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工篆刻,必善書法
我讀中學的舊址就是八公山下古城壽州的循理書院。清代乾隆年間,有「二梁」中「北梁」之稱的大書法家梁巘在該院主講。32歲的鄧石如以鬻書刻印為生,從家鄉懷寧來到這裡。在此之前,他在安慶霄漢樓見過梁巘寫的中堂書法,欽佩不已。苦於無人引見,他便在循理書院門前擺攤,為人寫字刻章。一日,梁巘見到鄧石如書寫的扇面後,大為讚歎,隨後趕緊召見。鄧石如因此結識了梁巘,命運從此改變。
▲梁巘草書
據我所知,今天的一些成功的青年書法篆刻家在初闖江湖之時,都曾有過與鄧石如相似的靠鬻書刻印為生的艱苦經歷,只是很少有人像鄧石如在梅鏐家那樣刻苦習書,八年如一日,遍臨秦漢碑版刻石拓片。在書法篆刻藝術發展史上,鄧石如儘管是一介布衣,但是他卻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家,就象一座高峰巍峨聳立,他所開創的「鄧派」篆刻,剛健婀娜,雄厚華滋,開一代寫意之風。而這些主要歸因於鄧石如有著可以與他的篆刻藝術比肩的書法水平,他是用自己的書風入印,他的篆刻正是「印從書出」的典範。受其影響,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均成為一代篆刻大家。
如今,篆刻藝術因其廣泛的用途和極高審美價值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與書法、繪畫鼎足而立的藝術形式。但考究起來,一方面就象「書畫同源」一樣,篆刻與書法也都是起源於中國的雕刻文字,本為同源,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篆刻是對書寫以後的文字的刻劃和再創作,而印文的書法則是為篆刻創作藍圖。另一方面,篆刻與書法都是以漢字書體為藝術表現形式,雖然篆刻在秦漢以後確立了以篆字為主要表現形式,但是僅就嶺南的篆刻家而言,就有以甲骨文入印者如簡經綸、丁衍庸,有以漢隸入印者如李曲齋、莫仲予,有以魏碑入印者如鄧爾雅、何紹甲、余鞠庵,甚至還有以「瘦金書」入印的談月色和以草書入印的陳恭尹等等。
所以,篆刻須以書法為基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篆刻藝術可以說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婉轉圓通的書法筆意,又有構思精巧的優美篇章,還有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真可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正因為這樣,篆刻藝術的至高點其實就是書法,篆刻家書法藝術水平的高低最終決定著其篆刻藝術的高度。一個書法家不一定會篆刻甚至完全不懂得篆刻,但是,一個篆刻家一定會書法,甚至是書法藝術大家。
▲十分紅處便成灰 鄧石如刻
▲鄧石如書法作品《曹丕自敘篆書軸》
從古至今,那些優秀的篆刻家不僅描摹臨仿秦漢古璽、封泥詔版、瓦當陶刻、權量錢泉、名家印蛻,而且還從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甚至是在篆刻中直接取法於書法經典的字法,他的篆刻字法與他的篆書如出一轍。例如,鄧石如53歲左右所刻的朱文印「一日之跡」、「十分紅處便成灰」、「疁城一日長」,與他此時的篆書作品《曹丕自敘篆書軸》,都是直接取法漢代的《袁安碑》。
▲《袁安碑》拓本
不僅如此,凡是一個優秀的篆刻家都有自己的書法篆法體系,他的個人的書法與篆刻的線條是高度統一、一致和融合的,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篆刻藝術風貌。齊白石是以《祀三公山碑》為字體體系,吳昌碩是以《石鼓文》為字體體系,鄧爾雅是以《龍門造像》為字體體系。更有甚者,當一個篆刻家他所取法的書法經典改變以後,他的篆刻風貌也會隨之改變。例如,齊白石《白石印草自序》中說:「余之刻印,始於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廠藉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門徑。後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後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
▲《天發神讖碑》拓本
當然,早在明代朱簡、沈野等人就提出「印外求印」和要求篆刻刀法表現意的主張,欲救篆刻於退勢,還是過於虛幻和局限,沒有形成氣候和大的影響。直到清代鄧石如,才以他在篆書領域的巨大成就推動了篆書的復興和普及。而他倡導的「以書入印」,突破了長期以來篆刻以《說文》為據的局限,他的「書印合一」的篆刻實踐,更使方寸印章有了無限的容量和空間。
但是,現在不少篆刻愛好者不重視書法,只是抱著幾本篆刻工具書或者名家印蛻摹刻,很少在書法上下功夫。有的只求速成,學一年半載,大賽前再進強化班一個月,投稿竟能入選獲獎。因為練書法寫篆字起碼要十年二十年,他們覺得沒這麼多功夫了。這種急功近利,浮躁虛浮的風氣,還在當今篆刻界蔓延。其實,在刀法、字法和章法這篆刻的三要素,刀法體現功力,字法體現精神,章法體現審美,雖然三者相輔相成,但是核心則是字法。因為刀法和章法都是為了表現字的,字法決定著刀法和章法的選擇,是最能體現個性色彩和風格的。所以,欲求篆刻藝術有成就者必攻書法,那是你必須佔領的高地。
推薦閱讀:
※【書法常識】書法作品格式詳解
※清代鄭板橋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轉載]現當代100位書法名家作品都在這裡[排名不分先後]
※書法長廊
※精美的行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