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首位華裔宣布參選總統,他的「美國夢」能走多遠?
上個世紀60年代,兩個來自台灣的年輕男女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相遇並相愛了。不久之後,他們結婚並擁有了兩個可愛的小寶貝,在美國的生活也隨之順利展開。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物理博士的爸爸先後進入IBM和GE的實驗室做研究,並陸續擁有了69項專利;媽媽拿到統計學碩士之後,在當地一所大學裡工作。
通過教育,從新移民到家境殷實的中產,他們用自己的經歷踐行著華裔最典型的「美國夢」。而同樣的信念,也被他們傳遞給了兩個兒子。
大兒子楊鑫澤(LawrenceYang),本科畢業於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博士畢業於波士頓大學,目前是紐約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小兒子楊安澤(Andrew Yang),本科畢業於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博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之後進入知名律師事務所DavisPolk & Wardwell(起薪125,000美金,當時是1999年)。
(從布朗大學畢業時楊安澤與父母和哥哥的合影)
故事發展到這裡,這一家人簡直堪稱教科書式的華裔「美國夢」。
可是,異數發生在小兒子楊安澤身上。2000年,在律所工作僅5個月之後,因為意識到律師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決定辭職創業。當時,互聯網行業如火如荼,楊安澤也站在風口上成立了一家網路公司,主要通過互聯網幫助非營利性機構籌款。不巧的是,互聯網泡沫正是破滅在2001年,楊安澤的首次創業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通過這次經歷,楊安澤也發現了自己作為剛從象牙塔出來的新社會人的弱點,於是隨後選擇進入一家醫療軟體創業公司MMF Systems,跟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學習到底該如何創業。2006年,楊安澤再度出手,加入朋友創辦的一家小型考試培訓公司,曼哈頓培訓(Manhattan Prep),並在不久之後開始擔任CEO。在楊安澤任職期間,曼哈頓培訓迅速發展壯大,年利潤達到1,800萬美金,最終被教育培訓界的巨頭開普蘭(Kaplan,備考過SAT、托福、GRE和GMAT的人基本都知道)收購,而楊安澤也從這項收購中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1年,在妻子的支持下,楊安澤拿著這第一桶金開始籌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創辦非營利性機構Venture for America(為美國創業)。
在2014年出版的《聰明人應該創造新事物》(Smart People Should Build Things)一書中,楊安澤詳細闡述了創辦「為美國創業」的初衷:基於他自己和身邊朋友同學的經歷,楊安澤發現越來越多的名校生畢業之後的選擇極為雷同,不是湧向金融機構和諮詢公司,就是選擇申請法學院醫學院,而他們本身並不是真正熱愛這些職業,只是為了謀求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罷了,可最終卻發現無法從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楊安澤認為,總應該有那麼一群聰明的年輕人是有激情有理想願意走少有人走的路,創造未出現過的新事物,而不是在給別人打工的過程中成為一枚高薪卻迷茫的螺絲釘。
(《創業一代》,奧斯卡獎得主Cynthia Wade為Venture for America拍攝的紀錄片)
「為美國創業」項目主要招募那些聰明並有志向的名校畢業生,將他們安排到被金融危機重創的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比如匹茲堡、底特律、新奧爾良、辛辛那提等城市,在當地的創業公司中接受歷時兩年的「學徒式」在崗培訓,之後再幫助他們進行創業。項目第一年只招募到了40個人,預算不過20萬美金;6年後,到2017年時,項目預算已經超過600萬美金,共有500多人受訓,他們建立了29家公司,製造了2500多份工作機會。
鑒於「為美國創業」為社會做出的卓越貢獻,楊安澤受到了白宮的認可:2012年,被授予「變革先鋒」(Champion of Change);2015年,再次被選為的「全球創業精神總統大使」(PresidentialAmbassador for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2012年前往白宮參加奧巴馬主持的青年創業論壇)
對於楊安澤來說,作為小有成就的企業家還遠遠不夠。2017年年末,楊安澤決定往他的「美國夢」再進一步,宣布爭取代表民主党參選2020年美國總統。而上一位正式宣布參加美國總統競選的華裔還是在1964年半個世紀前的共和黨夏威夷州前參議員鄺友良(Hiram Leong Fong)。
「人性至上」(Humanity First)是楊安澤此次的競選口號。在運營「為美國創業」期間,楊安澤曾親眼目睹了原來風光無限的中西部大城市,由於自動化的興起,變得不再繁華,四百萬份工作已經就此消失。而根據麥肯錫201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情況會更為嚴峻,由於自動化進一步的廣泛應用,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將失去工作。2016年特朗普的成功當選,更是讓楊安澤清晰感受到失業的選民是如何的焦慮、不滿和絕望。雖然與特朗普持不同政見,楊安澤同樣認為,為了避免由於失業潮而導致大蕭條的再次出現,政府是時候該未雨綢繆了。
楊安澤最喜歡舉的例子是卡車司機,鑒於目前無人駕駛汽車已經進入實地試行階段,不久的將來將近350萬份卡車司機的工作會最先消失,另外還有與長途貨運相關的1200萬份工作(比如汽車旅館)也隨之消亡。而他們中的94%都是平均學歷只有高中、缺乏其它專業技能的男性,到那個時候他們又將如何養家糊口?一旦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因此喪失了消費能力,等待美國的將是街頭暴動,整個市場也不可能正常運轉。與卡車司機命運相同的還有大批的零售業工人、呼叫中心的服務人員、快餐店店員,甚至保險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也不能幸免於難。
針對這樣的情況,楊安澤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具體措施是給所有18-64歲的美國人每人每月發放1000美金的基本生活費,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這樣預估下來至少要2兆美金,相當於目前美國政府50%的年度預算。那麼錢從何處來呢?楊安澤認為,既然企業從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科技發展中獲利頗豐,導致大批美國人失業,那麼它們就有義務多繳稅,比如可以用10%的增值稅(Value Added Tax)來承擔這部分費用。
「全民基本收入」的想法並非楊安澤首創,確切說來,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已經提到這樣一個理念,在美國則是由兩百年前的開國元勛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率先提出。或許在那個年代,「全民基本收入」的想法更像是虛無縹緲的烏托邦,但隨著自動化不斷取代人類的工作,人們開始考慮「全民基本收入」在新時代的可行性,很多經濟學家也表達了支持,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哈耶克(F.A. Hayek)。同時,目前全球已經有30多個項目在進行實驗,其中很有名的一個就是由創投公司Y Combinator發起的為期5年的3000人實驗。另外,隨著人工智慧的大踏步前進,像Facebook的扎克伯格和剛剛發射完最強火箭的馬斯克這樣的矽谷精英也表達了對「全民基本收入」理念的認可。
當然,與經濟學家和高科技企業家不同,楊安澤不只停留在支持層面,而是從政治的角度帶著「全民基本收入」的想法向白宮進發。
不過,作為既沒有從政經驗,又不像競選之前的特朗普那樣家喻戶曉,楊安澤並不被看好。《紐約時報》就直白地形容他當選的機會微乎其微,mounting a longer-than-long-shot-bid。對於《紐約時報》的不看好,楊安澤並沒有覺得被冒犯,反而很高興通過這樣一個渠道讓更多的選民能夠認識他並進一步了解他的想法。更何況,楊安澤相當樂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時都70歲了,自己才43歲,未來可以嘗試的機會還有很多。
(楊安澤與妻子和兩個兒子)
儘管移民一代的華裔父母堅信兩個兒子會通過拼搏成就屬於他們自己的「美國夢」,可是估計他們當年還是不曾料到,有那麼一天,其中一個兒子竟然有勇氣去衝擊成為美國總統的終極「美國夢」。
小富即安,不捐款、不投票、不參政,是原本華裔最樸實最低調的「美國夢」。然而,新一代華裔已經充分意識到,光靠充當「模範少數族裔」無法獲得應有的尊重,更加不可能贏得在公共事務上的話語權,唯有積極參政才有可能贏得一席之地,而如果選擇不發聲,本屬於自己的權利就可能會被繼續漠視和踐踏。
前有共和黨特朗普宣布競選連任,後有民主黨內眾多經驗豐富的候選人,2020年或許很難出一位華裔總統,但無論如何,楊安澤能夠選擇站出來,就已經讓所有華裔的「美國夢」向前了一大步。
推薦閱讀:
※卡特總統的癌症消失之謎 | 世界新聞網
※文在寅贏得韓國大選 將成韓國第19任總統(圖)
※總統八卦:奧巴馬還有生子計劃嗎
※當總統你學不了,看特朗普教育孩子,中國父母真該學!
※土總統:若美將駐以使館搬至耶路撒冷,就和以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