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回眸:甲午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且中國不可避免的戰爭

甲午回眸:甲午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且中國不可避免的戰爭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20多年。隨著許多史料進一步被發掘,學者們更加深入地研究,那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已經明晰地擺在世人面前。

毫無疑問,甲午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且中國不可避免的戰爭。

明治維新,使日本結束了封建割據狀態,逐漸轉入君主立憲國。同時,也使日本轉向了向外擴張的軍國主義國家。明治維新自上而下的近代化進程,「日本終於實現天皇制專制主義」。維新的結果,「這時已經開始趨向軍國主義。」([日]井上清著《日本歷史》P532)

1869年至1877年,日本國力迅速凝聚增強,逐漸在國內對外國勢力進行壓縮,對外國資產進行收繳。1869年,日本拒絕了美國在江戶、橫濱之間修築鐵路附加的特殊權益;1873年收回英國人在舊佐賀藩佔有的高島煤礦;1875年要求駐橫濱的英法軍隊撤退;1877年解除了外國人在橫濱擔任警察官長的權益……日本陸續從美英法等帝國手中收回在日本的權益。

在此期間,日本向北向南不斷擴張。1875年,日本將小笠原島從美國人手中收回,確定為日本領土。1875年5月,以庫頁島為代價,宣布擇捉島等島嶼為日本領土。1879年,促使各國公使團承認,公開宣布清國原藩屬國的琉球群島為日本領土,更名為「沖繩縣」。

明治時期,迅速發展的日本,企盼著脫亞入歐。但是,日本要在亞洲稱真正的老大,還必須逾越大清國。在擴張的日本軍國主義者眼中,唯有通過戰爭打敗清國。自長崎事件後,日本向帝國發展,陸海軍力量迅速膨脹。特別是海軍力量,日本傾全國之力,在甲午前已經超越清國,各種軍備數據在亞洲居第一位。他們期待著一場戰爭,檢驗一下他們維新後的實力。

1894(甲午)年,清國應朝鮮國王要求入朝鎮壓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肆意擴張的日本,急不可耐地從中尋找發動戰爭的契機。之前,中日朝有兩個條約:

1876年,日本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強迫朝鮮為日本打開門戶。從此,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與半殖民地。

此外,1885年,日本利用清廷希圖苟安的心理,與清國簽訂《天津條約》,議定雙方在朝鮮撤軍問題。基本內容是:1.議定兩國撤兵日期;2.清、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3.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條約中第3條,為後來的甲午戰爭埋下隱患。

時間回到1894年6月初。清政府決定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赴朝時,總理衙門致電駐日欽使汪鳳藻,要他根據1885年清日《天津條約》有關條款,知照日本外務省。6月6日,汪鳳藻照會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告知清國政府應朝鮮政府要求,按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選帶勁旅,星馳朝鮮全羅、忠清一帶,相機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轉引自《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58)第13卷第9頁)

駐日欽使汪鳳藻

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凱

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

日本內閣研究之後,一面照復汪鳳藻,不同意清國「保護屬邦」之語;一面立即派兵前往朝鮮。李鴻章認為清國與朝鮮一直存在宗屬關係,朝鮮認可,國際上皆知。只是不知日本派兵來朝鮮有何意圖?6月3日,李讓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凱詢問日本代理公使杉村浚(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當時請假回了日本),得到的回答是「我政府必無它意」,日本派兵只是為了保護在朝的日本僑民。袁世凱轉達此話後,李鴻章對此雖有疑惑,但仍遵照清廷旨意向朝鮮派兵。

其實,杉村浚當時哄騙了袁世凱。他真實目的是誘使清國出兵朝鮮,為日本出兵朝鮮尋找口實。「第二天四日,杉村(向本國)發出急電,其中說『大約一千五百名中國兵,似已立即從威海衛出發。請緊急派出日本士兵』」([日]藤生道村著《日清戰爭》,中文版P54)

由於朝鮮局勢,6月5日,日本根據戰時大本營條例,在廣島參謀本部設立了大本營。同一天,天皇批准向朝鮮派出混成旅團,並向廣島第五師團下達了第一次擴充兵員的命令。6月9日,日本駐朝鮮大鳥公使率先遣陸戰隊抵達朝鮮仁川港。

1894年6月,大島義昌率領日軍混成旅團乘九艘運輸艦在朝鮮仁川登陸

大島混成旅團在仁川港登陸

大島混成旅團在仁川港登陸

大島混成旅團在仁川港登陸後,以仁川公園作為臨時營地

大島混成旅團在仁川港登陸後,以仁川公園為紅十字醫院

大島混成旅團在仁川港登陸後的漢城阿峴營地

日軍混成旅團先遣隊臨時司令部設立在漢城萬里倉

6月中旬的朝鮮,由於清軍入朝,東學黨人起義事件已經平息。但是,日本向朝鮮增兵並未停止。6月16日,由大島義昌率領的混成旅團在朝鮮仁川登陸,駐紮在仁川、漢城附近。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是最積極推動清日戰爭者之一。6月初,陸奧宗光指示當時請假回日本的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立即趕回漢城,讓他無論如何要從外交條款中尋找戰爭借口。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

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

6月27日,帶著陸奧宗光外相訓令的加藤書記官到達仁川,與大鳥公使進行商議,「大鳥公使在同加藤書記官進行商議以後認為,為了達到迅速開戰,不必拘泥於開戰的名義。」([日]藤生道村著《日清戰爭》,中文版P69)

陸奧宗光在回憶《蹇蹇錄》中寫道:「情況既然如此,如果重新提出中朝宗屬問題,無疑的確已過於陳舊。然而現在中日兩國在朝鮮的關係,已經緊張到終於不免要爆發一場衝突的時機,大鳥公使由於實際當此難局,所以不斷主張除借宗屬問題促成破裂外別無他策。」 (陸奧宗光著《蹇蹇錄》,中譯版P67)

為了「促成破裂」,大鳥公使在談判中,狡猾地提出「朝鮮是否為中國的屬邦?」--這是一個十分惡毒的陷阱。

「大鳥認為,日本黨在朝鮮政界中的勢力是微弱的,因為無論如何也要造成一場衝突,打破此種局面以後『才能達到單獨改革(朝鮮)內政的目的』。所以,大鳥主張,要求朝鮮政府說明清韓的宗屬關係,在朝鮮政府否定這種關係時,則要求撤退清軍;如果朝鮮政府對此猶豫不決,則由日軍採取行動;另外,如果朝鮮政府承認是清國的藩屬,則追究朝鮮欺騙日本的罪責。」([日]藤生道村著《日清戰爭》,中文版P70)

日本目的十分明確:倘若朝鮮承認是清國的藩屬,則朝鮮在《日韓條約》中稱自己「獨立自主的國家」便是欺騙了日本。朝鮮即使邀請了清軍來朝鮮,日本也要打朝鮮和朝鮮請來的清軍;如果朝鮮否認是清國的藩屬,那麼日本將根據《日韓條約》以「保護友邦」之名用武力驅趕清軍。總之,無論朝鮮怎樣答覆,日本都將與清國開戰!

1894年7月17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正式作出對中國開戰的決定。([日]陸奧宗光著《蹇蹇錄》中譯本P69)會議決定以樺山為海軍軍令部長,將原常備艦隊、西海艦隊及諸艦編成大艦隊,稱「聯合艦隊」。([日]橋本海關著《清日戰爭實記》,中譯本P89)為了尋找開戰的借口,陸奧宗光電令大鳥公使:「目前有採取斷然措施的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

大鳥建議:「以兵力包圍王宮,強迫朝鮮政府接受我國的要求,並與日朝條約的規定相矛盾而要求日本政府將其驅逐出境。」大鳥的這個建議,可以避開國際指責,因為日本是「應朝鮮政府要求將中國軍隊驅逐出境」。可是日軍包圍朝鮮王宮後,強迫朝鮮政府接受日本荒唐建議,可能嗎?中國軍隊進入朝鮮,畢竟是應李熙國王邀請來幫助鎮壓東學黨人的。而且李熙國王和閔氏集團親華派,他們未必答應。怎麼辦?--日本乾脆採取了強行更換朝鮮國王的手段!

7月19日,大鳥公使來電稱已向朝鮮政府通牒:「以『保護屬邦』之名長期駐在朝鮮國內的中國軍隊,實屬侵害朝鮮之獨立,應從速驅出國外。」大鳥公使要求朝鮮政府給予明確答覆,時間最後期限是7月22日。([日]陸奧宗光著《蹇蹇錄》,中譯本P69)

指揮清軍赴朝的李鴻章,對日本有可能借清軍出兵朝鮮挑起戰端一事有所警惕。但他仍然固執地認為英、德、俄在華均有利益關係,不會對清日發生戰爭置之不理。7月20日,李鴻章還急電告誡在朝鮮領兵的葉志超:「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此萬國公例,誰即理詘。切記勿忘!汝勿性急。」(引自《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25頁)--可悲的是李鴻章過於相信西方列強外交辭令,過於相信萬國公例,迂拗至極,誤軍誤國!

「七月二十日下午,大鳥公使向第五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提出了一份方案,其內容包括通過戰鬥佔領王宮、抓捕國王,推翻現政府,建立以大院君為首領的新政府等。這樣的行為,當然應該看作是『戰爭』了。當日下午,大鳥公使帶了兩份照會去了朝鮮政府。這兩份照會內容是要求駐紮的清軍撤回去和廢除朝清之間的條約規則。日本方面明白,這些要求朝鮮方面都是無法接受的,這只是為與清國軍隊之間的戰爭尋找理由的外交行為。」([日]原田敬一著《日清日俄戰爭》,香港中和出版P105)

日本內閣會議決定開戰之後,日本主流媒體更是不遺餘力地叫囂開戰。「七月二十三日,《國民新聞》指出:『良機易失不易得,現在正值我國同清國處於開戰的最高潮』。它強調說:(一)在軍備上日本已經遠遠地凌駕於清國之上;(二)在財政上,(日本)有充裕的力量,即使不借新的國債,也可提供1億日元的戰爭費用;(三)西歐強國居於旁觀地位;(四)日本在朝鮮已經壓倒了清國;(五)全體國民一致要求戰爭,所以正是開戰的絕好時機。」「《時事新報》也在二十四日強調立即開戰的必要。它說:『時至今日,爭論已屬無益。當刻不容緩,斷然以中國為敵,由我方發動戰爭。』」([日]藤村道生著《清日戰爭》,中譯本P82)

7月23日,日軍包圍朝鮮王宮,迅速擊潰國王衛隊,將國王李熙、皇后閔氏軟禁起來,將大院君接入景福宮主政。大鳥對外竟然稱「朝鮮政府對我要求竟提出極不滿意的答覆,因而不得已已採取斷然包圍王宮的強制手段。」([日]陸奧宗光著《蹇蹇錄》,中譯本P69)日本用武力更換了朝鮮政權,新國王大院君自然對日本政府言聽計從。大院君上台後立即宣布廢棄清廷和朝鮮間全部條約,委請日軍驅逐牙山清軍。正如日本學者所說:「擒獲了國王,建立了大院君新政權的意義,就在於『讓他們要求我們擊退牙山的清兵』(大鳥提案)。」([日]原田敬一著《日清日俄戰爭》,香港中和出版P107)

朝鮮高宗李熙

大院君李昰應

7月23日,在日軍護衛下大院君進入景福宮(繪畫)

下面看看7月25日中日直接交戰的豐島海戰真相。

清軍赴朝之後,李鴻章意識到朝鮮發生清日戰爭的可能性在增大。7月19日,為了與日本在朝鮮的兵力盡量保持平衡,以至於日本不敢貿然動手,李鴻章同意從已集中到天津附近的清軍中抽調2500人前往朝鮮。李鴻章為了把英國也捲入可能發生的戰爭,因此不惜答應英國船商苛刻的租船條件。租船商議結果,三艘英國怡和洋行的商船從天津大沽港運兵到朝鮮:第一批清兵搭乘「愛仁」號21日出發;第二批清兵搭乘「飛鯨」號22日出發;第三批清兵搭乘「高升」號23日出發。在英商船運兵同時,另調招商局「鎮東」商船運兵牙山。由於擔心日本軍艦偷襲,李鴻章希望北洋水師軍艦能在牙山海口外擔任警戒,給予運兵船以保護。李給北洋水師記名提督丁汝昌電「酌派兵船數只,屆期往牙山海口外游巡」「須俟四船人馬下清後,再巡洋而歸。」

7月25日,滿載清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臨近朝鮮牙山,於豐島海面遇到日本軍艦襲擊事件,引發清日甲午戰爭。多年前史學家一直對此疑惑,「怎麼這麼巧,恰好清軍運輸船在要到達朝鮮時碰上了日本軍艦?」

經過較長時間研究,發現天津電報泄密原因。7月20日,具體組織運兵調度的盛宣懷電告丁汝昌,通報了較為詳細的運輸計劃。盛宣懷向丁汝昌通電告知的運兵計劃,被貪圖小利的天津電報局工作人員泄露給了日本間諜石川伍一。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是運兵船信息泄密唯一原因。清軍運兵船的行程泄密,實際上還存在另一種可能。2012年6月學者宗澤亞出版的《清日戰爭》,揭示了早在1886年長崎水兵事件中,清國電報密碼已經泄密,被日本政府掌握(事實證明1886年到甲午戰爭結束後《馬關條約》簽訂,清廷並未更換密電碼,清國中樞大量最高機密電報全部被日本破解)。

中國研究學者發現,「早在7月20日,日本大本營已經接到了北洋艦隊將赴牙山的情報。當天,剛剛走馬上任的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帶著參謀總長有栖川熾仁親王的密令乘船離開了橫須賀。22日下午5時,樺山抵達日本聯合艦隊聚泊的佐世保,傳達了到朝鮮海面伺機襲擊北洋艦隊的命令。在樺山資紀到佐世保之前,伊東祐亨已接到大本營的命令,明確了艦隊出海的任務。」(戚其章著《甲午戰爭史》,P47)

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中將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中將

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尚未從日本佐世保港出發前,大本營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中將發出過兩項作戰密令。第一令:為掌握朝鮮半島的制海權,方便艦隊機動,海軍在朝鮮近海漁隱洞設立秘密軍事基地;第二令:今後若發現清國向朝鮮的增兵船,可以實施破碎行動。

1894年7月19日,日本大本營給伊東祐亨下達作戰命令

7月23日上午7時50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各艦艦長前往松島艦參加臨時軍事會議。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在會議上,討論了偷襲作戰的戰術細節。上午11時,「吉野」「秋津洲」「浪速」組成的第一游擊隊率先駛出佐世保港,直奔朝鮮西海岸,準備狙擊運兵船。

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是甲午戰爭清日宣戰前的一場海戰。在這場日軍襲擊中國運兵船的海戰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先碰上了在大同江入海口游巡的清軍北洋水師「濟遠」「廣乙」二艦。比較一下當時兩國軍艦實力。

清國「濟遠」艦

清國「廣乙」艦

日本「吉野」艦

日本海軍少將坪井航三

日本「秋津洲」艦

日本「浪速」艦

顯然,中國軍艦與日本軍艦相比,無論是噸位、航速、炮火都懸殊巨大,2艘清國軍艦加起來不敵1艘日本軍艦。

日本海軍秉承大本營指令,第一游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於25日早晨7時45分下令開火。「吉野」巡洋艦率先向清軍「濟遠」艦炮擊,打響了清日甲午戰爭第一炮。隨後,「秋津洲」「浪速」也向「濟遠」「廣乙」開炮。「濟遠」「廣乙」上的清軍,只得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勇敢應戰。結果可想而知,日軍打敗了清國的「濟遠」「廣乙」艦和護航運兵船「操江」艦。日艦「浪速」號隨後擊沉運送清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載人1300左右的「高升」號商船,僅200多人獲救,1030名清軍官兵全部溺亡大海!

1894年7月25日,不宣而戰的日本海軍在朝鮮豐島海面擊沉運兵船「高升」輪

清日甲午戰爭從此開始。

筆者想起一個古老的伊索寓言《狼和小羊》:狼準備在小河邊吃小羊的時候,無論小羊是站在狼的上游還是下游,無論小羊是否說過狼的壞話,狼都會找借口或者乾脆不要任何借口吃掉小羊!

甲午戰爭絕不是一場偶然的海上遭遇戰引發了清日全面戰爭!事實說明,甲午戰爭不可避免--因為無論如何,日本都要挑起這場戰爭!

*甲午戰爭開戰相關大事鏈接

1894年(甲午年)

3月7日,陸奧宗光外相向駐倫敦公使青木周藏發出密信,要求他儘快與英國達成日英條約修改協定。實際上是為了在日本對華開戰時,英國至少不站在中國一邊。日本給予英國的回報,是聯英抗俄。英國對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極為擔心,它們認為與新興的日本聯手抗俄,更有利於英國在遠東戰略利益。於是,日英雙方一拍即合。讓英俄互相牽制,不干涉清日戰爭,這是日本準備發動甲午戰爭的策略。

7月16日,青木公使與英國外相金巴萊在倫敦簽訂《日英修正條約》即《日英通商航海條約》。英國這時已經知道日本要對華開戰。此條約的簽訂,使李鴻章以夷制夷策略完全破產。《日英修正條約》簽訂前,日本在朝鮮沒有大動作。《日英修正條約》簽訂三天後,日本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朝鮮廢除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接受日本對朝鮮內政的「改革」。

7月23日,日軍佔領朝鮮王宮,軟禁李熙國王與皇后閔氏,扶大院君上台,組成了親日政府。

7月25日,襲擊豐島海面上的中國艦隊,擊沉一艘英商船。起初,英國輿論嘩然。日本駐英國公使青木周藏用金錢四處活動,成功爭取到一批專家學者在媒體上作日本襲擊英國商船「符合航海國際法」和「並未違反《日英修正條約》」的宣傳。最終,英國輿論不再吭聲,英國政府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號所在船東印度支那航運公司:賠償責任應由清國政府承擔。

7月29日,朝鮮的日本混成旅團大島義昌奉大本營命令,向牙山和成歡清軍發動偷襲進攻。

7月30日,清朝電命汪鳳藻欽使對日宣戰,表明開戰責任在日方。通告日本斷絕兩國關係。同日,日本內閣起草對清宣戰詔書,上奏天皇撤去在清公使館。日本戰時大本營下達第五師團赴朝命令。

8月1日,清光緒皇帝發布對日宣戰詔書。

9月10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日清戰爭開戰日為1894年7月25日,宣戰日為1894年8月1日。

【參考文獻】

《蹇蹇錄》[日]陸奧宗光著,1963年商務印書館,根據1941年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社版本譯。

《日清戰爭》[日]藤村道生著,198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根據1973年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社版本譯。

《日清日俄戰爭》[日]原田敬一著,徐靜波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4月。

《日本歷史》[日]井上清著(三冊),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

《清日戰爭實記》[日]橋本海關著,山東畫報出版社,1917年7月第1版。

《甲午戰爭史》戚其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清日戰爭》宗澤亞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6月第1版。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郭廷以編著,中華書局,1987年5月第1版。

《明治維新》呂理州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甲午海戰》陳悅著,中信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年8月第1版。

1894年清朝出兵朝鮮始末,謝俊美,朝鮮研究論叢,1996年00期。

甲午豐島海戰戰事考,陳悅,大連近代史研究,2011年00期。


推薦閱讀:

出雲大社 | 當我們談論神社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新世紀魔女審判 — 木嶋佳苗案(9)結局
朱元璋為什麼會選擇放棄攻打日本?劉伯溫的建議很重要
邪馬台國為什麼國王是男性就會發生動亂?
靖國神社裡面是怎樣的?

TAG:日本 | 中國 | 戰爭 | 甲午戰爭 | 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