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道菜 叫你真正的吃遍中國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特色飲食:1、竹筍和竹蛆 阿昌族喜食竹筍和竹蛆。竹筍的吃法有鮮竹筍、干竹筍、腌酸筍等。鮮竹筍肉嫩細香,可當蔬菜,也可與肉、豆類等炒著吃。干筍是將筍晒乾放好,吃時用水泡生後再炒或煮吃。酸筍是將嫩竹筍切細裝入罐中腌酸,隨吃隨取。竹蛆是一種生在嫩竹中的蟲蛹,色白個大,肉嫩。有時一節竹子中有數百條,取出後用油炸脆,色澤金黃,撒點鹽吃,是一種高蛋白鮮美食品。
豬肉凍,是雲南阿昌族的風味冷盤。主要是利用豬頭、豬爪含膠質重的特點,熟制後加以冷卻凝固而成。嚼肉滑軟,苤菜根辛香。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特色飲食:1、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生皮:大理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肴。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特色飲食:1、 炕鍋饃饃:系在發酵麵糰中加乾麵、鹼水、菜油、食鹽或白糖,反覆搓揉,捏出牡丹、月季等花式,在炕鍋內烤熟。小者250克,大者5千克,薄者5厘米,厚者15厘米,別有風味。
全羊席:這是選用2齡左右的肥羊,治凈後整隻煮熟,然後撈起,按肋條、脊背、前後腿、髖、脖子、尾巴分檔切割,接著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各裝一盤順序上席,另配佐料調味。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特色飲食:竹筒子茶:布朗族人善於種茶制茶,也很喜歡飲茶。「竹筒子茶」是其中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布朗族人先把粗竹子砍成一個個竹節筒,將新採摘下來的茶葉炒熟,趁熱裝進竹筒塞緊,額用蘆葉密封好,並用藤條紮緊,放在火塘邊烘烤,去掉它的水氣,等到竹節表皮烤焦的時候,就製成了竹筒茶,儲存數年也不會變味。這種茶喝起來香味極濃,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禮佳品。
翡翠酒:布朗族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製。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 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特色飲食:雞八塊: 布依雞八塊是布依族招待客人的一道傳統的民族風情菜。布依雞八塊也是布依族辦紅白喜事或平常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菜。雞八塊是指雞身上的八個主要部位,即:頭、腳(又稱大腿)、小腿(大腿的上節、布依族稱為「卦」)、爪、翅、尾、腸、肝。
花江狗肉:俗話說「十月有個小陽春,花江狗肉勝人蔘」,花江狗肉實屬貴州一絕。吃狗肉先講究喝湯潤胃,這樣吃起來的口感會更加的新鮮。湯是狗肉、狗骨製成的原湯,它是以清涼見底而著稱的。
花江狗肉的吃法也頗為獨特。燉好的狗肉被切成薄片或塊狀,整齊地排在盤子里,盤子邊上是加了姜、胡椒粉、蔥花、芫荽、味精的狗肉湯,以及用幾十種調料做成的蘸料。吃的時候,將狗肉放到滾燙的狗肉湯中,原本八九分熟的狗肉立刻被燙熟了,再舀點狗肉湯到蘸料中,蘸料立刻就化開了。大夥邊蘸邊吃,真是又燙又辣、又麻又香。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特色飲食:1、冰臉:冰臉多於夏季食用,一般用麥子粉、燕麥粉
和甘薯小粉混合製成麵粉做的細條狀食品,以牛骨煮湯,食用時湯中加
冰塊、辣椒、醬牛排、蘋果片及其它作料。麵粉做的細條狀食品筋道
,湯味噴鼻辣,入口風涼,回味恆久。
泡菜:泡菜的品種繁多,選料廣泛,即有天然的山野菜,又有常見的農家蔬菜。所用的原料隨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從狹義上來說,可理解為冬季腌制的酸辣菘菜;從意義廣泛來說,可理解為包孕數十種之多的各樣醬泡菜,主要有小青椒、紫蘇葉、南沙參、桔梗、纓菜、白及、萊菔條、蘋果梨、魚乾等。朝鮮族泡菜需發酵,調料眾多,口感微甜、微咸、中辣、生脆。
達斡爾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特色飲食: 1、柳花芽菜:柳花芽菜叫「昆米勒」、「昆必勒」或「庫木勒」,是達斡爾人自古至今最喜歡吃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野生副食品。做菜時配以豬肥腸、豬肉、魚肉、狍子肉、芸豆或土豆。那深綠色的柳花芽菜和紫紅色的芸豆粒、白色的肉片相雜,就像紅瑪瑙、白玉片鑲嵌在墨綠色的絨氈里,格外協調雅觀。柳花芽菜的濃郁香味,每每催人食慾大增,族人被其馥香迷得往往直至飽腹也想不起吃主食;再好的主食在柳花芽菜桌上,也會遭到族人冷待的。
牛奶面片:以糧食為主食。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蕎麥麵、餅為主。達斡爾族的麵食以蕎面為主,有刀削麵、刀切短麵條、揪面片、手指壓柳葉狀麵條,和用拇指在另一隻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這些蕎麵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獸禽肉湯上煮熟。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特色飲食 1、竹筒飯:竹筒飯, 只需將新鮮竹節砍下,將優質糯米裝入竹節,加水浸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乾淨的甘蔗葉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內用文火燒烤或置於烤爐上烘烤把水煮干,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輕敲數遍,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融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香茅草烤魚:傣家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火燒魚、白汁黃鱔等。香茅草烤魚是傣族風味菜。做法是將洗凈的魚加入蔥、姜、椒等作料,再用味道芬芳的香茅草裹好,然後置於火上燒烤,烤時香氣四溢,烤出的魚香味撲鼻,味道鮮美獨特。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特色飲食:1、 酸茶:"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這種茶是用剛摘下的新鮮茶葉密封在竹筒里發酵後製成。 酸茶葉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認為這種茶可以解熱散毒。干茶和酸茶在當地集市上都可買到,通常由年長的德昂婦女出售,它們被為"蔑寧",在德昂語中,這是"茶媽媽"的意思。
2、酸筍和涼拌番木瓜: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 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 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備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涼拌番木瓜、涼拌挑手魚、竹筒搗菜、脆皮冬瓜、勒浪等。
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特色飲食:1、侗禾糯: 侗禾糯做成的飯軟香可口,不散不粘,適宜於做成飯糰攜帶出門。即使在家,侗族同胞也常用手抓起,捏成團吃,故名「手抓飯」,又名吃「糯團飯」。
陳年酸魚:龐桶酸菜是侗鄉最喜歡吃的酸菜,腌的是豬肉、魚、鴨、鵝等酸葷。秋收前,稻田放水乾魚,侗胞必以魚雜碎宴請朋友,魚或肉也放在桶里腌成酸味。秋收後殺的鴨、鵝,春節前殺的豬,亦照例以頭、腳、雜碎宴客,鴨肉、鵝肉、豬肉也是全部要入龐桶的。不論酸肉、酸魚、酸鴨、酸鵝,聞來都有一股撲鼻的醇香,進口略帶酸味。就是肥肉,經過二、三個月的腌制,吃起來也肥而不膩。在酸葷中,最名貴的是陳年酸魚,這種陳年酸魚只能在葬禮的宴席上由最受人尊重的長者受用。
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飲食:1、,「東鄉手抓羊肉」:味美可口,色鮮肉嫩,肉纖維脂肪含量適中,無膳味、肥而不膩,鮮美無比,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東鄉土豆片:東鄉人自古以來,對洋芋有多種吃法。鍋里煮洋芋、炕灰燒洋芋、地頭燒地鍋鍋、東鄉土豆片等,東鄉本土優質土豆用原始的方法烹飪,別有一番風味。土生土長的東鄉人和土生土長土的洋芋相依為命,成為開發西部的亮麗的風景和野餐美味,極具充實浪漫的詩意。
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特色飲食:1、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貢山縣獨龍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板當鍋,攤入麵漿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適口,風味獨具,營養豐富。石板火燒不壞,水澆不裂。把它當作鍋,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烙粑粑吃,不用放油,粑粑也不會粘在石鍋上,烙出來的粑粑特別泡,味道也特別香。
烤岩羊:岩羊,學名斑羚。岩羊肉味美,皮毛較優,民間還用其心、血、筋、角和蹄人葯治病。烤岩羊為獨龍族美味佳肴。麻辣味厚,鮮香綿軟,嚼之有勁,回味悠長。
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特色飲食: 1、樺樹汁:鄂倫春語叫「蘇烏色」,是鄂倫春族的主要飲料。春季四五月,樺樹汁最豐富,只要在樹根處劃一小口,汁液就會留出來。是兒童喜歡的飲料。
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特色飲食:1、尕德列得,又叫紅燜肉餅,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雞蛋、乾麵包等原料製作而成,略帶酸味,香而不膩,色澤亮麗,深受俄羅斯族人喜歡。
紅菜湯: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做各種食品和飲料。 著名的是烤制麵包和製做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紅菜湯瓦」,自製的味甜,不象一般啤酒味苦。
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特色飲食:1、手扒肉: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扒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奶茶: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特色飲食:1、烤鹿肉:烤鹿肉一般是將新鮮鹿肉切成小塊,用竹條串好,撒上鹽、生薑等調料,然後用木炭燒烤,烤出來的鹿肉香氣四溢,是高山族飲食中的上等佳品。
金字塔轉轉薯:阿里山人發明了「旋轉切花機」,將土豆、紅薯、山藥等天然食物洗凈,放進「旋轉切花機」里切割成「金字塔」狀,然後用竹籤串上,置於油鍋里炸熟,再澆上香料、果醬等配料,就成了一款款面色金黃、有焦有嫩、香脆可口、口味不同的綠色天然美食,故名「金字塔」轉轉薯。
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飲食:1、斗糍粑:「斗糍粑」是仫佬山鄉在春節期間家用糯米飯舂制的,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的青壯年男子便擺開架式,高舉"丁"字形榔錘,一上一下把糯米舂溶。一日糯米飯舂溶後,青壯年婦女便取出來做成饃餅,先放在用雞蛋黃或茶油抹過的大簸籮里,然後移到芭蕉葉上晾乾,印蓋花紋圖案。「斗糍耙」在仫佬山鄉還是送禮的佳品呢。
鴨醬:鴨醬是仫佬山鄉味美色鮮的調味佳品,殺鴨時留下鴨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壇內的酸水,用筷子拌勻,以血液變成略為烏黑為適度,然後加入少許食鹽和薑末。有的不煮,認為這樣保留"血鮮";大多略煮一下,一滾即得。用鴨醬調味而吃。
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特色飲食:1、「白旺」:在宰殺豬、羊、狗等動物時,用一個瓦盆接著刀口噴出的鮮血並快速攪拌,加進事先炒熟切碎的瘦肉、肝等,撒進辣子、八角和野花椒面等佐料,再攪拌即成。此菜味道鮮美,麻辣可口,成為哈尼族的一道名菜和哈尼人款待貴賓的上等佳肴。中醫養生理論認為,豬血是人體內難得的「清道夫」,可掃除臟腑碎發、肺部塵埃及金屬微粒等有毒有害物質,可治療痔瘡、氣血兩虧或老年習慣性便秘。哈尼名菜「白旺」與中醫主張不謀而合,實為綠色純天然之保健食品。
「長街宴」:哈尼語稱為「資烏都」,被譯作「祭龍比菜」、「長街宴」或「全寨團結酒宴」。「長街宴」在農曆十月的哈尼新年期間舉行,歷時3天,全寨農戶分為三撥輪番做東——每家辦一桌精美的酒菜,連桌椅一起抬出到街心,擺成百多米長的街心盛宴,全寨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龍儀式,誦念吉祥的祝詞,接著踏歌起舞,全寨鄉親把酒互賀、品評菜肴,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特色飲食:1、奶疙瘩:是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等少數民族喜歡吃的一種食品。被稱作「庫魯特」(乾兒的意思),是**的結晶體。奶疙瘩有兩種,一種是甜奶疙瘩,一種是酸奶疙瘩,可帶油可不帶油。人們食物補鈣首選,她製作的奶疙瘩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真正的綠色食品,奶疙瘩還有保護眼睛健康和美麗肌膚的功效呢。
油果子:又叫「包吾爾沙克」,用牛奶加適量鹽水和面(發酵的面為佳),然後搓成條狀,用刀將和好的面切成菱形,再用煮沸的牛、羊、駱駝油或植物油炸成黃色即可。
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特色飲食:1、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川菜:東坡肘子
夫妻肺片
粵菜:蘿蔔糕
五彩炒蛇絲
閩菜:佛跳牆
南普陀素菜
徽菜:黃山燉鴿
徽州毛豆腐
魯菜:燕窩四大件
灌湯包
湘菜:換心蛋
剁椒魚頭
浙菜:冰糖甲魚
湖州千張包子
蘇菜:清燉蟹粉獅子頭
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特色飲食:1、凍魚片:冬天到赫哲族人家去做客,有兩種食品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烈酒和削凍魚片兒。凍魚片兒的製作過程十分簡單,就是把新鮮的凍魚皮剝掉,將魚肉削成大而薄的片兒,蘸以韭菜花、醋及辣椒油等調和成的沾料食之。不過,可千萬別小瞧這剝魚皮和削魚片兒兩道工序,那可是衡量赫哲族婦女烹調技藝高低的一項標準呢!
氽魚丸子:多用狗魚、大馬哈魚、胖頭魚和鱤魚等一些肉質比較發粘的魚來氽魚丸子。這道菜肴的主要特點是:氽好的魚丸子顆顆潔白、表面細嫩,發亮,口感也特別軟嫩,入口即化。吃兩口丸子,再喝幾勺魚丸子湯,滿口清香,美味無窮。
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特色飲食:1、八寶茶:一般在茶中配上元胡、冰糖、枸杞、葡萄乾、核仁(杏仁)、果乾、芝麻、紅棗等,俗稱「八寶茶」,或蓋碗茶。經常飲用八寶茶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小編生活在寧夏,這裡多介紹點哦。
油香:俗稱油餅,是回族人民的傳統食品,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還要相互贈送。
丸子湯:丸子湯繼承了回族的傳統美食「九碗三行子」,在它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二六工」丸子湯更是遠近馳名、聞名遐邇。
油塔子:油塔子形狀似塔,是回族人發明的面油食品。一般做早點配合粉湯吃。塔子色白油亮,面薄似紙,層次很多,油多而不膩,香軟而不沾,老少皆宜。 現在已成為新疆各族人民喜愛的美食。
椒麻雞:椒麻雞是一道流傳於新疆的傳統名菜。主料是雞肉,主要烹飪工藝是煮。成品麻醇咸鮮,質地軟嫩,清爽可口。
黃面:奇台縣等地的回族人中,多有出名的拉黃面師傅,拉出的面細如遊絲,柔韌耐嚼。再加上配料精緻獨到,蒜、醋、辣味俱全,深受群眾歡迎。而昌吉州流行的「烤肉拌涼麵」獨特吃法,更是受到外地來客的青睞。
涼皮:涼皮是用普通麵粉做的。把面和好後,先洗麵筋。洗後,把面水澄清,倒去上面的清水,把下面的麵漿攪勻,用勺子舀入蒸屜的凹盤裡,厚薄要均勻。蒸上三分鐘,連盤取出,揭下,晾透。一般凹盤有兩隻,輪流做,速度快。
夾沙:傳統夾沙,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比較複雜,皮是用雞蛋和面混合後油煎出來的,餡是和丸子一樣的。先將雞蛋皮鋪開一張,餡先不油煎,直接鋪上去,然後再蓋一層皮,切成想要的形狀後,再過一次油。
酸奶:酸奶是以新鮮的牛奶為原料,經過巴氏殺菌後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發酵劑),經發酵後,再冷卻灌裝的一種牛奶製品。
九碗三行子: 「九碗三行子」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隻大小一樣的碗來盛,並要把九隻碗菜擺成每邊三碗的正方形。這樣無論從南北或東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這種宴席不僅擺法有講究,而且上菜時也有一定的規範程序。
三炮台:回族的蓋碗茶亦稱三炮台。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茶或三炮台。
回族待客普通的一桌筵席
回族最受歡迎的名吃——手抓羊肉
寧夏回族群眾最喜歡吃的麵食——羊肉揪面
寧夏回族麵食--羊肉臊子面
回族麵食
回族小吃——粉湯餃子
回族特色菜品——紅燒羊蹄
回族清真名菜——烤羊頭
已經普及全國回族清真麵食——牛肉拉麵
烤全羊
果汁牛肉:原料必須由回族的阿訇或回族人中有名氣的把關採購,牛必須是健壯的牛,再由阿訇宰殺,取其精肉鹽漬過濾,用水煮沸,去盡血水,入鹵進味,製成坯料,取純菜油燒至一定溫度,投入坯料油炸,濾盡余油,拌以數十種名貴中藥加工的香料和花椒粉、辣椒油、熟芝麻及少許糖製作而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產品質純細膩,麻辣香酥,入口化渣,餘味綿長。
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特色飲食:1、芭蕉肉:選料特殊,山八角,生於熱帶林中,屬野生香料,狀似砂仁,味比大料濃郁。桔葉以酸桔子葉為好。芭蕉清香,豬肉咸鮮,香料味濃郁,是基諾族傳統名餚。
油煎掃把蟲:掃把蟲是客至現去采來待客的佳品。此蟲寄生於掃把草,白色,長約一手,像筷子那麼粗。焙乾煎香,營養豐富,味道很像青豆米等。
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特色飲食:1、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這是景頗族人款待親朋好友和貴賓的特有野味佳肴。原汁清湯.醇香四溢,鮮嫩味美,回味雋永。
舂筒菜:景頗人的「舂筒菜」可謂餐桌上的「永恆主題」。 舂筒菜的主要佐料是豆鼓、辣椒、姜、蒜、苤菜、小酸茄、野蕪荽等。 「舂菜」不但營養豐富,口味好,還具有疏風除熱之功效。
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特色飲食:1、庫魯提蘇依合希:即酸奶麵條或酸奶疙瘩湯麵。把酸奶疙瘩放在水中泡軟,攪拌成糊狀,加水燒開下入麵條。有的地方還用鮮奶加水燒開下麵條。酸奶麵條是典型的牧區飲食,吃起來又酸又有奶香味。
馬腸:馬腸是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後,取其腸子,洗凈,再把馬的肋條肉切成條狀,放好咸鹽調料,塞進長約1米的馬腸內,兩頭用畜筋紮好,掛在屋裡風乾,兩個月左右即成。
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特色飲食:1、烤 茶 :烤茶的製作有多道程序:首先是把茶葉放在陶罐里,再在火塘邊烘烤,用手不停地抖動陶罐,讓陶罐里的茶葉烘烤均勻,等到茶葉烤出香味,往陶罐里倒入滾燙的開水,陶罐里會發出「唏唏」的響聲,烤茶水就做成了。
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特色飲食:1、甜糟:用黎族特產山蘭糯米發酵製成。海南風味美食黎族甜糟的營養功效 - 甜糟營養價值很高,用來煮雞蛋則更香美。如果將甜糟裝在壇里深埋地下,經三、五年挖出,則甜糟已全部化為漿液而變成「山蘭酒」。
傈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特色飲食:1、竹筒酒: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煙與飲酒的習俗。嚼煙時,先將煙絲放入口中,然後放點由檳榔根、李子樹皮,栗樹葉一起熬成的黑色膠狀物質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紅。飲酒時,主人取一竹筒酒,與客人臉貼臉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則就要從頭來過。
排骨鮓:此菜採用兩次腌制過程,第一次腌10天,為的是使排骨入底味.第二次用各種調料,香料腌制30天,為的是使排骨在入底味的前提下入香味.
軟軟 甜甜 糯糯的 只有傳統的做工和最好的配料(黃米、糯小米 本地土豬肉)才能做到這種口感和味道
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飲食:1、「拉布夏崗當」——涼拌獐子菌。在喜馬拉雅山低海拔的熱帶雨林中,盛產世界三大野生食用菌之一的獐子菌,它形似香獐毛而得名。這種涼拌菜,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它含有極高的蛋白質,營養豐富,是優良的滋補品。
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特色飲食: 1、 滿族八大碗: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 、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 、御府椿魚 、阿瑪尊肉。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八大碗往往用於宴客之際,每桌八個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時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來爽快,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
薩其馬:油炸條甜餑餑,是著名糕點。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蘸糖」,是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製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甜酒:甜酒,門巴話叫"曼加強"。門巴族的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愛喝甜酒,他們把甜酒當作飲料,喜慶節日,從早喝到晚,如果喝醉了,喝點辣椒水,就可以解酒。墨脫夏季氣候炎熱,百姓疾病較多,常飲酒,可預防一些疾病。
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特色飲食:1、養背子:蒙古民族最喜歡的名貴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慶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可見到。養背子,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不含胸叉),放入鍋中,加上涼水,待鍋開後,加上少量的鹽,講究火候(過了則老、不可食用),待煮好後,取出後,在大盤子中擺成羊的爬卧姿勢,即可上席。
馬奶酒:馬奶酒是蒙古族傳統飲食,為蒙古八寶之一,蒙又稱元玉漿,據傳為成吉思汗的妻子發明。馬奶酒由馬奶發酵而成,呈乳白色或略帶透明的乳白色。傳統的馬奶酒酒精含量很低,不過1.5到3度,更接近飲料。但隨著釀酒工藝的提升,馬奶酒的度數也有所提高,現今市面上的馬奶酒酒精度數20多度到40多度不等。馬奶酒的味道,酒香中帶著奶香。度數較高的馬奶酒,在剛入口時,與普通白酒一樣,有較為刺激的辣味。但是辣過之後,便會體會到濃濃的奶香,所謂口齒留香,即是如此。
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特色飲食:1、三葉蟲茶:湖南城步縣的苗族族群眾都會製作一種似茶非茶的「茶精」------三葉蟲茶,據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此茶裝籠內,蛀蟲也,取其屎用。」說明三葉蟲茶最早出現在明代初期。清光緒《城步鄉土志》載:「茶有八峒茶,略可採用。亦有茶雖粗惡,置之舊籠,一二年或數年,茶悉化為蟲,余名為蟲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順氣。」城步三葉蟲茶作為貢品進京前後長達170年。
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特色飲食:1、油茶:務川仡佬族油茶是極具地域特徵的一種茶湯,早晚喝油茶,普通茶道不是「泡」,就是「煮」,但務川仡佬族油茶卻講的是「熬」。 在縣城喝油茶主要是 「品味美食」,幫常佐之以荷包蛋、花生、包穀泡等干、脆食品,油茶里還放有炒米花、豬肉做的脆哨等。
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特色飲食:1、麗江火腿粑粑:金黃酥脆,香甜可口,油而不膩。不易變質變味,做好後放置數天,不會霉。
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特色飲食:1、「咕嘟酒」:用「咕嘟飯」(用玉米面和蕎子面製成,似年糕)釀製。其做法是將咕嘟飯晾涼,拌上酒麴裝入竹篾籮里捂好,幾天後發出酒味,或滲出酒液即改裝在罐子里,密封十幾天就成了。吃時先用笊籬過濾,再兌上一點開水或冷開水,加一點蜂蜜或甜味劑,稍加醞釀,即可飲用。這種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補健身之功效。
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特色飲食:1、飯腸:每年金秋是各家各戶宰殺年豬的時候,肥豬宰殺後,製作豬膘肉時餘下的內臟可製作出一道道別有風味的地方佳肴,其中飯腸是最有特點的一種美食。飯腸一般用豬腸灌制,先把豬腸洗凈,然後去油翻面,灌入拌有香油和佐料的米飯,然後放入開水中煮片刻即可。食用時,切成小片或小截,用炭火烤燒食用,回味無窮。
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飲食:1、烏米飯:「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烏米飯色澤烏黑髮藍,並帶有油光,香軟可口。
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飲食:1、呵況:呵況是水語,意指糯米飯。這種糯米飯不是尋常的糯米飯,它的加工程序比較多。水族人在稻穀成熟的時候,要過「新米節」,慶賀豐收。這個節日有兩大特色,一是節日輪流過,二是吃「呵況」。 一家蒸飯,滿寨飄香。這種糯飯特別香,吃起來口感格外好。呵況蒸好後,以穗桿編成碗,開甑第一碗,要恭敬地擺上供桌敬祖宗。來過吃新米。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飲食:1、奶粥:塔吉克族日食三餐,喜將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製成主食。如顯爾克魯齊(奶粥,將洗凈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爾太里堤(奶面片,用牛奶和面,然後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餅均離不開牛奶。
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特色飲食:1、古拜底埃: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於製作各種糕點,如用麵粉、大米加乳酪、雞蛋、奶油、葡萄乾、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鬆軟,風味馳名新疆。
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特色飲食:1、沓呼日:"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麥面中加上清油、鹽水拌勻,做成圓餅,放進灶內烤熟,吃起來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貴客時,桌上要擺一個酥油花的炒麵盒,端上一盤大塊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長的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這是主人對貴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特色飲食:1、粉蒸肉:鳳凰人每年立夏前後都喜歡蒸上一碗米粉蒸肉,據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有的在肉內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髮舞
特色飲食:1、雞肉爛飯:是佤族人民逢年過節或辦婚喪大事時必備的飯食,佤語稱為「每押」。其成品味道香美、營養豐富,是頗受稱道的佤族食品之一。
明天還有哦,繼續關注吧!
更多內容請關注
中外美食匯微信公眾號:world-meishihui1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不尊重女性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不尊重女性的國家是遲早要滅亡的不尊重女性的人是不配被稱作人的?
※冬至是中華民族感恩的一種方式
※歷史上,對於游牧民族,鄂爾多斯意味著什麼?
※清明常在 民族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