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肩周炎的康復
一. 概述
㈠ 定義
肩周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為肩關節內外慢性損傷性炎症,引起疼痛和活動障礙。本病好發於40歲以上,50歲左右者,女性多於男性。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認為肩周炎是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變基礎上發生的。疼痛和肌肉痙攣是引起活動障礙的原因。任何慢性損傷累及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肌腱、滑囊,可造成非特異性炎症反應。此外,急性創傷(如骨折、脫位、挫傷)、頸椎病、冠心病引起肩部疼痛、肌肉痙攣均可造成關節囊周圍粘連,誘發肩周炎。
㈡ 肩周炎分期
肩周炎的病理過程可分為:凝結期、凍結期和解凍期(或分為疼痛期、僵硬期和恢復期)。
凝結期(疼痛期):病變主要位於肩關節囊,肩關節造影常顯示有關節囊攣縮,關節下隱窩閉塞,關節腔容量減少,肱二頭肌腱粘連。肱二頭肌腱伸展時,有不適及束縛感,肩前外側疼痛,可擴展至三角肌止點。
凍結期(僵硬期):隨著病變的加劇進入凍結期。此期除關節囊攣縮外,關節周圍大部分軟組織均受累,膠原纖維變性,組織纖維化並攣縮而失去彈性,脆弱而易撕裂。後期喙肱韌帶增厚攣縮成索狀。岡上、岡下、肩胛下肌緊張,將肱骨頭抬高,限制其各向活動。滑膜隱窩大部分閉塞,肩峰下滑囊增厚,腔閉塞,關節囊、肱二頭肌腱與腱鞘均有明顯粘連。此期的臨床表現為持續性肩痛,夜間加重,不能入眠,上臂活動及盂肱關節活動受限達高峰,通常在7~12個月或數年後疼痛逐漸緩解,進入末期。
解凍期(恢復期):約7~12個月後,炎症逐漸消退,疼痛逐漸減輕,肩部粘連緩慢性、進行性松解,活動度逐漸增加。
肩周炎和其它軟組織慢性損傷性炎症一樣,是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但處理不當會加重病變,延長病期,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
㈢ 癥狀與體征
⒈ 疼痛伴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和肌萎縮無力。其中疼痛是突出的癥狀。疼痛的特點是一般位於肩部前外側,也可擴大到枕部、腕部或手指,有的放射至後背、三角肌、三頭肌、二頭肌以及前臂伸面。
⒉ 肩關節活動障礙(檢查盂肱關節活動需固定肩胛骨,防止肩胸間活動)。早期疼痛尚可忍受時,盂肱關節活動不受限,但內外旋受限,舉臂至頭頂困難,患者不能梳頭。後期盂肱關節幾無活動,疼痛與活動受限並不一致。
二. 康複評定
肩關節功能評定有多種方法,目前在國內外應用較多的有:
㈠ GEPI法:
為1990年修訂的美國醫學會《永久病損評定指南(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GEPI)》第三版中介紹的方法。整個肩關節的功能相當於上肢功能的60%,其中屈曲相當於肩功能的40%,伸展相當於10%,外展相當於20%,內收相當於10%,內旋和外旋各相當於10%。評定肩關節的功能,首先要求得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內旋和外旋各自損傷的程度,然後再計算出肩關節損傷的百分比,進一步可了解整個上肢功能的損傷。其不足之處是沒有考慮到疼痛、ADL等內容。
㈡ Rowe法:
Rowe法是利用百分制對肩關節功能進行評定的方法。它從疼痛、穩定性、功能、活動度及肌力五個方面對肩關節功能進行評定,但此法較繁瑣。
㈢ Constant-Murley法
這是一個全面、科學而又簡便的方法。總分為100分,共包括四個部分,即疼痛:15分;日常生活活動:20分;關節活動度:40分;肌力25分。其中35分(疼痛15分,ADL20分)來自患者主訴的主管感覺;65分(ROM40分,肌力25分)來自醫生的客觀檢查。具體項目見表6-9-1。
表6-9-1 Constant-Murley肩功能評定標準
Ⅰ 疼痛(最高15分) |
評分 |
91° ~120° |
6 |
無疼痛 |
15 |
121°~150° |
8 |
輕度痛 |
10 |
151°~180° |
10 |
中度痛 |
5 |
ii. 外旋(最高10分) |
|
嚴重痛 |
0 |
手放在頭後肘部保持向前 |
2 |
Ⅱ ADL(最高20分) |
手放在頭後肘部保持向後 |
2 |
|
i. 日常生活活動的水平 |
手放在頭頂肘部保持向前 |
2 |
|
全日工作 |
4 |
手放在頭頂肘部保持向後 |
2 |
正常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
3 |
手放在頭頂再充分向上伸直上肢 |
2 |
不影響睡眠 |
2 |
iii. 內旋(最高10分) |
|
ii. 手的位置 |
手背可達大腿外側 |
0 |
|
上抬到腰部 |
2 |
手背可達臀部 |
2 |
上抬到劍突 |
4 |
手背可達腰骶部 |
4 |
上舉到頸部 |
6 |
手背可達腰部(L3水平) |
6 |
上舉到頭頂部 |
8 |
手背可達胸12椎椎體水平 |
8 |
舉過頭頂部 |
10 |
手背可達肩胛下角水平(T7水平) |
10 |
Ⅲ ROM |
Ⅳ 肌力(最高25分) |
||
i.前屈、後伸、外展、內收4種活動分別按下標準評分(每種活動最高10分,4項最高40分) 0° ~30° 31°~60° 61°~90° |
0 2 4 |
MMT 0級 Ⅰ級 Ⅱ級 Ⅲ級 Ⅳ級 Ⅴ級 |
0 5 10 15 20 25 |
三. 康復治療
對急性期患者,康復治療應著重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加速炎症的吸收,可選用非甾體類藥物,使用物理治療和傳統康復治療手段,疼痛嚴重者可採取措施使局部暫時制動;對緩解期患者,應強調解除粘連,恢復肩關節活動功能。患者在接受被動治療的同時,積極地做主動運動訓練。
㈠ 藥物
急性期疼痛明顯,需用藥物控制,可以酌情選用消炎鎮痛、緩解肌肉痙攣的藥物,如短期服用芬必得0.3g,每日2次,或加用魯南貝特2片,每日3次,也可選用乙醯水楊酸、布洛芬、萘普生等。此外,中藥也有很好的療效,如薑黃桂枝湯等。
㈡ 局部注射
對疼痛明顯並有固定壓痛點者均可使用。該方法能止痛、鬆弛肌肉和減輕炎症水腫。常用醋酸強的松龍0.5~1.0ml,加1%普魯卡因2~5ml,作痛點注射,每周1次,2~3次為1療程。
㈢ 物理因子治療
⒈ 超短波:對置法,無熱量或微熱量,15min/次,每日1次,15~20次為1療程,適用於急性期。
⒉ 微波:患肩照射微熱量,15min/次,每日1次,15~20次為1療程。
⒊ 毫米波:患肩痛點照射,30min/次,每日1次,15~20次為1療程。
⒋ 調製中頻電療:對置,選用止痛處方或急慢性肩周炎處方,15min/次,每日1次,15~20次為1療程。
⒌ 紅外線:患肩痛區照射,距離30cm左右,20~30min/次,每日1次,15~20次為1療程,多用於慢性期。
㈣ 關節鬆動術
通過對肩關節的擺動、滾動、推動、旋轉、分離和牽拉等,可以起到緩解疼痛、促進關節液流動,松解組織粘連和增加本體反饋的作用。在急性期,因疼痛劇烈,應多用Ⅰ級手法,即在肩關節活動的起始端小範圍地鬆動,以每秒鐘1~2次的頻率進行,時間為45~60秒;在緩解期,因肩關節活動受限,應多用Ⅱ、Ⅲ級手法,即在肩關節活動範圍內大幅度的鬆動,二者以是否接觸關節活動的終末端來區別,時間為60~90秒。Ⅲ、Ⅳ級手法都接觸終末端,對改善活動度效果顯著,但若使用不當,可引起較明顯的疼痛。每種手法可重複使用2~3次。對於合併有肩關節半脫位或嚴重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應慎用或不用。
㈤ 治療性鍛煉
英國治療師凱蒂·希伊將肩部治療性練習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初級練習從肩部靈活性開始,之後進行柔韌性練習,接下來做力度與穩定性練習。輕鬆自如地完成上述練習後,方可進入中級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如果發現難以繼續進行,或是因為疼痛或是因為動作難以完成,首先要確定存在運動障礙的部位,接著進行同一級別的其它練習,檢查有否困難。每天重複這些練習,直至輕鬆自然完成為止。每次只進行一個級別的練習,沒有完成初級練習之前,不要勉強進入中級練習。上述原則同樣適用於從中級練習進入高級練習者。
由於篇幅限制,以下僅介紹肩部初級練習。初級練習是恢復肩部靈活性、柔韌性、力量和穩定性的第一步。
⒈ 伸肩運動
⑴ 仰卧位,下肢伸直或屈曲。患側上臂靠近身體,屈肘90°,前臂與地面垂直。
⑵ 在無痛或疼痛耐受度內抬肘,使其靠近胸部。堅持一會,然後再把肘放在地上。
⑶ 肘部向外側滑動,約與身體成45°角。堅持一會,然後回到開始位置。
⑷ 外旋及內旋肩關節。
⑸ 屈肘抬臂,伸展前臂,越過胸部,將手放在對側肩部。堅持一會,放鬆,按次序重複整個動作。
⒉ 肩部自助運動
該練習是使上肢象鐘擺一樣在自身重量的帶動下,使肩部自然擺動,漸漸增強肩部的靈活性。
⑴ 站立位,健側手扶在椅子上。患側上肢放鬆,垂於體側。
⑵ 患側上肢前後擺動,掌心向內。
⑶ 患側上肢內收、觸及對側髖部,重複。
⑷ 手臂盡量在身體前向外側擺動(可能擺不到位),重複。
⑸ 患側上肢後伸。放鬆,按次序重複整個過程。
⒊ 肩關節前屈
站立位,雙臂向前伸直,雙手手指交叉,肘部伸直,健側手幫助患側手輕輕舉起。
⒋ 助力抬肩
⑴ 肩關節前屈:站立位,雙臂放在體側,雙手握一支手杖。輕輕屈肘抬臂,手與肩同高。雙臂向前伸直,握住手杖,約與肩同高。
⑵ 水平內外轉動:兩手握住手杖,雙臂向前伸直,手杖遠離身體,大約與腰同高。雙臂伸直,從肩部開始運動,而不是從腰部開始運動。手杖移到身體左側,堅持,放鬆。然後移到身體右側,堅持,放鬆,重複。用健側臂帶動患側臂。
⒌ 肩胛控制
增強肩胛骨穩定性。靠牆站立,雙腳稍離牆,屈膝,臀部靠牆。雙上臂放鬆,垂於體側。肘屈曲,雙手交叉,放在腹前。收腹,用肩胛推牆。堅持,放鬆,重複。該練習能增強肩胛周圍肌肉的力量。
⒍ 肩部伸展:肩部自助屈伸。
⑴ 站立位,摺疊雙臂,健側手托住患側肘部,約與腰同高。
⑵ 健側手幫助患側上臂向前伸直。
⑶ 雙臂從肩部開始運動(不是從腰部開始),向左扭動雙臂。
⑷ 放鬆,然後向右扭動。放鬆,重複。
⒎ 肩關節旋轉
⑴ 仰卧位,上臂與身體成45°角。屈肘,患側前臂與地面垂直。將健側手放在患側肩處,以便感覺運動。前臂輕輕向外轉動。
⑵ 放鬆,手臂向肋部轉動。放鬆,重複多次。
⒏ 肩部局部負重本體感應
⑴ 坐位,雙手和前臂平放於桌面,肘部屈曲。
⑵ 身體上部前傾,向下壓前臂。盡量讓患側臂承擔重量,放鬆。
⑶ 從上述相同姿勢開始,上體稍微向右傾,盡量患側臂承擔重量。
⑷ 然後向左傾,放鬆,重複。
⒐ 肩部轉動:下斜方肌運動
坐位,上體直立。雙肩向後轉動成一弧形,牽拉肩胛骨周圍肌肉運動。在最大弧度上,堅持10秒鐘,然後放鬆,重複。
㈥ 預防
多進行合理的活動,以增強肩關節周圍肌肉和肌腱的強度。
推薦閱讀:
※【轉載】偷偷看 別聲張
※[轉載]餓命改運學4
※[轉載]淺談遁干
※[轉載]偏財集論
※[轉載]12張養生圖,張張能保命!太有用了,趕快拿走!(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