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九門口長城,你未必知道的那些事
| 城市 | 創意 | 價值 | 審美 |
價值觀
是萬物尺度
選擇一個公眾號,其實是在選擇一種審美以及價值觀。
加「板報君」私人微信hscqcyq,讓溝通更便利!
作者:張愷新——葫蘆島市政協文史委辦公室副主任、葫蘆島市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遼寧省歷史學會理事,幾年來對葫蘆島境內的明代長城進行了研究,出版了專著《興城境內的長城》,被中國長城學會吸收為會員。
九門口長城是東北地區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地,又稱「一片石關」,是萬里長城極為罕見的「水上長城」。九門口長城依山勢起伏盤旋升騰,九道水門橫跨兩山之間,建築結構獨特,防禦設施密集。「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九門口長城有三個容易被忽視的「亮點」:
「文明城市·影像洞察」攝影大賽參賽作品,林向石拍攝
1、九門口長城的始建時間
在通常人們的觀念里,九門口和山海關長城一樣屬於明長城。其實,九門口長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齊。北齊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朝代,存在時間很短,從公元550年建國到577年被北周所滅,總共只有二十八年的歷史,卻經歷了六位皇帝。北齊修築長城,主要從戰略意義上考慮,也涉及到經濟、文化和民族關係等因素。
北齊長城屬於北朝長城的組成部分,它在北魏修築長城的基礎上延伸、加固,又給北周乃至後來的明代修築長城奠定了基礎。由於年代久遠,北齊長城現存遺迹很少,為全面考察包括北齊長城在內的北朝長城的遺存,2003年由河北省文物局組成「北朝長城東部遺迹綜合考察與分析」課題組,在歷史文獻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查清了歷來缺乏準確位置標定的北朝長城東部遺存的具體走向、位置及自然地貌、人文環境等,其中也勘察了九門口長城。儘管現在的九門口一帶已經無法尋覓到北齊長城的遺蹤,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北齊長城走向看,九門口在北齊年間就已經修建長城確屬事實。筆者推測,現在的九門口明長城部分建築很可能就修建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之上。
「文明城市·影像洞察」攝影大賽參賽作品,雲捲雲舒拍攝
2、九門口長城的「名人效應」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率軍和李自成軍隊在九門口激戰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其實,九門口長城的「名人效應」遠不局限於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明代的著名將領徐達、戚繼光、李成梁都與九門口長城有關。
徐達是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重要人物,被稱為「明代開國功臣第一人」,曾任大將軍、左相國、尚書右丞相,先後被封為信國公和魏國公,死後又被追封為中山王。徐達戰功赫赫、勇武剛毅,一度是朱元璋政權里的二號人物,在古典小說及同名評書《明英烈》中把他當作傳奇式的英雄。徐達是知名度很高的古代軍事將領,可是連許多葫蘆島人都不知道,明代的九門口長城是徐達主持修建的。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一片石就是東北和華北間的交通要地。明代在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度,軍事力量較以前的朝代更為強大,修固長城防禦蒙古殘餘勢力侵入也勢在必行。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親自率燕山衛等衛所的官兵一萬五千餘人,修築了明長城的32座關口,九門口即「九門口關」是最東邊的關口。徐達主持修建九門口長城後,九門口成為重要的關卡和門戶,明朝的許多著名將領巡視長城都要來到九門口,其中有戚繼光和李成梁。
提起戚繼光,人們熟知他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故事,說起戚繼光鎮守過葫蘆島地域就顯得鮮為人知。明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從福建調任「總理薊州、昌平、保定練兵事」,當時的九門口和周邊一部分區域就歸屬薊州鎮(簡稱薊鎮),薊鎮是明代九個邊鎮之一,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九門口是薊鎮的重要關口,戚繼光到任後,親自勘察了九門口長城,對九門口長城進行了加固,還將自己率領過的「義烏兵」徵調到包括九門口在內的薊鎮長城駐守。戚繼光還主持重修了由錐子山到金牛洞的長城,這段長城位於今天的綏中縣永安堡鄉境內。
李成梁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名將,因防禦女真族而聞名。李成梁擔任遼東總兵、左都督時,於萬曆五年(1577年)來九門口巡視,還主持重修、加固了九門口以東部分區段長城的敵樓等防禦設施。綏中錐子山長城也是由李成梁主持修復的。徐達、戚繼光、李成梁修築、重修、加固長城,雖然有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的因素,但對發展戰備、整飭軍事有著積極的意義,促進了中原地區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三位「重量級」歷史名人和九門口長城的關聯,客觀上增添了九門口長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文明城市·影像洞察」攝影大賽參賽作品,王金磊拍攝
3、是九門口長城在近現代的戰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九門口長城不僅在古代軍事較量中發揮了自身作用,到了近現代,九門口長城同樣是軍事要地。1924年,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在九門口激戰,九門口戰鬥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一戰。「九一八事變」後,被譽為 「天狗司令」的抗日義勇軍名將鄭桂林多次率部在九門口與日軍激戰。其中,1933年1月15日,上海《申報》報道鄭桂林部抗日時寫道:「九門口一役日軍陣亡五六百人」,可以說戰果可觀。
抗戰勝利後,第一支從關內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正規部隊即曾克林率領的八路軍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兩個團就是從九門口出關的,時間是1945年8月28日,電影《曾克林出關》表現的就是這段歷史。其實,曾克林將軍「出關」,出的是「九門口關」而不是山海關。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的山海關盤踞著日偽軍近2千人,他們已經接到蔣介石的指示,拒絕向八路軍投降,以阻止八路軍順利接收東北。曾克林為完成率部挺進東北的任務,決定避免糾纏,繞道九門口進關。8月30日,曾克林部會同蘇聯紅軍,攻佔了日偽軍控制的山海關,為八路軍立足東北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
※長城「三公主」陳思思 「秋香」回眸仍傾眾生
※北京居庸關:四月的居庸關長城看山花爛漫
※長城集錦
※長城會 2017:如何避免藥物不良反應所致惡性心律失常
※原創|丁書奇《長城》:保衛長城,還是保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