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文化關乎民生的福祉

節日文化關乎民生的福祉
  • 2013年02月19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 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每逢佳節,家人團聚,朋友相邀,喝喝小酒,說說暖心的話,緩解一下生理和心理的疲勞,放慢生活的節奏,以逸待勞,樂觀前行。可見,過什麼節,怎樣過節,能不能過好節,是關係到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呢。  □ 鮑震培  傳統節日習俗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各地區各民族的節日習俗流行於民間社會,為百姓所約定俗成,世代傳承,至今蔚為大觀。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年節文化所承載的特殊功能,可以滿足人們釋放壓力、調養生息的心理需要,是辛勤工作的人們得到適當休息的最佳時段,藉此得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滿足。每逢佳節,家人團聚,朋友相邀,喝喝小酒,說說暖心的話,緩解一下生理和心理的疲勞,放慢生活的節奏,以逸待勞,樂觀前行。可見,過什麼節,怎樣過節,能不能過好節,是關係到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呢。  我國的節日文化非常豐富,並且有獨特的內涵。它的起源很古老,也叫歲時節日,因為它的產生與中國古代曆法有密切的關係。古代以月亮的運行來分12個月,按季節與氣候的變化把一年分為24個節氣,為便於記憶,民間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每一個節氣來臨時,都有相應的民俗活動,如立冬、冬至、立春、驚蟄、立夏、立秋等。24個節氣中,只有清明節是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清明節起源於周代,古曆書上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清明以後天氣迅速回暖,春雨瀟瀟,正適合到郊外掃墓踏青,插柳種樹成為清明節傳統民俗事項。唐代以後和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合二為一成為朝野上下比較隆重的節日,後來寒食節被廢除,有些地方還保存著一些吃冷食的遺風。  節日講究的是節令,民間不少節日跟天文氣象的變化有關,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因為古人觀察到每年春季蒼龍星座開始在東方顯現,這時候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春耕開始了,為了不誤農時,祈求好雨知時節,五穀豐登,藉助於對翻雲覆雨之神龍的崇拜,於是各地有相應的吃龍耳(水餃)、龍肉(豬頭肉春餅——北京)、龍鱗(煎燜子——天津)、龍鬚(麵條)、龍眼(餛飩)的食俗,山東等地則有炒蠍豆以預防蟲害、增強體力的食俗。另外,曆法中與月亮運行關係最密切的初一和十五往往被作為大的節日,一些重複數字如二二、三三、五五、六六、七七、九九這樣的日子因為方便記憶,也容易被選定為節日。  除曆法外,節日習俗的形成還跟中國古代社會早期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動有關。如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影響了後來中秋節的祭月、拜月和七夕節拜星的習俗。對月亮的崇拜帶有我國原始民間信仰的特點,不但產生了嫦娥奔月宮、玉兔搗仙藥和吳剛斫桂樹的美麗神話,而且對滿月的祭拜產生了元宵節、中秋節的民俗。尤其是中秋節,唐代詩人有每逢中秋詠明月的雅興,宋代時京城已有「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的習俗,男女老少各有期盼——「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澹佇妝飾,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傳統節日的第三個起源是農業文明。我國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決定了以農耕社會為主,農業生產的豐歉關係到國計民生,所以祭祀土地神和祖先,企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成為節日文化不可缺少的主題。就拿春節來說,春節起源於人們在土地收穫以後的慶祝活動。「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古人對植物的生長周期有了一定認識,在莊稼豐收的時候舉行盛大的人神共娛祭典。傳說在神農時代就有了這樣的年終祭祀活動,夏代把年叫做「歲」,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周初出現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動,叫做「臘祭」,臘又寫成「蠟」,意思是在年終的時候,把萬物彙集在一起以祭神。臘月的最後一天叫做除夕,全國都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是在凌晨交子之時除舊布新,所以北方有吃「餃子」的食俗,南方則吃年糕取諧音年年高之意,各地方皆吃魚以取生活富餘之意。漢代以前新年的時間不固定,到漢武帝時創製了《太初曆》,確定以夏曆正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正月初一為新年。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娛神、祭祀的習俗淡漠以至於消失,祈福、喜慶、休閑等富有情趣和積極意義的習俗流傳下來並有所發揚,人們通過舞龍、舞獅、放煙花、貼春聯等歡慶活動,紅紅火火過大年,通過相互拜年祝福新春快樂、恭喜發財等討口彩的吉祥話,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熱切期盼。  為什麼要提倡和弘揚節日文化?在這方面我們走過彎路,有過教訓。上世紀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革了傳統文化的命,不但不許老百姓過傳統節日,甚至連春節也要過所謂「革命化的春節」等等,種種文化專制行徑令人髮指。但是事實證明,任何人想靠人為行政命令手法消滅民俗是不可能的,因為民俗的發展和蛻變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是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場文化浩劫造成一代人的知識斷層,以致回歸文化傳統的步履艱難,至今流毒深重,不得不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痛心疾首的反思。  傳統歲時節日文化,在當下社會仍然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和重要的社會價值。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國外的洋節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認識膚淺,不利於傳統節日文化的弘揚和繼承。而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大國,必須保持和彰顯其文化特色的軟實力,節日文化無疑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以來,政府新增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作為法定休假日,並把春節休假提前到除夕,是符合節日特點和規律的,表明國家對傳統節日的重視,這一舉措深得民心。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中國年是幸福年,中國夢是強國夢,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文化積澱讓華夏兒女引以為豪,節日文化關乎民生的福祉,大力傳承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祝福每一天都是好日子,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推薦閱讀:

    佛教節日祥解
    【節日祝福】祝願朋友們元宵節快樂
    節日談 | 蟾蜍、玉兔、桂花樹: 寂寞嫦娥的天上人間
    中外主要節日匯總
    中國節日大全,傳統節日習俗,民族節日來源58

    TAG:文化 | 節日 | 節日文化 | 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