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盡心血教育孩子,為什麼換來的是啃老族?
親愛的兒子:
你5歲那年,要媽媽幫你整理滿地的玩具;1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你就哭鬧著讓我也去買;15歲時,你寫情書給班裡的女孩子,說「我媽媽認識很多人,誰要是欺負你,儘管告訴我」;20歲那年,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總是抱怨,說食堂的飯菜如何糟糕。
如今,你每天回家來蹭飯,還時常帶女友回來居住,我一邊工作,一邊還要為你們的一日三餐奔波勞累。這番忙碌,讓我連一絲的微笑也無法擠出。
我終於承認,25年來,我對你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
這是一位母親寫給自己兒子的信。因為對孩子從小無節制的溺愛,導致兒子現在25歲了,依舊事事依賴著父母。同樣作為父母的你,是否也因為家境良好或只有獨子,對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順?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目前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並非一日煉成,從小給孩子怎樣的教育至關重要。
什麼是啃老族
啃老族,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一般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啃老族」是如何形成的
不當的育兒方法影響很大
「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育兒方式有關。就拿吃飯來說,孩子都好幾歲了,父母還給孩子喂飯;當孩子自己吃飯把飯灑出來時,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糾正動作,而是對孩子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種打擊。
對兒童正常行為的壓制和約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在6歲以前就基本定型。如果兒童6歲以前養成過多依賴父母的習慣,那麼以後再培養他獨立、自信、頑強的品格就會相當困難。
獨生子女政策的推動
當下的中國城市,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從小時候開始他們就獲得了兩個家庭的寵愛,也無需與兄弟姐妹競爭來獲得父母的青睞。而父母為了讓子女更有出息,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在他們身上傾注了比前輩們更多的心血———無論是在精神還是物質上。
不過也正是父母們的巨大付出,使得很多孩子從孩提開始就認為他們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當他們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回到家中啃老就成為非常自然的選擇了。
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
在以升學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中,人格完善、道德教育等不可量化、不被家長們作為評價指標的內容往往難以引入教學中。而高校很多課程的設置同樣存在問題,教學課程設置沒有緊扣該學科的前沿動態,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沒有優勢。
你也許會說:二孩政策放開了,這些問題對我家孩子來說早就不存在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當的育兒方法對孩子日後的品格養成影響巨大。誰能為孩子以後的完美人格打包票呢?也許你無微不至的關愛,反倒成了滋生「啃老族」的溫床。
父母哪些行為
助長了「啃老族」的形成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倔強地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而當你自始至終都在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極大的挫折感。
2他出口成「臟」,你一笑置之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時,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自己說的話很討喜。而你做出的反應,在他看來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從小幫他打點好一切,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恩準會作何反應。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果對孩子的行為,我們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會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在地上的書、鞋子、臟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必然會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並將別人的好意當成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面爭吵
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做,日後萬一離婚,家庭破碎了,也不必為孩子麻木不仁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如何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又如何使他們有正確的金錢觀念?
9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並不是不好,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的心態會造成他日後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等於教他與師長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拒絕「啃老族」,可以試試這樣做
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
孩子自己會穿衣服了,我們就一定不要去幫孩子穿衣服;孩子會自行大小便了,那麼,這件事情我們也就不再去管。在早期教育中,只要這件事孩子能做了,我們就讓孩子去做,決不提供沒必要的幫忙和代勞。
讓孩子承擔相應的責任
鼓勵孩子嘗試適合他們年齡的事情
如何養成孩子獨立自強的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呢?這其實不難:到了某個年齡,我們就應該讓孩子學習相應的能力,比如三四歲的時候,我們讓孩子學著穿襪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到了十來歲的時候,我們讓孩子學著收拾房間、洗衣服、做一些簡單的飯菜等。
要鼓勵孩子多作嘗試
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隨便禁止
比如孩子對電路感興趣,那麼在確保孩子懂得安全用電的常識後,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進行各種嘗試。
孩子具備某種能力後
我們就讓孩子處理相應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獲得一種新技能是非常自豪的事情。生活中,孩子喜歡科技和動手,我們就讓孩子參與電器之類的維修;孩子喜歡書法,我們就讓孩子寫春聯;孩子喜歡音樂,我們就讓孩子寫一首「家歌」等。
與其溺愛,不如讓孩子吃點苦
「小苦不吃吃大苦」,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事事親為,免掉的是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剝奪的卻是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不是因小失大嗎?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和體諒。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在少年時期,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吃苦是重要也是必要的。
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他;等到三歲了,上街的時候可以讓他幫你提東西;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開始走進學校,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下學;平日里開始幫忙做家務,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臟是生活的一部分。
等他上了中學,教他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挨餓;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讓他們懂得奉獻的快樂;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具備一定的的動手能力。
孩子要獨立,自己的事自己負責
在家裡,要求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房間、清理物品等,學習上,要會獨立思考,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而是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在這方面,日本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們借鑒。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就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觀念,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果要別人幫忙,那是會被看不起的。在教育觀念上,日本的家長也認為,孩子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如果只是讓孩子實踐,父母在一旁看著,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這樣既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也讓孩子得到了鍛煉。
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當然,「苦」不是盲目吃的,父母要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要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要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推薦閱讀:
※一粒灰藍色的老鼠屎
※如何看待「不是你撞的幹嘛上去扶」或「不是你弄壞的幹嘛這麼上心」這類話?
※變形金剛5 最後的騎士 結尾時擎天柱說的那段英語,謝謝?
※對「錢學森拷問教育」的拷問orz
※哪怕讀個三本,還是能夠改變你的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