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三十年感悟
郁有滿
30年前,1981年1月,當我踏進剛組建的無錫市地方志辦公室時,心裡十分高興與激動,因為這是我在動亂的年代經歷農村插隊10年後,高考畢業,總算有了固定的職業與工作。當時的辦公室十分簡陋,借用檔案局的2間房,夏天酷暑連電風扇都缺少,大汗淋漓,只能用毛巾頂在頭上,便於不斷擦汗。抄寫資料用的是灰黃紙張,更談不上電腦。地方志的機構也只是臨時機構,起初人員只有7人,後來才逐漸增加。就這樣,自此開始了無錫市編修社會主義新方誌的進程。一切都真是「萬事開頭總有難,創業艱辛路漫長。」到如今,修志的客觀環境比當初好了不知多少倍。史志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黨和政府為史志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縣級以上都有常設機構,無錫市史志辦更是確定為政府機構,工作人員成為公務員,清代章學誠當年夢寐以求「縣衙設立方誌科」的理想終於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方能實現。
記得剛開始編纂地方志,許多人都不知「地方志」為何物?不知「志」為何義?到各單位去落實人員編寫,需要作一番解釋,也受到過不少冷遇。大家都沒有修過志,一開始還走了不少彎路,直到1984年才納入正軌。曾遇到許多方誌界、學術界的老同志,都說編修社會主義新方誌猶如是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寄期望於我們年輕一代能在方誌領域可以有很大的作為。我生性愚鈍,30年來,一步一步,在實踐中學習,有了一點經驗與體會,也有了一點感想與領悟。歸納起來,是8個字:「多讀、厚積、勤寫、修身」。
多讀。搞史志工作,一定要使自己達到專業工作者的水平,即劉知幾所說的「史學」。史志隊伍中,有許多是半路出家的非本專業出身,就更加需要通過學習、讀書、培訓來補課。搞方誌的,最好能從方誌學的基礎知識學起,包括方誌的發展史,章學誠等方誌學家的學說與流派等。最好還能夠圈讀、深讀一部分舊方誌,弄懂弄通。這樣,從古到今,融會貫通,把基礎打紮實。史志工作者的「史識」是通過不斷學習、積累才會逐漸增長的。
搞史志工作的,有不少是歷史系畢業,專業對口,基礎紮實。但還不能僅懂得史志專業知識就滿足,還得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在博中求專。我歷來主張,搞歷史的應該學一點哲學,以懂得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以增加哲學智慧,這還不僅僅是大學裡所學得的那點哲學知識,還得不斷深入,需要掌握、了解哲學界的熱點、動態,需要多讀一點哲學的書籍、文章。哲學家們的思辨、哲理都是能為我們寫文章提供觀點與材料的。我還歷來主張,要多讀一點文學精品,懂得一點詩詞,增加文學修養,積累辭彙。在文學中有歷史,有人生修養,有可學的文字文采,甚至會有靈性。常常發現,有的人寫的學術論文枯燥、晦澀,乾巴巴的,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文采、靈性,缺乏哲學內涵。文史哲本有相通之處。搞史志工作不懂一點文學、哲學,是難以想像的事。
讀書學習伴隨著人的成長,是需要終身努力的事情。有的人以為從大學畢業,甚至是從研究生畢業,就可以吃老本。錯!知識在不斷地更新、發展。學校里學到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從學校畢業只能僅僅是一個起點,後面的路還很長。放鬆自己的學習,就等於放鬆自己的進步。學習永遠只有「入學」之時,而無「畢業」之時。活到老,學到老,是人間正道,而史志工作更是需要加倍地讀書學習。自己肚裡只有一丁點兒墨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麼能夠去指導人家修志,更談不上編纂精品良志。
厚積。編纂史志,就是編纂史料。史志工作是憑資料吃飯,因此需要依靠積累。史志工作者得學會找資料、懂資料,即需要有劉知幾所說的「史識」。編纂地方史志是編纂信史,必須要求史實準確,言出有據。不懂得、不熟悉地方歷史是搞不好地方史志的。史志工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本領就是鑒別史料的真偽。如果不熟悉資料、不懂得歷史,怎麼去鑒別。史志部門不能僅滿足於各個單位提供的資料,還要學會自己尋找資料。搞史志工作要做有心人,要勤於記錄,善於積累。一點一滴,最後才能達到滿屋滿倉。記得八九十年代,為了編寫人口卷中姓氏的來歷,我曾利用元旦放假騎自行車幾十里到遠郊農村一藏書家裡去借一本薛氏舊家譜,回來生了一場大病,並留下後遺症,這成為我難忘的經歷。我和另一同事為了完成自編卷目中有關解放前政治部類和歷史沿革以及人口方面的內容,翻遍了存檔資料,都是靠手摘抄,密密麻麻的字,或用信箋紙,或用筆記本,甚至是用的背面可用的廢紙,然後裝訂成冊,足足有幾大本。這些資料,不僅順利地完成了自編卷目,而且也為自己熟悉資料打下了基礎。我後來自己編著出版《無錫幫會志》、《無錫地名》、《無錫運河志》等書,都是靠積累資料而完成的。
資料的積累猶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到後來,社會上各方面的人士經常來找我諮詢無錫歷史,其實我自己有的知道,有的並不知道,但由於以前有基礎,往往觸類旁通,很快就能找到。這樣日積月累,自己所知道的資料也就越來越多。厚積才能薄發。
如今有了電腦,對史志工作者來說,應該愈加便利,無論是查找還是下載,都很方便,但並不等於就不用摘抄資料。善於發現資料、查找資料是史志工作者的基本功。
勤寫。這裡所指勤寫,不僅是指摘抄資料、編寫史志,更多的是指寫文章,寫讀書筆記。史志工作是筆杆子工作,而筆杆子是靠練出來的。就像刀越磨越快的道理一樣,筆桿也是越寫越好。寫東西要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一樣地勤練。不練就會生疏。寫就是一種鍛煉,一種實踐。只有在寫的過程中才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才幹。天才出於勤奮,劉知幾所說的「史才」,主要出於勤奮與積累。勤寫就得給自己增加壓力,給自己出題目做文章。懶惰之人是修不出好志,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勤寫與勤思、善思分不開。學而不思則罔。讀、思、寫結為一體,方能呈現成果。
修身。史志部門與其他有權勢、有錢的部門相比可能是比較清苦、艱苦、辛苦,還有痛苦,我作為親歷之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苦」,現在的同志是難以想像的,而這些「苦」與我動亂年代所遇到的苦已是小巫見大巫了,更何況與先輩們搞革命時所遇到的困難艱苦簡直無法相比。可當時,由於大家心往一處想,經常進行學術討論,業務進步很快。方誌界早就有「修志先得立志」的說法。我認為「修志得修身」。古人就有「修身立命」之說。在史志部門工作,到底是與人家比權勢的大小,比享福,比物質條件的優越,還是比貢獻,比境界,比學習到的知識多呢?況且,當下的史志部門都是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參照公務員執行的單位,待遇都已有了極大的改善。現在談「四苦」,真有點不相適宜。
中國向有修身養心之說,它不但能夠有益於身體健康,更能志存高遠,所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史志工作是一項需要寧靜、淡定的職業。當今社會,浮躁成風,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史志工作領域。這就需要史志工作者有耐得住寂莫的脾性,和甘於坐冷板凳的精神。甘於坐冷板凳並不等於是無所作為,而是通過默默無聞的努力工作,把歷史一字一句地落到實處,來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人們的信任。這就需要史志工作者有崇高的境界,有奉獻精神,有責任感與使命感,不為一時之名利所動。要有像定海神針那樣的氣定神閑之定力,坦然面對一切繁雜氣躁,淡定面對一切喜怒哀樂。史志工作者講究修鍊內功,它既是指知識、文字上的內功,更是指一種心態的內功。怎樣提升自己的內功?還是需要通過不斷地讀書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身上有了書香、書卷氣,才會從容內斂,淡定悠遠,才能以平靜之心寫出平實之史志。
(作者單位:無錫市史志辦公室,副調研員)
推薦閱讀:
※十年,其實也沒那麼長
※防住「糖心病」 壽命增十年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年她給你當龍套 如今你只能給她當配角。。。
※十年的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