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是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

08 規範第六條終身學習中,要求教師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終身學習是 21 世紀的基本生存素質,教師必須不斷強化自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終身學習應該成為現代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

一、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1 、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是教師職業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學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精神?近代著名學者 梁啟超 先生認為:「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教師從事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科學工作,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必須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特別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教師崇尚科學精神,就是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嚴格遵循教育的內在發展規律辦事。

教師具有科學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理解知識所負載的價值及意義。知識既有事實層面,又有價值層面。近代以來,我們較多地強調事實層面的知識,或者過多地強調知識本身的事實及原理。一位有科學精神的教師會十分執著地追求科學知識所蘊涵的價值及意義,尊崇科學精神,並善於將這種科學精神傳遞給學生,以激起學生對真理的熱愛。並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掌握知識。

教師具有科學精神,還反映在教師嚴謹治學的品格以及務實認真、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等人格特質也會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個缺乏科學精神的老師,不懂得科學遵循規律的老師,毫無疑問,他的工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

教師崇尚科學精神,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終身學習理念,是 1965 年時任聯合國成人教育局局長的法國著名教育家 保羅 · 郎格朗 首先提出的,自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終身教育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許多國家在制定本國教育方針、政策或構建國民教育體系框架時,均以終身教育的理念為依據,以終身教育提出的各項基本原則為基點,並以實現這些原則為主要目標。 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舉行了 「 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 」 ,提出了終身學習是人類二十一世紀的生存概念。自此,終身教育成為全球性的教育運動。

終身學習的涵義是:處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學習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終身教育的理念是 20 世紀最富有衝擊力的教育思想, 198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的報告《學會關心: 21 世紀的教育》指出,為適應 21 世紀的要求,教育體制不同於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會更多地參與學校和學校更多地參與社會,學習將成為一個終身的過程。 1996 年,德洛爾主持的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認為:終身教育貫穿人們一生的學習,是進入 21 世紀的一把「鑰匙」,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

教師必須確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教師是人類永恆的職業,但社會對教師條件的選擇並不永恆,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良好的素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設想,如果一位教師他自己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從始至終都是一成不變的,他如何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2 、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是教師職業的現實要求

第一,我國已經進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時期,國家需要大批創新性人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發明不斷湧現,新理念、新型專業、新知識、新方法相繼出現,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同年齡和知識梯度的新老教師,必須通過學習,才能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和師生觀。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學術精神,造就創新人才。

第二,針對少部分教師缺乏科學精神與判斷能力,因循守舊、習慣模仿、缺乏創新精神。

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來越受人類重視。科技進步,知識、經濟和信息發展加上政治變遷,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個人潛能的變化是終身教育思潮形成和傳播的主要歷史背景。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教育不再是隨著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與壟斷者,抱著學歷證書、躺在功勞簿上而抱怨 「 誰動了我的乳酪 」 的人必將被淘汰, 「 逆水行舟,慢進則退,不進則亡。

第三,針對一些老師,很少讀書,只求文憑、不求水平;只求學歷、不求學力;只求職稱、 不求稱職的現象。

資料:教師教育標準正醞釀出台 多數老師或不合格

今年六月,據法制晚報報道:目前教育部正在醞釀出台的《教師教育標準》,對教師的入職標準有所提高,確立了「兒童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大原則,將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

領銜起草標準的華東 師範大學 教授 鍾啟泉 告訴法晚記者,該標準意味著我國師範教育體系要進行大改革,改革後的師範課程將著重於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工作的重心必須從「教會知識」轉向「教學生會學知識」,即所謂的「授之以漁」。

鍾啟泉 教授說,新的教師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單單是「教書匠」,教師尊重孩子的學習權,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所以新標準要求教師必須要研究教育對象 ( 學生 ) ,杜絕「目中無人」的教育方式。 鍾啟泉表示,按照他領銜起草的標準,現在的絕大多數老師不合格。現在 我國的中小學老師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

分析其原因,他認為,這主要歸結於目前我國師範生在大學接受的教師教育,與社會發展實際至少落後 50 年,現在使用的仍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論,儘管有過一些改革,但是目前仍然是偏重書本知識,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 強調 老師在課堂上的控制,是封閉式的教學方式。用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現在的中小學教學,制約著教師教育的質量。

鍾啟泉 教授 特彆強調:「我提到的絕大多數老師都不合格並不是說這些不合格的老師要遭到淘汰,而是說大多數的老師需要進一步的學習,事實上所有的老師都應該是終身學習者。」。 ( 2010 年 06 月 28 日 09:00 來源: 新華網 )

3 、 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的教育觀念認為,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紀的教師必須道德高尚,知識淵博,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有終身學習和創新教育能力。終身學習是一種知識更新、知識創新的要求。 終身學習的主導 思想就是要求每個人必須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在深刻認識教育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作用的基礎上,必須 把終身學習看作是教師的一種社會責任,一種人自身發展的需求 。

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教師強則學生強,教師強則教育強,教師強則民族強。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良好的素質並不是表現在一紙文憑上,教師的學歷不等於能力,只有持久的學習力,才能使教師的能力不斷增長,素質不斷提高。只有教師學會讀書,才能教會學生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的知識不斷更新,才能使學生的知識不斷更新;只有教師學會終身學習,才能教會學生學會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教師絕不能滿足於原有知識的掌握,滿足於原有教育經驗的積累,要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在提高自身知識傳授能力的同時,著重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自覺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過程,不僅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讓學生不僅接受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還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獨創性方法。

特別是網路的普及,學生每天都在接受著大量的信息,面對東西方不同文化思維的碰撞,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諸多壓力,他們每天都會產生很多疑惑,具有 「 一桶水 」 的教師再也難以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了,教師必須具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方可擔當人師。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是教師專業水平持續增長的源頭活水,教師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技能。教師的學習就像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一樣,一天也不能缺少,否則,教師的職業生命將會逐漸枯萎,教師只有做到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教育是需要以品德化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質提高素質的崇高事業,教師要終身加強道德修養,及時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才能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學會創造。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是對教師學識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

教師必須認清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二、勇於探索創新,讓教師的職業生命充滿活力

08 師德規範要求教師,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葉瀾 教授就明確說過: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誇美紐斯引用那齊恩曾的話: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因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複雜和最神秘的。如果教師僅僅把教學看成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並以這種思想來統領和指導教學,那麼在教學中他(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教書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他只是在砌磚,而不是在建造。再進一步設想,如果教師停滯不前、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我們如何能期待這樣的教師去開展創新教育,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

因此,教師不能只是道德的傳聲筒和會說話的教科書,教師應該成為鮮活的、人格豐滿的的創造者,在創造中快樂地、充實地生活著。新時代的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創新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正如 陶行知 先生所說: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現代教師要努力成為一個創造型的教師。

有學者認為:所謂創造型的教師是指教師能用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解來發現和創造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而成功地影響學生。意味著教師能夠不斷地探索以便改進自己的工作,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那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又熟視無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釋 ,能夠對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報以重新的審視,能夠對那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

日本學者恩田彰對創造型教師提出 9 點要求:( 1 )要善於誘發學生的動機並及時給予評價;( 2 )要善於使學生自發地學習並發揮他們進行研究的主動性;( 3 )要善於創造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學習環境;( 4 )要善於提出適當的課題不使學生氣餒;( 5 )要善於創造令人感到溫暖的互相諒解和理解的氣氛;( 6 )要善於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立性;( 7 )要善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去形成概念;( 8 )要善於創造性地組織小組學習;( 9 )要善於建立與各類專家協作的體制,藉助社會力量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我國學者認為,創造型教師要具備如下特點:( 1 )具有現代師生觀,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2 )具有現代教育的目的觀、人才觀、德育觀,致力於學生的身心發展;( 3 )掌握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

( 選自《現代教師人格塑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 )

創造型的教師是指能用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解來發現和創造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而成功地影響學生,否則,就不是一位好教師。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要努力把傳遞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髮展的過程。過去那種往往把學生看做知識的「受納器」而單向進行灌輸的教學方式,是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的。

案例:深圳新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吳泓,是個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的教師,他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教學之餘細心研讀了《詩經》、《楚辭》、《論語》、《孟子》、《國語》等。為了讀懂這些經書,他又細讀了許慎的《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陸宗達的《說文解字通論》、《訓詁學》和洪誠的《訓詁學》等。讀這些經典書籍,他常常會聯繫教育上的問題來思考,並且把思考記錄下來。正是由於有了這樣深厚的文化積累,吳泓在語文教學上遊刃有餘,應變自如。他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用國學與學生對話,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引導、啟發學生。

吳泓對語文教學現狀有著深沉而獨特的思考。面對花樣翻新的語文教學理論、模式、技術、方法,他不迷信,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他認為鑄就思想、構築精神、「精神與語言共生」是高中語文走出困境的「第一要著」。並提出語文教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是以語言技能學習去領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蘊的,即側重於「先技後道」;在高中階段,則要遵循「必須先道後技」的語文學習規律。

吳泓的創新成果,體現在學生一篇篇思想鮮活語言也鮮活的習作中。於是,吳泓創立了他的「家園——高中語文專題學習網站」,融合了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結合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創造出了一種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樣板和方式。

( 選自《教育文摘周報》 2007 年 5 月 16 日 )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教會學生學習。教材對教師而言僅僅是一種媒介,教師處理教材時,不能簡單地灌輸教材,而要高水平地、有創意地處理教材。創造性的知識傳遞者是一個能處理知識、發現結構、進行有效的知識傳遞,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的教育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及展望學科發展前沿的眼光。如果教師具有了高知識素質,就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發現、處理、駕馭教材的內部組織結構並將其充分地表達出來。

創造型的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於教師自身教育習慣的一種超越,包括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形成新的教學風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採用新的教學手段,都可以看作是教育創新。同時,教師正是在這種創造中使自己的職業生命充滿活力。一旦教師停止了學習,教師的工作便如同機械的運作,在機械枯燥的活動中教師會喪失人的本質,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會沮喪而沒有活力。這一切都將使教師工作顯得多麼令人厭惡。因此,學習本身還在拯救教師自己。學習可能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她使學生親和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所以,當代教師絕不能作為一個把知識裝入沒有情感、沒有個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識販賣者,而更要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心智能力得到開啟,逐步掌握知識的內在結構,並學會探求知識的方法,獲得一種生成性的學習工具。這樣,他們也就獲得了自我成長的翅膀。特別是學生獲得了知識,形成了一定的素質後,這種素質將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內在動力源。另外,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獲得一種探索新知識的能力。讓教師的職業生命充滿活力。

三、學會學習,為可持續發展獲取持久的動力

馬卡連柯說過: 「 教育者的技巧,並不是一門什麼需要天才的藝術,但它是一門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專業 」 。 學習是發展之本、提高之策、進步之源、成事之基。在學習化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將是終身學習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發展的指導者,促進者,應當學會學習,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有「活水源」,這個 「活水源」就來源於不斷的學習。

教師為什麼要終身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教育報告( 1998 ):教師和變革世界中的教學工作》中指出:「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同其他職業一樣,是一種」『學習"的職業,從業者在職業生涯中自始至終都要有機會定期更新和補充他們的知識、技巧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尖銳的指出: 「 有些人一做了教師,便專門教人而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永久不會畢業的學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長進,甚而至於未老先衰。只有好學,才是終身進步之保險,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證。 」 陶行知先生說: 「 有些人做了幾年教師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因為不好學,天天開留聲機,唱舊片子,所以難免覺得疲倦起來。 」 他還說: 「 要想做教師的人把崗位站得太久,必須使他們有機會,一面教,一面學,教到老,學到老。當然,一位進步的教師,一定是越教越要學,越學越快樂。 」

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教師強則學生強,教師強則教育強,教師強則民族強。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良好的素質並不是表現在一紙文憑上,教師的學歷不等於能力,只有持久的學習力,才能使教師的能力不斷增長,素質不斷提高。只有教師學會讀書,才能教會學生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的知識不斷更新,才能使學生的知識不斷更新;只有教師學會終身學習,才能教會學生學會終身學習。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原諒他的的不學無術。總之,教師要勝任教書育人和為人類社會造福這一神聖的使命,必須建立起動態的知識庫和科學的知識結構,隨時補充、更新、調整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體系,使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知識跟上科學發展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一方面要向書本學習,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教師作為專門從事人才培養的職業,從業者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應該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教學藝術,才能擔負起為祖國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教育者必須日新其德、日勤其業,才能學為人師,身為世范。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學不可以已。意思是說,學習是一件永遠也不能停止的事情。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 「 活到老,干到老,學到老,用到老 」 。

教師應當學什麼知識?

人類的任何學習活動都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 誰在學?即學習的參與看。 ② 學什麼?即學習的內容。 ③ 在哪兒學?即學習的地點。 ④ 什麼時間學?即學習的時間。 ⑤ 怎麼學?即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⑤ 為什麼學?即學習的目的。 在這六個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 為什麼學習 」 。無論學習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圍繞學習目的來運轉。學習目的是第一位的。

過去,教師常常認為知識是確定的,教科書是物化的知識體系,教育的過程就是把這些確定化的知識傳播、傳授給學生。但現在,我們知道知識是不定型物,就是說,知識不再僅僅是一個客觀化了的、明晰化了的、「真理」化了的東西,而內蘊著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人在知識中的作用越來越強了,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與生命的豐富關係,享受學習知識的愉悅。

當前美國流行教師資格測驗——「國家教師測驗」( NTN ),從掌握知識的角度對教師資格進行考察,把教師的知識分為: ① 教師的一般知識基礎,即教師的一般文化背景,如語文、文學、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② 教學的職業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以及教學的原則和實踐知識等; ③ 學科知識,即教師對於所教學科具有的知識。

我國學者認為,一位稱職的教師主要應具備三方面的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 教師本體性知識 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它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一切努力都是圍繞著本體性知識的有效傳授。 教師的條件性 知識是指教師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這一過程的順利實施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條件性知識;教師的 實踐性知識 是指教師在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和解決疑難問題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也就是教學經驗的積累。

教師要學會學習 ,在以上知識觀的前提下,就意味著,教師要學會學習,教師的學習並不是只讀書、讀死書。教師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學習專業知識、學習育人方法、學習教學技能等等。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學習途徑可以從書本中學、從網路中學、從他人身上學、從教學實踐中學,等等。還需要教師學習方式必須發生轉變。第一 , 由被動、機械地學習向主動、探究地學習轉變 ; 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 , 由依賴教才、教參向關注社會實踐、經驗和其它信息資源轉變 ; 第三 , 由盲從權威、迷信書本向發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轉變 ; 第四 , 由過分關注單一應試知識向注重認知、興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學精神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轉變。

總之,學習是教師為可持續發展獲取持久的動力和源泉。所以教師要注意不斷地補充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新觀念,拓展知識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始終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

教師應當怎麼學?

1 、 勤於讀書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就曾建議青年教師們要每月買三本書: (1) 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 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迹的書; (3) 關於人 ( 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 ) 的心靈的書 ( 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 。這無非是讓教師們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 腹有詩書氣自華 」 讀書是人一生當中最應該養成的一種重要習慣。一個致力於教育事業的人有了讀書的習慣,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才會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走的更遠!

案例:教師讀書持續走低令人堪憂。 2007 年 6 月 27 日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公布了在全區範圍內進行的一項教師閱讀狀況調查。 「 目前,有半數以上教師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平均每人每年讀書不到七本。 」

此次調查選取了小學、初中、高中 80 所不同類型學校、每校選 12-14 位教師共 1011 人 ( 其中男教師 167 人,占 16.5% ,女教師為 844 人,佔總人數的 83.5%) ,她認為:調查結果不容樂觀。統計表明,教師閱讀時間明顯不足。有 53.5% 的教師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教師每周能利用業餘時間 1 進行小時閱讀的占 15.4% ,每周閱讀時間為 2-3 小時的教師占 33% ,每周閱讀時間在 4-5 小時的教師占 19.2% ,每周閱讀時間超過 5 小時的教師占 27.3% ,另有 5.1% 的教師幾乎沒有時間閱讀。對於教師職業而言,這樣的閱讀時間是難以滿足知識更新需要的。這種現狀絕不僅僅是海淀區的特例,可以肯定的說在全國範圍內是具有代表性的。

只有通過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大腦,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才能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在教學上才會有創新,才會有靈感,才能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吳非 教授說,教師讀書是關係到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思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是天生的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我國著名教育專 家朱永新 教授在 2003 年全國 「 兩會 「 期間,提出一個設立我過 「 讀書節 」 ,受到兩會代表的廣泛關注。他倡導教師必須讀 「 一百本書 」 ,的目標,他說: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為豐富自己而不斷的讀書;假如 ,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看成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思考,那麼,我們的教師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凈化了,生命就有價值了,人生就有意義了。

2 、樂於反思

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應該學會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態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 「為什麼」,理性的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的交流,並對於不同於自己的觀點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

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求教師經常反省自己。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 「 經驗 + 反思 = 成長 」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 林崇德 也提出 「 優秀教師 = 教學過程 + 反思 」 的成長公式。

什麼是反思? 李鎮西 老師詮釋得非常好: 「 同樣兩個大學畢業生分到學校工作,同樣兢兢業業地上班;三年後,其中一個無甚進步,最多就是所教學生考上了高一級學校,而另一位教師卻碩果累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前者每一天的兢兢業業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實只工作了一天,因為他每天都在重複昨天的故事,而後者則的的確確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在工作。這就是我說的反思型教師。所謂反思,在我這裡的語境里,不僅僅是 『 想 " ,而是一種教育的狀態,就是不斷調整、改進、提升自己教育品質的行為。具體的說,即 『 四個不停 " :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創新。

3 、積極實踐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出現,人們對知識的認識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知識概念和知識觀已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1996 年,世界經濟與合作組織( OECD )在《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把知識分為四種類型:知道是什麼的知識,即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知道為什麼的知識,即關於自然原理和規律的知識;知道怎樣做的知識,即關於做事情的技巧、訣竅等方面的知識;知道是誰的知識,即關於誰知道和誰知道做某些事的信息。這四種類型的知識按照個體素質結構由表及裡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信息性知識,即事實性和陳述性知識,主要回答「是什麼」的問題;第二層,思想方法性知識,是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第三層,經驗性知識,是親身經歷或體驗到的經驗性知識;第四層,是技能,是在反覆的實踐中形成的技能,是能達到自動化程度的知識。由此可知,當今時代知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大大的豐富和拓展了,傳統的滿足於事實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方法,滿足於課堂和課本的學習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知識結構的構建需要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多樣的途徑,而實踐能為教師學習知識提供背景和條件。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可以培養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時機、轉化教育矛盾和衝突的能力;具有根據對象實際和面臨的情境及時作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為能力。每位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自己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了解。教師自己也需要端正態度,不斷進行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通過還需要積极參加社會實踐,可以了解許多知識發生、發展及應用的過程及條件,加深對間接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直接經驗和知識的獲得是需要通過人自己的感觀對客觀外界的感覺直接得到的,這個過程就是實踐活動的過程。實踐是教師完善知識結構的主要步驟。我們知道一般人的學習主要學習兩類知識即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而通過書本學是間接知識,即是已有的、是概括的系統化了的知識。這類知識是前人在反覆實踐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的結晶,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要正確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間接知識同樣離不開實踐,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指出的那樣:「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正確,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

學會學習無疑是艱苦的,也是快樂的。因為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並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於教學實踐,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自我增長和應用知識,學會懷疑和創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形象概括出的治學三境界: 「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 『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教師在開始進行教學時就要具備為教育事業的執著之心,要站得高,看得遠,立志高遠。要甘於寂寞吃苦,不怕任何艱難險阻準備犧牲自己的一切,無悔無怨,踏踏實實的努力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最後才能達到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通過大量的自主學習,不斷積累、碰撞、總結、反思,最終成為優秀教師的成長發展之道路,並成為教育家。

推薦閱讀:

The Digital Photography Book學習筆記
(學憲法守憲法)築牢共同思想基礎 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學習貫徹實施憲法系列述評之一
這些技能,一小時就能學會,卻受用終身!
提高學習效能的十大方法
如何學習易經? 易經的學習方法

TAG:學習 | 修養 | 時代 | 師德 | 終身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