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中國化:中國崛起與人類文明的多極化
中國化:中國崛起與人類文明的多極化
作者:姚余棟 金海年人類文明的演化與進步總是伴隨著文明的交流與競爭。在這些交流與競爭中,經濟與文化一直是無法分離的兩個核心。梅花與牡丹,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堅韌與包容,是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傳承至今的靈魂,是中華文明不斷脫胎換骨重獲新生的真諦。脫離了文化的經濟無法長久,更不能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相互和諧;脫離了經濟的文化蒼白無力,無法展現其活力與優勢。21世紀解開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新篇章,既包含了歐美文明的剛勁與延續,又重拾了中華文明的寬厚與不竭。中國經濟正在崛起,中華文明亦在重生,中國氣派、中國式創業,正在形成一股嶄新的時代精神,東風西漸、和而不同,一個全新的人類文明多極化態勢正在醞釀,Chinalization與Globalization正在成為新世紀、新世界無法分割的新常態。
中華文明再次崛起
2014年10月8日,IMF公布,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預計是17.6萬億美元,將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1998年出版的《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中,安格斯·麥迪森教授運用長期的、國際比較的和計量分析的方法,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的脈絡,解釋了中國經濟這30年快速增長的原因,評價了中國在今後20多年中的增長前景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992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就已超日本,到2015年就將超過美國,重新恢復中國曾經擁有過的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根據林毅夫教授等在1994年和1999年《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的第一版和增訂版預測,中國經濟總規模將會在2035年前後趕超美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5年之內(奧巴馬任期內)超過美國。按官方匯率計算,考慮每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5%,中國經濟規模將在10年之內(習近平任期內)超過美國。
無論以上哪種測算,中國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重新取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越來越成為億萬中國人的現實夢想。中國是人類歷史中惟一實現文明延續的文明古國,並將成為惟一經歷由盛至衰,繼而偉大復興的國家。
然而,過去的經濟增長成就並不能保證未來的增長表現,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不意味著發展是自然而然、是包容性和分享型的。從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跨越的任務,比擺脫貧困陷阱的任務更加艱難。實現偉大的夢想需要付出更加巨大的努力。
世界文明多極化趨勢
人類文明現在每一年的進步比從前上百年的進步還要巨大,人們的交流已經跨越空間和時間,無論在亞洲還是美洲、歐洲還是非洲,種族和語言,航空與航天技術縮短了空間的距離,互聯網、通訊和數字技術再次展現出當年紙與印刷術對於信息與文明傳播的革命性作用。尤其自21世紀以來,伴隨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重新崛起,世界經濟全球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貿易、資源、資本、勞動力、技術與管理等經濟要素不斷交流,全球多極化從經濟也逐漸蔓延到制度乃至文化層面,世界再次開啟了多元文明的時代,逐步從歐美文明主導向幾個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並存的多極化方向過渡。經濟全球化既伴隨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更是經濟全球化的根基。
2001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不同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經過歲月的淘洗,各自積澱下了風格迥異但燦爛多彩的文化。在全球化勢不可擋的今天,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和文化呈現多樣性這兩種趨勢將長期並存,「和而不同」是常態。
經濟的增長往往是顯性的,而增長的持續推動卻由文化軟實力支撐。為何同樣的經濟制度在不同國家效果不同,為何全球性企業進入一個國家後需要根據該國情況調整相應的管理制度與模式,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成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都須面對的課題。
正如市場需要多家企業的競爭才能推動進步一樣,人類文明的進步也並非只有一種成功模式;而且,如果全部只有一種模式,對人類的未來就像把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樣危險。1993年,美國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冷戰後的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人類進步既具化在經濟與物質層面,更體現在制度與文化層面。正如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講時所說:「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是當時最先進的人類文明,卻在兩千多年前徹底消亡;幸運的是,人類當時有四大文明,最終還有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發展至今。多個文明的發展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有所貢獻,各個文明之間也因相互交流與競爭變得更加有活力和創造力。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將從歷史上的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的單極時代,走向和而不同、取長補短的多極共贏的時代,歐美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等多種文明共同形成相互交織、良性競合、不斷創新的發展進程,新的四大文明將成為人類發展的新動力。
中華文化重新崛起的意義
Chinalization
中國的復興當然需要有經濟的重新領先為重要標誌,而經濟的重新領先與持續發展當然與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緊密耦合。
近代的中華文化錯失了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先機,對此英國近代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近代科學為什麼是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國產生?或者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西方而不是發生在曾經在科技方面領先於世界的中國?這個問題後來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就像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令歷史學界痴迷一樣,「李約瑟難題」似乎也讓經濟學者以及各方面的學者著迷。
一個新的假說「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類文化倒退或發展的某種根本性規律。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當時9個部落4000多名靠狩獵採集為生的土著人,與世隔絕地生活了一萬年。結果意想不到的是,文化不僅陷入停滯,還緩緩退化到更簡單的工具水平和生活方式。這是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人口數量和多元化競爭來維持與發展現有技術。
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可惜沒有洋流帶來的充足魚群,沒能發展出海洋經濟。同時在西北方向有青藏高原不可逾越的屏障,難以與外界及時溝通交流,基本上與世隔絕,是一個巨型孤島,產生了「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在大一統後文化停滯不前。無魚群的孤島加上明清時期閉關鎖國的失誤,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西班牙地理大發現和英國爆發的工業革命這三件革命性大事件一無所知,缺乏及時和有效應對,導致中華文明近代的悲愴沉淪。1949年以來,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一千年以來首次人均收入增長,而且增長迅速。2010年,中國重新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眾多機構預測,2020年到2030年,中國將再次超越美國,重新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華文明在對外不斷交流中發展壯大,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開闢絲綢之路的漢朝,直至與阿拉伯和西方交流達到高峰的隋唐盛世,都是如此。而在封閉中就會走向衰敗,無論是明朝後期到清朝,還是現代與當代的封閉時期。改革開放給中華文明帶來了重新崛起的復興時代。中華文明既需要學習西方現代文明,更需要像當年的四大發明一樣,為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自己新的貢獻。
人類多元文明的發展進步必然是雙向的。未來的中國與世界的融合,既不是單向流入、僅僅接受西方文明的單純西化,也不是單向輸出、簡單的世界中國化,而是中華文明吸收其他文明的營養,並與中國傳統文明融合而加以創新,形成「中國化」(Chinalization)的過程。 「中國化」(Chinalization)也不是特例;隨著印度的崛起,也會有個「印度化」(Indialization)的過程。
新的中華文明,不能簡單重拾儒家文化等傳統古代中國文化,而應把其中的精華,尤其是包容與勤勞的風格、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以及演繹思維,與西方的民主與自由的思想、簡單具象的歸納思維習慣相互結合。梅花、牡丹與海洋文明將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
中華文化追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史學家許倬雲強調,「中國的主要精神在於文化中的寬大與包容,而非拒絕與對抗。我很希望中華文化所代表的寬大、包容的精神能繼續傳承下去,以促進世界的和平。」
和諧世界和文明進步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中華民族天賦使命就是以堅毅勇敢和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為人類社會灌注時代精神,幫助全球經濟和社會克服暫時困難和挑戰,重新振作起來。「梅花與牡丹」反映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雙重性」,分別代表著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堅毅勇敢和創新包容、大氣莊嚴、雍容富貴。中國史前造就了以「梅花與牡丹」為最佳的形象化代表的中國文化,從而形成了路徑依賴和強大文化慣性。梅花精神展示堅韌不拔與艱苦奮鬥,是人類共同欣賞的品質;牡丹精神張揚人類共同的個性奔放和對多樣性的包容,這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化」(Chinalization)的文化表達。
人類社會在「梅花與牡丹」文化資本的積累下,才能保持持續發展的生機與活力。經濟的發展需要文化作為靈魂,文化的演化需要經濟作為肉體。更具體地說,在全球債務居高不下的時候,強調梅花精神,就是要提高儲蓄率和減少財政赤字,妥善去槓桿,是對世界有積極意義的。在社會衝突不斷的世界中,強調包容的牡丹精神,也是有普遍意義的。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人類在面對危機時,將會發現自己有一股更大的能力,那就是帶有中華印記的梅花與牡丹時代精神,她具有不竭的生機和活力;當這天來臨時,人類文明將邁向一個嶄新的紀元。
(作者姚余棟為央行文聯副主席,金海年為中國新供給五十人論壇成員、諾亞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註:
註:授權發布,轉載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台:changanjie-read。
推薦閱讀:
※耐克最害怕的對手:他在中國每天開2家店,每年賺走281億
※中國歷史上通曉天文地理的十大奇人,賴布衣劉伯溫只列第九第十
※與美國爭奪戰略夥伴,中國需要發展真正的盟友
※人民日報:中國預計從2024年開始進入高收入階段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誇張—《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與表達》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