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 (本文轉自互動百科) 王莽篡漢,西漢結束,改國號為新。綠林赤眉起義推翻新莽政權之後,劉秀恢復漢室,國號仍為漢,史稱為東漢,劉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間,東漢的農業、手工業都得以從新莽末東漢初戰亂頻繁因而遭受較大破壞背景下的很大恢復,經濟恢復和發展,政局穩定,史稱「光武中興」。 編輯摘要 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中興 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謚號「光武」。他領導舂陵等義軍,掃滅新莽,紹續漢業,成功地實現了「光武中興」。在他當政的中、後期乃至明帝時期,出現了一個「馬放牧,邑門不閉」、「四夷賓服,家給人足,政教清明」的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曹植、諸葛亮評價他勝於高祖(劉邦);陳亮稱他「光乎周宣」;王夫之說他「允冠百王」;蔡東藩曾作詩讚曰:「三十三年膺大統,功多過少算明王」。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 - 概述 馬踏飛燕劉秀更始三年(25)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後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併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台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 - 歷史背景 光武帝統治期間,東漢的農業、手工業都得到了大大發展。鐵制農具的改進,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使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冶鐵技術的改進,使鐵的產量大為增加;精美的銅器、漆器、絲織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業工藝;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漢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綠林、赤眉大起義綠林、赤眉大起義推翻新莽政權後,很快又陷入了混戰狀態。更始帝劉玄進入長安後,大封功臣,並醉心於皇帝的生活,整日飲酒作樂。此時,赤眉軍又另立放牛娃劉盆子為帝,並整頓軍隊,加緊向長安進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正當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各立天子、相互混戰之際,劉秀卻乘機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統一了中國,重建了漢室天下。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縣西南)人。他身長七尺三寸,年輕時有著漂亮的鬍鬚和眉毛,但天生愛干農活。而他的哥哥生性俠義,喜愛結納文武之士,常恥笑他專心務農,並把他比作漢高祖的哥哥劉仲一樣平庸。 劉秀加入綠林軍後,很快就顯露出了他敏銳的政治才能和豐富的軍事韜略,特別是在昆陽一戰中,劉秀的傑出指揮,為起義軍贏得決戰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綠林軍攻佔長安後,劉秀率軍離開長安,在河北(黃河以北)以復興漢室為口號,不斷壯大自身的勢力。劉秀每到一個郡縣,都宣布廢除王莽當政時期的苛捐雜稅和嚴酷的刑罰,並對當地的官吏進行考察,恢復漢朝的官名,贏得了當地大小官吏、平民百姓的歡迎和支持,逐漸組成了建立政權的基本力量。後來,劉秀又採用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法,先後收編了銅馬軍30萬人,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人稱「銅馬帝」。公元25年6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年號建武,劉秀就是光武帝。
東漢地圖劉秀稱帝後,基本控制了中原要地(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但各地仍然處於分裂割據的局面。劉秀根據形勢,決定先集中力量消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關東武裝勢力,再揮師向西各個擊破。不久,劉秀攻克洛陽,並遷都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隨後,劉秀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就將關東地區各個割據勢力全部剷除。在平定關東割據勢力的同時,劉秀在關中也開始了鎮壓赤眉農民起義軍的行動。公元25年9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推翻了更始政權。但是赤眉軍缺糧,軍心渙散,並被地方豪強武裝所包圍。劉秀決定以逸待勞,尋找機會乘虛截擊赤眉軍。公元26年,劉秀派鄧禹在關中與赤眉軍交戰多次,大大削弱了赤眉軍的力量,但漢軍方面也損失很大。於是劉秀又派善於治軍、作戰穩健的馮異率軍前往支援。公元27年2月,馮異在崤底做好埋伏,引誘赤眉軍深入,然後發動突然襲擊。赤眉軍陣腳大亂,80000多人被迫投降。接著,劉秀親率大軍,在宜陽(今河南宜陽西)攔截折向東南的赤眉軍,將其全部殲滅,赤眉軍首領樊崇等10餘萬人投降。 至此,劉秀終於將持續戰鬥了10年多的赤眉農民起義軍鎮壓,取得了關中地區,於是開始了下一步的戰略:西圖隴、蜀,統一全國。劉秀根據形勢,制定了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到公元36年底,劉秀徹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 光武中興 - 舉措 劉秀完成了統一大業,恢復了漢室的統治。由於連年征戰,使光武帝對戰爭產生了厭惡之心,而且他也深知天下百姓久遭戰禍,財物耗盡,天下太平是眾心所向。因此,在隴中蜀地(今甘肅東西及四川部分地區)平定之後,光武帝決定致力於發展社會經濟,安撫周邊少數民族。 統一政權的重建 東漢無字錢 東漢政權建立後,立即出動大軍渡河南征。首先是掃蕩更始政權在各地的殘餘勢力,然後集中主力鎮壓赤眉軍。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陽。這年十月,劉秀由河北至洛陽,遂定都於此。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鄧禹率部到達關中地區,趁赤眉軍撤離長安到扶風(今陝西興平)的時機進入長安。不久,赤眉軍復還長安,擊敗鄧禹軍,迫使其撤出關中。但這時赤眉軍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關中地區的豪族地主結成營壘,負隅頑抗;另方面,關中又接連發生災荒,糧草供應非常困難。赤眉不得已再度撤離長安,決意引兵東歸。不料在東歸途中陷入漢軍的重圍之中。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光武以鄧禹屢戰敗績,乃命偏將軍馮異為征西大將軍,代鄧禹總統諸軍;又命鄧禹率軍與馮異會合,在崤山(今河南澠池以南)一帶布防,狙擊赤眉軍。崤底(今河南澠池西南)之役,赤眉軍大敗,損失八萬餘人。餘眾十餘萬人南走,在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附近陷入重圍。光武「自將征之」,赤眉忽遇大軍,非常驚震,乃遣劉恭乞降。 鎮壓農民起義後,東漢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進攻南北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從建武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9—36年)之間,陸續消滅掉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梁地的劉永,齊地的張步,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囂,安定的盧芳和巴蜀的公孫述,重建統一的劉漢封建政權。 為了鞏固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先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
集權於尚書台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東漢壁畫仁心待人天下歸心 劉秀認為「天地之性為人貴。」新莽末年,群雄並起,劉秀能使天下歸心,他的人為貴思想起了不小作用。他不妄殺生靈。更始元年十月(公元23年),他奉劉玄之命,持節行巡河北,進至邯鄲時,已故趙繆王的兒子劉林勸劉秀說:赤眉軍現在河東地區,只要決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百萬之眾的赤眉軍就可成為水中之魚。劉秀沒有同意,保全了百萬生靈。他善待降卒。更始二年秋,劉秀軍大破銅馬軍之後,劉秀非但沒有殺投降的銅馬軍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們的首領為列侯。投降的人還是不放心,劉秀就命令他們各自回本營統領軍隊,而自己輕裝簡從巡行各部陣地。投降的人互相交談:「蕭王待人以誠推心置腹,我們哪能不以死效力呢!」從此都心悅誠服了。劉秀把投降的士兵全部配給各個將領,於是部眾多達幾十萬,所以關西一帶稱劉秀為「銅馬帝」。他不計私怨,崇尚「人道」。更始帝劉玄曾親自下令殺死了劉秀的大哥劉縯,其仇可謂大矣。可當更始帝兵敗逃亡之時,他卻頒布了一道令常人無法理解的詔書,詔告天下說:更始兵敗棄城逃走,妻子兒女衣不遮體,遊離失所在路途。朕很憐憫他們。現封更始為淮陽王。吏民如有敢傷害他的,罪過如同大逆。後來,劉玄被赤眉軍將領謝祿絞殺。劉秀聽了很悲傷,詔大司徒鄧禹葬之於霸陵,同時將劉玄的三個兒子均封為侯。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東漢銅牛燈提倡儒學,表彰氣節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讖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偽造了一個叫做「赤伏符」的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東漢統一全國後,更「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迷信尊為「內學」,作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為鞏固東漢封建統治服務。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光武中興第四,欲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於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謙和納士養成尊儒新風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載:建武五年,劉秀徵召名士周黨、嚴光入朝,想起用他們。結果是周黨,入見俯伏而不拜謁,陳述自己願意謹守志向,隱居村野。嚴光不受「諫議大夫」之職,而自願到富春江去耕地、垂釣。對於周黨、嚴光的「狂放」,劉秀不僅沒有責備他們,反而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豁達。當博士范升上奏對其二人進行貶斥之時,劉秀卻下詔說:「自古以來高明之君、聖德之主,必定有不服的人。伯夷、叔齊不吃周代的糧食,太原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也是人各有志。」周黨隱居黽池前,劉秀賜予他帛四十匹;嚴光老死家中,劉秀為他哀傷,下詔賜給錢百萬,谷千斛。劉秀的「謙和」,還表現在他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太學生出身的任延,被劉秀徵用。在調任延任武威太守時,劉秀告誡他說:「要好好地對待上級官員,不要損壞自己的榮譽。」任延回答說:「我聽說忠臣不隨便附和,隨便附和的臣子不忠誠,堅持正義,維護公利,是臣子應有的品德。上下附和,並非陛下之福。要我好好地侍奉上級官員,我不能接受您這個指示。」對於任延的「犯顏忤旨」,劉秀並未因此而發天威之怒,他冷靜地傾聽這逆耳之言,虛心地接受了任延的批評,極有感慨地說:你的話是對的。 中和矛盾營造和諧氣氛
相關圖書劉秀愛好經術,深諳「中和」之道,並以此道化解了諸多矛盾,破解了一道道難題。即位之初,劉秀根據讖文任命平狄將軍孫咸代理大司馬,眾人都不高興。於是他就轉而採取推舉法,令推舉可以擔任大司馬的人選。群臣推舉的結果有兩個人選,即吳漢和景丹。究竟怎樣擺平這個關係呢?劉秀說:「景將軍是北州的大將,是大司馬這樣的人選,但吳將軍有貢獻重大決策的大功,又嚴懲了苗幽州(牧)、謝尚書,他的功勞大。過去官制規定,驃騎將軍的官職可以與大司馬相互兼任。」於是任用吳漢為大司馬,授任景丹為驃騎大將軍。這樣以來二人及群臣都再沒什麼意見了。 在處理封建土地關係上,劉秀遵循的總原則是抑強扶弱。對土地所有者,他的主導政策是:寬容而又略加限制。在政治方面,他一方面採取給予大土地所有者政治權力,將其中的人才羅織到政權中加以管束;另一方面,他通過樹立典範,引導大土地佔有者,尋求新的、溫和的、道德型的管理手段來緩和階級矛盾。 修和上鄰換來四夷賓服 鑒於王莽的教訓,漢光武帝劉秀,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確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從而為東漢王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比如實行「逸政」安邊,不妄開戰端;著眼於合作發展,實施扶持政策;試行「以邊制邊」,採取「自治」政策等。從主 東漢五銖錢流上看,劉秀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於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這是「光武中興」之所以能「興」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複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光武帝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以安定民生。他下詔恢復了西漢景帝時期三十稅一的舊制,並把公田借給農民耕種,提倡墾荒,發展屯田,安置流民,賑濟貧民。這樣一來,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都大大減輕。農民安居樂業,生產得到了大大恢復。光武帝統治期間,東漢的農業、手工業都得到了大大發展。鐵制農具的改進,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使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冶鐵技術的改進,使鐵的產量大為增加;精美的銅器、漆器、絲織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業工藝;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漢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 - 評價 東漢墓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克敵制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布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 東漢彩繪漆簋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讖,宣布圖讖於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光武中興 - 參考文獻 (1)《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黃仁宇 (2)《續漢書 郡國志》 (3)《中國史學名著》 錢穆 木柳書屋歡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