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究竟是不是文盲?

文/滄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創團隊)

在明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少年登基,面臨內憂外患,卻一心沉迷於做木匠活,像什麼「沉香假山」、「燈屏」之類,做的都非常精巧,令人嘖嘖稱奇,被後人起了個外號——「木匠皇帝」。

這位性格獨特的皇帝,就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這個與帝王身份不太符合的愛好,加上他忙於做木匠活,不怎麼理會朝政,朱由校在後人眼中的形象逐漸成了個不識字的文盲,如《明朝那些事兒》中就寫道:「如果說皇帝陛下(朱由校)的文化程度和魏公公差不多,似乎很殘酷,但卻是事實,天啟之所以成長為準文盲(認字不多),歸根結底,還是萬曆惹的禍。」而萬曆年間,大臣亓詩教也曾上疏說:「皇長孫(朱由校)十有五歲矣,亦竟不使授一書、識一字。」

(影視劇中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形象)

朱由校真的不識字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在《明熹宗實錄》的開篇,就記載說,大學士劉一燝誇讚朱由校批閱奏章時的書法「體勢端嚴,筆法遒勁」,並對朱由校表達了自己的祝賀之情。朱由校聽了這番誇讚,卻也並不驕傲,反而回答道:「天寒作字較少,未能工也。俟春和時親筆硯,尚有進益。」(現在天氣寒冷,寫字比較少,還寫得不算好,等春天到了,我寫的肯定更好些)

這個大學士劉一燝,是東林黨中的重要人物,飽學之士,他親眼見到朱由校親自批閱奏章,且書法水平不錯,這樣的朱由校,怎麼可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呢?

太監劉若愚,在崇禎年間所寫的《酌中志》也曾記錄道:「先帝(朱由校)生性雖不好靜坐讀書,然能留心大體……其尋常宸翰詳謹,然不好草書,或未暇學也。」所謂「宸翰」,就是指皇帝的書法,看來,朱由校的楷書寫的應當不錯,只不過不善於草書罷了,不過無論如何,他和「半文盲」實在是搭不上邊的。要知道,朱由校的弟弟崇禎皇帝朱由檢,便是以書法水平高而聞名,天啟皇帝朱由校與崇禎年齡差距不大,成長環境也類似,怎麼可能一個是書法高手,另一個就是文盲呢?

(崇禎皇帝的書法作品)

無獨有偶,明朝被傳出「文盲」謠言的,還不止天啟皇帝一個。他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竟然被大臣在奏疏中吐槽「不學」。萬曆四十五年,禮部就上疏說:「……清明之朝,有三十六歲不學之皇太子,皇上何以謝人言!」這個三十六歲的皇太子,就是指朱常洛。

對於這一指控,朱常洛的父親萬曆皇帝表示委屈,想當年大臣們剛說太子殿下不讀書,他就回復說「且令內侍授書誦讀矣!」不過內侍(太監)教書,大概教學水平並不怎麼樣,最後拖了許久,朱常洛十三歲的時候,才獲得正式出閣讀書的機會。

(明光宗朱常洛畫像)

據天啟年間內閣大學士朱國禎的回憶,朱常洛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岐嶷不凡」),他對於大臣所講的內容,能夠「化詞臣之句而隱括之」,加入自己的理解,並且「更覺明切」,悟性相當可以,所以,說朱常洛「不學」,也並不靠譜。

另一個據說是「文盲」的,則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張顯清《明代政治史》中就說:「朱厚照讀書很晚,八歲才出閣就學,但沒有真正讀過什麼書。……朱厚照十五歲登上帝位時,識字仍很有限。」大臣馬文升亦曾在奏疏中,表達了對朱厚照「不學」的擔憂。

可事實上,朱厚照興趣廣泛,愛好甚多,他學梵文,學「胡語」,學的「無不通曉」,甚至召見了一個葡萄牙語翻譯,「時學其語以為樂」。很難想像,對各種外語都這麼感興趣的明武宗,竟然會不認得本國文字。朱厚照在駕幸大臣楊一清的宅邸時,還曾寫下幾首詩賜給楊一清,在此摘錄兩首:

其一

車駕親臨茂社堂,璽書高掛耀龍章。

昇平宴罷明良會,盛事流傳萬載香。

其二

歡飲醺醺出相門,勞卿再四勸金尊。

南征已定旋師旅,去暴除殘第一人。

應該說,這些詩寫的相當一般,文辭粗糙,不加藻飾,一望便知是原汁原味的武宗皇帝親筆。但無論如何,總歸比打油詩的水平要高一點。這種詩並不是一個「識字有限」的人能寫出來的。朱厚照的文化素養確實一般,但要是說他連最基本的文化水平都沒有,那簡直是無稽之談了。

那麼,大臣們為什麼會說這三位皇帝「不學」呢?我想,也許,他們為了引起皇帝對太子學習的重視,特意誇大其詞、誇張了事情的嚴重程度;又或者,在這些飽讀詩書之人看來,皇帝們的這點文化水平,這些「雜學旁收」的業餘愛好,和「不識字」也沒啥區別吧。

參考資料:全史宮詞、明實錄、酌中志、涌幢小品、明代政治史、武宗外紀、列朝詩集、名山藏、召對錄


推薦閱讀:

在現在的世界上,不認識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揭秘文盲皇帝朱由校:是怎樣處理內憂外患的
如何評價某文聯主席熊艾春?
古代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是個文盲?
為什麼頭髮結冰再解凍以後就不滴水了?

TAG:明朝 | 文盲 | 皇帝 | 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