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心法要訣 【中醫基礎版】
07-06
四診心法要訣畢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吉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譯註]本節主要是說明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望診,就是通過醫生的眼對病人顯示的體態、神色、舌進行觀察。病人面部的異常色采,叫做病色;根據病色表現,可以測知內髒的病情變化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如五色診法,是按照五行的規律,用木,火,土,全,水來代表五色的屬性,用以說明病症變化關係;「肝病色青,心病色赤,脾病色黃,肺病色白,腎病色黑」。聞診,就是通過醫生的耳未辨別病人聲音的正岸與病變以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古代的聞診,主要以五音的相應與不相應,以辨別五髒的病變。所謂五音,就是:宮、商、角、徵(zhi,讀止)、羽。以五音配合五臟,如肝木,在音為角;心火,在音為微;脾,在音為宮;肺金,在音為商;腎水,在音為羽。五臟都有各自的正音,這是正常的現象。如脾土在音為宮,正常的發音,自喉而出,聲音長大而調和,有沉洪雄厚的尾聲,這就是宮的正音;若是病人在發音里失卻了這種正音,就是病態。這種耳聽五音的古代診斷方法,目前臨床上已少有人應用,可作為一種基礎理論與古典診法來理解,下面還要談到,這裡只是提出一個大概罷了。醫學教育網問診,就是通過醫生和病人的談話問答,以了解疾病的經過和病人自覺的病苦和感受。自然界有風,暑,濕,燥,寒五氣存在,在正常的情況下,由於人能很好地適應它,因此,反過來對人體五臟起一種資生作用。但是超過了正常情況的五氣,也會使人體五臟引起病害,就往往會反映出各種癥狀來,如反映心的噫氣,反映肺的咳嗽,反映腎的欠伸等等。這種由於五氣所致的五臟病症,古人稱它為五病。同時根據古人的體會,人的五臟對環境和飲食中的五臭(辦稱五氣,即臊、焦、香、腥、腐)和五昧(苦、酸、甘、辛、咸)都有「所主"",也就是各自的分管,這往往從病人對某些氣、味的獨恃喜愛和不喜愛反映出來。醫生通過和病人的語言問答,以了解病人的五病,並推測五髒的偏勝情況,從而診斷所生的是什麼疾病。切診,是醫生以手指切按病人的脈搏和身體其他部位(主要是切脈)來辨別脈象以診察疾病。五臟各有它的主要脈象,叫做五脈(即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醫生根據脈搏的正常和變化,可以了解病人臟腑情況。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以上所談是古代醫生對望、聞、問、切四診的大體內容。自古到今由於醫療實踐內容的不斷豐富,現在進行四診,比前人又有更多的方法。在望診方百,不僅望神色,還望形休,望動態;並且望舌,看舌質和舌苔;也對頭、百、眼、目、鼻、耳、唇、目齒和四肢、皮膚的形態色澤和排泄物進行觀察。聞診方面,不只是局限在古人的識別五音,而是在辨別正常的聲音之外,還對病變的聲音,從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呢逆、噯氣、呻吟、嘆息、噴嚏等加以分辨。另外,還利用醫生的嗅覺,從病人的口氣、汗氣、鼻息、身氣乃至於病室的氣味中加以測察病情。問診方面,從病人或家屬詢問一般惰況:問生活習慣,問家屬病史,既往病史;從起病到現在癥狀都要問清楚,特別是對現在症的探問,更應該仔細問明。如問寒熱,問汗,問頭身感覺,問大小便,問飲食口味,問胸腹感覺,問耳眼,問睡眠。對婦女還要問月經胎產情況。對小兒還得問種痘出庶,斷乳遲早以及是否受過驚恐等等。切診方百,診脈除掌握二十八脈(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車、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疾)的主病及其相兼脈象的主病外,並從寸、關、尺三部來分辨臟府。除了切脈,對切按肌膚、手足、胸腹、額部等,也都是現在切診中時常配合運用的方法。明白了上述的診斷方法,臨床時綜合望、聞、問、切四診,結合內外環境和時問、條件等,就能作出較為正確的診斷結論。前代醫生掌握疾病強調「四德""(即天時氣候、人事環境、臟肪盛衰、神色脈象),也就足說診斷疾病,必須明確從整休出發。因而必須審察內外,四診合參;既注怠診察脈息,又觀奈神色形態,參合聲息和病家主訴,辨別臟府表裡的虛實強弱,結合時地情況,互相參照,加以分忻,然後對病惰的發展起勢、頂後吉凶,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如果單憑一方百的了解,或是將望、聞、問、切四者割裂,孤立運用,都不能掌握全而,更難辨別病情的異同。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復生青,如環常德。[譯註]這節是著重說明望診中的色診,是運用五行學說來說明的。望診中五色診的主要原則,就是以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配合五色,從人體主要是顏面五色上的反映來辨析五髒的正常功能和異常病變。五行就是木行,火行,土行,全行,水行。五行學說是古人通過對自然界事物變化的長期觀察所概括出來的理論。古人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和影響,就以常見的五種具體物質:木、火、土、全、水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係作為說理工具,形成了五行學說。中醫則用以認識和概括說明人體一切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人體與外在環境等複雜的關係。按病人面部所出現的青、赤、黃、白、黑五種色澤,可以測知內在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臟病變情況;以五肚配合五行、五色的關係,可以按五行的相生、相剋末了解臟腑病變的相互關係。不僅如此,而且還可以聯繫到五時、五脈等情況,進而探究其鉗綜複雜的變化(表l)。變色大安,生克順逆。青赤兼化,赤黃合一,黃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譯註]上節講到人的五臟化生五色,是根據五行學說而來的。如青屬肝木化生之色,赤屬心火化生之色,黃屬脾土化生之色,白屬肺金化生之色,黑屬腎水化生之色,這都屬於五行所化的正常之色,同時也是正病的正色。五色的表現,以鮮明、淺潤、光澤、內含(即不露)為好;以暗晦、沉滯、拈搞、外露為不好。持別是色的潤澤與枯稿,均說明胃氣存衰情況,是辨別五色善惡的要點。五臟雖有正色,但在患病時,病色與臟色還有相順相逆的分別,這就是變色。變色就是五色的生克順逆,其中相生的變色叫順色,相剋的變色叫逆色。五色的相兼合化,原是不計其數的,但變色大體綱要,可舉出五項相生的順色與五項相剋的逆色如下表2:表2 相生變色(病屬順)合化(同化)變色青(木)赤(火)紅而兼青赤 (火)黃(土) 紅而兼黃黃 (土)白 (金) 黃而兼白 (淡黃之色)白(金)黑 (水) 黑而兼白 (淡黑之色)黑 (水)青 (木)黑而兼青 (深碧之色)相剋變色 (病屬逆)兼化變色白 (金)青 (木)青而兼白 (淺碧之色)赤 (火)白 (金)白而兼赤之紅色青 (木)黃 (土)青而兼黃之綠色黑 (水)赤 (火)黑而兼赤之紫色黃 (土)黑 (水)黃而兼黑之黧色按上表來說,相生就是吉,相剋就是凶。但吉中亦有小逆大順,凶中亦有順逆,都要根據五行的制化乘侮規律來衡量,這是古時望診中五色診的診法原理。在臨床診斷時,根據這種生克順逆的變化,可以推知五臟主病和兼病,病的善惡吉凶變化也能夠大致測抖出來。例如:肝病見青色為相應,是疾病的正常現象,若見黑色或赤色(則肝的主病外,可能有腎或心的兼病),是不相應中的相生之色,屬順證,一般症情屬吉。若見黃色或白色(則肝的主病外,可能有脾或肺的兼病),是不相應中的相剋之色,屬逆證,一般症情屬凶。共余各臟也仿此類推。但是這種主病兼病生克順逆的推斷方法,在實際臨床運用時,僅僅不過是四診合參中的一種參考,不能孤立的單純依靠望色一法,否則就會得出片面的診斷。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臟,上華面頤①,肝青心赤,脾藏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注]①頤:yi,音移。口角後腮之下的部位。[譯註]這節足說五臟無病的人,應該具有正常的色澤。《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食,在這裡是作五氣對人體五臟起的資生作用解,也就是供養的意思)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思就是說,天是供養人以五氣的(如風氣入肝,暑氣入心,濕氣入脾,燥氣入肺,寒氣入腎),地是供養人以五味的(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昧入肺,鹹味入腎)。天的五氣是由鼻進入人體而藏於心肺,人受五氣以後,由於心主血脈,因而上榮於而部而使五色明潤;肺主聲音,而使聲音彰著。地之五味,是由口進入人體而藏於胃腸,經過消化,輸布體內以養五臟之氣,五臟之氣得養,則氣和而起相生的作用,津液得以生成,與臟氣結合,神氣也就發生了。按照《素問》這種道理,從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來看,五臟之所以各主其色,是離不開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的。正是由於五氣藏於人的五臟,結合了飲食精氣,才能釀成為五臟各自所主的色澤,向上反映在顏面上。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黃,肺色白,腎色黑,都是根據自然五氣的供養,結合飲食五味通過五髒的情蘊而顯示於顏面的現象,因而是五髒的正常色澤。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譯註]人與自然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四時氣候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四時面色,這稱為客色(又叫時色)。客色是隨著四時變化出現的。因為春氣通肝,其色當青;夏氣通心,其色當赤;秋氣通肺,其色當白;冬氣通腎,其色當黑;長夏四季之氣通脾,共色當黃,這是四時的常色。至於主色,就是五臟原來的正色(又叫臟色),根據人的形質的不同(即所謂五形之人),各有它一定持征,如火形之人,面色一般是微紅而鮮明;木形之人,面色一般微青而光潤等。但不論何形之人,都以黃為正色,按形的不同,僅是黃中微微帶赤而鮮明,黃中微微帶青而潤澤等等而已。由於主色是臟氣所生,客色是歲氣影響人體的變化,所以歲時不同,人的臟氣應該隨著時令發生一定的感應和變化。如平時是黃潤的面色,到春天就稍稍帶青,到夏天就稍稍帶紅等。這都說明人的臟氣應隨著四季時令感應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因此說「客勝主善"",就是說明歲氣勝人氣是順的。否則,如果臟氣並不隨當令時氣而轉變,原來黃潤的面色,到春天並不隨時令而稍稍轉青,卻出現了白色;或者應當赤氏而黑,應當白反而赤,應當黑反而黃,應當黃反而青等,卻是不正常的現象,因此說「主勝客惡飛就是說明人氣勝歲氣是逆的。所以,凡是在診斷疾病時,要觀察辨別病色,必先注意常色,主色、客色都屬於正常的顏色,不是病色。假如出現主客色變化規律以外的異常顏色,而又不像是由於飲食、勞倦、情志等所影響,那末就是病色了。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譯註]本節說明望色和診脈有相合相應和相反不相應的診斷方法。這種色脈的相合和相反,往往關係到疾病預後的吉凶。一般說來,色與脈應該相應,這是正常現象;不相應就是病態。在不相應之中,又有生克順逆之分。這裡就將色與脈的相合、相反、順逆、吉凶的診斷方法,予以闡述。古代診斷的望色,是以病人出現的青、黃、赤、白、黑五色,配合五臟,按五行生剋關係,還要聯繫到五時、五脈,探究其錯綜複雜的變化。恨據色脈相參,凡病人面色青,脈象弦;面色赤,脈象洪;面色黃,脈象緩;百色白,脈象浮;面色黑,脈象沉,在配合五時的情況下出現的,都屬色脈相合,是無病的常態。但也有在患病的時候即不在配合五時的情況下出現的,例如肝病面現青色,出現弦脈,則屬病患中的正常現象。即聽謂有此症,現此脈,見此色,是合乎規律的。然而也有色脈不相應的,例如病人已現青色,但脈象並不見弦,當出現這種色脈相反的情況,就是明顯的病象了。這時還要看它出現的是什麼脈象,比如出現浮脈,這個浮脈就稱為「克色之脈"",按五行學說屬金克木,那未這個病就是逆證,比較兇險;若是出現沉脈,這個沉脈就稱為「生色之脈"",按照五行學說屬水生木,那末這個病就是順證,比較容易痊癒。其他各色各脈的相應與否,也以此類推。在臨床具體掌握和運用上,既要恰當又要靈活。因為五脈有微露的,也有甚顯的;五色有淺薄的,也有深沉的;而色脈的相應也有恰如其分的,也有太過和不及的。這就慨恬了常態和病態,而病態當中又有順逆的差異。總的說來,凡是診斷五臟鉤色,首先要診察它的五臟病症、五臟脈象。證、色、脈相合,就是正常的病況。若是證、色、脈不相合,就可以五行生剋來辨別它的順逆,相生為順,相剋為逆。除此之外,若單以脈與時的關係來說,總的應該是「脈待時而至"",就是春弦、夏洪、長夏緩、秋浮、冬沉。但春季剛到時,也往往還會帶著冬脈的沉象;夏季剛到時,也往往還會帶著春脈的弦象;秋季剛到時,也會帶著夏季的洪數之象,冬季剛到時,電庄往會帶著秋脈的浮澀之象等。這是口為五肝有它的內在聯繫和相互貫通的地方,當時令季節剛轉變的時候,往往「母氣未絕""(時令的春、夏、長夏、秋、冬,配合五行的木、火、土、全、水。這裡是指從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五者順序而下時,其間包括著母子的相生關係和臟氣時氣的貫串適應現象。比如夏火的時令剛到時,而春木的母氣還沒有立即消失和斷絕),因而會出現這種脈象;否則就是時氣臟氣閉塞的現象,古人稱這種現象為「四塞""。當然這種春見沉脈,夏見弦脈,並不是很顯著的,如果十分顯著也是病態。我們在理解色脈相合診斷的同時,還應該明確這一點。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新病易巳,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譯註]本節是說明診脈與望色有其密切的關係,以及據此來參考觀察疾病新久和診斷預後好惡的方法。脈奪,是指的脈微小無力的現象。色奪,是指的面色清瘦少神沒有光澤的現象。新病患者,得病不久,正氣驟然受到邪氣的侵襲約制,在脈象上就會反映出似乎微小無力的感覺。也正是由於新病受邪不久,症屬初起,神還不衰,因而在面色上還看不出清瘦少神沒有光澤的現象。古代醫家曾經說過:「氣乏而神猶強"",新病所以出現脈奪而色不奪,正是這個道理。若是久病,受邪時間較長,神已漸衰,因此面色少神,也沒有光澤了;但是病雖久,既不進深,又遷延不愈,因此脈象也老是保持在原狀。這就是久病色奪而脈不奪的道理。如果新病而脈象、面色都沒有奪的現象,這種新病預後是較好的,也是較容易治癒的。因為這是邪氣既不盛,正氣也不衰的表現,反映了「神與氣俱強""的情況。反之,如果久病而脈象、面色都出現奪的現象,這種久病,預後是不好的,也比較難以治癒。因為這是正氣己衰而邪氣旺盛的表現,反映出「神與氣俱衰""的現象。我們在具體體驗上述理論的時候,應該靈活掌握,不宜機械套用,總之以神色為主。中醫強調神色,是總括了精神氣色,這與疾病的性質、輕重,病人身體的強弱,都有較大的聯繫。舉例來說:我們見到驟惑外邪的新病(如溫病),患者面色昏壅滯濁,或是見到久病(虛勞)患者清瘦少神,一般應看作是正常的病色。相反,如果溫病初起,出現面色青白少神,或是虛勞甚久出現面色鮮澤,就是不正常的病色,預後不良。凡新久病患,在病人臟腑、神色之間總有偏勝盈虛的情況,由於病人和病程的不同,在脈和色上都會相應的反映出來。總之,神色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辨證依據。面色有神,雖有病患,一般較不嚴重。以脈來說,脈應有力,就是說在和緩柔軟中的有力,既不像弦勁那樣的太過,也不像微弱那樣的不及。古代醫生所說的「脈貴有神」也就是這種意思。疾病出現有神的脈,說明胃氣存在,預後比較良好。色見皮外,氣舍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譯註]本節是講五色配合五氣的望色診法。五色是顯露在皮表外面的,五氣(這裡指的是五色之氣,即青氣、黃氣、赤氣、白氣、黑氣,不是「天食人以五氣」的五氣),是隱約含藏在皮表之中的。在正常情況下,皮外有五色,皮內有隱隱約約潤澤而不浮光油亮的五色之氣從皮膚紋理之間透映出來,說明「氣色並至」,是相生的無病容貌。若是皮外見五色,而皮內沒有五色之氣隱約透露,這說明「有色無氣"",是不正常的病色,而且多數是危險的疾病。前面講過,神色是總括了精神與氣色。人的精神狀態和面部氣色,顯示著人身整體的強弱和疾病的輕重。顏面上的色,是臟腑精華的反映;而色又是隨著氣上華於面的,可見神色與氣是有密切聯繫的。但是兩者又有一定的區分,顯露在皮外的是五色,隱台在皮中的是五氣。而這內氣、外色又是十分和融的。面部外表上顯示了正常色澤,明潤而有生氣,這是正常健康的人。若是外面出現五臟偏勝的五色,但是失神獃滯,這種色至氣不至的有色無氣現象,不論四時五髒的病(這裡的四時五臟,是指的五行之氣…寒、暑、燥、濕、風見於四時的病)、五部的病(五部,一是指人體外表關係到五髒的一些部位,如伏兔、腓、背,五臟之俞、項等部位。一是指面部的額、頦、鼻、左頰、右頰等五個部位;這五個部位的色澤反映著心、腎、脾、肝、肺五髒的虛實和疾病深淺)、五官的病(五官,是指鼻為肺之官、目為肝之官、目唇為脾之官、舌為心之官、耳為腎之官),見到這種現象多是重篤的疾病。同樣理由,如果外面出現的色澤淺淡不顯著,但是神氣生動內外調達,這種氣至色不至的有氣無色的現象,雖然患有四時五髒的病、五部的病、五官的病,卻多數不會危及生命。古代醫生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和「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從這兩句話中,使我們理解到,診察一個病人,若是神情奕奕,目光靈便,神態生動,言語神志清楚,雖然色脈不太正常,一般沒有多大的問題;否則,即使脈色沒有大的異樣,而神滯睛迷,臟色外露,大都屬於重篤兇險的病況。縞①裹雄黃,脾狀並臻②。縞裹紅肺,縞裹朱心。縞裹黑赤,紫艷腎緣。縞裹藍赤,石青屬肝。[注]①編:gao,音杲。古時候的一種白色羅絹。②臻:zhen,音珍。達到的意思。[譯註]五臟反映在顏面上的色澤,應該是氣色並至的,得神的。診察和辨彆氣色並至的面容,一般是這樣的:凡見到面色好像是白色羅絹包裹著雄黃,即有些黃中透紅,這是脾的氣色並至的容顏。凡是見到好像是白色羅絹包裹著淺紅色,即似乎在淺紅色的上面又罩上一層白色,這是肺的氣色並至的容顏。凡見到好像是白羅絹包裹著硃砂,即由白色中透出深紅色,這是心的氣色並至的容顏。凡見到好像是白羅絹包裹著黯紅的顏色,即似乎黑里透紅紫色的,這是腎的氣色井至的容顏。凡是見到好像是白羅絹包裹著藍赤色,即透出石青色的,這是肝的氣色並至的容顏。這裡應當注意的,文中所舉的編和雄黃,硃砂等,都是用以比喻色澤的。臨床上見到的容顏色澤,絕不是完全與這些實物一模一樣,而且這種色澤也不是表現得非常顯著。只有在實踐中多觀察、多揣摸、多比較,才能逐漸領會的。青如蒼壁①,不欲如藍。赤白裹朱,衃赭賭②死原。黑重漆炱③,白羽枯鹽。維黃羅裹,黃土終難。[注]①蒼壁:蒼是青色,壁是好的玉石,蒼壁就是青色的玉石。②衃赭:衃pei,音丕。敗惡凝集的血色,即赤黑色。赫zhe音者。赭是一種赤色的土。③炱: tai,音台。煤煙黑色。[譯註]上節講的是五臟五色氣色並至的望診方法。這節是進一步說陰如何從反映的五色里去辨別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等各種疾病好壞善惡的望診方法。望辨五色;青色,要像石青色那樣青得有生氣,不要像藍靛葉子那樣的死青色。紅色,要白里泛紅而鮮活,不要像敗壞凝聚的死血色或赫石的死紅色。黑色,要黑得像重漆那樣有光澤的紫檀色,不要像煙煤枯土那樣的死黑色。白色,要白得光澤,要像白鵝羽毛那樣白潔光亮而潤活,不要像枯骨或食鹽那樣白得沒有生氣。黃色,要黃中透紅,不要像黃土那樣的枯槁。為什麼五色的辨別有這樣的區分呢?總的說來,就是上節里提到過的氣至和氣不至的不同表現。四時五臟百病所致的五臟衰敗,又沒有胃氣,那末反映出來的五色也就晦暗沉滯、枯槁無神,各種疾病見到這種惡色,一般是兇險的。五臟雖病,但是胃氣尚存,那末反映出來的五色也就鮮明、淺潤和有光澤,各種疾病見到這種善色,一般是良好的現象。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滿喘張。肝目毗①青,脾病唇黃。耳黑腎病,深淺分彰。[注]①毗:zi,音恣。目眶,這裡指的是眼角。[譯註]本節是說明以面部五官色澤形態的望診,來診斷五臟病的虛實情況。五臟與五官是配合著的。舌為心之官,正常的舌色應該是潤澤的淡紅色,正常的舌形應該是柔軟而伸縮自如。若舌色過分鮮紅,超過了正常的淡紅色,就是心病。如果見到深紅而接近焦黑的舌色和緒縮的舌形,多屬於邪氣實的心病;如果見到淺紅滋潤的舌色和較短的舌形,多屬於正氣虛的心病。鼻為肺之官,鼻色發白,常是肺有病患。鼻色淺白,並且有喘促、無力、胸部不滿悶等癥狀的,多見於失血、虛寒等正氣虛的肺臟疾病;如果見到鼻色白得較深,並且有喘促,胸部脹滿等癥狀的,多屬寒邪實的水病或飲病。另外,見到鼻煽(shan)、身熱、氣喘的,多屬肺風痰喘的實證。目為肝之官,眼角出現青色,常反映出肝有病患。眼角深青色,多屬肝經風熱所致的實證;眼角淺青色,眼目又不紅腫,一般是肝虛證為多。口唇為脾之官,正常的口唇顏色,應該是紅的。如果口唇出現黃色,就是脾有病了。口唇深黃,甚至枯燥,常見於實證,例如內熱便閉;如果口唇色淺黃而沒有血色,常見於虛證,例如久瀉或小兒脾虛疳病等。耳為腎之官,正常的耳色,應該是黃紅而潤活。如果耳色青黑,就是腎有疾病了。耳色深沉黯黑,是腎病實證;耳色淺黑是腎病虛證。耳的形色,不僅是腎病的反映,同時也可反映全身病患,如危重病症,常常見到耳輪枯稿。五官反映五臟主病,主要是以色的淺深來診斷臟病的虛實。大致說來,五官的色澤較正常色澤為深的,多屬實證;較正常色澤為淺的,多屬虛證。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推類。[譯註]本節是以五色的淺淡深濃配合面部的左頰、右頰、額、頦、鼻等五個部位,來診斷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的方法。也就是說,以面部一定部位出現的色澤差別,來推診各種病邪。面頰左側是屬肝的部位,面頰右側是屬肺的部位,額部是屬心的部位,顏下是屬腎的部位,鼻是屬脾的部位。各部按五臟所屬都有本髒的一定顏色;心赤、肝青、脾黃、肺白、腎黑,其顏色是深淺適度的。如果出現了比正常的本臟色更淺淡些或更深濃些,就都屬於病色了。以鼻來說:鼻是屬脾的部位,見到黃色,這是脾經本色。若是這種黃色較正常的黃色過深或過淺,這是脾經自病,叫做正邪;若見到白色,即脾部出現了肺臟的色澤,按照五行學說中脾土(母)生肺金(子)的相生關係,叫做「子盜母氣"",屬於虛邪;若見到赤色,即脾部出現了心臟的色澤,按照五行學說中心火(母)生脾土(子)的相生關係,叫做「母助子氣"",屬於實邪;若是見到青色,即脾部出現了肝臟的色澤,按照五行學說中肝木克脾土的相剋關係,叫做賊邪;若是見到黑色,即脾部出現了腎臟的色澤,按照五行學說中脾土克腎水的相剋關係,叫做微邪。其他如左右頰、額、頦等部位,同樣可以按照這種方法來推診各髒的各種邪病。另外,《素問.刺熱論》里還有如下的一段記載;「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顏,就是顏額。頤,就是顆下,即頰的部位)從這節文字里,可以看出古時候的醫生,不僅可以從顏面五部的色澤里,按照五臟相生相剋關係以辨別各種邪病的由來,同時還可以根據赤色反映在顏面五部中的一部上,用以早期診斷某一臟將要發生的熱病,這對於早期預防和治療是有很大益處,可供我們臨床上參考。天庭面首,闕上喉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壽候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顴內小府,面王子膀。當顴候肩,顴外候臂,顴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①,繩上候背,牙車下股,膝脛足位。[注]①膺:ying音英。胸前兩旁肌肉隆起的地方。[譯註]這節是將面部劃分了幾個部位,大致是:上部配合頭,中部配合臟腑,下部配合足,辨別這些部位的色澤來進行望診的方法。兩眉之間,叫做印堂,又稱闕中,在面部中間的最高之處,是相關肺病的部位;印堂的上面,叫做闕上,闕上到頭髮邊緣,叫做天庭,天庭處在整個面部最高最上的地方,是相關頭面疾病的部位;闕上處在天庭和印堂之中,所以是相關頭面及咽喉疾病的部位;印堂略向下,在兩眼之間,叫做山根,又叫下極,是相關心病的部位;在下極下面,即鼻樑部,叫做年壽,是相關肝病的部位;在年壽即鼻樑兩傍,由於膽附於肝,故是相關膽病的部位;年壽下面是鼻的尖端,稱為準頭,是相關脾病的部位;準頭兩側鼻孔之上,叫做方上,由於脾胃相連,是相關胃病的部位;兩耳前方偏下的兩頰,是相關兩腎的部位,由於兩腎位居背脊之處,與腰臍相對,所以又相關腰臍的疾病;頰內顴骨下面,是相關大腸疾患的部位;顴骨內側,是相關小腸疾患的部位。從鼻端的準頭土到天庭,這一部位,統稱為明堂;從準頭下至頦,稱為面王;面王包括人中、承漿的部位,是相關子處(即精室、血海)和膀胱疾病的部位。面部不僅主要反映體內各臟腑疾患在面部相應的有關部位,而且也反映體外肩、臂、手、膺、股等部的疾病。當顴兩骨,位居外部的上方,是相關肩病的部位;顴骨的外方,是相關臂病的部位,顴骨的外下方,是相關手病的部位;山根兩傍位在偏顴骨內側的上方,相當於兩眼內眼角的地方,叫做根傍,是相關前胸乳部疾病的部位;兩面頰是相關腰腎疾病的部位;從兩頰外側向上,相當額部兩側的轉角處,叫做繩骨,是相關背疾的部位;向下至頰骨下方,叫牙車骨,是相關下肢、股、膝、脛、腳疾患的部位。總起來說,面部各相關部位,以額部主頭面;五臟除腎外,肺、心、肝、脾挨次向下安排在中央;六腑則排列兩側;肢節又居於六腑之外。某處色澤有了異常,就可推測到相應的各種病情。上節曾經講到,面首額部候心,因為心火居於極上,天庭處在最高的位置;頦候腎,因為腎水居於極下;左頰候肝和右頰候肺,是因為肝木位於左而肺金位居右;鼻候脾,是因為脾土位居中。本節的面部分臟腑部位和上節的臟腑相關部位,這兩種方法各有不同。原則上以本節所述的為主要依據,上節的方法可作臨床參考。總之,病有淺深,色有顯晦,發病的病機很多,所以部位的觀察也不能過於機械呆板,而必須靈活運用,四診合參,才能較全面地掌握病況;但也不應放過部位望診,因為部位劃分的診斷方法,是色診的基礎。庭闕鼻端,高起直平,顴頰蕃蔽,大廣豐隆,骨胳明顯,壽享遐①齡,骨胳陷弱,易受邪攻。[注]①遐:xia,音霞,長久的意思。[譯註]這節是從人體面部五官和五部的外觀情況,來推測身體的強弱和健康與否的望診方法。從天庭、闕中到鼻端準頭豐隆平直,色澤采潔;兩顴部兩頰側(即蕃部)、兩耳門(即蔽部)等部位都很豐滿,一眼望去,明潔開朗,使人感到一種骨胳粗壯、肌肉結實的感覺,具有這種外形的人,一般說來,多數是血脈充足、皮膚潤澤、情力充沛、發育健全和體質強壯的人,通常是有較好的御病能力的;能抵禦疾病,少生或不生疾病,對健康當然是有益的。反過來,如果從天庭、顴、兩頰、兩耳門等部位皮寬肉簿,顴骨突出,肌肉瘦削,面色沒有光采,具有這種外形的人,一般說來,多數是氣血不足、肌膚拈燥、體質欠健的人,通常是患有某種慢性疾患或由於形體衰弱而較容易感受疾病的;體衰病多,對健康當然是不利的。根據古代醫生的經驗,面貌體態,在一定程度上確能反映內髒的堅強與否;而內髒的堅強健壯與否,又是決定人的健康與否的因素之一。可見從人體面部外形來推斷體質的健康衰弱、健康與否,有一定程度的臨床參考意義。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痹攣,恍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譯註]本節敘述五色出現在頭面五部,反映出一定疾病的望色診斷方法。黃色與紅色都是陽色,一般反映陽證,所以風熱等症面部見到黃色、紅色為多。青色、白色、黑色、都是陰色,一般反映陰證,所以凡是寒症、痛症,百部見到青色、白色、黑色為多。這是一般的辨色法。黃色不僅是反映風、熱症,更常見的是溫熱病,且有鮮朋和晦暗的不同:如黃而枯瘦,多系胃火症;胃虛脾不健運,常見淡黃色;黃而淺淡委頓,稱為痿黃,為各種虛證所常見。紅色主熱,外感熱病見面紅,多系陽氣怫(tu)郁在表,汗不出所致;面紅而潮熱譫語,多為傷寒陽明經胃家實之症;兩顴紅色較深而見於午後或傍晚,系屬陰虛火升,多為虛損癆瘵病。青色見於唇口,一般是寒極之症;青而夾黑,出現在口唇,往往是劇烈的疼痛或中惡所致,嚴重的影響筋脈就會出現麻痹和拘攣;青屬於「殘賊之色」,顏面出現青色,多是比較急迫的危重癥候。白色除主寒以外,尤以虛證為多見。白而淺淡,往往見於大吐血、大衄血、大下血等患者為多;這種恍白色,是顯示氣脫、血脫或津液傷亡的情況。慢性病患者見面色恍白,雖然沒有出現大吐血、大衄血和大下血,但這是由於心不生血而使面色不榮的現象,仍然是虛證的表現。面色微黑,指的是黑得淺淡,由於黑是腎經本色,故主腎病水寒,一般支飲、女勞疸等症,面色多現淺黑色。視色之銳,所向部官。內走外易,外走內難。官部色脈,五病交參。上逆下順,左右反阽①。[注]①阽;diao,音店。形容危險的意思。[譯註]這節是說明五色主病應根據其色部尖銳之處的指向,來推斷疾病的起始、傳變、生克和順逆的望診方法。上節曾將顏面相關臟腑、肢體各部位講述過了。這種部位形色,有它的「銳處」(即一片顏色的尖形突出處),凡疾病有傳變、乘侮(疾病由本臟傳他髒的演變,叫做傳變,這 里包含著五行生剋乘侮關係:本髒的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有病也可以傳至本臟。如肝病可以傳脾…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傳肝…土侮木,肝脾也可以同病…木郁土虛;肝病也可以傳心…母病傳子、傳肺…木侮金、傳腎…子病及母。各種疾病的傳變,都可以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來理解)、生克、起始、順逆,都可以觀察色的「銳處」向著哪一個部位來推測。一般說來,「銳處」向外,是從臟傳腑,從腑傳表,表明從內部傳向外部,是預後較好的病症;若是「銳處」向內,是從表傳腑,從腑傳臟,表明從外部傳向內部,是預後較壞的病症。這種按「銳處」指向,以推斷疾病治療難易的方法,必須參照其他情況,如五官本身五色的淺淡、深濃和隱顯、潤枯以及脈象的正常和變化和病症的症象反映等,才能作出相應的診斷。上面講的是按病色「銳處」指向內外推測病情順逆,下面再講按病色的上下左右區分病情的順逆:凡病色自明堂到魔額從下往上的,按照額心、煩腎的診法這是腎水克心火的現象,屬於「賊邪」,症情多逆。反之,病色經明堂下到煩部從上向下的,這是心火侮腎水的現象,應屬於「微邪」,症情多順。另外,古代醫生診視男女病人也有區別,男子以左為主,女子以右為主。男性患者的病色從左沖向右,稱為從;自右沖向左,稱為逆。女子患者的病色從右沖向左,稱為從;自左沖向右,稱為逆。從是順的意思,逆是危重的現象。應該說明,本節的「銳處」指向,以及男女從逆,乃是古人相傳下來的診斷法,在臨床上並不是絕對的,只供參考。沉濁晦暗,內久而重,浮澤明顯,外新而輕。其病不甚,半澤半明。雲散易治,摶①聚難攻。[注]①摶:tuan,音團。結聚的意思。[譯註]這節是按照面部五色淺深、明、晦、聚、散等不同情況來分辨疾病的新、久、輕、重、難治、易治的診斷方法。色深沉的,表示疾病在里,若更見濁滯而晦暗,那是久病與重病的現象。色淺浮的,表示疾病在外,若更見光澤明顯,那是新病與輕病的現象。假如色不那麼枯稿晦滯,也不那麼鮮明潤澤,而是介於半似光澤半似明鮮之間,這表示疾病並不嚴重。凡是各種病症的色,若象雲彩一樣,易於消失退散的,表示這種病症一般是容易治療的,或是將要痊癒的現象。假如病色凝滯,摶聚而不褪散,這表示病症是逐步在加深的,或是一時難望痊癒。[附]為了能較全面了解面部色澤的變化,除了本節所提到的分辨方法以外,汪廣庵根據《內經》和前人的經驗,提出瞭望色十法(詳見《望診遵經》一書)。介紹於下:十法,就是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浮沉:色澤浮露在皮膚之間的叫作浮,隱藏在皮膚之內的叫做沉。浮是表示疾病在表、在腑;沉是表示疾病在里、在臟。初浮後沉的、病從表入里;初沉後浮的,病自里出表。清濁:清是色澤清明,濁是暗濁,色清病在陽,色濁病在陰。從清而轉濁,病由陽入陰;從濁而轉清,病由陰出陽。微甚:微是色澤淺淡,甚至色澤深濃。微是正氣虛,甚是邪氣實。散摶:散是散開,摶是摶聚。色散多是新病或輕病,色摶的多是久病或重病。先摶後散的,是病有好轉;先散後摶的,是病轉深重。澤夭:澤是潤澤,夭是枯稿。辨澤天可以決生死成敗。從夭轉澤,病有生機;從澤轉夭,病趨嚴重,或近死亡。以上是十法的主要內容。根據十法察色,再結合其他見症,便可比較全面的分忻病情的輕重變化了。黑庭赤顴,出如拇指,病雖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白色皆死。[譯註]這節是以異常的面部色澤,來診斷病人將要出現險惡癥候的方法。在夭庭額部出現像拇指狀成條成塊的一塊黑色,而這種黑色又是壅滯摶聚不散的,一般說這是心陽絕的現象。在兩顴出現像拇指樣成條成塊的一塊紅色,而這種紅色也是壅滯摶聚不散的,一般說這是陰極虛火亢旺的現象。見到這種特殊的面色,前者為腎水上泛,後者為虛火亢圾,兩者都是「水火相射」的死候。即使病人沒有其他嚴重的見症,或則甚至在某些證象上似乎還出現小的痊好的情況,但總的說預後是不好的。又如患者面部和口唇出現青黑色,以及五官忽然出現黑中夾白,好像擦汗將殘粉揩去後的面色一樣,黑白明顯,見到這種面色,說明病人內臟已起了特殊的變化,即使病人一時不覺得有什麼病象,但最終必然會因內髒的病變而出現嚴重疾病,甚則危及生命。善色不病,於義誠當;惡色不病,必主凶殃。五官陷弱,庭闕不張,蕃蔽卑小,不病神強。[譯註]本節是說明善色與惡色的診斷方法。所謂善色,就是前面講過的「氣色並至」的好氣色。大凡著到這種善色,一般是無病的現象。所謂惡色,就是沉滯深晦的氣色,見到這種惡色,一般是很少有不病的。前面講過,人的面部外貌,大體上可以反映本人的健廉情況。若是五官的肌肉淺薄,骨骼凹陷,額頭庭闕並不壯滿豐碩,耳門面頰也是稿弱瘦小,一般是身體不很健壯的表現。若是具有這種外表的人,再加有沉滯深晦的惡色,通常都是有病的為多;若是具有這種外表的人不病的話,那末他在面色上一定是氣色並至、神氣強壯的。可見善色與惡色,關鍵在於氣色並至,有神無神。總之,神色是五臟氣血盛衰的具體表現,健康的人,五臟無偏勝,氣血調和,必然精神健旺,氣色明潤。所以,疾病的輕重和五臟精氣的虛實,是可從神色望診上看出來的。肝病善怒,面色當青,左有動氣,轉筋脅疼。諸風掉眩,疝病耳聾,目視(目巟目巟),如將捕驚。[譯註]這節和以下四節,都是說明五臟病和色的配合以及分辨本臟病虛實的診斷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肝生筋……肝主目,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竅為目,有昧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這節文字是說明肝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並以五行的理論說明肝臟和自然環境的聯繫。根據肝的生理病理情況和內臟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來說,怒是肝的情志變化,所以肝病就容易發怒;青(蒼)是肝的色澤,所以肝病面見青色。按照人體解剖部位來說,肝是處在上腹部的右方,但《內經》里有「肝左脾右」的說法。這是指肝的實體和功能氣化兩個問題而說的。即肝的實體居於右,肝的氣化行於左,所以肝脈亦見於左關。古代醫生從經驗中體會到肝病患者左邊有「動氣」(即有一種跳動的感覺),而脅疼亦是肝病常見的癥候。肝主筋,肝病則轉筋(筋脈痙攣)。肝主風,《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是動搖抽搐,眩是頭暈眼目昏黑,掉眩的癥狀,多是肝風病。疝主肝,疝是一種類似「筋疝」的病,一般證象是陰莖痛、筋拘急或癢或腫、精濁隨小便而下,這種筋疝多是肝經濕熱所致。由於肝與膽相表裡,所以肝病就能出現聽覺減退甚至耳聾。以上所說的,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肝實的病。肝開竅於目,所以肝虛的病,常見兩眼看物昏花不清;由於肝虛而影響到膽亦薄弱,所以還有耳鳴和心慌,出現一種好像有人要來捕捉自已一樣的恐懼感覺。心赤善喜,舌紅口乾,臍上動氣,心胸痛煩,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實狂昏冒,虛悲凄然。[譯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生血……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根據心臟的生理病理情況和內臟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來說,喜是心的情志變化,所以心病時,可有自喜自笑的神情表現。赤是心的色澤,所以心病面見紅色。心開竅於舌,心主熱,《內經》說:「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所以心病就出現口乾、心煩、舌紅等內熱的癥狀;心的部位在身體上部,故心病時臍以上有「動氣」。心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是主掌精神活動的。所以心病就會出現健忘、驚恐、心悸、怔仲等心神不安的癥狀。由於心位在胸中,而胸廓像是宮城一樣,圍護著心、肺兩臟,所以心病也會牽及胸部,出現胸痛的癥狀。正因為心是主掌精神活動的,假如熱邪侵乘所致有餘的實證,就會出現發狂神昏、眩冒等症;反之,如果是不足的虛證,則會出現神虛膽怯,並感精神悲戚,凄苦不樂等症。脾黃善憂,當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滿腸鳴,病而下利,實則身重,脹滿便閑。[譯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脾生肉……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根據脾臟的生理病理情況來說,黃是脾的色澤,所以脾病面見黃色。按內臟與精神活動的關係講,憂思是脾的情志變化,所以脾病時,通常有憂思的神情表現。脾的部位在身體 的中部,所以脾病時,當著臍部有「動氣」。脾主味,是因為脾的病機主要關係於飲食和消化,所以脾病不僅飲食減少,並且要出現腹滿、腸鳴、下痢等病症。正由於脾氣不足,不能很好的消化穀食,飲食精華就不能轉輸周身,因此出現四肢軟乏,身體倦怠,所以說脾主四肢。所有這些癥狀,多見於脾病虛證。若是脾病實證,出現的證象就不同了。一般脾實病多見身體沉重、腹部脹滿等症。這是由於水濕實邪的停滯,阻遏了陽氣,脾主肉,脾主腹,因而身重、腹部脹滿。另外脾實還會有大便閉結的情況。肺白善悲,臍右動氣,灑浙寒熱,咳唾噴嚏,喘呼氣促,膚痛胸痹,虛則氣短,不能續息。[譯註]《索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肺生皮毛……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休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肺色主白,所以肺臟有病時面見白色。根據內臟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來說,憂悲為肺的情志表現,所以肺病時,常常會有悲愁憂思不歡樂的神態出現。肺主皮毛,也主宣化,為體內外氣休交換的主要器官,而皮膚之汗孔也有散氣的作用,因此肺肚有病,就會出現像毛髮悚然的怕冷、身熱或周身皮膚作病。肺主氣,司呼吸,它的病患,主要表現在呼吸系統為多,所以肺臟有病時,可出現唾痰、噴嚏、流涕、咳嗽、氣促等肺臟木病,而胸痹、胸痛等肺之外有的證象也可合併發生。以上這些證象,像咳逆、喘促、胸脅脹滿等是由於肺氣尖宣,或肅降失職,氣壅逆上所致,屬於實證;而少氣不足以息是由於肺氣不足,宗氣鼓動無力所致,屬於虛證。根據古代醫生的經驗,當肺臟有病時,不僅有上述各種癥候,在右脅部還會出現「動氣"",這也是臨床上所應注意的。腎黑善恐,臍下動氣.肢脹腫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病欠氣,心懸如飢,足寒厥逆。[譯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根據腎臟的生理病理情況來說,黑是腎的色澤,所以腎病時面見黑色。按內臟與情神活動的關係講,恐是腎的情志變化.所以腎病時可有易於驚恐的神情表現,腎的部位在身休偏下,腎病時在臍下有「動氣」。腎為水臟,主津液,因此水閉、腹脹、喘滿痰飲而不能平卧等癥狀出現,都與腎的病機有關。腎開竅於二陰(即生殖器和肛門),所以腎病就影響到大小便的不正常。由於腎與膀胱相表裡,腎病不但小便不利,而且小腹部亦作脹滿。腎主骨,腎病往往腰背與骨俱作痠病,骨弱無力;腎主欠,腎病還時有呵欠發生。《金匱要略.奔豚氣病篇》說:「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說明奔豚氣病,由於驚恐所致,發作的時候,腎的積氣由下向上沖逆,非常難受,發過了就還復正常。當腎氣由下向上沖逆的時候,在心胸中就出現一種懸空而飢餓、悶亂欲嘔等感覺,這種癥狀都是奔豚病所常見的。腎病的另一種證象,就是兩足寒冷厥逆。這是由於腎處於身體之偏下部位,根據「諸厥屬下」的道理,故常見厥逆腳冷。總的來說,腎病虛證,多見腰夜背痛、耳鳴耳聾、大便泄下、兩足寒冷、遺情、陽萎、盜汗等。腎病實證則多見大便閉結、小便短赤甚則尿血;至於奔豚氣病,亦多屬腎病實證。上述五條,是說明五色合五臟病和五臟病各自的特殊癥狀;並從其各自的特殊癥狀里,分辨屬虛屬實。至於五臟各自的所主,就是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複雜聯繫以及體內與體外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了便於對照了解,這裡恨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及《金匱真言論》等篇的有關內容,列表如下,以便參考(表3):在診斷五臟病症時,雖可按他們各自獨特的色澤癥狀分辨,但五臟病機和發病情況亦絕不是各自孤立的,其中有彼此關聯或相互影響,一臟有病可以累及他臟,引起各種複雜的癥狀變化,這一點應該予以注意的。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剋逆凶,相生順吉。[譯註]這節是以五色合五臟病根據五行生剋規律來推診順逆吉凶的望診方法。一般說來,各臟正病,應見各髒的正色,這樣多是順證若是病色交錯,則是逆證為多。但其中根據五臟生克規律,相生的就順,相剋的就逆。所謂相生的順,這裡面又包含子乘母的小逆和母乘子的大順;所謂相剋為逆,這裡面也包含色克病的大凶和病克色的小順。舉例來說,譬如肝病,正常應該出現青的病色;肝病見青色,叫做正病正色,這病是順的。如果肝病不見青色,而是出現其他色澤,這是病色交錯。這種病色交錯之中,還有各種區別:若肝病見到黑色,糧據五行相生規律,這是母(腎水)乘子(肝木),是相生中的順證;若肝病見到赤色,根據五行相生規律,這是子(心火)乘母(肝木),是相生中的逆證;若肝病見到黃色,黃是脾土的正色,根據五行相剋的規律,這是肝木克脾土,稱為病克色,雖然病重,但肝的本臟病不至於加深,所以是兇險病中的順象;若肝病見到白色,白是肺金的正色。根據五行相剋的規律,這是肺金克肝木,稱為色克病,肝病本身已經很重,再加上肺金的克伐,所以是兇險病中的逆象。以上是肝臟病正色和病色交錯的舉例,其餘四臟都可仿照這個方法類推。茲列示意表如表4。色生於臟,各命其部,神藏於心,外候在目,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單失久病,雙失即故。[譯註]這節是說明以面色結合兩眼的神來診斷疾病並區別疾病的善惡。 五色生自五臟,並反映在面上的一定的部位。神臟於心,雖然不能直接捉摸得到,但它能夠通過兩眼反映出來的,即所謂「外候在目」。入的眼光,如呆是晦暗的,表明神短,是將要患病或病勢嚴重的觀象;如果眼光清瑩,清爽分明(即了了的意思),表明神氣充足,是沒有疾病或病將痊癒的現象。所以,在診察疾病時,色與神兩者都要注意。一般說來,如果面色不正常或是神氣不足,兩者居其一的,這是久病的現象;如果面色既不正常,神氣又不充足,既失色,又失神,這就是險惡的死症現象。人的神氣好壞,從兩眼中可以判斷出來的。神氣的有無、充足與不充足以及神氣的清濁等,在極大程度上關係到疾病的頂後善惡的。那末,究競怎樣掌握神氣的診斷方法呢?不論診奈哪一種面色,都要有神氣;所謂神氣,就是有光、有體。光是指的外面明朗,體是指的裡面潤澤。凡是氣血調達,陰陽沒有偏勝,在神色上就會既有光又有體,叫做光體俱備。大凡常人,五臟調和,五色都察受胃氣而流露在皮毛之間,反映胃氣的是正常黃色中包含著精氣(從前的醫生叫它為「精氣內舍」),這種既不問外浮露,又不混濛不清的情神之氣,就是有胃氣的表現。也就是萬色有神、有光有體。是正常健康的現象。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交互錯見,皆主身亡,面黃有救,眥紅疹瘍,眥黃病癒,睛黃髮黃。[譯註]這節是說明用面色配合兩眼的顏色來診斷疾病的方法。顏面和兩眼,都各有其相宜的色澤。顏面的色澤: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等,在前面己經提到,至於眼睛的色澤是:瞳人應見黑色,黑睛應見微黑透青,眼白應見白色,內外兩眼角應見微紅色,這些都是一般正常的色澤。假如眼睛的顏色有異常變化,而顏面的色澤也失掉了正常的色澤,這就叫做交互錯見,都是疾病嚴重的反映。《素間. 五臟生成篇》說:「面黃目青、面黃目白、面黃目赤、面黃 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這段文字說明面目出現不正常的 色澤,關鍵在於面色是否是黃色;如果面色黃,說明中土未 敗,胃氣尚存,雖然眼色有了變化,還是有解救的可能,不至影響整個生機。如果眼色改變了,面色也異常了,這就是 危及生命的現象了。也說明胃氣的存在與否,在診斷上必須 予以重視的。在眼的望診里,還應該注意到傷寒症的兩眼角都紅的見 症,這是將要發生疹子和瘡瘍的先兆。因為兩眼角是屬心 的,疹瘍多是血絡有熱,心火較盛,所以首先反映為兩角發紅。奴果兩眼胞出現黃色,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象;因為眼胞是屬脾的,眼胞見黃色是脾土之氣漸復,所以病將痊癒。如果兩眼白睛都出現黃色,這是濕熱內盛將發黃疸的現象。閉目陰病,開目病陽,胰朧熱盛,時瞑①衄常,陽絕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注]①瞑: ming,音明。閉眼睛叫瞑。[譯註]本節講的是根據眼睛的神情動靜,以辨別疾病的陰陽、生死等的診斷方法。凡是病人開眼喜見人的是陽證,閉眼怕見人的是陰證。因為開眼是由於陽氣盛,閉眼是由於陰氣盛的緣故。若是眼 目胯朧昏糊、暗濁、不清爽的屬熱,甚至是熱邪傳里,腎水被劫的熱盛之症。當患衄血的病人,有時常見閉眼。兩眼向上直視、叫做戴眼,是陽氣斷絕的危重症侯;看不見事物.像眼盲的那樣,這是陰氣將脫的癥候;眼眶急劇下陷,是臟 腑精氣脫盡的現象;眼睛定而不轉,往往是痰熱內閉等一類 的重症。戴眼、目盲、眶陷、睛定這些見症,都是危重或垂死的證象。眼的能夠視物辨色,主要是由五臟精氣蘊合上注於目所 致。所以,眼的色澤或神情有異常,對診斷疾病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附]以上各節所講的各種望診方法,在診斷上是有參考價值的。除此之外,在臨床上還有一種是舌診,另一種是 診指紋,也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補充於下:一、舌診 古人說:舌為心之苗,舌為脾之外候。望舌是把舌面劃 分為幾個部位以候臟腑。它的分法有二:一是以胃經劃分: 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此法適用於胃腸疾 病。二是以五臟劃分,舌根屬腎,舌中屬脾(胃),舌尖屬心 (肺),舌邊屬肝(膽)。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與舌苔的變化。全舌的肌肉脈絡組 織,統稱舌質;舌面上所生的一層苔狀物,稱為舌苔。l.舌質的望診:舌質望診主要是觀察神、色、形、態的變化。(l)舌神是看舌質的榮枯。榮,就是舌質有生氣、有光彩,雖然有病也較為順利;枯是失去光澤,沒有血色、沒有 生氣,這是嚴重的疾病。(2)正常的舌色是深淺適中、鮮而潤澤的淡紅色。色不正常,就是病態。色較正常更紅的,多屬熱證、實證,紅而乾的是胃津已傷;色較正常淡的是寒證、虛證。舌淡紅,光 而無苔,是氣分和陰分兩虧的徵象;舌質鮮紅,在溫病是象,在虛勞則主陰虛。舌質絳色(深紅色),多見於溫病邪熱傳入營分;全舌鮮絳,是心包絡受邪;舌尖獨絳,是心火盛;若絳色而似千,手摸之覺有津液的,是津虧而濕熱上蒸,或有濁痰;舌絳而上有粘膩,似苔非苔,是中焦挾有穢濁的證象。舌質紫色,有寒熱之分。色深紫乾枯屬熱,色淺濕潤屬 寒。紫色深而遍布全舌,是臟腑熱極;全舌淡紫而帶滑多是寒證,紫暗而濕潤,多有瘀血。舌質藍色,是氣血兩虧的重症。藍色微而不滿布全舌, 是溫疫,或濕溫熱邪不解。全舌藍色而有苔,是臟腑已受損傷;若全舌藍而光無苔的,則是氣血虧極的不治之症。舌色見全黑,是血已敗傷的現象。大致舌黑而潤多屬虛寒,舌黑而干焦多屬火熱。(3)觀察舌形,主要是分辨老嫩、芒刺、裂紋、脹癟(bie)。老是舌質堅斂蒼老,不論舌苔的白、黃、灰、黑,病多屬實。嫩是舌質浮胖嬌嫩,或舌尖邊有齒印,不論有何種苔色,病多屬虛。舌上有芒刺高起,是熱邪內結的現象。舌有裂紋是熱盛,或是血虛而陰不足。舌胖大而腫為脹,病多屬血分,或是痰飲,或是濕熱內蘊。舌薄而瘦為癟,舌瘦薄嫩色淡紅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若癟而紅絳,是陰虛熱盛,津液大傷。(4)舌態的診斷,可分軟、硬、戰、痿、歪、舒、縮、吐弄等八種:凡舌體柔軟、靈活而紅潤,多為有胃氣,有病亦較輕。舌頭強硬,每並見言語蹇澀,外感病和雜病都會發生這種舌象。舌頭戰動不定叫舌戰,多見於虛證和肝風。舌軟不能自如掉動為痿,多屬熱灼陰傷;久病見舌絛而痿,是陰虧之極。舌偏斜為歪,多見於中風病人。舌頭伸長,是舌的筋肌舒縱所致,凡舌伸而不能縮,乾枯無苔的,是死候;伸而能縮,舌體津潤的尚可挽救。舌體收緊而不能伸長為縮,凡舌短縮強硬,神昏譫語、多屬危重之症。舌伸長而弛緩為吐舌;舌微出口外,隨即收入口內,或舌舔唇上下左右的為弄舌,兩者多屬心脾有熱,均是重症危症。2.舌苔的望診,舌苔的生成,一是由胃氣所生,二是為邪氣上升,三是飲食積滯所成。正常的舌苔,由胃氣形成,薄白而清凈,乾濕適中,不滑不燥,或略有薄淡黃苔。診察舌苔,一般分苔形與苔色兩個方面。(l)苔形:應分真假、有無、偏全、變化、厚薄、潤燥、腐膩等各類:舌苔堅實的密著於舌面,象從舌面上生出而有根的,叫做真苔,是病邪匯結的表現。凡病的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無根的為深、為重;後期舌苔厚而無根,比之有根的為惡。但有的舌面上一層厚苔,看上去像似無根,其下卻已生出一層新苔的,則是疾病好轉的現象。假苔是舌苔不著實,好像塗在舌上的一樣,不象從舌上生出而無根的就是。一是常於飲食之後即退去,是里虛或無病;二是有苔有色,擦之即去,病較輕淺;三是久病胃氣虛乏,不能接生新苔。一般假苔,多與過服寒葯、熱葯有關。病本無苔而忽然有苔,是胃濁上泛,或屬熱邪漸盛;病本有苔而忽然退去,是胃陰千涸,胃乏生髮之氣。觀察舌苔分布的或偏或全,可以診知病變所在。苔滿布全舌稱全,苔偏於左、右、內、外等一側的稱偏。全苔滿布,是邪氣散漫。偏於一邊,是邪在半表半里,舌心無苔,是陰虛、血虛或胃氣傷所致。舌苔的變化,隨時反映著疾病的變化。如溫病發病之後,舌苔往往由白轉黃;黃苔退後,又復生白苔,這是疾病向愈的現象。若病勢發展,或由誤治,舌苔可由白或黃而變老黃或黑色。如果苔退急驟,變為無苔,是邪氣內陷,正不勝邪的現象。舌苔的真退真化,必先由化而後才退,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這是真退。如果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污質膩濕,這是假退。一二天里,仍然要繼續生出厚苔。舌苔薄的,多為疾病初期,病情輕淺;舌苔厚的,多顯示邪已入里,病情較深或里有積滯。舌苔潤澤,表示津液未傷;舌苔千燥,是津液已耗。舌苔如腐渣,揩之可去,是陽氣有餘,能化胃中濁腐之氣上升。舌苔粘膩,中心稍厚,邊薄光滑,多是陽氣被陰邪所抑,必有濕濁痰飲,或食積頑痰。大抵觀察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氣的深淺;苔的潤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苔的腐膩,可知腸胃之濕濁。(2)舌苔的顏色,主要有白、黃、灰、黑等分別。白苔,是最常見的舌苔。主風寒濕邪,主表證。白而薄滑,同時又有發熱惡寒、脈浮頭病,多屬外感風寒。白苔厚滑,同時又有寒熱、骨節疼痛的,這是外寒引動內濕之症。白苔粘膩,又見發熱、頭痛、身疼而口不渴的,這是濕邪在氣分。白苔薄而乾的,多為肺津巳傷。白苔如積粉,多為疫症初起,邪入膜原等。黃苔,主里,主陽明熱邪,熱在氣分。黃苔薄而滑,多為風已化熱,尚未傷津;沒有頭痛惡寒的,邪已初入陽明。黃苔而厚滑的,是胃有濕熱。黃苔微粘膩,口不渴飲,多為濕邪結於氣分;痰濕食滯,亦多見此苔。黃苔薄而干,表明腎的津液已傷。舌苔黃厚乾燥,是胃熱傷津;若老黃而燥裂,則屬熱圾。黃苔而淡,舌質胖嫩,津潤而冷,多為脾虛有濕。灰苔,主三陰寒證或熱證。舌苔灰黑而潤滑,常見腹痛吐利、手足指趾冷、脈沉細;舌苔灰干,而舌質深紅,多為熱熾津傷。黑苔,主病多危重。黑苔潤滑,舌質不深紅的,是陽虛寒證。黑苔如塗淡墨水,肢冷脈微,不論是潤是燥,都屬虛證。黑苔薄而不潤,舌質鮮紅的,是陰分不足。黑苔而燥,是津枯火熾。舌中心黑苔而燥,並連牙齦唇口都黑的,是胃將敗壞。舌根見黑苔而燥,是熱在下焦。除了上述各種常見苔色外,另外還有兼色舌苔。如白兼黃苔、白兼灰苔、白兼黃黑苔、黃兼灰苔、黃兼黑苔等等,都有相應的各種病症,主要以合參四診,分別寒熱虛實,這裡就不一一加以敘述了。二、指紋診望指紋應用於三歲以內的小兒,也是常用的一種望診法。指紋,是指從虎口直至食指內側所顯見的脈絡。食指的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根據三關絡脈的紋路和顏色,作為診斷的依據。看指紋的方法,於光線充足的地方,醫生用左手握小兒食指,以右手大拇指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數次,經推後使指紋明顯,便於觀察。指紋現於風關時,是病邪侵入於絡,邪淺病輕。指紋過風關透至氣關,其色較深,是絡中邪氣,已木於經,邪較深,病較重。指紋過風關、氣關透至命關,是邪氣深入臟腑,病較危重。如指紋透過指端,稱為「透關射甲"",是更危殆的病象。一般說來,無論是內傷病或外感病,凡指紋見於風關病輕,至氣關較重,透命關則更重。正常的指紋,色現紅黃隱隱,.如顏色有異常變化,便是病症。色淺的病輕,色深的病重。指紋色鮮紅為外邪,色紫為熱.色淡為虛,色滯為實。色青主風、主痛,青兼紫黑,血絡閉郁,病則危重。指紋日長的病日重,指紋日短的病日輕。指紋浮為病在表,指紋沉為病在里。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聲之餘韻,音遂以名,角征宮商,並羽五聲。[譯註]這節是講根據五音五聲的診斷方法。前面幾節,主要是闡明五色診斷的方法。從這節開始,是專講辨別聲音的聞診法。這是在明白了色診之後,而應該學習的。本書第一節簡略地提到古代的聞診,主要以五音的相應與不相應以辨五髒的病變。宮、商、角、徵、羽五音,本是來源於自然界和人的生活環境中的五種不同的音階,結合到人,則是: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火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正常情況下,五音既不太過,又不不及,是人的正聲。有聲之後才有音,所以聲是音的根本,音是由聲所產生的;音是聲之餘韻,並不是聲之外還有音,聲同音是連在一起的。五髒的五音五聲,與自然界的四時變化和五臟所生的五種情志都有關聯,所以五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五髒的正常和異常。這種以五音五聲來辨別五臟病變的診斷方法,是古代迫留下來的,在現在臨床上已很少應用。我們只要大致了解到它的基本知識,在探討古代診斷理論、方法時作為參考就可以了。中空有竅,故肺主聲。喉為聲路,會厭門戶,舌為聲機,唇齒扇助,寬隘銳鈍,厚薄之故。[譯註]這節是說明聲音是由有關的組織和器官而發生的。古代醫生看到凡是物體叫間空有孔竅的多能發聲這一現象,聯想到人體中肺的形態也是中空有竅,因而認為它主聲音的。發聲音是用喉攏的,所以說喉是聲音的通道;聲氣自肺、喉出,還得通過會厭的開和閉,所以會厭成了聲音的門戶;聲氣出自喉和會厭,若沒有舌頭的轉動,也不會發出宛轉的聲音,因此舌頭成為發聲音的機樞;問時牙齒、口唇都在發聲音的過程叫閉合扇動,起著扇助作用。喉、會厭、舌、牙齒、口唇五者的協同動作,五音就能夠通達的發出。由於人的素質不同,從而每人所發的五音也有區別。比方說,喉嚨(包括聲帶)有寬闊、有隘窄,寬闊的發音就大,隘窄的發聲就小。舌頭有較尖銳和較鈍圓的不同,較尖銳的發聲就比較清晰,較鈍圓的發聲就不很清楚。會厭有厚薄的差異,厚的發聲比較重濁,薄的發聲比較輕清。口唇有厚有薄,口唇厚的發聲較遲慢,薄的發聲較快速。牙齒有稀疏、有緊密,稀疏的發聲音較分散,緊密的發聲較聚集。當了解這種無病健康人發聲的差別,才能判斷五音的變異;五音變異,當在喉、會厭、舌、齒、唇等予以細緻的區別。舌居中發,喉音正官,極長下濁,沉厚雄洪。開口張口咢,口音商成.次長下濁,鏗鏘①肅清。撮口唇音,極短高清,柔細透徹,尖利羽聲。舌點齒音,次知高清,抑揚詠越,徵聲始通。角縮舌音,條暢正中,長短高下,潔濁和平。[注]①鉻鏘:keng-qiang,讀坑槍。金屬撞擊的清脆聲音。[譯註]這一節是緊按上兩節之後,進一步說明在正常情況下五音的發生可由人體素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前面曾經說過,天是供養人以五氣的。天的五氣是由鼻進入人體而藏於心肺,人受五氣以後,由於心主血脈,因而上榮於面部而使五氣明潤;肺主聲音,而使聲音彰著。所以五臟各有它的正聲,這種五聲是合於五音的。宮音,是舌頭位在口的正中,從喉發出音來,這樣就是宮的正音。它的聲音極長、極低下、極重濁,大而和渾,有沉洪雄厚的餘韻。以五臟說,它是屬於脾土的,宮音的正常和變異,關係到脾臟的病患。商音,是開口張口咢,聲音從口裡出來,這樣就是商的正音。它的聲音較次於宮音的極長、極低下、極重濁,比較有勁些,而且有著好像金屬撞擊似的清脆的餘韻。以五臟說,它是屬於肺金的,商音的正常和變異,關係到肺臟的病患。羽音,是撮起口唇而發出來的,聲音從口唇出來,這樣就是羽的正音。它的聲音極短促、極高、極清、有著柔和細膩和尖利的餘韻。以五臟說,它是屬於腎水的,羽音的正常和變異,關係到腎臟的病患。徵音,是以舌點接著牙齒而發出來的,就是徵的正音。它的聲音較次於羽音的短促、高、清,有著抑揚清越的餘韻。以五臟說,它是屬於心火的,徵音的正常和變異,關係到心臟的病患。角音,是舌頭向里縮而發音的,這樣就是角的正音。它的聲音長、短、高、下、清、濁都比較和調,有條達、暢爽、適中的餘韻。以五臟說,它是屬於肝木的,角音的正常和變異,關係到肝臟的病患。以上所說宮、商、角、徵、羽五音的正音,都是五臟沒有病的正常聲音。喜心所感,忻①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哀心所感,悲嘶②之聲。東心所感,舒緩之聲。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注]①忻:xin,音欣。商興的樣子。②嘶:si,音斯。聲音發啞。[譯註]這節是說明在正常惰況下,五音的發生,還可以由於人的感情變化而有所差異。上節講到由於人的喉、會厭、舌、齒、口唇不盡相同,五音亦有不同。這裡談的是人的惜緒變化,也會使五音有所不同。兩者都是屬於正常的。當人們感到心裡喜悅的時候,所發的聲音是欣喜的,好似很得意的向外散放一樣。當感到心裡發怒的時候,所發的聲音是忿憤的,又是勁急,又是嚴厲。當感到心裡悲痛的時候,所發的聲音也就很凄愴,好似幽咽的嘶鳴一樣。當感到心裡歡樂的時候,所發的聲音也就很舒暢,很和緩,從容不迫了。當心裡有可敬的事物的時侯,所發的聲音也是恭正肅穆的。心裡有可愛的事物的時侯,所發的聲音也是溫柔和順的。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以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克則凶。[譯註]這節是說五臟有病,五聲所起的變化。五聲失去了正常,就叫做變。變,就說明疾病發生了。肝的聲是呼,音是角。按正常呼的聲音應該是長短、高下、清濁比較和調,有條達暢爽的韻。如果呼的聲音不是這樣,而是非常急迫,就由此而知道病生於肝了。心的聲是笑,音是徵。按正常笑的聲音,應該是比較短促高清,有著抑揚清越的韻。如果笑的聲音不是這樣,而是非常祖盛豪雄,就可由此而知道病生於心了。脾的聲是歌,音是宮。按正常歌的聲音,應該是極長、極低下、極重濁,大而和渾,有沉洪雄厚的韻。如果歌的聲音不是這樣,而是漫漫散散,就由此而知道病生於脾了。肺的聲是哭,音為商。按正常哭的聲音,應該是比較的長、低下、重濁、有勁,並且有比較清脆的韻。如果哭的聲音不是這樣,而是迫急短促,就由此而知道病生於肺了。腎的聲是呻,音為羽。按正常呻的聲音,應該是極短促、極高、極清,有著柔和細膩和尖利的韻。如果呻的聲音不是這樣,而是比較低微,就由此而知道病生於腎了。以上是五聲的失常和病生各髒的辨別方法。若是在這種五聲變異的病態之下,病色也有相剋的情況出現,例如;肝病的呼聲急迫,又見面色發白(肺金克肝木);心病的笑聲粗盛,又見面色發黑(腎水克心火);脾病的歌聲漫散,又見而色發青(肝木克脾土);肺病的哭聲迫急短促,又見面色發紅(心火克肺金);腎的呻聲低微,又見面色發黃(脾土克腎水)等五臟相剋情況出現,那末,這病多數比較兇險。好言者熱,懶言者寒。言壯為實,言輕為虛。言微難復,奪氣可知。言嚴妄無倫,神明已失。[譯註]這節是以病人的語言狀態來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和預後的方法。《中藏經》說過:陽證而喜多言語的屬熱,陰證而不言語的屬寒。講話聲調壯厲的,多為實證;發言聲音輕微的,多為虛證。若是語言聲音微小得不能從喉向外發出,想講話又不能講出聲音來,這是奪氣的現象。若是說胡話沒有倫次,不能識辨人的,這是神明已亂的病。奪氣和神明已亂等病,多是預後不好的嚴重病症。失音聲重,內火外寒。瘡痛而久,勞啞使然。啞風不語,雖治命難。謳①歌失音,不治亦痊。[注]①謳;ou,音歐。謳歌就是歌唱。[譯註]這節是講幾種失音、不語症的辨診方法。失音,就是語音嘶啞的病。它有好幾種;若聲音粗而重濁不揚,是內火被外寒所阻遏,內熱郁滯在肺所致(這種寒包火的失音,往往還有口渴、喉痛、舌苔薄黃、脈浮數等證象)。若聲音並不粗重,而主要是咽喉有瘡患痛爛日久不愈而造成的聲啞的,是屬於虛勞的聲啞(這種聲啞,往往以瘡患日久而致肺燥、津少,故還有口燥、舌質紅、脈虛數等證象)。小兒的抽風(四肢抽搦,甚則頭背後強、神昏)和大入的中風(忽然昏仆,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的不能語言,統稱啞風。抽風和中風病本來已是重病,來得很急迫,病勢多數十分嚴重,如果再加神昏不能語言,更是預後險惡的現象。因為風症多數屬於肝木的病,而失音不語是肺金所主,風病而初見不語,是肺金不能制肝木,因而是不治之症為多。另外,有些失音是由於唱歌、唱戲傷了喉嚨,以致聲音嘶啞的,這是暫時的現象,只要暫停歌唱,休息一下,過些時候就能恢復,除了重症以外,輕症是不必加以治療的。[附]以上各節,講的是古代的聞診方法。除此之外,後世醫家又有了較多的充實。茲將較實用的聞診方法,介紹於下:1,語聲、呻吟和語言的聞診:疾病開始就出現語言聲音啞的,多是外感風寒肺氣不宣;久病而失音的,多是肺虛專損。發聲重濁,聲高而粗,多屬實證;發聲輕清,低微細弱,多屬虛證。病入呻吟,通常多是身體上有痛楚。噫氣暖聲,多是胃脘上腹不舒暢所致。語言聲高而有力,前輕後重的,多是外感症。語言聲音低怯,前重後輕的,多是內傷症。狂言笑罵,語無倫次,登高亂走,棄衣歌唱的,多是陽證狂病;言語錯亂,神情恍惚,喜怒無常,獨居避人的,多是陰證癲病。2.呼吸和喘的聞診:外感病,呼吸多粗,是由於邪氣有餘所致。內傷病,呼吸多微,是由於正氣不足所致。氣粗為實,氣微為虛。實喘發作急驟,肺脹氣粗,聲高息促,體壯脈實,以呼出為快,多屬肺有實熱,或痰飲內停;虛喘發作緩慢,喘而氣怯弱,聲低息短,倦怠脈虛,以引一長息為快,多屬虛證。3.咳嗽的聞診:外感風寒咳嗽,聲音重濁,痰清白,鼻塞不通。肺熱咳嗽,咳聲不揚,痰稠色黃,不易咳出,咽喉干痛。咳嗽有痰而聲低,痰易咳出而多,多是痰飲症。咳痰色白如沫,或無力作咳或咳嗽則氣促,多是肺虛咳。乾咳無痰或咳出痰量少如粘液,多是燥火咳嗽。咳嗽陣作,連聲不絕,甚則嘔惡咳血,多是肺實咳嗽。4.嘔吐、呃逆、噯氣和太息的聞診:嘔,是有聲有物;吐,是有物無聲;乾嘔,是有聲無物。這三者是有區別的。虛寒證的嘔吐,吐勢徐緩,聲較微弱;實熱證的嘔吐,吐勢較猛,聲音壯厲。呃逆,古時又稱噦(yue,音日),除了由於進飲食匆促或驟然吸觸冷風引起呃逆的外,若是久病發生呃逆,多屬預後不良。暖氣,是逆氣向上自胃出喉所致。當宿食不化時,多於食後暖氣,並有腐臭味;暖氣無酸昧腐味,系屬胃虛氣逆,一般多見於老年人。太息,就是時時吁長氣,一般多見於情志抑鬱,胸懷悶滿不舒所致。除了以上耳聞聲音以外,還有以鼻聞嗅病氣,用來診斷的。常見的有嗅口氣、汗氣及排泄物氣等。口出臭氣,多屬消化不良,或有齲齒,或口腔不潔;口出酸臭氣,多是胃有宿食;口出臭穢氣,多是胃熱;口出腐臭氣,多是內有潰腐瘍瘡。汗有腥膻氣,多系風濕熱之蘊於皮膚,津液受蒸變所致。痰有腥臭並有膿血,多為肺癰。大便臭穢為熱;有腥氣為寒。小便濁臭而色黃赤,多是濕熱。放屁酸嗅,多是宿食停滯等。聲色既詳,問亦當知。視其五入,以知起止。心主五臭,自入為焦,脾香腎腐,肺腥肝燥。脾主五味,自入為甘。肝酸心苦,肺辛腎成。腎主五液,心汗肝泣,自人為唾,脾涎肺涕。[譯註]有關望色和聞聲的診斷方法,前面巳經介紹清楚,下面要講問診的方法了。診病首先要問明白致病的原因,問清了病因,才能得知全部病情。因為有些癥狀和身體上的變化可以由醫生察知以外,有些癥狀是患者自覺的,必須病人自述。其要點在於根據患者的「五入」,才能知道病情的始末。什麼叫五入?根據古人的經驗,以五臟來說,肺主五聲,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腎主五液的。但以聲、色、臭、味、液來說,每一項又各分由五臟所主(如五聲的胖、心笑、脾歌、肺哭、腎呻;五色的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等)。譬如心主五臭(焦、臊、香、腥、腐),脾主五味(甘、酸、苦、辛、咸),這種五臭、五味,都是來自自然界隨著人們的喜愛嗜欲而進入人體的,即所謂五入。因此,在問診時,要注意問病人對飲食五味的喜愛,以了解他的偏嗜和多食的情況,從而推知臟氣的偏盛、偏絕和疾病偏於哪一臟腑。同時,通過問診,知道五液(汗、泣、唾、涎、涕)的排出情況,也可作為診斷的參考。心是主五臭的,凡病人喜臭或惡臭,統主於心。其中又分為焦臭入心,臊臭入肝,香臭入脾,腥臭入肺,腐臭入腎。脾是主五味的,凡病人喜味惡味,統主子脾。其中又分為苦味入心,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腎是主五液的,凡病人多液少液,統主於腎。其中又分為汗出於心,泣(淚)出於肝,涎出於脾,涕出於肺,唾出於腎。按照這種五臟分主臭、味、液的情況,醫生可以通過問診,根據病人對五臭、五味、五液的出入和偏喜偏惡來探索疾病的原因和可能發生在哪一臟。例如問知病人素來喜食甜(甘)物的,從五味來說,如果適度的進食,是有助於脾的;但如果是過量的進甜食,過則必傷,後果是脾的運化反受影響,致生痰濁成為脾病。從五臭來說,焦臭是入心的,如病人對焦臭特別喜歡或對適當的焦臭藥物感受較好,那末這就有心病的診斷意義了。從五液的排出來說,如病人經常流淚、哭泣,多為鬱抑難解,自宜從肝論斷。當然對臭、味、液的偏嗜、喜惡,程度上是有不同的,同時也互有牽制、影響的,在問診中要善於掌握,更須參合望、聞、切三診,才能診斷確切。至於程度上的輕重和預後順逆,一般和五聲的微壯、五色的順逆相同。百病之常,晝安朝慧①,夕加夜甚,正邪進退。潮作之時,精神為貴,不衰者實,困弱虛累。[注]①慧:在這裡作清爽解釋。[譯註]這節是講問病人在一日夜中的精神盛衰情況,以診斷病人正氣的虛實。一般的說,很多疾病,早晨總是比較輕鬆爽快些,中午前後比較安靜些,到夜晚總是感到不舒服或加重些。這是由於在早晨的時候人的正氣開始生升,衛氣開始運行,所以病人的精神也較輕爽。中午前後,人的正氣長旺,正氣長旺就勝過邪氣,所以病人的精神也較為寧靜。到了晚上,人的正氣開始衰退,邪氣必然偏盛,所以病人感到不舒服,疾病也重些。半夜裡,人的正氣內藏,邪氣正盛,所以疾病更沉重些,精神也就更感不支了。這是在一天一夜中正氣與邪氣進退的常規,也是疾病消長的常態。所以在診斷正邪盛衰進退時,病人的精神是主要的。如果有些病人,在一日夜中,當正氣退邪氣進的時候,精神仍然不衰,說明病鄧來潮時,耶氣不能勝過正氣,這是正氣充實的現象。相反,如果當正氣退邪氣進的時候,病人精神睏倦,衰弱難支,這是正氣不能抵禦邪氣,是正氣虛弱的現象。晝劇而熱,陽旺於陽;夜劇而寒,陰旺於陰。晝劇而寒,陰上乘陽;夜劇而熱,陽下陷陰。晝夜寒厥,重陰無陽;晝夜煩熱,重陽無陰。晝寒夜熱,陰陽交錯。飲食不入,死終難卻。[譯註]這節是講問了病人白天和夜晚寒熱發作的情況,以診斷疾病的屬陰、屬陽、屬寒、屬熱和輕重。白晝是屬陽的,熱也是屬陽的,凡疾病白晝煩熱增加而夜間比較安靜的是陽當著交陽分的時候旺盛,這往往是病在氣分,而血分是沒有病的。夜是屬陰的,寒也是屬陰的,凡疾病夜間寒厥增加而白晝比較安靜的是陰當著交陰分的時候旺盛,這往往是病在血分,而氣分是沒有病的。凡疾病白晝寒厥增加而夜間安靜的,是陰上乘於陽分的病。凡疾病夜間煩熱增加而白晝安靜的,是陽下陷於陰分的病。凡疾病白晝和夜間都有寒厥現象的,是重陰而無陽的病。凡疾病白晝和夜間都有煩熱現象的,是重陽而無陰的病。凡疾病白晝有寒厥,夜間作煩熱的,稱為陰陽交錯。凡疾病作寒厥、煩熱而飲食不能進的,這種病情相當嚴重,預後也多數不好。食多氣少,火化新痊。食少氣多,胃肺兩愆①。喜冷有熱,喜熱有寒,寒熱虛實,多少之間。[注]①愆;qian,音千。這裡作疾病解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龍圖中醫講堂》第八講 易龍圖
※小腿抽筋非缺鈣,中醫效方簡便廉!
※「實用」中醫教你觀面色,不去醫院也能自查疾病
※《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50)——胎死不下
※蜂蜜的功效具體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