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涯海角覓知音

  春秋戰國時,有個楚國人名叫俞伯牙,在晉國為官,很善於彈琴。有一年,他外出辦事,乘舟途中對月彈琴,優美的琴聲隨波蕩漾,引來一位砍柴的樵夫。此人姓鍾名子期,善識音律。他對伯牙高超琴藝倍加賞識。

  從此,兩人便成了莫逆之交。後來,俞伯牙再一次專程訪問鍾子期時,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他悲慟欲絕,在子期墳前將琴摔碎。他認為,子期死後,再無知音的人了,因而也沒有必要再彈琴了。

  這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說的是交友摯誠、知音難尋的人生哲理。

  那麼,在21世紀,會不會再出現俞伯牙和鍾子期那樣的朋友呢?回答是肯定的。

  對此,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現在是『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們交友受利益的驅動,人人都想攀高附貴,誰還會執迷地去尋找『知音』呢?」

  這話的確有一面的道理。工業文明的高度發展,使社會交往也越來越理性化。在社會交往中,恪守利益互酬的原則,遵從價值交換的規律,淡化人間溫馨而又親切的友情。

  在作為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人際交往尤其如此。在那種急功近利的環境中,結交一個毫無利益企圖,純粹的知心朋友,實在是很難很難的,加以在社會交往中屢屢發生虛偽、欺詐的背信棄義等不道德行為,更使世人間不信任感加強、提防心加劇。這樣一來,人們更進一步厭倦社會交往,家庭便成為擺脫社會干擾的避風港。

  但是,人畢竟是一種有情感的社會動物。他們可以暫時遠離塵囂,與世隔絕;不過,長期離群索居,斷絕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人就會感到心理上不適,甚至會引發出各種精神病症。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越是深居簡出逃避社交的人,越渴望與他人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不願與人交往,只不過不願像一般人那樣泛泛的社會交往;他們渴望著真誠的友誼,在內心深處呼喚知音和知己。

  正是這種尋覓知音和知己的願望,在電視和計算機出現之前,迫使人們不得不出現在歌舞廳、酒吧間以及其它公眾活動場所。他們想通過娛樂方式,與他人打交道,以滿足其交流思想、溝通信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如今,人們的閑暇時間,大部分被電視和電腦奪走了。據說,現在歐洲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為2小時,而美國人則為4小時。人們不出家門,便可在電視里,看到國內外的新聞和有趣的影劇。這種無須與他人打交道,便能滿足精神方面需求的獨自娛樂的方式,也正好使人逃避了在集體娛樂中所難以避免的各種麻煩和干擾。

  目前,網路「internet」正席捲全球,一條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人聯繫在一起。人們不僅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所需求的信息,而且還可以發現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網路可以同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朋友談心,使人們交友的選擇性,提高到最大限度,完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不久的將來,風景優美的偏僻山區或遠離城市的旅遊勝地,都可能成為人們爭相前往的居住區。到那時,人們無論居住在哪裡,都可以憑著興趣和愛好,通過網路去結交遠方的朋友。到那時,流傳於塵世間的「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成語,也應該改成:「瀕臨鬧市無人問,隱居深山有遠親。」

  這就是說,網路為人們遠距離交友提供極大的可能性,使人們可以天涯海角覓知音;與此同時,人們卻淡化了社區鄰裡間的世俗交往。這種在交友上的捨近求遠的走勢,將成為網路時代的必然。

  (劉學銘)

推薦閱讀:

知音. 知己. 朋友
【桃鄉文苑 · 流年絮語】知音情懷 || 人生若只如初見——知音情懷心語小字集錦(一)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知音」的真諦
利用體態律動感知音樂節奏

TAG:知音 | 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