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革命」的走向與結局
2011年2月18日 埃及舉行「勝利遊行」 2月18日,在埃及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一名參加「勝利遊行」的埃及婦女正在拍照。當日,大批埃及民眾聚集在開羅的解放廣場,舉行「勝利遊行」。 新華社發(納賽爾·努里 攝)從突尼西亞及埃及點燃起來的人民革命烈火,已經燃遍了整個中東和北非地區,在21世紀初的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波瀾壯闊的一頁。面對人民的討伐和衝擊,外強中乾的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落荒而逃,埃及的阿拉伯世界強人穆巴拉克迎風而倒,利比亞狂人卡達菲大勢已去猶在頑抗。其餘的國王、首領和統治者們則大發慈悲,想用散發大量銀子來收買人心苟延殘喘。在趕走西方殖民主義之後幾乎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中東北非阿拉伯世界,現在忽然成了舉世矚目的一大熱點。眼看著它的星星之火頃刻變為燎原烈焰,人們既想探究這場革命烽火的源頭從何而來,更為關切它最終走向何方,產生什麼樣的結局。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來看,這是典型的無產者與有產者之間的階級Dou.Zheng.。用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這好像是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民革命。阿拉伯人自己認為,這是新的阿拉伯復興運動。伊朗總統內賈德則以場外觀眾身份讚賞它是繼伊朗之後的又「一波新的伊斯蘭革命」。阿拉伯國家革命成敗的關鍵無論人們怎麼定性,阿拉伯國家的革命和古往今來各種革命運動一樣,也會有「破」 與「立」的兩個階段。現在這場革命正在方興未艾,破的階段何時完了還很難說。至於其最後結果,看來將取決於以下的內外三大因素:一是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基礎,因素決定革命能走多遠。阿拉伯世界除了幾個得天獨厚的產油國家靠石油吃飯之外,大部分是資源貧乏、工業落後、財源不足的小國。革命的目的應該是維持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掃清障礙創造條件,根據本身的條件來決定發展的戰略,而不能陷於無休止的混亂和Dou.Zheng.。二是這些國家人民的願望和作為未來政權骨幹的知識精英,人的因素決定國家政權的體制與功能。當那些升斗小民與失業知青起來向當權者造反時,他們想的首先是如何把天皇老子拉下馬。心裡並沒有裝著一個政權設計與未來財富分配的藍圖。革命成敗與否,不在於衝鋒陷陣,而在於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權力結構與財富公平分配的社會機制。三是這些國家的外部條件,決定它們會遇到多大阻力,獲取多大助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發展,都離不開以資本主義生產、銷售與流通為主的世界市場。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建立在向西方世界挑戰並想與之一決雌雄的觀念基礎上,它勢必會耗盡資源無功而返。這場革命的走向與結局從這三個制約因素和一個月來阿拉伯革命的實際情況來看,人們也許可以對它的走向和結局做出某些初步的推斷。首先,它是一場以平民為主體的社會底層要求民主、平等與均富的革命。其鋒芒針對只求暴富不顧民生、實行獨裁壓制民權的有產者與統治者。從這種願望和要求出發,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伸張民權與平均分配的政治制度。第二,這場革命是內向,而不是外向的。西方輿論特別注意到,在中東阿拉伯世界整個反獨裁Dou.Zheng.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強烈反對美國與西方的呼聲,或者表現出任何想要以阿拉伯革命來消滅基督教以色列的強烈敵對情緒。反倒是葉門總統想以西方勢力介入為借口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第三,在整個革命運動的過程中,所有參加者,包括血氣方剛的青年,饑寒交迫的貧民,以及難以糊口的低級官員,都表現出一種理性、平和、適度和願意尋求妥協合作的態度,這是前所未有的。他們只是在政府軍警施行暴力手段進行鎮壓時才相應地以暴對暴,進行自衛。但是一旦真正受到軍事鎮壓時,這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的造反者,也同樣會拿起武器來進行激烈的反抗。第四,這是一場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但不是德黑蘭所希望的伊朗式的「伊斯蘭革命」。自從1979年伊朗激進伊斯蘭教派推翻巴列維王朝,實行「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內外政策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國內以神權取代政權,以教士取代教師,對婦女實行歧視,對輿論加以鉗制,實際上是以宗教名義實行獨裁專制。對外則以美國和以色列為天敵,誓言要消滅以色列作為國家的存在,企圖徹底改變中東地緣政治版圖。儘管伊朗宣稱埃及與中東的動亂和革命是伊朗式的革命,但並沒得到事實的印證。由於資源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中東北非地區阿拉伯國家,即使像埃及那樣的地區大國,也存在嚴重的經濟和財政困難,每年仰賴於美國的大量援助來支撐財政開支。這種因素,實際上制約了中東地區是否應該像伊朗那樣奉行極端反美政策的一個取向。阿拉伯國家中間確實存在極端激進的政治與宗教勢力。但只要本地區的大國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不被捲入這股極端反美勢力的潮流,那裡的局勢就不至於發生整體性的變化。如果哪個小國被極端勢力掌控而仿效伊朗模式,那麼它不但影響不了鄰近國家,甚至會把本國經濟與民生拖進極端困難的境地。因此,從整體上看,阿拉伯世界的這場革命,不至於演變為激進的伊斯蘭革命,而有可能實行溫和的漸進式的社會變革。無論從世界戰略和世界經濟層面上看,中東都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地區。阿拉伯世界的大動蕩大動亂,雖然起因於該地區本身的原因,但其影響卻擴及整個世界。僅僅從石油價格來看,萬一中東地區陷於長期的動亂以至戰爭,汽油價格飈升到十美元一加侖,世界各地還能安穩如常嗎?因此,世人寄望於中東的是,經歷過這一場猛烈的革命風暴之後,阿拉伯國家的動亂能夠逐漸平息下來,當權派要作出切實的讓步,通過各派勢力的上下協作與政治改革,逐步實現全國和解與社會漸進變化,為整個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是華盛頓中國論壇社社長 陳有為)
推薦閱讀:
※顛覆線上之後 雷軍要再發起一場線下革命
※楊連寧:拆除引爆革命的雷管!
※星巴克啟動餐品革命:一口氣推出38款餐食,其中包括義大利面!
※港澳研究會長:佔中一旦發生即成港版「顏色革命」
※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戰爭年表(1927年8月--193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