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論孔(9) : 論「中庸」
2016-03-14 11:34:31
何新論孔(9)
論「中庸」
《中庸》一書,是孔子嫡孫、曾參弟子子思所傳述,是漢宋以下儒家一部重要的修身之典。①
《中庸》所記述的中心是「中庸之道」。然而所謂「中庸」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則歷來失解,被誤解,始終不得正解。
傳統之代表性的解釋是朱、程之說。朱熹云:「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程子訓庸為不易,不知所云。而朱熹則訓庸為俗——即平常也,真乃庸俗謬論。
此二說,可謂皆望文生義而稀里糊塗。宋儒經學,本來一無可觀,此即為代表之論。
因此,究竟何為中庸,有必要重新解詁之。
一
在《論語》中,孔子曾對曾參說:曾參啊,我的道術可以用一個基本原理來統貫。(「一以貫之」)。
曾子說:「是!」
曾子的弟子(門人)②聽不懂,於是問曾子:夫子所談的道究竟是什麼?
曾子回答:「夫子之道,歸結根本就是兩個字『忠恕』。」
[《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一段對話很有意思。在曾子看來,孔子的「忠恕」之道,乃是君子立身的一貫之道。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則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又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就)矣。」
那麼,中庸又什麼呢?
按:「恕」從「如」得音。「如」者,「容」也,兩字一音之轉,可以通假。
庸,古字與容、融亦通用。①故所謂「中庸」,也就是「中容」,也就是「忠恕」。所以子思所言「中庸」之道者,即《論語》孔子所言「忠恕」之道也。
由此可知,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這一點,古今言中庸之道者皆沒有弄清楚。
二
孔子不止一次地談論過,「忠恕」之道是君子立身根本之道。
《風俗通義》引孔子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一以貫之」,即今語「一貫」——「可以終身行之者」。
[王弼云:「貫,猶統也。」皇侃疏說:「道者,孔子之道也。貫,猶統也。譬如以繩穿物,有貫統也。孔子語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貫統天下萬理也。」]
「忠」通中。中者,中道。中道即正道。孔子認為:「從容中道,聖人也。」《大學》中稱正道為「矩之道」,矩者,方尺也。
(《大學》說:「所惡於上,毋(勿)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中庸》引孔子論舜曰:「舜其大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從容中道,聖人也。」
三
「中」對於儒家之所以是一個重要概念,不僅是取其中正之義,還有含蓄內斂(藏中)以及協調中和之義。《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又有誠的意義,中字從心曰忠。忠者,誠意也。《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皇侃疏引王弼云:「忠者,情之盡也。」顧炎武《日知錄》:「元戴侗作六書故,其訓忠曰:『盡以致至之謂忠。』」也就是說,盡心儘力謂之忠。
所謂「恕」,即「寬恕」,寬容。王弼云:「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六書故》訓恕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孔子重視「恕」道。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仲孫何忌問於顏子:「一言而有益於仁」,顏子曰:「莫如恕。」
總結:
孔子以「智、仁、勇」為君子三達德,而以中庸——即忠恕,為君子立身之大道。
「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守中持正而盡責,也曰「忠」。「以德報怨」而容物,亦即「恕」也。
《中庸》說:「忠恕違(為)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此句歷來失解。難點在於「違」字。「違」者,借於「為」也。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守持中道而大度寬容也。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也。孔子認為,中庸、忠恕,是君主之達德,亦即君子要一以貫之而奉行的立身之「道」。(何新寫於2002年)
推薦閱讀:
※中庸之道:誠與道德修養
※毛蔣兩家書法手跡大PK!毛澤東獨樹一幟蔣介石典雅中庸
※辯中道、中庸與折中思想(涯舟)
※中庸
※中庸講記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