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斷古代錢幣制度的演化與變革---研究筆記
07-06
中國古代錢幣,是世界東方貨幣體系的核心,具有將近5000年的歷史。古代錢幣,是歷史年代的一個個節點,是歷史上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片段,蘊藏著巨大的歷史信息,是中華文明的巨大寶庫。我系統的、反覆的讀了高英民老師的《中國古代錢幣》一書,這本書2007年出版,該書對中國古代錢幣制度有很多重要的結論性意見,應當說,這本書整理了在這之前的重要的古錢幣研究資料,是符合當年的實際的。這本書是中國古錢愛好者的入門書。伴隨著這本書的發行,中國的收藏熱特別是古泉開始興起。但是,恰恰在這以後,中國的大建設,挖墳,盜墓。探寶,加上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徙,大量的古代錢幣面世。所以,珍稀錢幣的出現,出譜錢幣的出現,很多問題囿於古錢出土或考古沒有記錄、文獻資料不足而沒有定論。還有某些保守觀念的封鎖,利益集團的對新品的否定,大量的錢幣得不到確認。很多地方還屬於某些專家認為,而沒有明確的結論。特別是唐朝以前的歷代的錢幣制度的演化和基本幣制還是不清晰,當然就產生了對某種等級、規格的錢幣圖錄上未見,大家不認可的問題。同時,很多專家對於某些朝代,特別是短命政權和短命朝代是否發行了某些錢幣做了一些結論,現在伴隨著大量錢幣的面世,基本可以否定這些結論。在古代錢幣的研究和探討中很多方面出現了誤讀、曲解。本人系統的收藏了從貝幣開始到民國的歷代錢幣,雖然不齊全,但是從古到今形成了完整的歷史系列。例如,五銖錢,常平五銖、五行大布等等就有大小不同的各種版式,當然有的就應當是十銖、二十銖。也有大量的出譜品。特別是本人收藏的唐朝以來的歷代年號錢母錢幣,大約也基本形成了完整系列。同時,本人通過查對圖庫,欣賞博文,也見到了大量的新品錢幣。這些錢幣的系統展示,「同宗互證」就可以看到古代錢幣品種的一致性。可以證明,歷朝歷代的古錢幣,是系列發行,而不是只發行某個品種。在當前的東北古泉大發現和全國古代錢幣大發現的形勢下,發現錢幣、比較錢幣,你才會對中國古代錢幣的形制演化和幣制改革有所了解。從而進入古代錢幣制度研究的新領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作出新的結論。我的分析和判斷也可能改寫古錢幣專家的某些結論。 中國古代錢幣的歷史,是演化和變革的歷史 ,是貨幣制度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幣制在適應商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需要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大體上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中國的錢幣制度由貝幣的數量的二進位進化到銖兩制重量分解的二分制,到五銖錢,脫離了重量單位。變成了十進位。又進化到通寶的五等錢鑄造制度。到清朝進化為元角分,實現了與國際貨幣接軌。在所有的貨幣制度中,由於金和銀一直充當上等貨幣,銅質錢幣和金銀比價貨幣長期存在。 筆記之一、計數貨幣。貝幣,很顯然是以個數作為計量單位,青銅貝和鎏金貝、金貝的幣值,還是研究的空白地帶。 古泉研究專家說「朋」是五個貝幣或者十個貝幣,還有人研究貝幣是二進位,一朋,就是兩枚。先不管他多少,貝幣是以數量多少與其他商品交換。因此,貝幣是計數貨幣。在原始社會是自然經濟,一個地區的商品交換有一個地區的價格。一個貝幣換多少東西是市場決定。就像現在的人民幣10元,買豬肉,今天是六兩,明天是半斤。銅貝的出現,是普通貝幣的升值。一當若干,我們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銅貝,他們應當有不同的貨幣單位。銅貝鎏金、金貝當然是更高價值的貨幣。這一方面銅貝幣值研究 還是空白。 筆記之二、計重貨幣。大大小小的半兩錢幣告訴我們,半兩錢制,是記重貨幣單位的規範化改革,即以半兩為基本單位規定幣值大小。 金屬稱量貨幣早就有了。春秋戰國的時候是把銅當金,考古學家從古墓中發現了大小不等的青銅快,說銅塊充當了貨幣職能,若干銅塊,換若干物品,估計這時候,銅塊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換中應當開始計重了。 為什麼24銖為一兩,這不彆扭嗎?沒辦法,我們先看看重量是怎麼來的?你可能不了解,重量是商品交換中是古代人查米粒查來的。《孫子算經》說:「稱之所起,起於黍。」古人把10粒黍稱作一累,「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24銖為一兩。」(還有資料說1000粒小米為一圭、十圭重一銖) 24銖等於1兩 ,16兩等於 1斤, 30斤等於1鈞 , 4鈞等於 1 石。 一鋝(讀略)等於六銖,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繫起來,貨幣單位是重量標註,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為什麼24銖為一兩現在我不知道原因。(哪位知道,評論里告訴我,謝謝),十二銖是半兩。這就是重量的產生。把這樣的重量做成砝碼,就是大家公認的重量。在古代的記重量單位里還有, 西周的時候,金屬稱量單位是寽(讀略)和 鈞。一寽是六銖,兩寽是半兩,當然 4寽是一兩了。而16兩為一斤就應當是這個時候確立的。一斤284銖。 還是物物交換的時期 四大貨幣體系。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例如三孔布,大布背兩、小布背十二銖。圜錢銖重一兩十二。計重貨幣,一兩24銖,秦半兩是多少重量?十二銖!圜錢是計重貨幣,他可是規定重量了:銖重一兩十二,應當這樣讀嗎,有人說專家都沒有搞懂。我認為應當讀作「重一兩十二銖」實際是「三十六銖」一兩半。大家還要記住,這個錢與半兩是有關係的。秦國的兩淄,就是半兩。(冒昧的說一句,重一兩十三銖、十四銖肯定是假造錢幣,因為它不合法度。《如果不是假幣,就可能像清朝鑄造的(七三反版)人家都是一個銀元當白銀七錢二分,張之洞的一個銀元當白銀七錢三分,特例,優惠價》 因此,秦漢時期是用重量單位充當貨幣單位。秦國半兩錢制是以十二銖為貨幣的基本單位,半兩折半是6銖、(稱一寽、秦國時又稱 1 淄)。12銖叫半兩;24銖為一兩。36銖(重一兩十二銖)一兩半。這就是秦代和漢代錢幣的重量單位。但是,後邊還有一個 16兩為一斤,這就麻煩了。30斤為一鈞,又成了十進位。 所以,秦國在戰國的時候開始推行半兩錢。用重量單位為劃分的銖兩制,以兩作為錢幣的基本單位是一個重大進步。重量是計算基數可以使用時忽略。交易的錢幣單位就變成了一個半兩、三個半兩、五個半兩、十個半兩,或100個半兩,大小錢幣的單位之間是好計算的,兩 變成了代替銖數的符號。我們現在大小半兩都看到了,但是它們之間是怎樣劃分換算的還缺少史料。但是一定要知道,大的半兩,絕不是重量的半兩,是當若干個半兩錢幣,是半兩錢幣個數的若干。 現在可以看到了,這時候的重量單位時很複雜的,你要當一個會計可是不容易。(這個半兩變成了錢幣種類 美元、人民幣、英鎊 這樣的名稱,而非半兩重) 資料:《漢書律曆志》記載,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銖、兩、斤、鈞、石。 24銖= 1兩 16兩=1斤 30斤==1鈞 4鈞= 一石。在戰國時期兩種重量單位比重很特:,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一鎰二十兩、30斤==1鈞 特別重要。因為,十進位是比較先進的,單獨創造出一個一鎰二十兩、30斤==1鈞,反映出了這種需求) 筆記之三、以重量單位劃分的銖兩制貨幣,也有形制大小的區別。貨幣單位之間用重量來區別,但是向下分割難以比價,三株、太貨六銖、二銖、四銖的出現,這是錢幣制度的細化和進一步改革,是24銖的分解。書上是怎麼說的?專家們對錢幣制度說不清道不明,總是抄這樣幾句話,三株、二銖是錢幣縮水了等等。 半兩,是一個比較大的貨幣單位,我買一個燒餅,要半兩的一半,你怎麼辦。半兩的半兩是六銖。後來出了太貨六銖,實際上是一寽。還有三株,是一寽的一半。後來二銖、三株、四銖、五銖都出來了。雖然解決了小錢幣的分割,銖都和半兩重量掛鉤。 因此,錢幣之間只能以重量單位來區分。但是它們之間不好比價。 半兩是計重貨幣,銖錢是一兩的分解單位計重貨幣。 現在你可以看到,銖兩制實際上是把 24銖分份。一半一半往下分。現在你可以看到了,24銖 一兩。12銖半兩。六銖、半兩的一半、因此 半兩是一兩的二分之一、六銖是四分之一、四銖是六分之一、三銖是八分之一、二銖是十二分之一。這是一個無窮分解的貨幣單位。所以,當年的錢幣稱呼很可能是這樣的。半兩是二分,八分為三株,六分為四銖分是怎麼來的?分字有兩個讀音 一讀 分,分開,象形文字,刀把八字切開一分為二;,二讀 份。(現在的錢幣 應當讀份。一份是一分, 十份是壹角,如果不這樣理解,就是錯的。 筆記之四、西漢實行五銖錢制度,實際上名義上是重量計數 ,本質上是進行了錢幣計量的十進位改革。五銖錢的行用實際上是以1銖為基本單位了。方便了錢幣單位的換算--實質上脫離了重量單位。西漢為什麼開始行用五銖,因為數學上使用了十進位。淳璞三國,背文十銖。這證明了,錢幣十進位出現,是古代錢幣制度的根本變革。五銖錢為什麼行用了到隋朝將近700年。就是它的錢幣單位之間便於計算。(大家應當清楚,不是五銖錢行用了七百年,是以五銖為基本單位的錢幣制度行用了七百年)。 一枚錢五銖,還是麻煩的。例如現在有人說,國寶金匱直萬值一萬個五株錢。其實是不對的,不是萬枚,不是當一萬個五銖錢。實際上是一個錢五銖,值兩千個錢是一萬銖。一刀平五千,就是一刀值五千銖。契刀五百就是一百個五銖錢。這樣的錢幣制度才符合經濟發展和民俗習慣。 筆記之五、貨幣單位與重量徹底分離---通寶錢幣制度的確立。 現在,我和很多朋友討論,敢下結論的一個問題:從唐代鑄造開元通寶以來,中國的古錢基本開始了從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這樣一個完整的幣制時代。這時候的錢幣,不代表重量,就是貨幣符號,和人民幣基本單位一樣。圓角分,至於能買多少東西,看市場的需求程度,看銅材與各種生產資料的比較價值。在折十之上的幾十、直百、當千,都是通貨膨脹的虛值貨幣。與此同時,還有小平錢以下的一分、二分、三分、五分,(或分或厘)輔幣。據清朝錢幣,可以推出,小平錢以下還有八分、六分、五分、三分、貳分、或者一分的貨幣。 很多專家都這樣下結論:某朝某代只發行了小平錢,或者折二錢。當然,這樣說很嚴謹,沒有發現折三嘛。但是,發現一個說一個,還用你研究啊。錢幣發行,是一個政權宣告成立的宣言,是一個皇帝即位的合法宣示,製造錢幣,當然要有法度規範錢制。根據流通需要,可能某種錢幣鑄造的數量要少一些,但是,絕不會製造一種。古代的錢幣也是要存檔的。你要知道這樣的歷史事實,你就會得出結論,你沒見到某種錢幣的折五錢幣,是它還沒有出土。 六、古錢幣返祖現象---權鈔比價貨幣。歷史上,黃金和白銀是上幣,他們都是用重量和錢幣兌換。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政府一般發行寶鈔(交鈔)記白銀重量,兌換錢鈔。明朝前期沿襲前朝制度,錢幣按照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製作。當你看到嘉靖通寶背二錢、三錢的時候,看到礦銀若干的時候,這就是明朝出現了與白銀比價的貨幣,背若干錢或兩,是摺合銀兩若干,這就是權鈔。 元朝的支鈔半分 權鈔五分,就是摺合銀子重量的概念。金國通行紙鈔,出現通貨膨脹,就開始發行銀錠,「承安寶貨。」但是,由於銀子不方便攜帶,就發行了承安寶貨權鈔,背三、四、五兩。研究下來,證明承安寶貨是真錢,它是權炒,是當銀子的憑證,是與白銀比價的貨幣。 我在博客里發了幾個小刀幣,若干朝代小錢幣,發了清朝十帝系列小錢幣,專題討論古代錢幣小平錢以下的零用錢問題。因為,這涉及到最基本的錢幣制度。我們現在可以完整地得出一個結論。歷朝歷代鑄造小錢幣,是為市場流通的需要,小平錢及以下的分幣也是客觀存在。而這些很少見到的小錢幣,恰恰是最珍稀的。宋朝的小微錢幣八分錢多見。再小的零錢很少。大家可以理解。宋朝鑄造的鐵錢系列就是銅錢的輔幣。一般研究資料說,鐵錢與銅錢的比價是10:1感覺有點虛高。但是,鐵錢和等大的銅錢折半,就能解決輔幣的使用問題。我收集的元朝銅錢小微幣最多。元朝為了控制漢族反抗,嚴格控制鐵器生產,據說是十家共用一把菜刀。但是,零用錢沒有,影響商業流通。所以,元朝的小微錢幣出現就不奇怪了。 我現在看,有的錢幣專家,認為五銖錢的鑿邊錢和誕環錢,是一個錢當兩個錢用。哥們,我現在用半張一元錢買你一個一元一個的燒餅,你賣嗎。我可以直接告訴專家,五銖錢的鑿邊錢和誕環錢,是一個錢幣分為二分之一,作為零用,而不是把一個錢幣作為兩個錢用。是當年戰亂,缺少零用錢,老百姓採取的不得已的辦法。 筆記之七、貫穿於各個歷史時期的 重寶貨幣、虛值貨幣。 乾元重寶是中國第一枚重寶貨幣。它的發行是很有意思的。乾元重寶當開元通寶幣值的百倍,就是違背了銅錢是以錢體「銅」的重量代表的價值,而不是虛值。因為須知重寶貨幣的出現,給造假創造了條件,很多人毀掉開元通寶,鑄造乾元重寶,乾元重寶行用不到一年,先逐漸貶值,小乾元重寶三當一,後來退出了流通領域。這是最為典型的假幣驅逐良幣。其它,例如永安五百、大泉五千、金匱直萬、咸豐等等大錢,大家都很熟悉了。 筆記之八、宋朝的交子、金國、元朝、明朝的紙鈔、嚴格的說,是支票性質、是銀行存摺,不是實際意義上的鈔票。紙鈔依賴錢莊信用、政府信用發行,就像我們前幾年使用的銀行支票。紙鈔為什麼面額巨大,它就是取錢幣的證明,是在某錢莊儲存了錢,到另一地方取錢的憑證。至於政府發行的紙鈔,就當然由政府的錢莊兌現。宋朝開封的大宋清園錢莊幣,有人否認。政府錢莊確實是研究的空白地帶。好多專家說明朝是行用紙鈔,銅錢造的很少。實際上,紙鈔是大額的存款憑證,由於當年的紙張品質和印刷質量,不可能製造紙質的零用錢。我國建國初期印製的一分、二分、五分紙幣,很快就換成了硬幣。目前看到的宋以來的鈔版和鈔票都是大額的,就說明銅錢幣一直是在流行的。 我國的唐代以來,開元通寶錢幣一直在行用,儘管某些國家發行了自己的錢幣,但是沒有那一國廢棄它或者收回翻造。原因是 一、後來朝代對於唐朝是一種繼承關係,二、後來的政權都實行的是通寶錢制,開元通寶仍然是基礎貨幣,三、開元通寶是「銅」本位貨幣、設計精美、幣值合理 很有信譽。唐代至今1000年以上,現在民間開元通寶仍然很多。 敵對王朝消滅前朝痕迹,回收錢幣鑄造本朝錢幣,宣示正統統治是金遼蒙元明錢幣遺存較少的重大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宋朝錢幣多,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後來的遼、金、元、明、清,都是後朝滅掉前朝。例如,順治入關,立刻鑄造仿明朝式錢幣,回收明朝錢幣。這才是明朝錢幣至今少見的重要原因。 我這是筆記,僅僅理出了概要。很多細節還沒有弄清楚。中國古代錢幣的進化說明古錢幣制度必須適合經濟流通和民俗習慣,以方便流通原則改革幣制。適合的錢幣制度才能延續下來。我們進行古代錢幣的基礎理論探討,從幣制演化開始,是很有意思的。以後,我研究穩妥了,再配上錢幣圖片,文字也可以寫的詳細,清楚一點。歡迎大家批評,提出建議,我一定改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