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如何快速獲得幸福和成功?

幸福和成功往往有其曲同工之妙,我們習慣解釋為:

"一個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往往也伴隨強烈的性福感。獲得強烈的幸福感,很有可能大部分是來源於取得巨大的成功。"

真的是這樣嗎?

幸福和成功混為一物?

假如你把每天機械的賺錢當做最大的成功,那麼這樣的生活其實很可憐。生活中最幸福的東西往往不在賺錢這門子事上。

為了獲得幸福首先你必須明白兩件事:

第一是避免吸毒和染上艾滋;

第二是遠離賭博。

養成早睡早起、運動鍛煉的生活習慣。

成功是歷經磨難的、持之以恆,在你沒有成功之前你經歷的事情叫困難,成功之後它叫坎坷——人生的坎坷。成功與幸福不一樣:幸福是滿足,學會滿足才會幸福。所以切莫不可將幸福與成功混為一物設定成人生目標。

不然等到去世的那天,

上帝問你:「你幸福嗎?」

你回答:「我這一生還沒擁有福,

我可以再活100年嗎?」

上帝給了你一巴掌說道:「真是個貪心的傢伙。」

如果工作和生活中有人因為你的特立獨行而非議你,那麼不要理會,離他們遠去。因為那樣你會不幸福。因為賺錢丟失了健康,損失了所有時間。這看起來更像是個惡性循環,實際上你並沒賺到錢。與其拚命賺錢倒不如承受生命的貧庸。接受貧庸就表示你認可幸福其實普通的像個玩具。

你現在的財富剛剛好:

對於財富的估量是沒有標準的,一輩子到底誰能掙多少錢,這不確定。特朗普60才當上美國總統,但是當上美國總統並不意味這他將擁有萬貫家產。60歲的他很顯然不是奔著財富去的。

1999年36歲的馬雲創辦了阿里巴巴,8年後才在香港掛牌上市,這8年時間是終點?還是新生?而此時馬雲已經44歲,戲劇般的人生才剛剛拉開帷幕。你能說他44歲是不滿足於當下的財富嗎?

注意力總在關注別人的口袋上,顯然是一種致命的錯誤。你為什麼總在關注別人呢?妒忌別人是一種自我尋死的罪狀。不會給你自我情緒和生活帶來任何樂趣。

人生的軌道上,你總有這麼個朋友在投資股票上賺了錢。可是那又怎樣呢?這個世界上總有開始收入不如你,最後卻比你收入增長快的人。這並不是一件覺得羞辱的事情。滿足於你現在所擁有的。

致富是圈子文化:

名人之所以能夠快速做成想要得到的事,是因為強大的人脈圈子。所以很多人會為了人脈去社交,但殊不知無用的社交人脈不值分文。

圈子是能力對等。

如果你是碩士研究生畢業,那麼你想認識科研院所的大牛並非易事。但如果你博士畢業,那就不一樣了。如果你想認識點市級的領導和廳級幹部之類,那麼你最好也是個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導師等。因為他們可能會成為你的學生。

普通人想認識李宇春並不容易,合個影,可能春春轉身就忘了你是誰。但如果你是某廣告代理公司的老闆,需要和春春來個廣告合作之類的,那麼認識他經濟人包括認識她這就不難了。

人脈其實和別人沒關係,和自身能力有關係。自身能力是人脈吸粉效應的關鍵,各方八面的生蚝仔都會把你吸的透不開風。人脈無非就是平台和實力的印證。有了平台和實力致富就變得輕而易舉,你一定比我清楚,所有掙的錢都是從人脈中來的。純天然靠苦力的活只能幹滿20年。

閱讀是成功的法寶:

查理.芒格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有個朋友在修一個學歷,需要完成論文,問如何做好畢業論文的文獻引用。我給介紹一些方法還有一些相關書籍後,他給我回應是:「太多年沒看書了,忘了看書是什麼感覺了,我怎麼整?」

一個人一年讀不上半本書,這是個悲慘的故事。接受高等教育,無非就是要教會人終身自我學習。即使走入工作崗位也能根據興趣進行充電。我想這才是教育賦予人的本質,知識根治於人內心才有的富貴。

其實善於閱讀的人,都會有一種氣質。就是很少見到不能進行自我調節自我不能排解的情緒。更能夠享受和滿足於自己的生活,也更能有效率的完成工作。

抑制個人的物質慾望:

對物質的需求很虛榮。

自從有了市場自由競爭之後,貨幣就變得不安全了。貨幣、物價可能隨時漲跌,為了應對物價和貨幣的穩定性。總有人鼓吹只要花出去的錢才算是自己的,消費是應對通貨膨脹的最佳手段。這種宣傳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你對物質的需求。其實這是相當愚蠢的,因為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沒有用的消費品。可能你買對一直潛力股,未來30年你都受益。晚年你也不用擔心養老的問題了。

每天起床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點,出色的、有步驟的完成任務。在你學會聰明之後,你還要學會智慧。因為聰明往往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智慧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最後——如果你足夠長壽——你定會得到一切你想要的。

責任編輯:吳海生

歡迎點贊和轉發,多點多漂亮!


推薦閱讀:

諾貝爾獎獲得者
手相有三角紋和米字紋,容易獲得橫財、外財、或意外之財!
用人身修佛法可獲得善趣安樂
獲得神助的方法
如何獲得大富的尊貴之身?

TAG:幸福 | 成功 | 獲得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