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解醫患千千結?

誰解醫患千千結?

2011-11-24 07:23

兩周前的周末,廣州日報的邱瑞賢記者一再要求採訪我,給我灌了很多「蜜語」,謂:「你是專家,又是主管醫政,近日醫療糾紛這麼多,是否談談「醫患糾紛癥結如何才能解開」。我說,醫患糾紛是否這麼多呢?醫患矛盾是否這麼深呢?有時候冷靜下來想想,確實,糾紛比以前多了,矛盾也比以前深。但是,媒體,包括網路,比實際上來的更加「多」,實際上,還有很多醫患關係良好的故事沒有見於報端罷了。這篇採訪,見於11月18日的廣州日報。

醫患糾紛此起彼伏

專家稱,醫生髮現如今越發達的地方「不聽話」的病人越多

「為什麼有醫患『戰爭』呢?誰是誰的敵人呢?患者一開始就想到醫生要斂財,醫生一開始就想到患者要鬧事,這樣的『病』如何治呢?」 面對接連爆發的「八毛門」、「棄嬰門」、「錄音門」和「撕病歷門」等醫患糾紛惡性事件,從事醫政管理多年的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忍不住在自家微博上留下這一段感慨。以敢言開闢官員

博客第一人聞名的他坦承,眼下醫患矛盾已經到了最尖銳的階段。「為何越整治,越尖銳?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各級部門都來思考嗎?」 墜至空前低谷的醫患關係也掀起了各界熱論??自稱出診也遭患者錄過音的鐘南山痛批「醫學人文淪落」,疾呼醫療界「從我做起」;而在整個廣東醫療界看來,重整醫患關係緩解矛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懸壺濟世,醫者本分。醫患雙方本應是在同一條戰壕對付病魔的戰友,如果這種關係演變成醫患雙方自己纏鬥不已的沉痾,那麼人類還能拿什麼來救自己?請看粵醫療界各方的自我問診。

11月14日上午,廖新波辦公室的電話一直沒停過。實際上,接連突發的醫患糾紛「大事件」正牽扯著這位副廳長的大部分精力??「南海『棄嬰門』我要去,東莞『撕病歷』也要去吧?」由他主管的省衛生廳醫政部門,不到10個人卻要承擔全省1400多家醫院的行政監管。「簡直是忙而無序」,他忍不住感嘆。

【現狀】醫生「不對醫患關係做幻想」

11月15日,網路上出現了「一份史上最牛醫生辭職信」。信中稱,本人×××,2008年7月與某醫院簽訂勞動合同,簽約期限為八年,因為「本人在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18日執業過程中,遭遇患者辱罵三次,病人推搡一次,已對醫療相關行業醫患關係的改善不做任何幻想」而提出辭職。 在此之前,10月底,專業醫學網站「丁香園」發布了一份讓醫療界嘩然的《醫生工作場所防暴力行為中國版指南》。這份指南綜合了2000多名醫生會員的意見,制訂得非常細緻,並羅列了32條防暴具體措施??比如建議每個診室和辦公室的桌子下面安裝隱蔽的緊急呼救按鈕;值班時盡量避免獨處一室,切勿背靠大門;如應對時間充裕及時脫掉白衣服、混在現場人群中迅速脫離現場;注意與患者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眼鏡碎片造成二次傷害;發生暴力事件後,醫院宣傳人員應保存好現場照片、傷痕照片和監控視頻,及時尋找目擊者做筆錄等。 「看病錄音、會診錄音,最後是誰的損失呢?其實,這正是『小悅悅』事件在中國醫療領域的演繹。醫生沒有『見病勇為』的敬業,處處『明哲保身』,句句『外交辭令』,事事『簽字為證』,誰悲哀?」本身也曾做過臨床醫生的廖新波忍不住發問,「醫生的醫療行為到底該聽誰的?」 「現在的醫生髮現,如今越發達的地方,『不聽話』的病人越來越多。」一連串的中國醫患糾紛事件甚至震動了世界醫療界,廣東省醫師協會副會長許銳恆給記者展示了他親自翻譯的一篇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社論文章??《威脅下生存的中國醫生》。這篇社論稱,當今「許多中國醫生更關心自身的安全問題。中國醫生常常是恐怖暴力的受害者。聘請警官擔任副院長不足為奇,隨著醫院變成戰場,在中國當醫生已成為一種危險的職業」。 「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理想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而現代中國的醫生與護士曾被尊崇為『白衣天使』。為何今天中國醫生的形象變得如此糟糕?」文章中發出感慨。

【探因】「中國式」醫患關係亟須正視

從人類社會中出現醫生這個職業開始,古老的醫患關係就已經存在並延續至今。但是在當今中國,這種關係正進入前所未有的嚴峻境地。一項針對全國270家醫院的調查顯示,73.33%的醫院出現過病人及家屬毆打辱罵醫務人員的現象;61.48%的醫院發生了病人去世後,家屬在院內擺花圈燒紙設靈堂,多人圍攻威脅醫生等事件。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被毆打受傷的醫務人員已超過1萬人。 「感覺醫患關係空前嚴峻,是因為存在很多誘發因素。」11月14日,忙碌中的廖新波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除了比平日更加繁忙的醫政事務之外,他還更頻繁地被各路媒體所「圍攻」??醫患關係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其實不管哪個職業,我相信,好人還是佔大多數。我們要作深層次的思考,體制、管理、人文,是什麼把醫患關係推到今天這個狀況?過去在大眾心目中,醫生是多麼崇高的職業,社會給予醫生很多禮遇和地位,如今這個職業卻演變成『步步驚心』、『步步為營』。」 「首先說實話,如果看病不貴,如果你都不用自己花錢看病,我想很多矛盾也就不會這麼尖銳了。除了醫院本身的問題,制度造成看病難、看病貴,醫院和醫生留給患者的第一印象就不是正面的,沒有哪個患者對看病感到滿意,此時如果再發生醫療事故,哪怕是輕微的失誤,患者內心本就淤積的不滿情緒便會被激發,調解、處理再出現問題,醫患衝突便無可避免。」關於這一點,身為官員的廖新波指出,首先政府應該著力解決好自己的職能問題,「把醫院推向市場,以葯養醫頑疾難除,政府投入不足導致醫院趨利,在市場上奔跑多年的醫院不得不背上了『黑鍋』。」 「其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醫患關係其實也是目前社會矛盾的一個出口。這個職業與老百姓有日常最直接密切的溝通關係,因此老百姓對醫療領域的不良行為感受尤其深切,記憶也特別深刻。醫患關係成為社會矛盾積累的一個集中反映。」 「制度的改善需要時間,而最讓我個人感到痛心的是醫院自身的管理問題,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作為主管醫政多年的官員,廖新波對於時下很多醫院在追求市場化過程中忽視的內部管理改進感到尤其痛心。「比如南海『棄嬰門』事件,如果我們理性分析,你說那些醫護人員是有意要害死孩子嗎?不是的,而是他們對規章制度執行不力,責任心不強。醫院服務成本太高,很多醫生出於趨利或自我保護的意識過度醫療,開大處方,這同樣是管理問題。」

【發問】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醫生?

廖新波坦承,目前很多醫院不善管理。但他認為,醫療行為的監督不應僅由行政和紀檢部門承擔,「對醫院應該有內部、外部,還應有行業的監管,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了對其外部的行政監管而忽視了行業自律。能不能像國外那樣,有一個行業協會來制定行業規則,違反規則者不可行醫;同時在支付制度上進行改革,由支付方來監督醫生的行為,如果醫生違反規則便拒付,同時也可監督限制患者的要求。」 缺乏行業自律,廖新波並不諱言行政監督單方面監管的獨木難支。「廣東省衛生廳的醫政部門不到10個人,卻要監管全省1400多家醫院,你說我們怎麼查得過來?查了以後也難確保都能有效整改。」他坦言,從這一點看目前的「醫改」仍未觸及實際工作的領域,缺乏調動各方力量的有機統籌結合,難以從根本上奏效。 「醫生作為一個職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隨著醫學知識和技術的發展,醫生卻發現,得到患者的信任越來越難。」許銳恆說,這與公眾對醫學認識的發展有關。在美國著名醫生Edward Trudeau的墓志銘上有一句話流傳於醫學界,「有時治癒,常常緩解,總是安慰」。要使全社會知道,對患者而言,少數疾病可治癒,大多疾病可緩解,但始終會得到醫生的慰藉和關懷! 「醫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可能存在出錯的機會。實際上目前在醫療領域,醫生能治癒的病症不足10%。但目前的社會環境是,一旦出錯,幾十年的清譽和努力就會蕩然無存。」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賈福軍說,這與醫學本身的屬性有關。作為一門科學,醫學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現在各個科學領域中,每年醫學界發表的論文數量依然是最多的,顯示了這門科學的可探索空間有多大。「但是民眾的科學素養和醫學的發展相比,卻遠遠滯後,這種巨大的不對稱性,造成醫學對於公眾而言極高的門檻。」

【出路】保障、第三方、復興醫學

「醫患互不信任的狀況一時還不能緩解。」廖新波在微博上坦言,如今自己也常會接到朋友來電要求幫忙到大醫院找熟人看病,就是因為對醫院缺乏信任。「我不是不願意幫,試想:因為這個病我打電話給院長,院長又『指示』主任,那醫生會如何看呢?須知,醫生的專業自主很重要。誰又能讀懂我心?」 「解決醫患關係,出路在哪裡?第一要記得我們也有抗非典拚命的時候,也有鍾南山這樣的好醫生,我們的醫務人員也可以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一群人中的一部分,要愛護他們,就是我們能做的。如果有陽光,讓它再多暖一會,別把這點最後的幸福都搞沒了。第二,發揮醫院的主體責任,讓好醫院的管理理念能夠被放大。改革開放三十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政府不給醫院補償,要求醫院競爭,在服務中獲取發展的基礎。市場化的同時,也讓醫院的主體意識有所覺醒,意識到醫院是需要管理的。第三,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政府要去投入做。如果中國人每個家庭都能有幾個信賴的醫生長期服務,那麼醫療糾紛就會少很多。人際化和生活化,有助於突破大醫院片段式醫療的弊端。第四,社會保障體系要儘快完善,醫療糾紛處置也需要以保障的形式來解決,比如設立醫院購買的醫療責任險和患者購買的治療意外險等。第五,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具體是出錢和管事。現在政府管得太寬,管得太多,關鍵時刻卻不得力。在醫患矛盾中,政府的處理要有分寸,別一會說醫院無良,一會說患者無知。」一名在廣東省一所三甲醫院從事多年管理工作的資深專家,為解決醫患關係的出路開出了明確的「藥方」。 「醫患關係是一個綜合的問題,不能等制度的完善,而是首先提高醫生的人文素養。醫生們不要總是怪制度、媒體、法律,要改進自己的精神,要從我做起!」11月12日,在「做人文醫師,促醫患和諧」論壇上,鍾南山喊出了讓醫療界振聾發聵的聲音。如他一樣,很多醫者也在反躬自省尋求出路。 「人文醫學的概念近幾年我國才在醫學教育中強調,過去在我們的醫學教育培訓中一直缺失。醫學的實質、醫學的實踐,簡言之是一個人關懷另一個人,醫生和病人的關係是尊重和同情。很多醫生把醫患關係看成『我和它』,眼裡只看到自己和要治療的疾病。而實際上,正確的醫患關係應該是『我和你』,眼裡必須要有病人,要有換位思考,要知道病人不是一個病的存在,他首先是一個人。從每個醫生自己而言,從自己做起,做一個人文醫生,即要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才能找到突破目前醫患關係的出路。」許銳恆說。

推薦閱讀:

婚姻女人心思千千結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 Qzone日誌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心有千千結,個個為君系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TAG:千千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