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怨親等施
八大人覺經·怨親等施
聖嚴法師 汕頭覺道學佛社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大人覺知的第六項是:凡是生活在貧苦中的人,就會多生怨忿,容易與人橫結種種惡緣,所以佛弟子們,應當學習菩薩們所作的布施行,常念怨親平等,不念舊日的惡行,也不憎恨正在做壞事、說壞話的惡人。
釋迦世尊從發心成佛到修行菩薩道的階段,都表現出慈悲與智慧的交互並存,直至涅槃前為止,他不僅以悲智雙運來自行化他,也以福慧並重來訓勉弟子們。《佛遺教經》說:「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又說:「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是告誡弟子們,智慧能度生死,所以很重要,用佛法的智慧行於人間,就等於如來的法身常住在世,但由於佛法重視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悲智雙運,福慧兩足才是佛陀人格的圓滿完成。所以經文在說出智慧的重要性之後,立即又開示慈悲的重要性。
經文所說的「貧苦」,含有兩層意思:1.一般凡夫缺乏養活身命的物資之時,便陷於貧苦之中;2.一般凡夫缺乏因緣觀及因果觀的智慧,不論貧富貴賤,也是陷於貧苦之中。前者是因為無力生存而苦,後者是因為不能掌控命運而苦。
這兩種貧苦的人,心中常存怨尤,跟任何人相遇相處之際,都會以仇恨不平的心情對待。就好像把兩隻鬥雞關在一個小籠子里,牠們彼此為了伸展自己的空間,總以為是另外一隻雞妨害了自己,所以均以怨恨心來跟對方相鬥,非得斗到兩敗俱傷、血肉饃糊、無力再斗而等待死亡為止。這就像貧苦而心懷怨怒的人,往往見了任何人,都把對方看作冤家仇敵,隨時都可能跟他人結上惡緣。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由於有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對於任何眾生,不論是怨是親,只要他們願意接受菩薩的布施,便給予平等的待遇;不會計較正在等待幫助的對象,過去有沒有對自己犯過惡行的記錄;更不會在乎那些需要幫助的對象是善人還是惡人,都會一律給予平等的布施。
菩薩行者可能顯現位高名盛、大富長者的身分,也可能示現一貧如洗、露宿街頭的乞者身分;由於他們擁有智慧心和慈悲心,不論他們自己有沒有財物,都會有力量以歡喜心來布施,貧苦的人遇到了他們,都能獲得布施的救濟。
布施的項目共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遇到菩薩行者,可能同時得到三種布施,也可能只得到兩種,但至少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心與慈悲心的布施。
智慧能助人轉苦為樂,化憂為喜;慈悲能助人轉失望為希望,化恐懼為安全。缺乏智慧與慈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也等於是貧苦的人,捨不得拿出東西來布施給他人,縱然施捨一些小惠,還是希望從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回報。
菩薩行者經常富足而行布施,貧苦的愚者經常怨尤而患得患失;菩薩行者能夠平等照顧怨與親,貧苦的愚者滿眼所見都是冤家和仇人。只要修學了佛法,便能轉貧苦為歡喜富足,化貪求為布施修福。
慈悲的布施行,必須配合智慧的抉擇力。如果是沒有慈悲的智慧抉擇,容易變成僵化的理性主義者,即使不傷人也會傷己;如果是沒有智慧的慈悲布施,容易流為愚蠢的感性主義,不僅害己也會害人。所以佛法中的智者和仁者,一定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運用者。
推薦閱讀:
※《八大人覺經》講義(證嚴上人講述)
※UC頭條: 小寶寶和哈士奇你一句我一句交談甚歡,旁邊的大人完全看蒙了
※[總裁大人,早安 / super豌豆 著 ]
※八大人覺經略說.90(懈怠墜落)
※八大人覺經講義
TAG: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