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題到問題:教育研究方法芻議(《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3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教育研究設計中話題與問題的定義與內涵,認為話題是研究者對於某項研究比較寬泛甚至是模糊的想法或念頭,是研究者對某個問題情境的一般性的、未分化的認知,它為研究者進一步的提煉與調查奠定基礎;研究問題則是對該研究情境中存在的疑難比較明確、清晰的認識。話題意味著研究的開始,話題需要經過提煉、聚焦便成為明確、清晰的研究問題。  關鍵詞:話題;問題;教育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311(2013)03-0025-05  作者簡介:鄧猛,男,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為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朱志勇,男,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Email:zzy@bnu.edu.cn,研究興趣為學校教育與社區(社會)發展,學校管理,教育社會學,質性研究方法等(北京 100875)。  一、前言  科學研究可以說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解決研究問題探索新的知識的一個系統的、邏輯的探究過程[1]。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當中需要精心設計和經常反思自己採用的方法是否能夠較好地回答研究的問題,數據(亦或證據)的收集與分析是否能夠較好地回答研究問題,從而獲得對該研究領域具有原創性的、可驗證的知識貢獻。研究從某個理論或者實踐問題出發,收集數據與事實,對他們進行批判性的分析,然後在證據的基礎上達成結論。一個研究在解決某個(或幾個)研究問題的同時,又往往會從中發現更多的研究問題;一個研究的結束經常意味著另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因此,研究過程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無疑是研究問題(Research Problem)的確定[2]。  遺憾的是,研究問題的確定似乎並沒有可操作的、標準化的方法與程序。在教育研究領域,規範的方法論訓練不足仍然是研究生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現有的研究方法中還存在著經驗總結式和純哲學思辨式兩種流弊,科學實證研究的規範與傳統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各級各類研究課題的確定似乎更多地依賴於研究者或專家的經驗與理解而非公認的學術與研究規範。研究生論文選題適當與否則似乎更加依賴於導師的經驗判斷,學生往往在導師對論文選題「太泛」、「太大」、「太小」的評論中莫衷一是。選題中最為普遍的現象就是不能有效地就某個研究的話題進行適當的限定與集中,導致的必然結果是:大量的所謂研究論文僅僅就某個話題展開泛泛的討論或者演繹個人的觀點與意見。這與研究的精神相違背,因為研究結果或者發現應該是對研究領域具有原創性的、基於經驗證據的知識貢獻,而非個人意見的主觀表達[3]。本文通過比較與分析研究方法設計中話題與問題的聯繫與區別來探討教育研究設計中研究問題確定的方法與策略。  二、話題的本質  儘管質與量的研究在哲學範式、內部邏輯、具體操作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它們仍然遵循選擇話題、聚焦研究問題、研究設計(方法)、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發表成果等步驟[3]。研究開始於話題,話題是研究者對於某項研究的比較寬泛甚至是模糊的想法或念頭,它可能是研究者經歷或思考過程中感覺到的疑難(felt difficulty),是研究者對某個問題情境的一般性的、未分化的認知,它為研究者進一步的提煉與調查奠定基礎[4]。話題的來源非常廣泛,個人經驗、興趣、好奇心、知識積累或者既存的理論、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社會議題等都可能成為研究的話題[3]。  話題涉及廣泛而多層次的議題,學者、哲學家、記者、官員、草根百姓等都可能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表達不同的觀點,或者僅僅是聊天、打發時間。例如,他們都可能就「選舉」、「工資待遇」、「食品價格」等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在進行研究。他們對這些話題展開的討論里可能暗含某些理論性的解釋,例如,記者就農村的「輟學現象」的分析可能包含了經濟與文化方面的理論分析,官員對「工資待遇」和「食品價格」的理解可能包含了投資-效益和市場供求關係的理論,而某平頭百姓對美國「選舉」的閑聊可能無意識地涉及社會溝通與交際的理論。話題往往還涉及較為廣泛的學科領域,暗含了相關研究應該憑藉的學科視野與理論背景。例如「課程」、「教育公平」、「教育支出」等話題不僅可以成為討論與分析的議題,更包含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應該憑藉與歸屬的教育領域分支學科,該學科為研究者提供可供選擇的理論視野。「課程」顯然與「課程論」密切相關,「教育公平」可能與教育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聯繫密切,而「教育支出」則顯然需要教育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做指導。  儘管如此,對話題進行討論與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研究者往往需要在特定學科領域的理論視野指導下,選取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精心設計的程序,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來驗證理論假設或探索新的概念性聯繫。上述的討論則缺乏科學的方法、具有信度與效度的經驗性數據、明確與恰當的學科理論視野,只能屬於個人的意見、信念或者主觀判斷的範疇,而非具有說服力的研究結論。這是因為,研究結論的獲得或者假設的驗證都需要利用數據,即經驗性的證據或信息來證明,數據或者經驗性證據構成了科學推理與評估的基礎,並使科學與非科學得以區分[5]。  討論的疆界可以止於話題,哲學家可以就人性的善惡展開無盡的、睿智的辯論,作家可以就某個話題展開豐富的想像與誇張的敘述,平凡百姓可以在茶餘飯後指點江山、評論天下。邏輯思維與想像力是討論的必然要素,討論的過程中也偶爾迸發思想的火花與不乏啟迪意義的見解。信度與效度並非討論的必須,科學的方法與程序也非討論的訴求①。現有的教育研究領域中恰恰充斥著演繹與討論式的研究成果,就某個話題或學科領域而非研究問題進行研究恰恰是教育研究領域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之一。尤其是在高等學府的教育學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類似「教育生態論」、「論教育的現代化」、「論教育與公平」等選題比比皆是,這些選題顯然停留在話題的階段,未經過進一步的提煉與聚焦,更談不上研究的方法上的設計,大多數研究者只能就該話題進行文獻綜述,只有少數研究者能夠在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少許的演繹與討論,這就已經能夠成為優秀的論文了。我們知道,研究需要遵循選擇話題、聚焦研究問題、設計研究方法、收集與分析數據、獲得研究結論的程序,對現有文獻進行綜述與思考只是研究的一個必要步驟,有效的文獻回顧可以幫助研究者進一步提煉與集中研究問題、確定基本的概念與變數、尋找適當的研究方法並發展適合該研究的分析框架,但它不能作為研究的全部[6]。  對於嚴謹的學術研究來說,話題僅僅意味著開始。話題需要經過提煉、聚焦成為明確、清晰的研究問題,而且並非所有的話題都有研究的意義。宗教、價值、道德信仰等議題往往有著充分的討論與思考的空間,卻很難通過經驗或實證研究來證實與證偽[2]。例如,美國曾經就在公立學校里是否允許學生進行宗教祈禱進行了多年的公開討論,甚至法庭為此展開了多次的辯論,然而結果是通過法庭判決祈禱活動並非學校的常規的、必需的活動。這一規定並非基於研究的結果,相反,它是基於「學校從事祈禱活動不符合其民主與個性自由價值」的一種道德倫理的選擇,很難找到對錯的答案[3]。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價值與道德的問題本身很難作為研究的話題,但是人們對於它們的態度、看法以及行為卻經常是經驗或實證研究的主題。因此,研究者需要精心選擇研究的話題,個人的研究背景、實踐經驗以及對現有理論與知識的掌握往往是選擇適當研究話題不可缺的要素,深厚的學術素養、批判性的思維與懷疑的精神顯然能夠更好地確保研究話題的疆界與內涵。  三、研究問題的內涵  如果說話題是研究者在研究開始階段對於研究情境中存在的疑難的較寬泛的、模糊的認知,研究問題則是對該疑難比較明確、清晰的認識[7]。在質的研究中,研究問題經常與特定情境中某個現象、事件、行為以及它們發生髮展的過程相關;在量的研究中,研究問題是一些能夠反映不同變數關係的問題[3]。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是緊密相關、相互交織而又有所不同的兩個概念,研究目的經常是指對一個特定研究最終結果預期的綜合性描述,而研究問題則特指要實現研究目的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研究目的較為籠統、抽象,經常使用簡練、精確的陳述句表達,而研究問題更強調操作性,經常使用通過「為什麼」(Why)、「是什麼」(What)、「怎麼樣」(How)表達的問句[8]。  研究問題有不同的分類,最典型的是一般性或綜合性問題與具體或特定的問題的分別。人們一般習慣於運用如「語文教師教學策略是否有效?」這樣的一般性研究問題,而不願意使用「某某學校語文教師教學策略是否有效」這樣比較特定、具體的研究問題。這二者在研究設計過程中可以體現為標準的抽樣調查與個案研究的不同趨向。前者注重從一個較廣泛的人群總體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研究,希望研究結論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後者則注重選擇一個特定的個案進行調查來回答研究問題,希望對個案進行完整的描述、解釋、理論闡釋,不注重結論的推廣性。綜合性問題與特定問題也可以在同一研究中結合使用,許多質的研究問題就包含綜合性問題與子問題兩個層次。綜合性問題是研究最終需要解決的主要議題或主題,是開放式(Open-ended)的問題;而子問題則從中心問題分化而來,更加具體,也容易轉化為數據收集需要的訪談、觀察或文檔分析的問題提要[9]。例如,某研究者設計的主要研究問題是「大學生道德如何變化」,其主要的子問題可以集中於「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方式」變遷兩個維度;另外一個研究者的主要問題是「民族地區學生有怎樣的族群認同」,其主要的子問題分別是:「學生族群認同的情景要素是什麼」、「族群認同的過程如何」、「學生的族群認同結構是什麼」。  研究問題的第二種分類是比較性問題與過程性問題的區別。比較性的研究問題主要針對變數之間的差異、相關以及程度的變化,注重量的變化即變數之間是否有關係或者一個變數在多大程度上被另一個變數的變化所決定。過程性問題不關注變數之間的差異,而是關注事物、現象是如何變化、發展的;這一過程中的事件與活動有何特定的意義,背後的社會和物理環境對這些事件與活動有何影響[10]。比較性問題更加適合量的研究,而過程性問題顯然更切合質的研究的特點。  根據質與量的研究的價值趨向與目的的不同,研究問題還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劃分。對於質的研究而言,研究問題主要包括:  1.陳述性問題。此種問題詢問可觀察到的行為與事件是如何發生髮展的。  2.解讀性問題。這類問題關注特定事件對相關人士具有何種意義?相關人士的思想、情感、意圖、態度等主觀感受如何?  3.探索性問題。對前人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與概括,形成新的觀點與理論假設,為將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質的研究問題在表述過程中經常使用清晰的語言傳遞研究者試圖描述、理解、發展或探索某特定現象或事情的信息[2]。  對於量的研究而言,研究問題主要包括:  1.描述性問題。通過數據的數量關係描述現象、事物的特點與分布狀態。  2.解釋性問題。通過檢驗事物之間的因果、相關等關係來解釋、檢驗、印證某個假設或者理論假說。  3.預測性問題。在一定的信息提前獲得的情況下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預測。量的研究問題經常清楚地傳遞研究者試圖檢測、解釋、驗證、預測某特定現象或事情、關注其中不同變數關係的信息[2]。  當然,所有上述各類研究問題可以根據研究的實踐或者是理論的取向劃分為實踐性質或者理論性質的研究問題。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研究問題,都應服務於研究的目的。不同研究問題之間應具備緊密的邏輯聯繫,共同構成能夠較好反映研究目的的有機整體,並與研究的理論框架相合[10]。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研究往往有一個或幾個研究問題需要解決,而研究是圍繞研究問題進行設計的,研究問題與研究設計中的所有其他部分(如文獻的檢索與回顧、方法的選擇、研究工具的設計等)緊密相連,並成為順利設計其他部分的決定因素。  四、從研究話題到研究問題的途徑  形成具備「研究性」(Researchable)研究問題、明確研究問題的本質與相關維度與要素是研究設計的中心工作之一,而從較為寬泛、開放的話題逐步發展為特定的研究問題是研究者必須經常面對的困難[11]。Hopkins (1976)[12]與Sax (1968)[13]對於什麼樣的研究問題才具有「研究性」提出了三個基本的標準:(1)研究問題是否能用某個公認的科學方法解決?不能用任何實證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與手段完成的問題不具備研究性。(2)研究是否能夠預期獲得可靠結論?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問題、進行研究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是否該研究問題能否通過某種手段與方法得到解決與回答?能否收集到有效的數據(亦或證據)並從中歸納出有效的結論?而別人為什麼要相信自己的研究結果?(3)研究是否具有新意、原創性?因此,研究問題應該是確定的、能夠解答的問題,似是而非或者語法上處於兩難的問題都不適合;預期沒有任何研究能夠解答的或者事實上不可能獲得相關數據的問題也不是應該採納的研究問題。  Maxwell (1996)[10]認為研究問題在研究過程中會隨著時間與思考的深入逐步發展、演化出來。然而,研究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恐怕很難等待研究問題自然演化出來,從話題到研究問題可以應用以下的步驟[10][14][15]:(1)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分析。文獻回顧是建立在「知識是在他人研究基礎之上積累的」判斷之上的,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對前人的文獻進行回顧與評估,判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新意、有意義,在現有的研究與前人的研究之間建立起內在的邏輯聯繫,並告知讀者自己對於本研究領域的熟悉程度,從而增加該研究的信度。文獻回顧並不是要提供某方面研究摘要的「編年史」,而是要對以前的研究方法、結論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weakness)與隔閡(gaps),從而明確本研究的必要性與要解決的具體研究問題。  (2)與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討論。與該研究領域的人員進行討論、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員進行辯論不僅能夠使研究者的思路與研究框架更加清晰,也使研究的問題在經過思想碰撞的火花之後更加明確並經得起推敲。  (3)限定研究的背景:即確定研究的對象、時間與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Neuman (2000)[3]指出,任何研究總是要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或某個具體的時間段、在某個特定的地理位置或文化環境下、針對某個特定的人群或團體來進行的。因此,研究應該對研究的情景、時間、對象以及涉及的主要變數或要素或者事件、行為進行明確的定義與限定。不經過限定的研究問題涉及的變數或者要素太多而不具備操作性[6]。例如,某研究生對「父母教養方式」感興趣,她設計的主要研究問題是「ⅹⅹ省ⅹⅹ市城區家長對處於升學壓力下子女有著怎樣的教養方式」,該研究問題的情景、對象以及相關的要素就比較清楚,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並獲得可靠的結論。  (4)理論思考。Bernard (2002)[14]指出,研究問題的提煉依賴於理論思考,現有的理論與理論性框架、觀點、疑難不僅是研究話題的來源,還為研究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概念、理論假說和推理、分析的思路。例如,對於「輟學兒童」這一話題,持衝突理論視角的研究者可能關注兒童輟學的教育不公平現象的結構化因素及社會階層根源方面的問題,而持功能主義範式的研究者可能更加關注輟學兒童的特徵以及他們對學校教育體系的影響等問題[8]。在實際的研究設計過程中,許多研究者能夠準確地提煉、聚焦研究的主要問題,卻很少能夠主動地將研究問題與其背後的理論範式與框架相聯繫,從而使研究喪失應有的理論歸納與反思。  事實上,通過理性的思考與推理,概念可以發展為研究所需的變數與要素,理論假說可以發展為更加具體、可檢測的研究假設。那些認為實證研究與理論無緣的看法是錯誤的,恰恰相反,實證研究的根本特點就是它能夠產生並驗證某個理論。Neuman (2000)[3]指出,實證研究是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證相結合的過程,可以分為理論-實證-理論三個階段,分別對應實證研究的研究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數據解釋三個階段。在研究設計階段,研究者需要通過理論思考、質疑與推理確定研究的話題,確定研究的理論背景與框架,並提煉研究中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在數據收集與分析階段,主要通過使用抽樣、調查等實證研究的方法收集並對數據進行整理、歸類或統計分析;在數據解釋階段,研究者需要運用特定的哲學範式或學科理論對數據進行解釋、評價、推理;並通過與已有的文獻進行比較,獲得理論發現或者印證研究假設。研究者在此階段不必要重複詳細的數據,而是要揭示數據之間的因果關係來印證或排斥某個假設,或者通過解讀數據的含義,從中抽取「意義」、概念之間的理論聯繫。  除了上述步驟之外,Neuman (2000)[3]還指出,研究問題應該較好地反映不同變數或要素之間的關係,從研究話題到問題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明確主要的相關變數或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輟學的原因是什麼?」並非一個好的研究問題,因為該問題有著太多的回答與影響因素,缺乏確定性;而「兒童輟學與家庭經濟狀況有怎樣的關係?」卻是比較明確而具有操作性的問題。同時,在提煉研究問題過程中,研究者應該對於研究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認識,需要考慮時間、經費、資源、倫理、樣本特徵、自身背景與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切忌追求完美與大而全式的研究[2]。  五、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開始於話題,然而,話題並不能直接跳躍到問題。相反,它是一個基於經驗、技巧與思考的邏輯過程,也是一個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逐步限定的過程。通過一系列的限定與聚焦來使研究的中心意圖明確、變數數量得到控制,形成一個相對「閉合」的問題表述[6]。不經過限定的問題,會因為涉及的變數太多、主題或要素不清而使研究問題成為無限「開放」的放射狀系統,控制或限定的可能性較小,人們往往可以就此寫出一系列的叢書或者從中提煉出許多的研究課題,卻很難作為單個的研究進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的論證並得出可信的結論。  注釋  ①許多實證研究報告中包含的「討論」部分是聯繫研究的目的或者假設對數據進行解釋、評價、推理;通過與已有的文獻進行比較,獲得理論發現或者印證研究假設。這是研究成果表達的組成部分,與此處所言之「討論」不同。  參考文獻  [1]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5th ed.).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0.  [2]Johnson, B., & Christensen, L. .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0.  [3]Neuman, W. L..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llyn & Bacon, 2000.  [4]Van Dalen, D. B., & Meyer, W. J..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2.  [5]Kitchener, R. F. The conduct of inquiry: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9.  [6]鄧猛,趙振州.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寫作規範的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1):1-7.  [7]Whitney, F. L. The elements of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1950.  [8]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3.  [9]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2003.  [10]Maxwell, J. A.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6.  [11]Mason, E. J., & Bramble, W. J..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oncepts and methods. 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12]Hopkins, C. D. Educational research: A structure of inquiry.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1976.  [13]Sax, G.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8.  [14]Bernard, H. R.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3rd ed.). Row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2.  [15]Kirk, J., & Miller, M. 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6.  責任編輯:武 傑   From Topic to Problem: Reflection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Deng Meng Zhu Zhiyong  (School of Pedagogic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tents of topic and problem related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design. It concludes that topics are defined as a general recognition or vague ideas about a specific research phenomenon or felt-difficulty and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finement and focus. However, the research problem or question refers to clear and defini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fficulty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context. Topics usually mea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 and it needs to be narrowed down to be some specific and clear research problem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fining research questions from topics.  Key Words: topic; problem;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推薦閱讀:

2013年十二星座各項運勢搶先看(上)
職場麗人看過來:2013年最容易跳槽的生肖
2013年超有哲理的經典句子,句句都很經典
【圖文】搶先看!12生肖2013年運程
星開運 2013年超倒霉的星座TOP5

TAG:學術 | 教育 | 方法 | 教育學 | 研究方法 | 2013年 | 月刊 | 研究 | 問題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