輕,接著操作2~3min後結束。
操作完畢後,患者感覺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當日下午複診,首先繼續給予耳穴捻豆療法,操作方法同上;然後在神門、心、脾、肝、垂前、皮質下等穴位處壓穴貼豆(王不留行籽),囑患者可不定時對其進行按壓,並注意休息、勿熬夜、飲食規律、保持愉悅心情、適當運動。1周後,患者來述神經衰弱症已基本消除,精神恢復以前良好狀態,已無明顯疲乏和心煩感受,睡眠改善、食慾增強、大便不暢改善。
討論
中醫認為神經衰弱多與情志內傷、思慮過度等因素致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因此應用耳穴療法治療時需注意辨證取穴,神門、皮質下、心、垂前等耳穴有治療調節神經衰弱的功效,所以常以這些穴位為基本按壓點;心脾兩虛者可加脾穴以健脾益氣、益心安神;肝鬱者可配肝穴以疏肝解郁;膽氣虛者配加膽穴以鎮驚安神;胃不和者可配胃、三焦穴調胃安神。這些耳穴臨證治療時常配伍使用。
在進行按摩、壓豆等具體操作時,還應根據神經衰弱患者臟腑氣血陰陽之虛實進行治療調節,或以瀉實為主,或以補法為宜,或平補平瀉。一般而言,對於神經衰弱之屬實者,操作手法要以重為主,類似於瀉法;而屬虛者,手法則以輕柔為主,類似於補法;虛實夾雜者,操作手法可輕重相當;但按壓穴位時,總體以患者能夠耐受及產生酸、麻、脹、熱等感受為宜。
注意事項:勿在患者飯後飽腹時操作,捻壓滾動的力度要適宜;還應根據患者神經衰弱證候的虛實,把握操作力度及選取重點捻壓滾動的穴位。如上例患者的神經衰弱證型為心脾兩虛、肝鬱氣滯,所以筆者採用了輕重結合的捻壓手法以達平調臟腑虛實的作用,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推薦閱讀:
※中醫治療糖尿病「說得清道得明」
※上海乳腺癌治療水平基本接軌歐美髮達國家
※【情感婚姻】心理治療師深刻獨到地談對愛情與婚姻的見解
※韓笑樂:原發性高血壓需心身綜合治療
※治療骨質疏鬆 中醫調理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