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歷代王朝概述之「宋」
宋(北宋)
960年正月,傳聞遼軍南侵,趙匡胤奉命出征,到達黃河南岸的陳橋驛時按照預謀的計劃發動兵變(史稱「陳橋兵變」),當即返回開封奪取政權,正式建立宋朝,建元建隆,定都東京(開封),以洛陽為西京。四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勾結北漢,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慕容延釗分兵進討,並親自前往督戰,李筠、北漢聯軍大敗於澤州南,李筠逃入澤州固守。六月初,宋軍攻佔澤州,李筠自殺,其子李守節以潞州降宋。九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反,十月,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十一月,宋軍攻佔揚州,李重進自殺。「杯酒釋兵權」961年春,免除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同時還免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的軍職,兩人都出任節度使。七月,在一次宴會上宋太祖向石守信等親信指明利害關係,次日他們就主動交出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侍衛親軍都虞候張令鐸等都被免去軍職而出任節度使,石守信雖然名義上還兼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職位,但並沒有軍權。962年十月,湖南將領張文表據衡州叛變,襲占潭州,自稱權留後,並向宋臣附以期獲得宋朝的承認。湖南周保權(周行逢之子)遵照周行逢的遺囑,命楊師璠率軍抗擊,同時向荊南及宋朝求援。963正月,宋朝起用慕容延釗率軍南下討伐湖南叛將張文表,出兵之際,趙匡胤授權慕容延釗以借道南征的名義,在途經江陵時先滅荊南。二月,宋軍迅速佔領江陵,高繼沖被迫投降。時湖南已將叛將張文表消滅,宋軍出師的公開理由已不存在。二月中旬,宋軍先鋒丁德裕率部到達湖南首府朗州城下,湖南守將張從富採取堅壁清野的防守戰略。二月下旬,宋軍大敗湖南軍並攻佔岳州。三月上旬,宋軍進入朗州,湖南周保權出逃後被俘。964年十一月,宋派王全斌率主力由陝西南下,劉光義率偏師沿長江西上,進攻後蜀,後蜀隨即派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和趙崇韜統軍北上抗擊王全斌。十二月末,王全斌軍連克興州、西縣、三泉,俘蜀主將韓保正、李進。宋東路軍劉光義亦連敗後蜀水軍,蜀守將高彥儔兵敗自殺,宋軍遂攻佔夔州,後蜀東部門戶首先丟失。965年正月初,宋軍王全斌以小部隊由小路出劍門後,與宋軍主力夾擊劍門,攻佔劍門,並俘蜀軍副統帥趙崇韜,接著攻佔劍州,又俘蜀軍統帥王昭遠。後蜀太子孟玄喆率領的援軍剛進至綿州,聞訊後隨即逃回成都。後主孟昶見大勢已去,於當月派使臣前往宋軍前奉表投降。968年七月,北漢帝劉鈞死,養子劉繼恩即位。八月,宋任命李繼勛、党進為正副統帥進攻北漢。宋軍進入北漢境內時,劉繼恩已被殺,劉鈞養子劉繼元即位。十一月,遼軍救援北漢,李繼勛等退回宋境,北漢因而侵入宋晉州(今山西臨汾)、絳州(今新絳)境內。969年正月,宋太祖決定親征北漢,曹彬、党進率軍先行,李繼勛率軍繼發。二月,屯守團柏谷的北漢軍得知宋軍主力到來,立即逃回太原,宋軍遂進抵太原城下。四、五月,北漢軍仍堅守太原,並殺死動搖軍心的宰相郭無為以穩定民心。圍攻太原數月的宋軍終因夏雨連綿、疫病流行,遼軍又將到來之際,不得不於同年閏五月退兵。970年九月,宋太祖派湖南駐軍將領潘美、尹崇珂統率湖南地方部隊討伐南漢。南漢後主派宦官龔澄樞到賀州措置防務,但當宋軍迫近賀州時,龔澄樞立即逃回廣州,宋軍遂圍攻賀州,並在大敗伍彥柔的援軍後迫使賀州守將投降。南漢後主不得已,只得起用宿將潘崇徹統兵3萬屯防於賀江,而當宋軍轉而西攻昭州時,潘崇徹只是擁兵自保並不出兵救援。十月,宋軍連克昭州、桂州。十二月,宋軍進至韶州,南漢都統領李承渥統兵十餘萬以象兵為前鋒,抗擊宋軍,宋軍以強弩射象,象中箭奔回,衝散南漢軍,宋軍遂攻佔韶州,南漢後主慌忙在廣州城北郊部署防務。971年正月,宋軍佔領英州、雄州後,統率重兵的潘崇徹降宋,宋軍長驅南下,直至廣州城北十里。二月初,宋軍以火攻焚毀南漢以竹木築成的防柵,攻至廣州城下,南漢後主劉出降,南漢亡。南唐的落第進士樊若水為了尋覓投靠宋朝的資本,在采石磯附近以釣魚為名,往返於兩岸用絲繩測量江面寬度,並向宋朝建議造船建浮橋以渡宋軍消滅南唐,受到宋太祖採納。974年十月,宋太祖以曹彬、潘美為帥,自江陵順流而下進攻南唐,水陸並進,連克長江南岸數州。十一月中旬,宋軍於採石以船建成浮橋,宋軍主力得以渡江長驅南下。南唐以鄭彥華、杜真分統水、陸軍各萬人抗擊渡江宋軍,杜真與宋軍接戰,因鄭彥華擁兵不救而戰敗。南唐都城金陵開始戒嚴,並募民為兵,以神衛都指揮使皇甫繼勛負責防務。975年初,宋軍進攻金陵,敗城外的南唐守軍。吳越王錢俶受命派兵助攻南唐,南唐常州守將在吳越軍長期圍攻後於四月投降,吳越軍又進圍潤州。南唐殺死防守不力而又陰謀降宋的皇甫繼勛,並命令鎮守湖口的朱令贇統兵十餘萬東下金陵抗擊宋軍。九月,朱令贇為宋兵擊敗而被俘。十一月(976年元旦),宋軍攻佔金陵,李後主出降,南唐亡。976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死。
976年十一月,宋太宗趙光義即位。978年三月,吳越王錢弘俶(錢俶)入朝宋太宗。四月,陳洪進入朝,見宋朝決心消滅割據,主動獻出2州14縣,史稱「泉、漳納土」。五月,錢俶為了避免殺身滅族之禍,被迫獻上所屬13州1軍86縣,史稱「吳越歸地」。979年正月,宋太宗親征北漢,任命潘美為主帥。三月,郭進擊敗遼軍於石嶺關南,並斷絕了北漢與遼的交通以孤立太原。四月,宋軍圍攻太原,五月,北漢帝劉繼元出降,宋朝消滅了最後一個漢族割據政權。六月,宋太宗乘勢自太原直接進攻遼南京(北京),宋軍隨即攻降遼涿州、東易州,進至遼南京城南。遼南京原有蕭討古率軍駐防,三月間遼出兵救援北漢時,又派耶律奚底、耶律撒合率軍前來南京戍守。當宋軍進至遼南京城下時,遼軍耶律奚底、蕭討古所部與宋軍激戰於沙河(北京城北),遼軍戰敗後退屯沙河北,宋軍遂四面圍攻遼南京城。七月初,宋遼兩軍大戰於高梁河,遼軍耶律沙部戰敗退卻,宋軍乘勝追擊,但遭到遼軍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兩部的左右夾擊,耶律沙又率部反擊,宋軍大敗,全線潰退,宋太宗也在中箭後隨亂軍南逃(史稱「高粱河之戰」)。宋太宗逃到定州才命崔翰守定州、李漢瓊守鎮州、崔彥進守關南,以防遼軍進攻,然後回開封,攻遼戰爭以失敗告終。遼軍在稍事休整以後,於當年九月以韓匡嗣為統帥率遼軍主力自遼南京南下,另以耶律善補率偏師自大同南下進行報復性攻戰。遼宋東路軍大戰於滿城,宋軍伏兵突起,遼軍戰敗潰逃,耶律善補得知後也退回遼境。980年十月,遼景宗決定親征。十一月,遼軍圍攻瓦橋關,宋軍突圍南逃,遼軍追至莫州,宋廷大震,宋太宗出巡北邊以穩定軍心。遼軍耶律休哥部與宋關南守將崔彥進激戰,勝負相當,遼軍無法取勝,遂退回遼境。982年四月,遼景宗再次親征,分兵三路南下,主力於滿城、唐興為宋高陽關守將崔彥進所擊敗,遼主將奚瓦里戰死,耶律斜軫率部救出被圍遼軍後退回遼境,遼西路遼軍,也被宋守軍擊敗。遼景宗進行的三次戰爭,皆以失敗告終。九月,遼景宗病死,子遼聖宗即位,年僅12歲,母承天太后(蕭綽)攝政,對內鎮壓女真族的反抗,對宋採取防備與小部隊侵擾,以破壞宋朝修築邊境城池的活動。986正月,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內部不穩,是攻遼的好時機。於是命曹彬、崔彥進為統帥率東路軍出高陽關,持重緩進,等待中、西路軍到達後共同會攻遼南京;又以田重進統率中路軍出飛狐口,攻佔山後地區。以潘美、楊業為西路軍統帥,北出雁門東進。宋西路軍很快就攻下數州城池,中路軍也攻佔靈丘、蔚州等山後要地,東路軍則攻佔了新城(今新城東)、固安(今屬河北)、涿州等地。遼朝得知宋軍進攻後,即派耶律抹只統兵馳援南京,承天太后、遼聖宗也親自趕往督戰,並調回正在東方征討女真的耶律斜軫,命他率遼西路軍抗擊宋軍中、西路軍的進攻。宋東路軍攻佔涿州後退回。五月初,遼援軍耶律抹只部與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會合,隨即進攻因糧運不繼而南退的宋東路軍於岐溝關北,宋軍大敗(岐溝關之戰)。八月,宋西路軍主帥潘美、監軍王侁拒絕副帥楊業的合理戰略,迫令楊業在不利的形勢下前往朔州接應南撤的居民,楊業為此要求統帥潘美設伏兵於陳家谷口,準備伏擊追擊的遼軍,楊業與遼軍主帥耶律斜軫激戰於朔州南,又為遼軍蕭撻覽部伏兵所襲擊,當楊業按預定戰略退到陳家谷時,潘美、王侁卻早已違約率軍逃跑,遂使楊業全軍覆沒,楊業身負重傷後被俘,不食而死。宋朝此次攻遼損失慘重,宋太宗從此放棄攻遼,但是遼朝決定進行報復。十一月,遼承天太后、聖宗親征,以耶律休哥為先鋒。十二月,遼軍擊敗宋軍於望都,時任瀛州主帥的劉廷讓主動出擊,耶律休哥聞訊後東進截擊,兩軍大戰於莫州境內的君子館,宋軍大敗,遼軍乘勝攻掠鄰近州縣後於次年正月退兵。988年九月,遼承天太后、聖宗再度親征,在唐河北為宋軍定州主帥李繼隆、監軍袁繼忠擊敗後退回。993年二月,青城茶農王小波領導一百多人起義。王小波提出了「均貧富」作為號召,佃農紛紛響應,參加起義的人日益增多。十二月,王小波率起義軍與宋西川都巡檢使張玘所部激戰於江原,王小波殺死張玘,但此前也被張玘射中頭部,傷重而死,起義軍推李順為首領繼續進行鬥爭。起義軍接連攻下蜀州、邛州,殺死知州、通判、監軍等官吏,又大敗宋巡檢使郭允能軍,殺郭允能,隨後攻佔川西平原的諸多縣城,進而轉向成都,成都知府吳元載因未能鎮壓王小波起義軍而被罷官。994年正月初,新任知府郭載剛到職不久成都即被起義軍攻佔,郭載率殘兵逃往梓州。同月,李順起義軍建立政權,國號蜀,李順稱蜀王,建元應運,並派兵四齣。二月,宋廷加派王果率軍由北路攻蜀,尹元率東路軍沿江西上,都受宦官王繼恩節制。五月,宋軍攻佔成都,李順被俘,起義軍又推舉張余為首領,繼續進行鬥爭。995年二月,起義軍首領張余在嘉州(四川樂山)兵敗就義。996年五月,起義軍殘部又推舉王鸕鶿為邛南王,活躍在邛州、蜀州一帶,又為石普撲滅,李順起義軍的殘部相繼被滅。
997年三月,宋太宗因高梁河之戰的箭創複發而病死,子宋真宗趙恆即位。999年冬,承天太后、遼聖宗親率遼軍大舉攻宋,宋名將楊延昭(楊業之子)被圍於遂城,楊延昭命令士兵乘夜以水澆城牆外側,次日即凍成冰城,使得遼軍不能靠近城牆而無法攻城,遼軍遂於次年正月退兵。1000年正月,戍守益州的神衛軍指揮使王均發動兵變佔領益州,王均稱帝建元,國號蜀。蜀州知州楊懷忠乘王均北上劍門時,進攻益州,一度攻入城內,但楊懷忠所調集的壯丁中有許多是原王小波、李順起義軍戰士,臨陣變亂,楊懷忠因而戰敗,退保江原。二月,北巡到德清軍的宋真宗得知王均叛亂,立即從抗遼前線抽調曾參與鎮壓王、李起義有功的雷有終再任益州知州兼主帥,並抽調曾擔任過鎮壓王、李起義的先鋒石普為副帥,率步騎八千趕往川蜀鎮壓。王均向外發展先後受挫後,只得困守益州城,到九月初不得不突圍南逃。十月,正準備南渡沱江的王均為宋軍先鋒楊懷忠所殺,兵變失敗。1004年閏九月,承天太后、遼聖宗以收復被後周世宗佔領的關南地區為名,發動大規模戰爭。宋君臣對於遼軍採取避實就虛戰略長驅直入的態勢驚恐萬分,副相王欽若請真宗南逃金陵(南京),樞密院的副長官陳堯叟則請真宗西逃成都,真宗猶豫動搖,時宰相寇準陳明利害關係力請真宗北上抗遼,真宗遂不得已同意親征,但求和心切,尚未離京,就先派曹利用和遼將王繼忠(原宋定州路副帥,望都之戰被俘後降遼)進行議和活動。十一月,宋真宗才從京城北上,但前進不到二百里到達韋城時又想南逃金陵,只是在寇準和禁軍統帥高瓊說明了如果南逃,遼軍必將追殺而不可能逃到金陵的情勢下,宋真宗只得繼續北上,並在寇準、高瓊迫請下渡過黃河,進到澶州北城,宋軍士氣因而大振。時遼軍主將蕭撻覽(凜)被宋軍伏弩射傷致死,宋朝重兵駐守的定州也威脅著遼軍的後方,因而遼承天太后、聖宗也想議和退兵。十二月,雙方訂立和議,規定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以換取和平,澶州的郡名為澶淵,故史稱「澶淵之盟」,從此宋遼和平相處直至北宋末年。1006年二月,寇準以「無大臣體」而被罷相,王欽若建議真宗「封禪」以粉飾太平(封禪是秦漢以來帝王建有非常功業,並得到上天所賜的「祥瑞」才能進行的所謂「大功業」),又說祥瑞可人為製造。由此宋真宗開始長期進行各種各樣的祭祀及偽造諸多所謂的「天書」。真宗晚年多病,皇后劉娥開始協助處理政事。
1022年二月,宋真宗病死,子宋仁宗即位,由皇太后劉娥(後謚章獻)垂簾聽政。1033年三月,章獻太后劉娥死,仁宗親政。宋仁宗親政後,群臣希望革新政局,右司諫范仲淹上《救弊八事》要求「銷冗兵,削冗吏」。後又指斥時政,得罪宰相呂夷簡而被降官,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也因支持范仲淹而先後被降職。在1040年至1042年間,北宋與夏西進行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宋軍三戰皆敗,西夏軍亦傷亡近半,宋夏於是謀求妥協,於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西夏臣附於宋朝,宋則每年「賜」銀、絹、茶等大量財物,宋夏關係自此趨於緩和。遼興宗乘宋與西夏作戰無力北顧之機,於1042年九月以索取後周世宗所佔關南10縣進行要挾,宋仁宗則以每年增「納」銀、絹各10萬兩、匹為條件換取和平。1043年三月,呂夷簡罷相,仁宗欲改革弊政,遂重又任命歐陽修、余靖等人為諫官,議論時政。四月,又任命范仲淹、韓琦為樞密副使。八月,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仁宗想依靠他們改革弊政,更新政局,並多次督促。九月,范仲淹與富弼商議後奏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這是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建議,被仁宗採納,新政從十月起陸續實行。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遭到權貴們的攻擊,指責支持改革的官員是「朋黨」。1045年正月,仁宗罷免了參知政事范仲淹、樞密副使富弼,二人均被貶為地方官;守舊派代表賈昌朝、陳執中接替杜衍、章得象而任宰相。「慶曆新政」最終失敗。
1063年三月,宋仁宗死,宗室宋英宗趙曙入繼帝位,因病由仁宗皇后曹氏垂簾聽政。英宗病癒後處理的政事,仍須經曹太后複審後才能施行。1064年五月中旬,曹太后勉強撤簾還政。英宗關心國家財政及「冗兵」情況,希望改革積弊,然而首相韓琦、副相歐陽修、樞密使富弼都沒有支持改革的意向。
1067年正月,宋英宗去世,子宋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即位時,王安石已獨負天下盛名多年,司馬光也推薦王安石當政,宋神宗遂召王安石赴京,但王安石引病不赴,神宗即令王安石就在本地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知府,同年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首先創設變法改革的指導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樞密副使韓絳兼領,呂惠卿任「檢詳文字」,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官,曾布任檢正中書五房公事。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布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1070年五月,廢「制置三司條例司」,並其職權歸中書(宰相府),司農寺成為推行新法的機構,呂惠卿改任判司農寺。十二月,王安石與韓絳同時拜相,變法一直在守舊派的攻擊和變法派內部意見不一致的艱難情況下進行。1074年四月,王安石在實行免行法時受到神宗和曾布的聯合抵制,辭相就任江寧知府,呂惠卿升任參知政事。1075年二月,王安石復相,受到呂惠卿的攻擊,神宗對王安石的意見也事多不從,加上愛子王雱病死,精神受到重大打擊遂力請辭相,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出任判江寧府。1075年九月,交趾軍攻佔宋古萬寨,十一月又大舉進攻,水路渡海攻佔廉州、欽州;陸路於次年正月攻佔邕州(南寧)。1076年二月,宋任命郭逵、燕達統兵5萬號稱10萬進行反擊,失地相繼收復。十二月,宋軍攻入交趾境內,洪真太子戰死。同月(1077年1月)交趾王李乾德割地求和,宋軍統帥郭逵接受降書後班師北返。1081年,西夏惠宗秉常擬割地與宋議和,被梁太后囚禁。七月,宋乘機出兵,五路攻夏。十一月末,宋將劉昌祚攻至靈州城下,即將攻入城內,為主帥高遵裕嫉功馳使制止,以致貽誤戰機,久攻不下,反被西夏決河水所淹,宋軍被迫退回。
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年僅十歲的宋哲宗趙煦即位,英宗皇后高氏以太皇太后垂簾執政。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贊成變法改革,司馬光遂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為廢除新法的理論依據,新法漸被廢除。七月,首先廢罷保甲團教,半年之內,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等相繼被廢。1086年初,司馬光病,將廢除新法的任務交給呂公著,使廢除新法的事不致中斷,隨即又廢免役法,恢復差役法。蔡確、章惇先後被罷左相、知樞密院事而出任地方官,司馬光、呂公著先後升任左、右相,並借81歲已致仕的四朝元老文彥博復出,擔任平章軍國重事。八月,罷青苗法。九月,司馬光去世,右相呂公著獨相,繼續進行「元祐更化」(廢新法復舊制)。但守舊派內部因政見、學術見解分歧,加上人事傾軋而互相攻擊,分化為洛陽人程頤為首的洛黨,以四川人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及河北人劉摯、梁燾、王岩叟、劉安世等人為首組成的朔黨,三黨皆繼承司馬光廢除新法的遺志,勢力很大。程頤因事對宰相呂公著及高太后不滿,被貶。蘇軾後也因受到攻擊,自請外任而出知杭州。1088年呂公著以年老辭相,改任同平章軍國事,以呂大防、范純仁分任左、右相。范純仁在司馬光當政之初,即反對完全廢除新法,對於廢除免役法認為尤應慎重緩行,此時任右相,對變法派的章惇、鄧綰和守舊派的蘇軾、韓維等貶官或受攻擊,多所維護,1089年即因不贊成過分貶逐新黨蔡確,為朔黨所攻擊而被罷相。1091年,朔黨首領劉摯升任右相,同年也以交結變法派蔡確、章惇受到攻擊而罷相。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死,宋哲宗親政。哲宗在高太后生前就對她一味廢罷新法、打擊變法派的作為不滿,想繼承神宗遺志推行新法,親政後不久即恢復變法派主將章惇、呂惠卿的階官(寄祿官)、職名。1094年二月,首倡「紹述」的鄧潤甫、李清臣同時任執政。四月,哲宗改年號元祐為紹聖,明確宣示繼承神宗改革事業,不同意再行新法的執政蘇轍被貶出任知州,袒護蘇轍的首相范純仁也被貶出任知府,任命章惇為首相,曾布入主樞密院,蔡卞、許將、黃履等先後任執政,林希任同知樞密院事,變法派控制了朝政。各項新法先後恢復,並根據神宗時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進,以便於推行。在打擊守舊派官員方面,變法派官員的做法,有過之而無不及,守舊派的重要官員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相繼被貶往廣南東路(廣東)。曾布還奪去司馬光、呂公著的謚毀碑。此外,韓維等三十人也相繼被貶官,主要是朔黨成員,也有一些蜀黨成員,蜀黨首領蘇軾被遠貶於惠州、昌化軍,已被放歸田裡的洛黨首領程頤,也被貶往涪州。
1100年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張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或長弟申王趙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主張立哲宗次弟端王趙佶,章惇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持下,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徽宗即位後,向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太后在神宗時即是守舊派,當政後隨即任命守舊派、韓琦長子韓忠彥為執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執政蔡卞等相繼受攻擊,蔡卞首先被貶任知府;同時恢復被貶逐的守舊派官員的名位,守舊派官員接著相繼上台。七月,向太后還政後不久,反對立徽宗為帝的左相章惇被罷相,韓忠彥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1101年十一月,鄧洵武攻擊左相韓忠彥並推薦蔡京為相,得到執政溫益的支持,為徽宗所採納。1102年五月,左相韓忠彥首先被貶任知府,蔡京升任執政。隨後右相曾布也被貶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為左相。蔡京當政時,重用蘇州人朱勔主持蘇州應奉局、杭州造作局,年復一年地強取民間奇花、異木、怪石。應奉局的官吏在搶奪民間花石竹木時,乘機敲詐勒索,逼得民戶拆房毀屋,甚至賣妻鬻子,民怨沸騰。時人謂之「六賊」的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形成了以蔡京為首的腐朽統治集團,蔡京、王黼先後任首相或太師、太傅,依靠宦官童貫、梁師成,以朱勔、李彥為爪牙,控制著整個徽宗時期的朝政,使北宋末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時期之一。1119年,宋江起義於河北路。十二月已發展為有一定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被稱為「河北劇賊」。北宋朝廷曾下詔進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於1120年轉戰南下京東路,被稱為「京東賊」,活動於青、濟、鄆、濮諸州境內。這時亳州知州侯蒙上書建言「赦宋江,使其討方臘以自贖」,徽宗即任侯蒙為梁山泊附近的東平府知府,負責招安宋江,侯蒙未及到任即病死。其後宋江移軍南下,沂州知州蔣圓假作同意起義軍借道而乘機襲擊義軍,起義軍遭受較大損失。1121年初,宋江起義軍南下進入淮南路楚州(淮安)地區,二月,起義軍在海州(連雲港)為知州張叔夜伏兵攻擊,宋江投降(另一種記載是宣和四年夏季,折可存在參與鎮壓方臘起義軍之後,又「奉御筆,捕草寇宋江)。1120年十月,方臘利用明教(摩尼教)等各種秘密宗教組織起義。十一月,方臘建立政權,首先攻佔青溪縣城,深受「花石綱」之害的兩浙人民紛紛響應。徽宗派親信宦官、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童貫統率數十萬原準備攻遼的大軍迅速南下。1121年四月,方臘為宋軍小軍官韓世忠所俘,起義失敗。1123年五月,降金遼將、金南京(平州)留守張覺據平州叛金。六月初,張覺兵敗逃往燕山府,為宋朝收納,招納叛亡破壞了宋金盟約,宋隨後雖將張覺處死並將人頭函送給金朝,還是成為金太宗侵宋的借口。1125年三月,金將宗翰奏請伐宋,金太宗遂於十月下詔攻宋。金軍兵分兩路,西路軍以左副元帥宗翰為統帥,自西京大同府南攻太原;東路軍以南京路都統宗望、六部路都統撻懶為主將,自南京(平州)西攻燕山。十一月,東路金軍佔領檀州、薊州。十二月初,西路金軍統帥宗翰攻佔朔州、代州、忻州,圍太原。同月,東路金軍進至三河,大敗宋軍郭藥師部,又敗另部宋軍於古北口,郭藥師以燕山府降金。在金軍大舉南下的情況下,徽宗只想逃跑,匆忙任命太子趙桓為開封牧,並下詔各地起兵勤王,並企圖以太子「監國」名義,將抗金的重任推給太子趙桓。徽宗急於逃往南方,幾乎是在吳敏、李綱等人逼迫下,於十二月下旬傳位給趙桓,是為宋欽宗。
欽宗即位後,東路金軍相繼攻佔慶源府、信德府。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初,東路金軍又佔領相州、浚州,黃河南岸的守軍焚河橋潰逃。東路金軍迅即渡河南下到達開封城下,開封軍民在執政、東京留守李綱的率領下,打退金軍的多次進攻。但金使要求宋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並以宰相、親王為質的條件下退兵時,欽宗即決定派九弟康王趙構、少宰(次相)張邦昌前往金軍中談判。當宋朝勤王軍兵不斷到達開封,西路金軍因久攻太原不克而滯留在河東未能前來,欽宗同意割讓三鎮,改以三弟肅王趙樞代替趙構、張邦昌由少宰升太宰(首相)作為人質的條件下,二月,東路金軍從開封退兵。徽宗逃到鎮江後,隨即以太上皇帝聖旨,將東南地區的「遞角(報告)」、「綱運(物資)」和「勤王」的軍隊扣留,掌握東南地區的軍、政、經濟大權,企圖重新上台當皇帝。欽宗為了維護帝位,首先貶逐「六賊」中的王黼、李彥、朱勔,不久又將王黼、李彥、梁師成處死,隨後將徽宗身邊的童貫、蔡攸以及南逃的蔡京貶官,並下詔太上皇宋徽宗不得干預政事。徽宗被迫以密信向欽宗表示願回開封,回開封后行動即受到限止。蔡京死於貶途,蔡攸、童貫、朱勔等相繼被處死。宋欽宗在李綱等堅持抗金與三鎮軍民抗拒割地的形勢下,二月中旬又廢除割地議和的協議。种師中等率軍西進增援太原,主力於壽陽與金軍遭遇,五戰三勝,繼續向榆次進發,增援太原。在榆次又與金軍相遇,宋軍飢困交迫,激戰近半日,另兩支援軍又失期未能到達,种師中部宋軍潰敗,師中戰死,河東其他宋軍也連連戰敗。八月上旬,金太宗以宋廢除割地和議,命宗望、宗翰分率東西路軍第二次侵宋。王稟率軍民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堅守太原長達八個多月之久,九月初,太原被金軍攻破,王稟率軍進行巷戰兵敗自盡。十一月末、閏十一月初,兩路金軍先後到達開封城下,欽宗即以蠟書詔令在相州的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同時任命堅守中山府孤城已達半年之久的知府陳遘為元帥,相州知州汪伯彥、磁州知州宗澤為副元帥,起兵抗金,入援首都開封。金軍多次攻城,均為開封軍民擊退,但宋欽宗等竟然聽信騙子郭京以所謂「六甲神兵」攻打金軍。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郭京聲稱神兵出戰而開城門逃跑,金軍乘機攻佔開封的城牆。十二月,宋欽宗奉上降表。1127年(靖康二年)二月,金下令廢宋徽宗、欽宗二帝,四月初,宗望、宗翰押著徽宗、欽宗二帝及其宗族四百七十餘人北歸,北宋亡。金太宗在廢宋徽宗、欽宗二帝後,下詔冊立張邦昌為楚國皇帝,在開封登基為帝,定都城為金陵(江蘇南京)。四月初,金軍撤軍,張邦昌迫於形勢,迎哲宗廢后孟氏為宋太后,自己為尚書左僕射。金軍北撤後偽楚自行消滅,垂簾聽政的元祐皇后孟氏布告中外,由趙構嗣位當皇帝,張邦昌趕到南京表明擁戴趙構為帝,併當面認罪,趙構見時機成熟,遂於1127年五月,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南宋宋高宗。
宋(南宋)
宋高宗即位後,尊元祐皇后為元祐太后(後改隆祐太后,即孟太后),任命黃潛善為執政、汪伯彥為樞密院長官,分別兼任統兵的御營使和副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封原偽楚帝張邦昌為太保、郡王,並參決大事,隨後任命主張抗金的名臣李綱為右相。六月,李綱參奏張邦昌,張邦昌被貶往潭州。七月,張浚至巴蜀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置幕府於秦州,任用吳玠、吳璘兄弟為統制,南宋與金在關陝展開的爭奪戰從此開始(1130年富平之戰(宋敗)、1131年和尚原之戰(宋勝)、1134年仙人關之戰(宋勝))。在高宗是回開封堅持抗金鬥爭,還是南逃的大政方針上,李綱與黃潛善、汪伯彥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高宗已決定逃往江南地區,遂於八月初升黃潛善為右相,李綱雖同時升為左相,但十多天後即因反對逃往東南而罷相。九月,金軍按照與偽楚的地界劃分,逐漸分兵佔領河北、河東州縣,而被貶的偽楚帝張邦昌也於同月下旬被處死於貶地潭州。十月,高宗立即從南京應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逃到揚州。南宋的建立、偽楚的消滅與張邦昌被殺,違背了金太宗不立趙氏而立異姓為帝,作為附屬國的條件。金太宗遂於同年十二月下詔進攻南宋,金軍兵分兩路,以左副元帥宗翰、右副元帥宗輔率領的東路軍作為主力;西路軍由婁室率領攻陝窺蜀。1129年正月末,金軍由徐、泗二州奔襲揚州,二月初金軍臨近揚州之際,高宗倉皇渡江逃往杭州。高宗逃到杭州後,立足未穩。三月初,將領苗傅、劉正彥即發動兵變,迫使高宗讓位給3歲的兒子趙旉,孟太后垂簾聽政。四月初,高宗複位,苗傅、劉正彥後被處死。不久,金軍第二次大規模南侵,仍分東西兩路,西路再攻陝以入蜀,東路準備南越長江追擊高宗。九月,金軍宗弼從京東南下渡淮,分兩路南侵,一路從滁、和二州渡江攻江東,另一路從蘄、黃二州渡江攻江西。十月上旬,高宗從臨安(杭州)南逃到越州。十一月,宗弼渡江進攻建康。十二月,高宗逃到明州(寧波);宗弼隨後越過天目山,佔領臨安,高宗則從明州乘船逃到定海(鎮海),隨即入海到昌國(今定海)。1130年正月,金軍攻佔明州,高宗自昌國南逃台州(今臨海)海邊,金軍阿里入海攻佔昌國並乘海船追擊,被宋提領海舟張公裕引大舶擊退,高宗又乘船逃往溫州。二月,金軍退回臨安,宗弼聞韓世忠將從江陰截擊其後路,於是縱火燒臨安城後北返,至鎮江,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金軍渡江不成而沿長江西上,黃天盪之戰,金軍大敗。建康戰役中,宗弼又被宋通泰鎮撫使岳飛打敗。五月,金軍宗弼自建康渡江北返。七月,金太宗冊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建都大名府,轄區為原宋朝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此為傀儡政權)。九月,劉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冊命為齊帝,為金的子皇帝,以大名府為北京,東平府為東京,汴州為汴京,劉豫登基後回東平府。1132年五月,宋高宗選中宋太祖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為繼承帝位人選養於宮中(貌似強盛的北宋皇朝在金軍進攻下很快就滅亡,南宋建立後風雨飄搖,高宗的獨子又三歲夭折,而且高宗再未生育子女,使上自孟太后下至低級官員,產生了一個共識,認為這些都是因為宋太宗殺太祖奪位所致,只有還帝位於宋太祖後裔,宋朝才能保存,宋高宗遂採納了九品小官上虞縣丞婁寅亮的建議,即於「伯」字行內選太祖後裔作繼承人)。1133年,劉豫派兵攻陷南宋河南的唐州、信陽軍以及湖北的襄陽府、郢隨兩州;當年就被岳飛所收復,劉豫因出師不利,乞援於金,於是在1134年七月,金、齊聯合南侵。偽齊以劉豫子劉麟率軍會合金將宗弼為前軍主力,配合撻懶、宗輔分道南侵。十月,宋高宗下詔征討,令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守建康,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鎮江渡江。韓世忠用「伏兵四起」的辦法大敗金兵於揚州大儀鎮,金兵驚潰,宗弼連夜退兵,並命劉麟兄弟退兵。南宋重新布置防務,由張俊屯盱眙、韓世忠屯楚州、劉光世屯合肥、岳飛屯襄陽。1136年,偽齊再次分道侵宋,宋將楊沂中大敗劉麟於滁州附近的藕塘鎮,偽齊從此即一蹶不振。1137年九月,宋高宗使者王倫向撻懶轉達了南宋願代替偽齊成為金朝屬國以求和的意願。十一月,在撻懶倡議、首相宗磐(蒲魯虎)等人的支持下,金廢偽齊。1138年二月,宋高宗定都臨安(名義上仍以開封為都,臨安稱「行在所」)。三月初,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處理投降求和事務。四月,宋使王倫到祁州向撻懶再次表達宋高宗願意作金屬國的求和意願。八月,金熙宗派使臣張通古等與王倫到南宋議和。十月,宋高宗將反對議和的左相趙鼎罷相,由秦檜獨相,主持議和。十二月下旬,金使張通古到臨安,稱南宋為「江南」而不稱「宋」,用「詔諭」而不稱「國書」,南宋稱臣並「許每歲銀、絹五十萬兩、匹議和」。1139年三月,金右副元帥宗弼(兀朮)與宋東京留守王倫完成交割河南、陝西地區(原偽齊轄區)。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雋被以謀反罪處死。八月,撻懶也以謀反罪被殺。主戰的首相完顏宗幹(斡本)、都元帥宗弼掌權。1140年五月,金撕毀和議,分兵兩路欲重占已劃歸南宋的河南、陝西地區,河南各地相繼投降,金軍佔領東京與陳州。五月末,金軍圍攻順昌,被東京副留守劉錡擊敗。六月,金都元帥宗弼親率大軍到達順昌城下大舉攻城,亦被劉錡擊敗(順昌之戰)。東路金軍南侵的同時,右監軍撒離喝也於五月自河中渡黃河進入同州,很快佔領了永興軍,隨即西向鳳翔,四川宣撫副使胡世將派吳璘率軍二萬自河池趕往寶雞。六月初,吳璘、楊政主動約金將撒離喝會戰,宋軍擊敗金軍並攻佔扶風。宋軍經過苦戰扼制了金軍此次南侵的鋒芒,但陝西被金軍佔領。1140年六月,宋高宗命韓世忠、張俊、岳飛出兵應援順昌劉錡(實際是為了防備金軍大舉南下)。不久,宋高宗派李若虛前往岳飛軍前向岳飛傳達高宗令其退兵的旨意,此時岳飛已作好進軍中原的部署,因而不同意退兵,李若虛見岳飛抗金意志堅決,願意自己承擔矯詔之罪,遂支持岳飛北進。閏六月,岳飛軍攻佔潁昌、陳州、鄭州、中牟等地,距金軍指揮中心開封只有六十多里。七月,岳飛攻佔洛陽,金都元帥宗弼親率精騎一萬五千奔襲宋軍指揮中心郾城,岳飛率少量留守部隊奮戰擊敗金軍,金軍敗退後轉而進攻潁昌,也被守城宋軍打敗。正當金軍準備撤離開封北上、河南地區即將收復之際,宋高宗認為金軍南侵的威脅已經消失而命各路宋軍退兵回防,張俊、韓世忠先後撤退,唯岳飛仍要求抗金,宋高宗下詔不許深入還將原守順昌的劉錡所部調回江南將順昌防務交給岳飛,迫使岳飛如不退兵將面臨違抗宋高宗班師詔令以及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不利局面。七月中旬末,岳飛不得不奉詔退兵。這是金軍侵宋以來唯一的一次宋軍主動進攻中原地區,並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局,但被宋高宗與秦檜斷送掉了。1141年初,金都元帥宗弼率金軍渡淮侵宋,攻佔壽春進至廬州附近,宋軍劉錡、楊沂中部奉命進援,並令岳飛東進江州策應,岳飛提出北進中原直接攻擊開封,迫使金軍退兵的戰略,遭到宋高宗、秦檜的拒絕,只令岳飛救援淮西,不久金軍攻佔廬州。二月,金軍都元帥宗弼率主力與宋將楊沂中、劉錡等部決戰於柘皋,劉錡率部首先進攻,楊沂中、王德各率所部繼進,金軍大敗,退守紫金山(柘皋之戰),宋軍乘勝收復廬州。三月,金軍於退軍途中在濠州設伏,擊敗宋將楊沂中、王德所部後渡淮北歸。宋高宗意識到金軍已不可能威脅到南宋的存亡,他又不願打敗金朝,促使金朝放出宋欽宗作為金朝傀儡而威脅自己的帝位,遂決心向金稱臣求和以保留對南方半壁江山的統治。范同向秦檜獻計,要達到降金求和的目的,首先要將抗金最堅決的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收回。於是宋高宗等人借賞柘皋之功,召三宣撫使至杭州,隨即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到樞密院辦公。張俊附和宋高宗、秦檜降金求和國策,隨即交出兵權,宋高宗乘勢宣布撤消三宣撫司,收回韓世忠、岳飛兵權,秦檜也由右相升為左相。八月,岳飛被罷官,隨後被羅織謀反罪狀,於十月與部將張憲同下大理寺獄,與此同時,高宗、秦檜加緊進行降金求和活動,韓世忠在反對無效後辭官。十一月,和議成,南宋稱臣,劃淮為界,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史稱「紹興和議」。十二月末,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子岳雲、部將張憲一起被殺。1155年十月,秦檜病危,宋高宗將秦檜進封為郡王而令其致仕,旋即秦檜病死,朝廷結束了秦檜長達18年的獨相擅權時期。1160年二月,宋高宗立趙瑗(趙伯琮)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1161年五月,完顏亮遣使赴杭州向宋高宗提出劃江為界,且以軍事相威脅。南宋被迫作出防禦部署,任命吳錡為四川宣撫使守川;侍衛馬軍司長官成閔率部三萬出戍鄂州任京西、湖北制置使,節制兩路軍馬控扼長江中游。任命名將劉錡為江、淮、浙制置使進駐揚州,節制諸路軍馬,負責長江下游全面防務。七月,金遷都南京開封,隨即進行侵宋部署,西路軍由徒單合喜、張中彥統兵五萬出鳳翔,擬取大散關以扼制宋軍出川攻金;中路由劉萼、仆散烏者統兵二萬出蔡州進攻長江中游地區;東路為金軍主力,由完顏亮自統,擬渡淮取壽春以攻淮西。另派徒單貞統兵二萬擬取淮陰以攻淮東,以蘇保衡、完顏鄭家奴於膠西縣東南海灣率水軍由海道南下,直取南宋首都臨安。九月初,金軍西線首先出兵攻佔大散關後修壘自守。同月下旬,中路金軍進攻信陽,完顏亮也自開封南下,侵宋戰爭全面展開。十月初,宋高宗下詔親征,兩淮宋軍統帥劉錡扶病自揚州進駐淮陰抗金前線。金軍自渦口大舉渡淮,淮西主將王權違背劉錡節制,自廬州南逃昭關,再逃至和州,金軍攻佔廬州、滁州,劉錡不得已而從淮陰退回揚州。在金軍即將到達長江北岸之際,宋高宗準備再次東逃入海,百官也紛紛送家屬出城,準備逃亡。在宰相陳康伯等人反對下,宋高宗才決定親征,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他們還未從臨安出發,王權已棄和州逃到江南的東採石,金軍隨即佔領和州,完顏亮進抵江北岸的西採石附近的江北渡口楊林渡。另路金軍進攻揚州,劉錡等退守瓜洲,揚州為金軍佔領。時劉錡已病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當十月初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時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南侵的將領擁立金東京留守完顏雍即帝位於東京,是為金世宗,改元大定。十一月,金帝完顏亮得知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到達建康後免除王權兵權,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派參謀軍事虞允文前往蕪湖督促李顯忠立即上任,虞允文到達東採石時長江北岸金軍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虞允文臨時部署宋軍進行防禦,大敗完顏亮(采石之戰),完顏亮被迫轉往揚州。完顏亮在揚州下令三日內渡江南侵,金軍在採石戰敗後士氣已很低落而鎮江宋軍守備嚴密,金軍將領認為渡江南侵必將戰敗,加上金世宗已控制了金大部地區,促使金都統制耶律元宜(完顏元宜)等在十一月末殺死金帝完顏亮於揚州,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渡淮北歸。1162年五月,宋高宗立趙瑋為太子,並改名趙眘。
1162年六月,高宗宣布退位為太上皇,太子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七月,宋孝宗以張浚為少傅兼江淮宣撫使,封魏國公、以參知政事汪澈視師湖北、京西、以四川宣撫使吳璘兼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討使。孝宗還為岳飛平反昭雪,起用因主張抗金而被貶的官員,以鼓舞抗金鬥志。但是,宋孝宗在抗金舉措上仍受制於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大多仍執行太上皇降金求和的意志,因而主張由川陝進取中原的兵部尚書兼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不久被罷職。金世宗欲索回採石之戰前後被宋軍攻佔的淮北州府,並要南宋依舊每年納貢銀絹,為此於1162年十一月初命右丞相仆散忠義(烏者)兼都元帥統兵攻宋。宋孝宗決定對金作戰以改變宋金臣屬關係,遂於1163年四月,命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張浚督軍北伐。五月初,張浚命宋將李顯忠、邵宏淵分別自濠州、盱眙渡淮北攻。李顯忠首先攻克靈璧,金河南路都統奚人撻不也(《宋史》作蕭琦)戰敗出逃後降於李顯忠。五月中旬,李顯忠、邵宏淵攻佔淮北重鎮宿州,金宿州防禦使烏林答剌撤等率殘軍北逃。宋孝宗隨即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孝宗也下詔親征。宋軍攻佔宿州後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撒曷輦)立即率精兵進攻宿州,李顯忠率所部主動出擊,連日激戰雙方傷亡都在萬人以上,勝負相當,但邵宏淵不僅按兵不援而且還製造謠言動搖軍心,諸將領相繼南逃,李顯忠移軍入城後,仍制止不住將領的逃亡。金軍加緊攻城,李顯忠親自上城守衛砍殺攻城金兵,邵宏淵仍坐視不援,宋軍遂於夜晚撤軍南還,諸軍潰逃(史稱「符離之戰」)。符離之戰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議和活動又開始進行,秦檜黨羽湯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隨後升為左相。湯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壓制宋孝宗,迫使孝宗進行議和活動。1164年十一月,湯思退被罷相(隨後死於貶途中)。閏十一月,宋在與金議達成和議:宋不再稱臣、為叔侄之國,易歲貢為歲幣,減十萬(史稱「隆興和議」)。隆興和議雖然在太上皇宋高宗迫使下達成,但孝宗心中一直憤憤難平。張浚病死後,虞允文很快受到重用,由知府歷簽書樞密院事到參知政事再到右相。1172年二月,虞允文由右丞相升為左丞相。九月,虞允文以節度使任四川宣撫使,臨別時宋孝宗對其說「若西師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即卿負朕。」決定與虞允文東西兩路出兵攻金。孝宗決定以受書禮儀不平等為攻金的理由。1173年末,金賀年使到來後,孝宗以「議受書禮不合」為由拒絕接受金國書,太上皇宋高宗立即進行干預,孝宗遂不得已仍以舊儀接受金國書,加上虞允文到川後,雖經一年準備仍因準備不足而未能定出近期出兵之期,不久虞允文於1174年二月病死於任上,使孝宗兩路出兵北伐中原的設想落空。1175年六月,呂祖謙邀請理學代表朱熹、心學代表陸九淵兩大學者在信州鉛山縣城東北的鵝湖寺進行哲學辯論會(「鵝湖之會」)。1187年十月,太上皇宋高宗死。宋孝宗擺脫了宋高宗的長期控制,但那時其年事已高,已無收復中原的意圖了。
1189年二月,宋孝宗傳位給太子趙惇,是為宋光宗。光宗初期還注意吏治,但不久即有病,逐漸受制於皇后李鳳娘。李後悍妒,不僅離間光宗與孝宗的父子關係,並於1191年十一月,乘光宗郊祀而宿於齋宮之際,殺死光宗寵妃黃貴妃,光宗突聞黃貴妃暴病身亡,受驚病發,朝政遂為李後所控制。1194年六月,宋孝宗在南宋日益走向衰落,子、媳不孝的情況下病逝。李鳳娘以光宗有病為由拒絕主持孝宗喪禮,左丞相留正、知樞密院事趙汝愚請高宗吳後以太皇太后主持。趙汝愚主張利用光宗御批,以太皇太后詔令嘉王即位,迫使光宗退位。留正認為不妥,為逃避責任,裝病出城。趙汝愚遂請外戚韓侂胄設法面見太皇太后陳述意見,定策即於嘉王趙擴臨喪時即位,趙汝愚又命殿前都指揮使郭杲部署禁軍於宮外。
1194年七月初,太皇太后於孝宗靈前下詔,迫使光宗退位為太上皇,李後為太上皇后,由光宗子嘉王趙擴即帝位,是為宋寧宗(事過數月,光宗還不知道自己已被迫退位)。政變後,作為宗室的趙汝愚高升右丞相,且是獨相,掌握政權,而原期望以「定策」功獲得重大晉陞的韓侂胄卻只被趙汝愚微升為樞密都承旨並不時受到彈劾,寧宗最後免除了韓侂胄的具體職務,韓侂胄遂對趙汝愚心懷怨恨。李沭、胡紘等奏劾身為宋太祖後裔的以宗室而任丞相不妥,並誣其陰謀奪取帝位,引起宋寧宗的猜疑。1195年二月,趙汝愚被罷相,後又貶往永州,死於貶所。趙汝愚及朱熹等人被貶逐,引起朝野的不滿,朝臣、太學生等紛紛上書論救並請斥逐有關官員。劉德秀、何瞻等稱朱熹的理學為「偽學」,禁止傳播。1197年十二月,又定以趙汝愚、朱熹為首的朝野文武59人為「偽學」黨籍,其重要成員遭貶斥。至1201初,韓侂胄感到權勢已鞏固,才解除偽學之禁,列入黨籍的人士也逐漸恢復官職。1204年正月,終生主張抗金的辛棄疾被召進見寧宗,辛棄疾主張乘金內憂外患之機出兵攻金以恢復中原。南宋朝廷隨後為韓世忠在鎮江建廟祭祀,又追封岳飛為鄂王,其後又追奪秦檜的王爵,改謚號忠獻為謬丑,為攻金製造氣氛。1205年七月,韓侂胄出任高於丞相的平章軍國事,積極部署攻金。1206年三、四月間,宋全面部署攻金。四月,東路宋軍不宣而戰,宋將畢再遇渡淮一舉攻克泗州;中路宋軍也進佔新息、內鄉等地,消息報到臨安,韓侂胄認為時機已到,宋寧宗遂於五月初七日下詔伐金,史稱「開禧北伐」。金章宗以南京副留守兼兵馬副都總管紇石烈毅聚兵於昌武;以河南路副統軍徒單鐸聚兵于歸德、以河南統軍使紇石烈子仁駐軍於汴(開封)以抵擋南宋軍隊的進攻;並命副相仆散揆兼左副元帥統一指揮宋金戰爭的主戰場河南戰事。戰爭初期宋軍雖然主動進攻,但一遇金軍堅守,甚至只有幾百名金援軍到達,多數宋軍一戰即潰,甚至不戰而潰。五、六月間,北進的宋軍紛紛自宿州、蔡州、唐州前線,敗退回南宋境內。宋軍西線的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又暗中降附於金,企圖割據四川,這使金軍西線無後顧之憂,可以集中主力攻擊南宋兩淮和襄樊地區。十月,金軍主力八萬分別自清口、渦口、壽州渡淮南下;另以中路金軍二萬五千出唐、鄧;西路軍四萬分駐川陝六地的千里防線。金軍圍楚州、襄陽、和州,攻廬州、六合,宋將畢再遇、田琳、周虎等在保衛六合、廬州、和州的戰役中,均擊敗攻城的金軍,尤其是畢再遇的軍事才能迅速得到展現。但是,金軍抵達長江北岸附近的形勢促使宋朝向金求和。十二月,宋軍西線主帥吳曦接受金封的蜀王稱號,割關外四州給金。1207年正月,吳曦在興州稱蜀國王,割據川蜀。二月末,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與李貴率七十多人沖入「王宮」殺死吳曦,宋軍隨即收復被割讓的四州。十一月初,禮部侍郎史彌遠在與楊皇后密謀下,偽稱寧宗密旨夥同參知政事李壁,命殿前司長官夏震秘密殺死韓侂胄。1208年三月,宋金達成和議「改金宋叔侄關係為伯侄關係,歲幣由每年銀、絹各20萬兩、匹增為各30萬兩、匹,史稱「嘉定和議」。十月,宋寧宗以錢象祖為左丞相,史彌遠為右丞相,史彌遠由此開始了其長達25年的奸相擅權時期。史彌遠的謀士劉爚為其出謀劃策,除了「收召諸賢」、「以爵祿縻天下士」外,就是提倡理學。1220年,在魏了翁等人的請求下,追謚了幾位理學代表,為理學走上思想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同年,太子趙詢(宋太祖長子燕王趙德昭後裔)病死。1221年六月,宋寧宗再立宋太祖次子秦王趙德芳後裔趙竑為皇子作為繼承人。史彌遠為了掌握皇位繼承人趙竑的動靜,送美女給他,趙竑身邊幾乎都是史彌遠安置的人員,趙竑對史彌遠擅權的不滿言論都被史彌遠掌握。史彌遠遂不斷在宋寧宗前進讒言欲動搖趙竑的皇位繼承人,但未能成功。1224年閏八月,宋寧宗病死,奸相史彌遠乘夜密召趙貴誠(宋太祖長子燕王趙德昭的後裔)進宮,迫使楊皇后廢原皇子趙竑為濟王,偽造寧宗遺詔,改立宋理宗趙貴誠為皇子,改名趙昀。1225年正月,湖州人潘壬擁立趙竑為帝,史稱「霅川之變」,趙竑後雖討平潘壬,仍被史彌遠迫害而死。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使宋,提議與宋聯合攻金,議定滅金後以河南土地歸宋。1233年,南宋孟珙出兵攻佔鄧州、唐州等地,擊敗金將武仙於淅水。八月,蒙古都元帥塔察兒使王檝至襄陽,約宋攻蔡,十月,宋將孟珙帥兵萬人與蒙古將塔察兒合兵圍蔡州。同月,史彌遠死,理宗「親政」。十一月,史彌遠黨羽李知孝、梁成大、莫澤等紛紛遭貶逐。隨後宋理宗重用真德秀、魏了翁等。1234年正月,蒙古與宋聯軍急攻蔡州,金哀宗傳位給族人、東面元帥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即位儀式剛結束,宋軍攻入南城,金哀宗自縊焚死,蒙古與宋聯軍攻佔蔡州,末帝為亂兵所殺,金亡。六月,宋理宗詔知廬州全子才、荊湖制置使兼淮東制置使趙葵率兵赴開封。七月,宋軍先鋒抵達洛陽城下,蒙古將速不台急由陝州返兵洛陽,擊敗宋軍後續部隊,蒙古軍決開黃河水灌開封,宋軍多溺死,餘眾棄城南還。1235年三月,宋理宗任命真德秀為參知政事(四月因病辭,五月病死),另一位理學家魏了翁也受到重用,但魏了翁由於受原史彌遠黨羽左丞相鄭清之排擠,為官不久便以病辭職。1236年,蒙古合兵五十萬攻入漢中。九月,闊端大敗宋曹友聞軍於大安軍的陽平關,曹友聞犧牲。蒙古兵遂長驅入蜀,一月之間,成都府、利州及潼川府三路俱陷。1239年八月,蒙古將塔海再度率兵入蜀,由蜀取道施、黔以達湖湘,宋將孟珙分軍屯守湖廣西境各要隘,蒙古軍不能東出,又敗於巴東,宋軍遂收復夔州。1241年十一月,窩闊台病死。蒙古爭奪汗位的鬥爭激烈,直至1251年初,蒙哥繼承汗位後,又不斷派軍向宋進擾。1253年,皇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進軍雲南,攻陷大理。此後,招降吐蕃,控制了西南地區,從西南方面對南宋造成了大包圍的形勢。1257年春,蒙哥汗下詔大舉侵宋,次年二月,蒙哥自率西路蒙古軍四萬號稱十萬侵蜀,分兵三道。一趨大散關、一趨米倉關、一趨沔州。1259年正月,進攻合州釣魚山,宋知州王堅殺蒙招降使者,堅決抵抗。二月,蒙哥汗親至釣魚城下督戰,蒙古軍連攻五月不克,傷亡很大。七月下旬,蒙哥汗因攻城受傷死於釣魚山下,蒙古軍解圍。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率東路軍南侵,當年八月末進至長江北岸。九月初使者報告蒙哥汗死訊,忽必烈北歸以繼承汗位,忽必烈以不可無功而返,決定北歸前加緊攻宋以取得重大戰果。隨後自陽邏堡渡江,三道並進,三次擊敗阻擊的宋軍後到達南岸,進圍鄂州,宋軍堅守抗擊,蒙古軍始終未能攻下。這時蒙古宗室陰謀奪取汗位,情況緊急,忽必烈妻察必遣使於同月下旬馳至忽必烈軍中,請忽必烈立即北返以奪汗位。忽必烈隨即回駐長江南岸青山磯,準備渡江北返,卻揚言進軍南宋首都臨安。時在鄂州督戰的南宋右丞相賈似道遣使向忽必烈求和,願意稱臣納貢、割讓長江以北土地。賈似道隱匿私訂和議,而妄稱戰勝蒙古軍,鄂州解圍,因而有「再造功」,加官晉爵。1260年三月初,忽必烈返抵開平即汗位。四月,稱帝。並於五月遣郝經為國信使來宋告即位,並索取歲幣。賈似道怕私自議和的秘密暴露,密令淮東制置使拘留蒙古使郝經等於真州。賈似道對蒙古、宋雙方都進行欺騙,不作防守準備。宋沿邊諸將又紛紛無故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罷職或下獄死。七月,忽必烈以宋拘禁使臣郝經為由,下詔侵宋,但忙於鎮壓內部叛亂,侵宋戰事無大進展。
1264年十月,宋理宗死,理宗養子宋度宗趙禥即位,加賈似道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封魏國公。1268年七月,忽必烈命劉整協同阿術圍攻襄陽,宋將呂文德(1269年十二月病死)艱苦拒守。1273年正月,樊城在被圍四年後失陷。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歷時五年的襄樊保衛戰結束。1274年六月,元決定大舉伐宋,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並晉陞為統帥,會師於襄陽,分軍三路侵宋。
1274年七月,宋度宗死,宋恭帝趙顯即位,年僅四歲,理宗皇后謝道清以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年底,伯顏留阿里海牙兵四萬於鄂,自己與阿術自鄂州順流而東,以呂文煥為前軍,宋沿江將帥多為呂氏舊部、門生,大都不戰而降。1275年二月,宋相賈似道以戰艦2500艘、戰士7萬,抗擊元軍於丁家洲,伯顏命左右翼騎兵夾江而進,宋軍大敗,賈似道逃往揚州,江東及淮西諸郡相繼敗降。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直奔南宋首都臨安,阿剌罕率西路軍從建康出廣德,東路董文炳率舟師向澉浦;伯顏從中路節度諸軍,定期會於臨安。1276年正月,伯顏進至皋亭山,宋遣使迎降,但還求保留宋朝。次日,勤王抗元的文天祥被宋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奉命與伯顏交涉,文天祥因堅持不降而被元軍扣留。二月,南宋恭帝降,南宋亡。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太后等被押至大都。同月,逃到福州的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擁益王趙昰為帝。臨安投降前在伯顏軍前被羈的文天祥,在北解途中逃脫,這時也輾轉來投趙昰。秋,張世傑以十萬大軍攻建昌,遭敗績。1277年八月,文天祥被元將李恆襲破於興國。1278年四月,趙昰死,張世傑、陸秀夫等擁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六月,張世傑率軍收復雷州失敗,乃奉趙昺移師至廣州灣內新會南百里洋面上的崖山,扼險自固。同月,張弘范、李恆率水陸軍二萬赴閩廣滅宋殘部。元軍由贛南出兵入廣。冬,張弘范至潮陽,前軍擊潰自潮陽走海豐的文天祥軍,擒文天祥。1279年正月,張弘范大軍往崖山,途中命文天祥修書招張世傑,文天祥乃書《過零丁洋》詩授之,二月,張弘范、李恆兩軍會合後,對宋崖山水師發起總攻,全軍潰敗。陸秀夫杖劍趣妻子入海,隨即負幼帝趙昺自沉;張世傑於逃亡中溺死於海。
推薦閱讀:
※中國的世界絕學無憂
※俄後悔投否決票 聯合國派兵敘利亞維和 中國咋辦?
※印度車在中國不再神話,銷量連續下跌,中國土豪似乎不愛路虎車了
※中國突然全面出擊:奧巴馬輸的一塌糊塗!
※中國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