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淺讀:學而第一
07-06
[jin題記]Jin將連載對國學經典《論語》的勵志和管理領導力維度的淺讀,雖然不是翻譯但樂與各位網友分享;jin才學不足,如下淺讀必有偏頗紕漏,還請廣大網友賜教。[淺讀作者:jin 12783747歡迎轉載]《論語》【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憤怒),不亦君子乎?」[淺讀]誰都不會否定學習學問如此重要,但是學習什麼學問很重要,有了學問更重要的又是什麼呢?「時習之」是告訴我們學問的價值真意乃為「習」,此處的習非普通的複習,而是實習、見習、慣用。也就是學問只有適時地加以慣用而發揮作用,才是真正令人愉悅的事情。從「朋」到「樂」,更引申為志同道合之君子共鳴,作為君子恐怕最令其快樂的大約是有志趣相投的知音為伴,或交流或走遍天下皆友人方可證君子的德廣。身為領導高者應該重視知識的運用價值,廣結善緣,並且不會怨天尤人說別人不懂自己,能夠繼續堅守和悅的正道,此乃真君子。【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淺讀]孝道是中華德行的根本,天經地義,如何強調也不過分。特別是青年人,如果能夠及早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一生的道路都會走得更好更正。乃至企業用人、政府為官,都應該保持對孝道的忠守。作為領導者,如果偏離根本,則領導的權威不立。領導的根本是什麼呢?是仁。仁的根本是什麼呢?是孝悌之道——自己懂得要感恩忠孝父母、上級,自己也懂得要愛護身邊人和自己的下屬,並且教育他們也尊重孝悌。做到了這些,作為君子的領導者則成就了領導之道。【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淺讀]花言巧語的人,又有幾個能做「仁」呢?面對企業的怪圈,會幹活不如會彙報,會彙報不如會拍馬。領導者需要警惕阿諛奉承,需要洞察真正的企業中堅力量。【4】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淺讀]我們雖然是凡夫俗子,但不應該抹殺自我上進的心。即使不能頓悟了脫,但也應該做到時時勤拂拭內心的塵垢。正如君子和領導者應該經常反躬自省,也正是這樣才能夠值得被委以重任和朋友的託付,才能令學問轉化為實踐的價值。這就是做自己的主人。【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淺讀]身為管理者,位高權重,更應該戰戰兢兢地敬業奉獻,無論持家還是業務公事,都做到適合節約的態度並且尊重下屬和人們的自有規律,這樣才能夠贏得上級的信任和下屬眾人擁戴。【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淺讀]正如《弟子規》是所有青年人都應該學習遵守的做人原則,這是源自孔子訓誡。我們應該做到在家孝順,在外尊重師長,為人處世嚴謹且信用,帶著仁德而博愛。做到上述的基本君子之本,才有資格去學習文化;否則即使有學問懂技術,缺少了德行,反而危害社群,現代的例子還少嗎?這正是以德為本,做人德為先。作為管理領導者,除了自己首先做到仁德,在用人方面做到選仁德之人,做到育人之仁德。【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淺讀]如果一個人能夠對待夫妻相敬如賓彼此尊重德行,孝順父母竭盡全力,對待工作敬業奉獻,對待朋友誠信守諾。這樣的人難道不是有學為有教養的人嗎?還是那句話,有德而後有學,方為真學;或言,有德自然有學。【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淺讀]身為領導者必須做到自重自尊,缺少了自重自尊就失去威德威信,成就不再堅固。那麼領導者如何做到君子之重呢?其一:對待眾人和下屬都做到堅守忠誠信義;其二:對待下屬可以視為老師,但不可結交朋友或偏愛而失去公正、喪失民心;其三:對於自己的過失必須能夠承認錯誤即刻改正,不要試圖掩蓋粉飾。做到如上三者,才能樹立領導者的君子之重。【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淺讀]慎終追遠或解讀為恭敬對待先輩(包括認真操辦祭奠),常常追憶紀念祖先,或解讀為以終為始和考慮長遠,但無論如何,只要為君者領導者首先恭敬做到,上行下效,民德歸厚必然的結果。對於一個團隊的領導者而言,都是值得領導者親自去熏陶和倡導的文化,作為管理領導者首先能夠記住和經常讚揚曾經為團隊有過貢獻和幫助的人們,讚賞做事情能夠規劃周全和從因果考慮的行為,這樣也就自然感染團隊成員效仿,從內在激發團隊績效。【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淺讀]德厚行廣之君子,必然塑造不可抗拒和令人親近的人格魅力感召。這樣的人格魅力如何打造呢?——溫厚、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溫良恭儉讓就是孔子人格的寫照,為君為領導者以此為模型認真從內在提升自己的人格,也就自然產生了感召力,也就會影響團隊和人們去效仿。【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淺讀]如何甄別判斷一個有潛力的青年或者下屬呢?了解他向家人或上級當面承諾的志向和目標,我們可以評價這志向和目標是否符合仁德;更觀察他實現志向的行動,以及持續的執行力和目標的堅守,這些就是很好的判斷。【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淺讀]古之崇禮,今已缺失。禮,是禮節、是秩序、是法規、是規程、是規則。禮的運用是以「和諧」、「合作」、「合適」為原則,這樣的禮才是美的。隨順了和的原則,萬事捷通,也正如老子所談的道,符合道則吉,違背道則凶。所以,禮也需要有度,把握好中庸平衡和諧制度是領導者需要拿捏和把握的。然而,別忘了,合理的規則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規則是應該依據「和」而設計的,規則本身是可以發展,持續改進的;而改進前則是應該堅守的規則的。【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淺讀]我們人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但是所持有的信念未必是合道義、未必有仁德。因此君子和領導者倡導的願景必須堅守道義,這樣所發出的號召和影響力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眾人的支持、執行和復命。君子和領導者恭敬與各種人互動交流,需要遵照規則秩序禮節,這樣才能夠避免混亂和糾結的狀況。正是因為領導者有效贏得凝結核心團隊的擁護,才能夠真正帶領更大的團隊。【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淺讀]身為君子,對自己更多的是來自精神層面的內在要求,不在乎飲食,不在乎居所,而在乎行為的端正敏銳,而在乎言辭的慎重,而在乎親近善知識對自己德行的印證,這樣才是君子學好的行為。【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淺讀]人生是修行和對自身提升的過程,人與人之間有差異,人們也都有各自的際遇。無論財產、地位和知識的貧窮與富有,一種境界是貧者無諂媚於富者,富者不驕橫於貧者,另一種更高的境界則是貧者能夠樂學求道繼續上進,富者則能夠以禮法為約堅守道義。無論貧富者,其實正如作為璞玉不應停留在原石的現有狀態,而應該不斷自我反省、自我努力、不斷提升。【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淺讀]身為領導者內心應該堅固強大,不要自我糾結於別人或者下屬不懂自己或者愁苦自己找不到知音。領導者應該努力認知他人,理解他人,懂得他人,成為他人的知音,這才是身為君子應該利己達人的基礎。也正如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也。(後記)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且不說治天下,如果能夠體會實踐,對於個人決定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的感悟源泉。《論語》主要用語錄和對話的形式記載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濃縮了儒學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民政等思想。《論語大》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淺讀作者:jin 12783747 如果有收穫請分享給更多朋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論語》譚(九)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為政篇》(1)
※8《論語 ·雍也第六》講要
※《論語講義》——雍也第六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