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貴州人丁寶楨
他設計智殺慈禧太后寵幸的太監安德海,被曾國藩讚歎為豪傑士;他發明了宮保雞丁這道菜,聞名天下;他為官做事重大義,知變通,重實效,為政清廉,是淮軍名將,晚清名臣。他,就是貴州平遠(今織金)人、咸豐朝進士、歷任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的丁寶楨。從貴州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丁寶楨生於1820年,卒於1886年,貴州平遠牛場鎮人(今畢節市織金縣)。道光二十五年遷往平遠州進修,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後任翰林院編修。1860年(咸豐十年) ,丁寶楨任湖南嶽州知府,次年調任長沙知府。1863年,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奉命鎮壓宋景詩黑旗軍起義,因「擅議招撫」,被革職留任次年遷任布政使。1865年,因僧格林沁率軍鎮壓捻軍,在山東曹州(今菏澤)失敗,遭追究。1867年3月由閻敬銘舉薦晉陞為山東巡撫,與淮軍李鴻章部合力圍剿入魯東路捻軍。次年,西路捻軍向定州進軍,逼近京城,丁寶楨率兵馳援,保護了京城安全,朝廷更加器重,數次降旨褒。
智殺慈禧太后寵監安德海丁寶楨在山東做了近10年巡撫,為官廉潔剛烈。尤是其智殺權監安德海一事,更是為朝野震驚,至今仍被老濟南人廣為傳說。儘管《清史稿》中對它的敘述只有區區140字,但在《清史演義》、《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說中,該故事已被演繹出諸多版本。最精彩的當數「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隸青縣,10歲入宮,充內廷太監。由於他辦事機敏,善於察言觀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歡心,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之後,安德海恃寵而驕,雖然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卻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裡。安德海還經常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訓斥。他目無皇帝,越權胡為,已經到了令同治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同治八年(1869),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遂借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京了。有鑒於明朝太監專權禍國的歷史教訓,清朝對內廷太監的管理一直異常嚴格,堅決防止太監干預朝政。開國之初,順治帝就於順治十年(1653)頒布上諭,對太監管理做出了規定:一、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二、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三、不許招引外人;四、不許交接外官;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六、不許假弟侄名色置買田產,從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兩年後,順治帝又命工部將嚴禁太監干政的上諭鑄成鐵牌立於宮內交泰殿門前,以示警戒。這道上諭後來成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監觸犯,多會被處以極刑。同時《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還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當時只是六品藍翎太監,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情況下,便違反祖制、擅出宮禁,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太監安德海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一路又過於威風張揚,因此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聞訊對此頗感費解:既是欽差過境卻為何未接到「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外發公文,沿途地方官員按禮迎送)?僕役下船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員由兵部簽發身份證件,途經各地,不需花錢買東西,可憑證取得地方官府供應的物資)。為謹慎起見,趙新立即將此事上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接報後立擬密折,痛陳安德海種種「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並申訴了自己職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隨即被先行押往濟南,由丁寶楨親自審訊。卻說泰安在捉拿安德海時,因有幾個隨從上街玩耍,漏網後連夜跑回北京,後由李蓮英將情況稟告了慈禧。所以,皇上的聖旨未到,慈禧太后的懿旨就先到了濟南。何毓福等人建議丁撫台接旨不開讀,因為內容一定是赦安德海,如不遵照執行,便有欺君之罪;如開讀,放回了安德海等於放虎歸山,將來我們誰也不會有好果子吃。按規定辦沒錯,太后的懿旨應隆重開讀,先供奉起來,建皇亭接懿旨才行。於是,在院東建皇亭。以爭取時間等候皇上聖旨的到來。八月六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八月七日,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後,遵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過五天。事後,慈禧考慮反正安德海已經死了,人死不能復活。建皇亭接懿旨形式是尊重她;安德海出京犯了大清律,一路僭越無度罪不可赦;丁、何等人奉旨殺安德海名正言順。不能為了一個奴才,怪罪皇上和大臣。心中雖有不滿,但事到如今,也只有這樣了,所以再也沒有過問。這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驚人之舉,一時震驚滿清朝野,曾國藩讚歎丁寶楨為「豪傑士」。權閹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時「丁青天」之譽傳遍民間。創立名菜宮保雞丁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一般認為和丁寶楨有關,有三種傳說:一說:丁寶楨原籍貴州,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於戍邊禦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二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
「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據《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最高級的虛銜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這幾個都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沒有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死後追贈的,通稱為「宮銜」。在咸豐以後,這幾個虛銜不再用「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說,「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丁大人的紀念了。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洋務運動中的重要參與者丁寶楨是晚清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丁寶楨生活在中國歷史發生大變局的時代,面對外面「船堅炮利」的現實,丁寶楨致力於「求富自強」的洋務運動。他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勢,痛斥「墨守綱常」的人。認為中國要自強,必須學習西方,「精求武備」,「仿照外洋槍炮之巧如法製造」,這樣才能「棄我之短,奪彼之長」。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建山東機器局,引進國外機器設備,製造火藥、馬梯尼洋槍,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範。次年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又借鑒山東機器局的經驗,創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製造工廠——四川機器局。山東、四川機器局的創辦,成為兩省近代工業的開端。
清光緒二年(1876年)九月,57歲的丁寶楨受到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接見,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升任四川總督。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足見朝廷對丁寶楨寄予了厚望。
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於四川總督任所。由於俸金多數用於濟困助教,這位封疆大吏病危時竟然債台高築,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含環以報」。光緒帝動容而稱「遽聞溘逝,悼惜殊深」。貴州人禮部尚書李端芬更是感於其功德膽識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之一。噩耗傳出,山東父老悲慟、惋惜、哀嘆,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盤迴山東。靈柩運至濟南,當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弔」。丁寶楨遺體在歷城(今濟南)九華山麓與先逝的前妻合葬。前山東巡撫閻敬銘親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成公墓志銘》,刻立於墓前,以昭後人。一個外鄉人,被山東視為「賢良」,懇請將他歸葬山東,為他立祠祀奉,這是何等崇高的褒獎和愛戴。他離開山東十年,人們仍對他如此思念,情之深,愛之篤,可見一斑。(圖文編輯/陶林)
推薦閱讀:
※義門陳:一個曠世家族的傳奇
※楚漢傳奇:風雲變色之左鄰右里
※大力王傳奇
※鐵觀音的傳奇:儉、清、和、靜
※晚清重臣之張之洞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