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才:帥才與將才誰更高明 人盡其用才是關鍵

帥才與將才誰更高明 人盡其用才是關鍵來源:考試大2009/8/26【考試大:中國教育考試第一門戶】模擬考場視頻課程字型大小:TT  世界經濟發展與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使人們深刻認識到,從企業的競爭到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為此我們需要大力加強教育培訓,以提高人員素質。與此同時,更要在用人問題上轉變觀念,使有用之才真正能夠脫穎而出,以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標。  沒有無用之才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各領域都普遍感到人才緊缺。但另一方面卻又有許多學有所長的人才得不到施展才華的空間。  我國汽車工業研發人才的境遇就給人頗多啟發。  自1953年開始中國建立了自己的汽車工業,但半個世紀以來卻沒有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汽車品牌。近些年來國內汽車工業雖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都是與國外汽車公司合資,貼用的是外國的汽車品牌。  我們自己培養的汽車研發人才不在少數,但在幾大汽車集團卻難有用武之地,因為生產別人的品牌我們沒有話語權。  然而近年來在我們自己土地上誕生的、名不見經傳的一些企業卻吸引這些人才,從無到有地研發出了自己的汽車品牌並且實現了出口。事實上,像奇瑞、吉利這類企業的規模和實力遠遠難以與一汽、二汽集團相比。可是這些人才從難以有所作為到大有作為,不正說明我們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他們此前沒有得到可以體現自我價值的環境。  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就是說,在好的領導眼裡,世界上沒有無用之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東西。我們現在提倡循環經濟,正印證了這個觀點,例如鋼鐵行業的廢棄物,可以當成水泥行業的原材料使用。天下也沒有無用之才,只有放錯了位置的人才。上述汽車行業研發人才的經歷不正是一個例證嗎?  從劉邦用人之道看人才管理  現在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一方面需要借鑒吸收國際上的豐富經驗,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同時在祖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可以汲取祖先許多發人深思的識才用才方面的用人之道,從中得到更深啟發,而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獨特優勢。  中國歷史上這類事例多得不可勝數,這裡僅以楚漢之爭為例,使我們從古人用人之道中感悟到其中的現實意義。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最後以項羽慘敗,劉邦全勝並建立漢王朝而告終。決定楚漢之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項羽和劉邦不同的人才觀和他們的用人之道。  「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史記·高祖本紀》)。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世梟雄,最後竟落得自刎烏江的悲慘下場。  而劉邦在談到他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時說,在戰略部署、戰略指揮上我比不上張子房張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後勤管理、保證供給方面,我比不上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在「橫掃千軍如卷席」的作戰能力上,我比不上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這體現了劉邦的為人正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他清楚地了解別人之所長,所以他是聰明人;他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之所短,所以他又是明白人。  接著劉邦講了他所以得勝的根本原因:「此三子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引文同前)。他首先肯定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間豪傑,關鍵在於「吾能用之」,這正說明劉邦在識才用才方面比項羽更勝一籌。劉邦敢於並善於啟用比自己在某些方面更高明的人才為其所用,在今天全國上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背景下,確實令人深思。  「帥才」與「將才」誰更高明?  現在高學歷者在各行業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這給各級領導帶來了新的考驗。當你所領導的部下在學歷上或其他能力上比自己更強時,作為領導,是為其創造更有利的工作條件使之能更好施展才華,還是有意無意地設置障礙,以減輕部下對自己形成的挑戰或壓力?  在領導與被領導誰更高明的問題上,主要是看你怎樣去衡量。劉邦和韓信有一段對話,也給人以啟發。  劉邦有一次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你看能帶領多少士兵?韓信回答:超不過十萬人。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笑了:你能多多益善,那怎麼還是被我抓了呢?韓信說:你不善領兵卒,卻善於領導將士,這就是我韓信為你所抓的原因(《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裡韓信提出了關於「善將兵」的「將才」和「善將將」的「帥才」的概念。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傑」都屬將才,正是在劉邦這位帥才的領導下,才能各顯其能而使得劉邦得天下。要是將才沒有帥才的領導,他們也發揮不了最大作用,所以將才的業績歸根到底還離不開帥才的英明領導。  當然要是你有了能人而不會用,只會從消極方面去處理,那麼當不了「帥才」,領導不了「將才」的人,在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下,就只能「讓賢」由別的帥才取而代之了。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提到的有關百里奚的境遇也是意味深長的。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則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同樣是百里奚這個人,他在春秋時的小國虞國時,虞國滅亡了,而到了秦國,正值秦穆公當政,他輔佐穆公完成霸業,秦穆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為什麼同一個百里奚,在不同處境下其業績有如此強烈的反差?這不是由於他本人在虞國時愚蠢,而到了秦國變成了智者,關鍵在於「用與不用,聽與不聽」。  像百里奚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我們不是也常聽到或看到,某一個人在這個單位是條「蟲」,而到了另一個單位卻成了「龍」的事例嗎?究其原因,不同樣也是「用與不用,聽與不聽」嗎?  由此可見,我們不是沒有人才,更重要的是一個群體、一個組織,其領導者到底有沒有識才用才的眼力、智慧、膽略和胸懷。現在,當我們正在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時,兩千多年前祖先留下的「用與不用,聽與不聽」這八個大字的遺訓,對我們識才用才仍有著畫龍點睛的鮮明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花心女人才會有的四種典型特徵!
什麼樣的男人才是女人的最愛
【全球 AI 人才排行榜】美國第一,中國僅排名第 7
一個博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與素質?從多個方面闡述。?
為什麼東三省(黑吉遼)人才流失嚴重?

TAG:人才 | 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