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內容類社交產品在互聯網這10幾年的「一路向陽」

從最初的BBS——》 到紅極一時的開心網「偷菜」——》 再到單日新增用戶325萬,4日新增用戶破千萬的「魔漫相機」 ——》 最後到16-17處在風口浪尖的短視頻社交。整個內容類社交應用的發展呈現出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現象,所以讓我們先窺探一下整個內容類社交產品的發展簡史,然後再看一下當今整個內容類社交產品的風口,最後臆測一下未來。


首先,這次窺探的發展史在社交應用中,我們強調了內容類。因為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的發展,幾乎被騰訊系的【QQ】和【微信】所「壟斷」著,而這些即時通訊工具慢慢的也就演變成了大的社交平台,人們不會再輕易群體性地去到別的平台,這就類似於我們不會經常換自己的手機號碼一樣。

所以,這些即時通訊工具大部分會被用來進行熟人社交,而內容類的社交應用是一塊很大的補充,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性格等進行更多的細分內容社交,結識新的朋友。

即時通訊工具領域,一個QQ【12年】,一個微信【6年】,就基本上可以大致講完了。

但是,對於內容類的社交應用來說,這18年的歷史,可謂是風起雲湧,你家唱罷,我來跳。而且縱觀來看,也透露出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從Web1.0的中心化,到Web2.0的去中心化;從PC終端到智能手機終端的使用。整個內容類社交應用地潮起潮落也反應著互聯網基礎硬體設備的發展、網民的增多、國內經濟的發展、國民思想的轉變等等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

內容類社交應用發展簡史

上面的這幅圖片是這10幾年來內容類社交應用的一個發展簡史圖,我並沒有完全按照時間軸的順序去歸類這些應用,而是依照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歷史狀態將整個社交應用產品分為了4個階段。當然,裡面只是挑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應用。


第一階段

2004年10月,由O"Reilly Media, Battelle, MediaLive, 引導的第一個Web2.0大會召開。

伴隨著Web2.0的發展,博客、貼吧、網路社區這樣的產品形式成為了最早一批的探路者。

新模式思路:去中心化的思想,讓用戶成為產生內容的主人,以用戶為中心,促進網路上人與人間的信息交換和協同合作。

所以這個時期我們有了博客、社區站點、貼吧,用戶可以在一些指定的區域、版塊發布相關內容的帖子。如下圖所示:

某BBS網站截圖

這個階段的產品展現形式還是以文字+圖片為主,而且以純文字形式的文章展示也非常之多。 用戶在這個階段主要的參與形式還是以閱讀+評論的方式,並且由於此時互聯網上的信息還未呈現出「爆炸」的趨勢,用戶也有足夠的閱讀耐心。

雖然這個階段是互聯網的先驅者對去中心化、Web2.0的一個重要探索,但是中心化的產品形式卻沒有去除乾淨。博客還是需要對優秀的博文進行首頁置頂,貼吧也還是會對精品帖子做置頂處理。但是,用戶終於有了可以發聲的平台,而此時PGC的價值也是極高的,因為用戶渴望在互聯網上讀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而此時整個互聯網也希望有更多的UGC內容產出。

這個階段的產品形式和邏輯就像當時的整個互聯網環境一樣:純凈、簡單、明了。社交的比重較少,產品都主要是為了讓用戶得到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除了門戶網站的信息之外,用戶還可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專長去分享和獲取信息,此時的社交在信息獲取的基礎上顯得自然而然。而此時PGC的產出也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階段

05—11年,這幾年互聯網的發展迅猛快速。從06年1.37億網民,到11年時已經增長到了5.13億網民。期間,2008年10月第一部安卓手機發布。中國手機網民用戶的規模也從07年5千萬人增長到了11年3.55億人

此時,大部分網民再打開互聯網擁抱世界的同時,也開始慢慢地嘗試與陌生人更進一步的社交,「網友」一詞也逐漸成為常用詞語。

這一時段,整個互聯網已經進入中國一段時間,互聯網上的UGC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用戶也逐漸接受將互聯網營造成另一個線上的虛擬世界。

在這個階段誕生了QQ空間,結合QQ,用戶可以向自己的朋友、網友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除了熟人社交,【豆瓣】給喜歡電影、書、音樂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與QQ空間不同的是,【新浪微博】讓我們無需加好友,便可看到互聯網上每一個用戶產生的內容。而知乎的出現,和最後開放後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營造精品社區的一個途徑。

這裡需要重點提一下的是:【開心網偷菜】。以小遊戲為社交載體,來進行社交互動。現在的【螞蟻森林】有點類似於此。偷菜遊戲在當時火便了大江南北,很多人訂著鬧鈴大半夜去偷菜可見一斑。所以內容類社交的方式載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可以讓社交平台長時間地活躍下去;但是細碎、短時、具有娛樂性質的方式確能很快得傳播,短期內可以讓社交平台迅速活躍,獲取大量的新用戶。

「偷菜」遊戲界面

例如,最近這幾年會被時常提起的【現象級】產品這個詞。這一類產品由於自己的社交屬性或通過社交產品(朋友圈、微博)的傳播,用戶迅速暴漲。且先不說熱度逐漸消失的原因,用戶暴漲的的背後,我們從「偷菜」中便可以看出這些產品的一二:

1.產品的使用特點得是細碎化、短時化、多頻化的。 2.產品滿足了用戶潛在需求:虛榮心、娛樂性、社交元素、追逐熱點新奇事物。

一個現象級的產品在很好的滿足了第二條時,其自傳播性是非常恐怖的。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現象級】產品的橫空出世吧。

最後嘮叨一句,認為這一階段, 互聯網的頭條基本還是是電商大戰的天下。


第三階段

人們最開始通過PC機接觸到了互聯網,但是這一階段所處的時期,卻是整個互聯網漸漸拋棄PC端,向移動端大踏步的時代。這裡,我們應該感謝喬幫主和Google所做的一切。2008年第一部安卓手機發布。

2008年第一部安卓手機發布。 2010年6月24日,iPhone 4面試。 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手機市場首次超過塞班系統手機。

下面可以先看一下CNNIC對中國手機網民規模佔比的統計圖。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及其佔網民比例

從這幅圖中我們發現, 08年發布了第一部安卓手機之後, 中國移動互聯網化的趨勢就已成猛虎下山之勢。這次的革命讓很多傳統基於PC端的互聯網廠商也猝不及防。

當互聯網的終端轉移到移動手機端時,整個應用的產品邏輯需要有大的轉變。產品的大部分功能和設計應該偏向細碎、短時、多頻化。當人們可以直接使用手機接入各種應用時,整個用戶在互聯網上使用的時間便大大加長了。此後的APP開始各顯神通搶佔用戶使用時長。

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的第一步就是將很多應用場景轉移到智能手機上,所以在2011年【微信】、【手機淘寶】等相繼發布。同年,定位手機KTV的【唱吧】和定位陌生人社交的【陌陌】也上線問世。此時的【唱吧】雖然是一款唱歌軟體,但是社交化的元素讓其牢牢抓住了一部分用戶;然後又由於在當時這樣的APP也是十分新穎的,所以慢慢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陌陌】一開始就專註於陌生人社交,給大家提供一個平台、依照地理位置進行社交,在2011年8月4日上線了IOS版。幾乎同一時間,2011年8月3號【微信】在IOS上也發布了2.5版本加入了「附近的人」功能。

這裡需要提一下的是,2011年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3G時代2-3年的時間,這給一些以語音為主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網路基礎。

隨後,當手機端的社交產品飛速地成長之後,大部分的產品就都可以滿足很多應用場景,這個時候的爆款產品就需要在滿足用戶的虛榮心、娛樂心、好奇跟風心的角度上開展了。當然,如果要滿足這些情感,新穎度也是必備的軟實力。

所以,2013年7月上線的【魔漫相機】,創造了單日新增用戶325萬,4日新增用戶千萬,單日頭像上傳2億張等記錄。但是,這款現象級的產品在剛上線的時候,產品本身沒有社交功能,但借著各種社交平台的推廣,迅速蔓延開來。一張新穎的漫畫風人物照片,用戶將圖片保存下來,即可上傳至社交平台去滿足自己的一些精神需求。所以說,視覺感官效果的傳播性是非常驚人的。不過,【魔漫相機】幾乎詮釋了一個現象級產品的所有特點,雖然後期上線了社區社交的內容,但由於其社交依附的內容太過單一,用戶活躍率始終無法再得到下一個量級的提升。

2014年6月上線的【足記】就相比【魔漫相機】、【臉萌】這樣的圖像類應用來說,社交所依附的內容要相對多一點。用戶利用軟體將自己的圖片加入主題模板、濾鏡、字幕等製作成電影大片風。即使一張簡簡單單的圖片被這麼一處理,逼格也是立馬嗖嗖的,瞬間引爆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產品。「像電影一樣記錄生活」的產品理念,像微博一樣各種主題的圖片分享來維繫社區用戶。

【足記】、【魔漫相機】以圖片社交形式藉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實現迅速爆紅。但是,由於其產品功能較單一、社交依託內容不豐富、社交關係弱等原因,新增用戶也隨著潮流漸漸流失。且不談這兩款產品的核心定位是什麼,但是這給所有想依託社交元素留住用戶的產品提了個醒:社區社交產品的內容核心是UGC;而讓用戶孜孜不倦地生產內容的辦法就是不斷給用戶提供不同主題的內容。否則,用戶定會隨著時間審美疲勞。但,這也似乎是單一主題的內容類社交應用不可避免的一個議題。再但是,我認為其實這些產品只要服務好他們的核心用戶就可以了,所謂的活躍用戶和用戶註冊數只不過是外界評價的一個標籤。

魔漫相機 足記

最後,2014年6月上線的【探探】,給中國的社交應用中帶來了新鮮的血液。配對形式的背後,讓社交變得更有趣。可是,探探不可避免的一個尷尬局面就是,可能倆人聊的聊的就互要了微信,不過這對於定位開啟陌生人社交第一步的產品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APP就是我們觸及網路生活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交有很多種方式。街頭的那一眼回眸,咖啡館的邂逅,社團里的並肩戰鬥,工作中的點頭微笑等等都可能成為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方式。所以,在互聯網上,APP開啟我們社交第一步的形式也顯得尤為重要。探探的成功,就是把握了此道。


第四階段

·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發布公告,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頒發了【4G】經營許可證。· 2015年中國的網民規模達到了6.88億人。· 2016年LOL遊戲主播【小智】以估算4000萬的年薪簽約某直播平台。草根遊戲玩家,通過幾年的堅持【遊戲教學視頻】製作,最後簽下了當時為止最大的遊戲主播行業合同。· 2016年中國手機網民約7億人,中國網民農村佔比27.4%,中國手機網路視頻用戶規模達4.998億,使用率(占手機網民比例)達71.9%。

以上數據大部分來自CNNIC《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

以上的一些數據,其實想要說明的就是中國的視頻時代到來了,並且還是手機視頻時代。再換句話說就是「短視頻來到了風口」。

當然原因有很多,例如:家用WIFI覆蓋率;4G網路;PGC視頻人的堅持;平台對UGC視頻內容的物質激勵;視頻應用的上線。可能還有,當數據爆炸、信息積山的年代,人們可能已經疲倦文字+圖片的形式獲取信息,更多的傾向於視頻的形式來短時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和視覺感官效果。

2014年11月【GIF快手】更名為【快手】,這也意味著整個內容形式的改變。2014年5月主打拍攝10秒大片風格的視頻應用【美拍】上線。2016年9月,極具個性化的視頻拍攝、製作、分享軟體【抖音】上線。

其實到了這裡,大家對以視頻為內容承載形式的社交產品應該非常地熟悉了。並且,很多應用也開始加入了許多視頻相關的內容。這裡想對【快手】的火爆,做稍進一步的分析。首先,我身邊的同學打開【快手】、【火山小視頻】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都或多或少地呈現以下兩個狀態:

1.會抱怨說,這是什麼呀,怎麼有這麼多無聊的人。沒啥意思。2.嘴上說著沒啥意思,但也不知不覺地看了10幾分鐘。

但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風格的內容類視頻應用會火的原因。有「陽春白雪」就得有「下里巴人」,況且這些短視頻其實本身的定位就在於休閑、娛樂。所以用戶終於可以在除朋友圈之外的地方分享短視頻接觸網路世界。並且,為什麼很多人嘴上說著沒意思,但是還是貢獻了很長的用戶時長呢?我想這就是UGC氛圍火熱之後產生的效應吧,一人一世界, 那麼多不同的世界,都在想方設法的讓你觀看並點贊,所以很多短視頻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並且,很多平台為了這樣的內容能夠持續下去,也給出了很多獎勵措施,並且通過導流的方式捧紅了一些平台草根網紅。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幾幅圖,看一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網路背後的用戶是怎樣的。

中國網民年齡結構

中國網民學歷結構

中國網民職業結構

3張統計圖,我們總結總結進度條長的:

1.中國網民基本集中在10—49歲之間。並且10—19歲的網民竟佔據了20%。2.中國網民學歷結構普遍較低。這當然一部分原因是20%的網民還沒上大學,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國情所致。3.中國網民的職業結構,個體戶 + 無業人員的佔比居然可以佔到榜首。從我的感受來講,這類人群和上班族、學生黨的空閑時間是不一樣的。他們生意來的時候很忙,沒有生意的時候,就可以隨便休息了。

再來看看互聯網上的各種應用分布,很少有專門針對這些人群的產品或營造的社區。並且,目前主流的一些內容社交平台還是以圖片+文字的UGC內容較多。而像【快手】、【抖音】這樣的短視頻社交平台主要導向用戶發布視頻內容,這種平台從主要功能上的直接導向還是有利於整個內容形式的統一。最後再加上,通過平台大力支持、獎勵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和用戶之間的點贊、評論互動,使得短視頻社交平台十分活躍。

所以,當互聯網越來越普及,許多互聯網產品卻遺忘了這些新加入的小夥伴,而當有平台願意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這個大家庭時,就會變得如現在五彩紛呈。


1.現在互聯網的用戶越來越年輕化,網路也逐漸覆蓋到了祖國的毛細血管深處。在農村,一戶裝了WIFI,周邊的幾家即使沒網也能蹭蹭。2.年輕人逐漸拋棄了電視,網上的內容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很火的純網劇。互聯網似乎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失去的一部分。3.平台願意更多的用戶去生產優質的內容,用戶也願意通過平台走紅、或獲取一些額外收益、或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滿足(虛榮心、娛樂心等)。

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初入互聯網的用戶。當新的技術在移動終端廣泛使用,外界環境條件成熟之後,內容社交的展示形式也會成為新的增長方向。以及線上線下的互動,社區UGC的運營都將為社交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血液。

成王敗寇,還看社交本質,能否讓用戶在一個舒適的環境、玩得開心、交得朋友。

未來,內容類社交應用還有很多的無限可能。


選了一個好大的主題,寫寫刪刪,內容欠佳,望能與PM們分享討論,獲得更好的思路和更寬的眼界。有不對地方還望能夠指出,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還望能一起討論學習。

推薦閱讀:

10款熱門實時視頻聊天App,是否會引爆全球陌生人社交?
新零售進入無人區,社交就是新零售
如何從社交網路發現賺錢機會?
美女經濟學
智能手機讓你丟掉了哪些「曾讓你感到開心的習慣」?

TAG:互聯網 | 產品 | 社交產品 | 內容 | 聯網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