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時機
07-06
「禍從口出」,是經實踐檢驗了數千年的真理。古今既然有無數的例證在,沉默也就被許多人當作避禍的妙法,在關鍵時刻咬緊牙關,裝聾作啞,死活不出一言。由於沉默這張盾牌,為人們擋住了無數災禍的劍戟,於是也就有了「沉默是金」的讚譽。其實,沉默雖然可以避災免禍,但在不該沉默時,仍然雙唇緊閉,如同錫焊,同樣可以招禍,起碼會引起需要你張嘴表態者的不快或懷恨。 平時與人交往,特別是多人共聚之時,大家對其中某人提出批評,你若保持沉默,被批評者定會對你心存好感;但如果大家均對其中某人大加讚揚,而你卻保持沉默,不贊一辭,被讚揚者就會對你的沉默感到不快。即使是大家褒貶的對象並不在場,你若不隨聲附和地說上幾句,也會引起大家的反感,認為你是在以沉默來對他們的種種看法做無聲的反駁。似這種私下的議論閑談,沉默與否,不會帶來明顯的不良後果,如果是正式場合,比如評獎、晉陞、考核等種種事關某人榮利的會上,誰若保持沉默,就可能惹來麻煩。某單位副局長「磨正」,組織部門派人前來考核,大家明知所謂考核,不過是走走過場,儘管被考核者是個吹拍貪嫖樣樣精通的傢伙,但他的職務由「副」變「正」已經內定,以後仍要在他的手下混飯吃,故紛紛違心地對該閣下大唱讚歌。然而,一位老哥卻偏偏逆潮流而動,在一片讚歌聲中保持沉默,結果局長閣下順利提拔之後,對他不應沉默的沉默耿耿於懷,在該老哥晉陞副高職稱時堅決不同意在他的審報表上簽字蓋章,以另一種沉默報了該老哥當初拒不歌頌之仇。 在不該沉默時保持沉默,不但會得罪朋友、同事或是上級,為自己招來麻煩,甚至會成為一種罪名,日:「腹誹罪」。西漢武帝朝大臣顏異,在客人批評朝政時,未加反駁,只是嘴唇動了動,也即保持沉默,他的政敵張湯便據此上奏,說他身列九卿,私下「腹誹」朝政,因而被判處死刑。腹誹罪並非古代才有,文革時期,某人因母親剛剛病故,參加一次群眾大會時,面帶戚容,當大家一起振臂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時,他因心情不好,雖跟著舉手但嘴唇卻未動,不料恰被旁邊某人看見,散會後,此人立即向革委會主任打了小報告,說他在大家齊呼「萬歲」時,竟然閉口不言,結果這位在不該沉默時保持沉默的人被接連批鬥三次,其罪名是敵視偉大領袖、敵視文化大革命。從漢代的大臣到現代小民的故事,可以尋出一個規律,那就是在某些需要表明立場、表明態度的場合,如果保持沉默,對需批判的不批判,需歌頌的不歌頌,便是「腹誹」,而一旦被當權者視為有在肚子里悄悄罵他的嫌疑,災禍便很可能接踵而至。 事實證明,在大眾尚未享有「沉默權」的社會,一個人要想不惹禍,不招厭,何時應該沉默,何時不應沉默,需要把握好適當的時機。而在沒有「沉默權」的社會,誰若是相信「沉默是金」或「沉默是銀」,在不應該保持沉默時也一味保持沉默,是很不妙的事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些拍煙花的經驗,光圈快門,拍攝時機等
※男人別跑:女追男的最佳時機~!
※乙型肝炎肝衰竭並發感染的治療以及激素應用的時機
※把握四個時機 孩子更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