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寶寶不好好吃飯的曠世難題
寶寶在1歲以後,飲食結構接近成人,具有一定的咀嚼能力與自主進食能力,開始能以家庭食物為主。作為家長,這時候我們總希望他們能很好地坐在高腳餐椅內,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進餐。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寶寶不願意坐在餐椅內,稍坐一會就大吵大鬧要下地去玩,任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端著飯碗跟前跟後連哄帶騙地喂飯,一頓飯吃完,大人小孩都累慘了。長此以往便形成惡性循環,一到吃飯時間,全家如臨大敵,你追我逃的戲碼一次次上演,要是寶寶一口飯含著,不咽,再一臉【看你能把我怎麼辦】的表情簡直是火上澆油,做家長的內心一定無比抓狂「寶寶為什麼不好好吃飯啊?」
那寶寶為什麼不好好吃飯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於這時「餓」並非他最主要的需求點。從降生開始,人終其一生,吃不飽就會餓,餓了就會想吃飯,這是人最基本的生理現象。寶寶沒有好好吃飯原因,絕大部分並非因為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者生病,而是不餓,或者沒有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比如吃飯的時候x想著玩或者動畫片,或者想一會兒可以吃零食等等。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同年齡段的寶寶,主要針對的方面也不一樣(具體年齡請作為參考,需要根據寶寶本身特點因人而異)。
12-18M的寶寶——自主進食學習階段。
開飯後,關掉電視機/iPad/手機,讓寶寶坐在餐椅內,餐板上不放任何玩具,其他家庭成員也一起入席吃飯。準備一個底部防滑的碗,一個短柄易握的勺子。給碗里盛好白米飯,由寶寶自己吃,爸爸媽媽在旁輔助喂菜和湯,順序最好是一次白米飯,一次菜這樣間隔,偶爾穿插幾口湯也是棒棒的。
我們應當鼓勵寶寶自主進食,學會「放手」讓寶寶自己吃飯,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還在學習吃飯的寶寶,會把飯菜漏在桌子上,吃到頭上、鼻子里、衣服上,就像學習走路會摔跤一樣,是正常現象。他們需要的只是家長多給幾次鍛煉的機會,穿上特製的防水圍兜,就能精準無誤地將食物用勺子舀起,送進嘴裡。自主進食技能完美get。
這裡,特別說以下「咀嚼」。白米飯的顆粒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寶寶的咀嚼能力,但是肉類與蔬菜,特別是粗纖維蔬菜,在寶寶四顆磨牙長出以前,可以通過剪碎食物來幫助咀嚼消化,能更好地吸收營養。(注意:不是攪拌成泥!一歲以上的寶寶是不需要再吃糊狀、泥類性狀的食物。)
當寶寶能夠很好地配合父母並自己一勺接一勺地吃白米飯時,輕聲鼓勵並讚揚他,但請不要掌聲響起來,這樣做容易強調了吃飯這件「小事」,其他家庭成員該怎麼吃飯還是怎麼吃飯,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寶寶吃飯是一件怎樣的事情,而寶寶看見其他人津津有味地吃著喝著,也會對吃飯產生濃厚的興趣,跟隨著大家一起吃飯。眼看著寶寶吃飯越來越嫻熟,就可以把蔬菜肉類等其他食物一同交給他讓他自己吃,不但解放了爸爸媽媽,也鍛煉了寶寶。所謂環境養人,就是如此。
24-36M的寶寶——進食習慣養成階段。
對於那些你追我逃前後盯著喂飯的「熊孩子」來說,普遍存在著進食習慣不良的現象,當然,不排除有些寶寶天生就不是個吃貨,但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做起。
所以,來接個大招。
開飯後,讓寶寶坐在餐桌前,擺上飯菜與用具,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吃飯,這個時候,一般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吃,並吃完。
二、吃,但是拖拖拉拉心神不寧需要三催四請討價還價要去看動畫片、玩玩具,扒拉幾口飯就說吃飽了,有剩飯。
三、不吃。
第一種情況按下不表,來說第二與第三種情況。
在確保寶寶不是病了或者有任何不舒服(包括長牙)的前提下,可以讓寶寶:1、立即下桌,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能打擾其他人吃飯;2、依舊坐著,等所有人吃完飯後再下桌。這兩種方案的結果是一樣的——寶寶的飯沒有吃/有剩飯,OK,大招來了!
告訴你的寶寶,下桌後,沒有一切零食,連水果也沒有,口渴喝水,任何要進嘴巴能夠橫掃飢餓的,統統沒有!還有在保證食品儲存衛生的前提下,也可以在下一餐時間把這一餐沒吃/吃剩的飯菜,重新端上來,當然,肯定是加熱的。
要知道,飢餓感是積極進食的良藥,只有飢腸轆轆的時候,面前不管山珍海味還是粗茶淡飯都自帶美食光環,食之有味吃完還要。
除了放大招,還有一個輔助技能——「零食消失」。無論是泡芙乳酪棒還是打著各種營養旗號的餅乾,讓它們消失!斷了這條後路,寶寶知道沒盼頭了,不吃飯餓了就沒東西吃,就會格外地珍惜吃飯的機會。
好好吃飯,才是正經事。
Ps:這一招放的比較大,要提前清場,請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儘可能迴避,不然傷及家庭和睦就不好了。
關於如何添加輔食和其他兒童相關食品的文章,可以發「輔食」和「食品」到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一小時爸爸」來看。
推薦閱讀:
※寶寶首選輔食不是蛋黃是米粉
※育兒嫂自製「磨牙棒」,專治寶寶亂啃東西,營養又健康!
※寶寶動作發育自查表,你家寶貝達標了嗎?
※什麼時辰出生的寶寶,天賜祥福,早晚是人中龍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