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父母不是神,就算為人父母也會犯錯,但是想要成為一位好的父母,唯有先了解自己缺失何在?是藉由孩子行為舉止做自我檢討,或是利用社會教育課程學習了解,發覺自己在教育兒女時,到底有哪些過與不及之處,並懂得適切地改善及修正,讓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茁壯和進步!  父母常犯的不當教養態度  在學生階段,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要如何成為一位好的父母?因此,當自己有朝一日終於成為孩子口中的爸爸媽媽時,不免會感到緊張、惶恐,在教養過程當中,可能因自己不當的教養行為及態度,而對幼兒產生不好的影響。本文特別邀請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惠、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鍾思嘉及兩性親職作家陳艾妮一起深入探討,到底父母有哪些常見的不當教養態度?又有何因應之道?  1.過度保護:  現代社會以小家庭形態居多,在少子化的情況下,自然形成父母過度溺愛的教養方式。鍾思嘉指出,由於現代環境複雜,憂慮的問題自然增加,加上社會人性複雜,使得孩子上下學的安全問題都顯得格外重要,不少父母親自接送,形成了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  常玉惠也表示,有的孩子因家中過度保護,上了小學之後處處無法適應,因為孩子平時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就連營養午餐所附的橘子都不知該如何剝皮食用,而被其他同齡孩子嘲笑。  因應之道:平時就應訓練孩子自理能力,像是整理自己的房間或玩具,也可以請孩子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事,面對困難或問題時,給予孩子機會嘗試解決。否則孩子在父母保護心切的期待下成長,少了真實生活體驗的過程,不但造成孩子缺乏自信,更嚴重者,還造成發展遲緩現象。  2.缺乏良好的親子溝通:  延續上一代的打罵教育,有些父母平時不懂得以鼓勵、讚美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有時甚至以負面言語或愛的責打來教養孩子,常玉惠認為,「負面言語」甚至比體罰來得更加嚴重,孩子一犯錯,家長就大聲斥責:「你好笨!我怎麽會生出你這種笨蛋?」這些傷人的話語,就像是把無形的利刃,傷害著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  因應之道:鍾思嘉表示,現代許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做好自身情緒及壓力管理,因為以前學校根本沒有教過如何成為一位好的父母,連職場工作都有所謂的職前訓練,但身負教養重責大任的父母們,卻沒有相關的機關團體能夠幫助家長建立一套健全有系統的教養態度,使得孩子容易以負面的邏輯思考,養成悲觀、消極的人格態度。  目前如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張老師等相關機構,都有系統性的父母親職成長課程,他建議有需要的父母可以嘗試參與。  3.別和你的孩子做朋友:  「今天的孩子很可憐。」陳艾妮說道,因為父母忙著和子女做朋友,捨不得指出他的缺點,不知如何幫他改正,於是孩子從小欠缺被善意而健康地批評的經驗,經不起指責和挫折,使得孩子成為一朵無法承受一點挫折的溫室花朵。  一旦親子之間成為朋友,當有一天孩子有了嚴重的行為偏失,這位像「朋友」一般的父母就算大聲嚇止也沒有用,這時家長才會發現,「朋友」般的親子關係,不但對於教養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成了管教上的最大障礙。  因應之道:陳艾妮建議,家長最好清楚的告訴孩子:「親愛的孩子,對不起,我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朋友。我是你這輩子智慧的燈塔、人生的導師,在你18歲以前,我不但有權力,也有義務和法律責任照顧你。」這才是真正有道德勇氣的「現代父母家法。」  4.過度安排:少子化的情況,確實嚴重影響現代父母的教養態度,並且形成家長極端的教養方式,有些父母打從孩子剛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擔心孩子身邊可能會出現各種危機,不論是身體安全或學習進度等等,個個過度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會輸在起跑點上,常玉惠便指出,在這樣過度參與的情況下,孩子的生活空間及時間,總是被各種才藝或學習課程塞滿,這種過度的學習方式,反而有可能揠苗助長,影響孩子日後主動學習的動機,同時也抹殺孩子天真創意的發揮空間,甚至造成孩子日後逃避學習及成長的藉口,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應之道:常玉惠建議,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師長溝通,了解孩子目前真正的問題及需求何在?是否心裡有困擾?透過專業、客觀的建議,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並進而幫助解決或滿足。  5.不了解孩子心理:  許多家長初為人父人母,雖然積極接觸、嘗試各種教養書籍或演講,鍾思嘉表示,由於這些教育資源多屬於片段、無系統邏輯的訊息接受,家長自然無從建立一套有邏輯系統的教養模式,更不知應該如何管教?同時,家長也容易忽略自身與孩子之間親子的適配性,不懂孩子行為的背後動機為何?在不清處孩子及個人的先天氣質情況之下,自然對於教養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拿捏其中分寸。因應之道:  陳艾妮認為,許多家長搞不清楚,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需要,在幼兒階段,家長不應讓孩子太早獨立,因為在兒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正是孩子醞釀成年後擁有成熟人格的基本條件。同樣地,在子女脫離幼童期之後,家長也應學習放手,而非再將孩子當做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將父母永恆的照顧當作限制孩子長大的牢籠。  6.打罵教育的迷思:  長期以來,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念就是「打罵教育」,認為管教孩子就是要打、要罵,許多家長打罵孩子所持的理由是孩子不懂得自律自重、自我管理,「這是一件多麽矛盾的事?」陳艾妮表示,家長打罵孩子的原因在於想要孩子學會尊嚴,但是家長卻以羞辱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自我尊重。  當一位成人總在孩子面前橫眉豎眼、動手動腳,試問: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尊嚴何在?又怎麽教導孩子了解何謂尊嚴?同時,一位情緒及行為失控的父母,又怎麽能夠教出懂得自我情緒控制的孩子?  因應之道:正視親子溝通的重要性,摒棄過去打罵教育的迷思,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正是現代父母所應重視的最大課題。  7.缺乏正確金錢價值觀念:  「現在父母給小孩的物質環境及條件實在太優渥了!」常玉惠說道。根據調查,現在孩子的消費能力是他們父母過去相同年齡時的5倍之多,消費能力等同於一位已經在社會上打拚的30歲上班族,但殊不知他只是一位3歲小娃罷了。  由於現在小家庭大多是「一胎化」,因此從小父母親就給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住最好的,在孩子還不認字的時候就已經有周遊列國、吃遍各國美食的人生享受,也因此,許多孩子不懂得珍惜身邊事物及資源,同時由於物質從未匱乏,而從未想過要憑一己之力爭取,缺乏自身努力上進的意願。  因應之道:常玉惠建議,父母在金錢消費的態度上,一定要拿捏好其中分寸,雖然孩子是我們心頭的一塊肉,但在用錢方面從小就要小心的「給」,讓孩子慎重的「拿」,否則無疑是剝奪了孩子日後自我努力打拚的動機及機會。  8.忽略孩子自尊:在《25個父母常犯的錯誤》一書當中,作者提到,孩子從2歲起開始擁有自我的概念,包括自己的性別、喜歡或討厭的食物、偏愛哪種玩具和遊戲等等。這種一般性的自我概念主要在呈現自己的實際狀況,不涉及價值上的判斷。  但是再過幾年,孩子會開始在自己身上劃分好和不好的特質,這些自我判斷的總和就稱之為「自尊」。有些父母使用過高標準,視孩子的努力為理所當然,或甚至貶低他們的努力;也有些家長讚美過頭,這些極端的做法都無法正確培養孩子建立自尊、自重,甚至破壞了孩子建立自信及安全感的基石。


推薦閱讀:

家中「鏡子」風水的十五禁忌
鏡子和鍾千萬不能亂放!記住了!!!
不要在這4個地方放鏡子,放了沒什麼好處!
家居風水之鏡子擺放的禁忌

TAG:孩子 | 父母 | 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