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倉樊村涇遺址,為海上絲路添新證

  正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行的「大元·倉——太倉樊村涇遺址出土文物展」是一項跨年大展,將持續至1月28日。展覽所展陳的是最近聲名遠播的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的文物。該遺址出土的294件(組)文物,是蘇州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最新考古成果首次走出江蘇,公開亮相。

  從蘇州開車去太倉40分鐘左右,時間說不上長或者短。但即使一周來往一兩次,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照根,兩年中也不知去了多少趟。經過近兩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遺址發掘面積約13000平方米,出土以龍泉青瓷為主的文物150餘噸。「元代至明代早期,龍泉窯瓷器佔中國輸出瓷器的絕對主流地位。這證明了太倉是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為當下海絲申遺增添了新證據。」張照根說。

  瓷器外銷屬性明顯,是參與海絲貿易的實證

  2016年1月中旬,太倉市樊涇河北延溝通工程施工,開挖河道取土時發現大量瓷片堆積,經判斷,此處存在一個以元代中晚期龍泉窯青瓷為主要文物的大型遺址。3月初,為配合太倉市城通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拆遷安置房項目建設,考古隊以古河道樊村涇為界,分為東、西兩區對擬建設開發範圍所涉及的遺址區域展開考古勘探及搶救性發掘工作。遺址主要分布於樊村涇東西兩岸,故命名為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

  「目前遺址已編號各類遺迹430餘處,以元代道路、河道等交通線為縱橫框架,房屋基址密布其間,構成遺址的核心文化遺存跡象。」考古隊執行領隊張志清說。

  瓷器堆積遺存遍布整個遺址區域,張志清介紹,主要發現有3種跡象:點狀瓷片堆積坑、片狀瓷片堆積層、條狀瓷片堆積溝及河道和道路。「發現的瓷器中,95%以上沒有使用過的痕迹,很多成摞的碗、盤等連燒制時使用的墊餅都沒有去除,這種大批量、同一窯口、未使用過的瓷器匯聚於一地,之前很少見到,應該是貿易集散。」張志清說。

  遺址出土的龍泉青瓷器型有40餘類,除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以外,還涉及宋元時期南北各地諸多窯口,如浙江金華鐵店窯、福建連江浦口窯等。這些瓷器具有較為明顯的外銷屬性,大多可與韓國新安、遼寧綏中三道崗等沉船出水瓷器相印證,是元代太倉港參與海上貿易的實物證據,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

  張照根介紹,元代開創了漕糧海運路線,航線的起點就在太倉,「瓷器在這裡經致和塘、古樊村涇、半涇等水系匯入瀏河(婁江),到20公里外的外港瀏家港,轉銷至世界各地。」

  應儘快制定保護規劃,建設配套的公園、博物館和文化街區

  在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看來,樊村涇元代遺址進行完整保護的必要性日漸凸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樊村涇遺址應儘快劃定保護範圍,實施科學保護。」

  中國考古學會會長王巍說:「鑒於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應考慮在遺址所處區域建設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及配套歷史文化街區。」

  其實就在考古遺址外面的致和塘,現存3座元代石拱橋,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太倉地區陸續發現元明以來文物遺存,如明代早期海運倉遺址、萬豐半涇元代沉船、鹽鐵塘海船舵桿、鄭和下西洋隨從周聞墓志銘等,均是與海運有關的遺存或遺迹。它們和樊村涇遺址一起印證了太倉港在元代為「天下第一碼頭」的事實。

  在考察了現場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瀋陽建議,應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劃定相關的保護範圍,制定高標準的保護規劃,進一步明晰該遺址與周圍相關水系與海運遺迹的關係。

  「太倉應當以此為契機,將已發現的相關遺迹點有機串聯起來,發掘太倉元、明兩代特色海運貿易文化。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需要耐心整理,以建立一個『元代龍泉窯青瓷標本中心』為方向,開展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推薦閱讀: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導遊詞
【轉載】鴻門宴遺址
秘境 | 新縣白雲山道觀遺址......
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四)
良渚遺址

TAG:遺址 | 太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