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探尋「中華第一劍」

棠溪之金,天下之利

劍,大約創製於商末周初之際,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期的劍很短,西周時兩軍交戰,以車戰為主,遠則弓箭對射,近則戈矛相接,用不上這樣短小的劍,所以當時主要用劍防身。

春秋後期,吳、越兩國相繼崛起,爭霸於南方。兩國都處於水網交錯、叢林遍野的水鄉,難於進行車戰,步兵和水師成為吳越軍隊的主要兵種,劍則成了軍隊的常規武器。《吳越春秋》中記載:「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可見,最遲到春秋後期,劍已成為兵陣交鋒的重要武器,而鑄劍術作為一種絕技,漸從吳越之地傳入楚國,在西平棠溪被發揚光大。

到戰國時,西平歸屬韓國,已成為鑄劍聖地。當時,不僅「韓之劍戟,出自棠溪」(《戰國策》),而且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的說法(《資治通鑒》)。

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列出了天下九大名劍,棠溪、墨陽、合伯名列三甲,這個排名多被後世的史書所認可並引用。位居九大名劍之首的棠溪寶劍,正出自河南省駐馬店市的西平縣,在古代,這裡有著名的棠溪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平一帶的人們就開始開採鐵礦石,進行冶煉,然後將它們打造成兵器,源源不斷地送往戰場。

說到劍,人們腦海中想必會浮現出「輕裘長劍,烈馬狂歌」的古代遊俠形象,那劍舞長空、劍氣衝天的洒脫不羈,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想像和嚮往,獨孤九劍、辟邪劍法等武俠小說中的想像虛構,也早為人們所熟知。人們每每發出這樣的疑問:在那超凡的武功招式之外,世間難道真的存在絕世好劍嗎?在西平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劍,經過上千年的埋藏,雖然劍柄已經殘破,劍條斑駁不堪,但是竟然大致完好,鋒芒尤存。這就是傳說中的千年寶劍嗎?

說到劍,人們腦海中定會浮現出「輕裘長劍,烈馬狂歌」的古代遊俠身影。

原來,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氧化層,就像保護膜一樣,使劍身千年不腐。而同時出土的鐵劍,卻因為缺乏氧化層的保護而腐蝕殆盡。傳說中的寶劍終於在西平向我們露出了面紗下的一角。

戰國群雄爭霸天下、逐鹿中原,劍成為軍事實戰中制勝的關鍵武器。誰擁有更強大的武器,就意味著誰將擁有天下。這時,西平崛起了,時有「十里棠溪十里城,工匠七千,竟夜如晝,使童男童女三千,鼓囊裝炭」的說法,可見當時西平棠溪冶鐵鑄劍業的鼎盛。從此以後,棠溪佔據了「中國古代第一冶鐵兵工重鎮」的地位。

「西平有棠溪村,有冶鐵城,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如此記述駐馬店西平縣。冶鐵城,今日在西平仍然可以尋覓到它的遺蹤。冶鐵城北城牆遺址歷經風雨侵蝕,現在殘高7米,往西走的豁口處是當時的北城門,東西寬約21米。冶鐵城本身雖然不大,但是管轄的範圍卻不小,周圍三十多公里、大小七處鐵礦,都在它的管轄之內。可以想見當年鼎盛時期的宏大規模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但如今,曾經結實的夯土城牆已經雜草叢生,兩千多年前輝煌的冶鐵鑄劍文明難道已經消失了嗎?人們曾經無數次懷疑史書上的記載。直到1958年的一天,西平人在修建潭山水庫的時候,突然從地下陸陸續續挖出了一些圓柱形的怪物,三四米高,既不是石頭也不是鐵塊。因為誰也不知道它們究竟是什麼,所以把它們就地掩埋在了庫區里。只有一個因為不影響庫區施工,被丟棄在原地。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僥倖留下來的圓柱形「怪物」,揭開了西平冶鐵鑄劍文明的輝煌一頁。根據後來專家的考證,人們得知,這個奇怪的物體正是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冶鐵豎爐,而共發現38座冶鐵爐的西平縣酒店鄉,無疑正是古代西平冶鐵遺址所在地。文物專家告知世人,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同時也是最早使用耐火材料的冶鐵爐。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化,它現在的殘高僅有2.25米。仔細觀察冶鐵爐內部,會發現爐壁內側是坑坑窪窪的,那是戰國時冶煉礦石所形成的原貌。爐壁上的小洞是進風口,它的主要功能是往爐內輸送空氣,使木炭燃燒得更充分,火焰更強烈,達到冶煉礦石的最佳溫度。黑色耐火材料的功能在冶鐵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粘土、砂礫和木炭粉三者混合,共同鑄成了耐火保溫的爐壁。「冥山之石」,傳說中的鑄劍聖物,是寶劍得以鑄成的根本材料。它究竟是什麼?又出自何地?

從西平縣城向北走,有一座峰巒起伏的山峰,那就是傳說中的「冥山」。冥山中埋藏著豐富的鐵礦,含鐵量高達27%,這就是著名的「冥山之石」。也正是因為佔據著這樣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棠溪才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冶鐵中心」之一。關於「冥山之石」,在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據說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地人得了一種怪病,人浮腫、肚裡長腫塊,窮苦人家沒錢醫治。後來人們不知從哪兒得了個偏方,說是到「冥山」上挖土,回家用水熬一熬,當作湯藥喝下去會管用。人們將信將疑,當真有人取了土,熬了水,喝下去。不久後,病好了,腫塊也消失了,「冥山之石」變得神乎其神。到了後來,醫學發達了,人們才知道,當時的西平百姓患的是鐵缺乏症。西平鐵礦山多,土壤含鐵量高,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靠著這偏方真的解救了很多貧苦百姓的生命;也因為這豐富的鐵礦資源,今天周邊地區的採礦業還在繼續。

傳說戰國時,西平的冶鐵鑄劍區域有四百八十多平方公里之廣,僅工匠就有七千多人,聞名天下的鑄劍名師歐冶子、幹將、莫邪都曾慕名來到棠溪鑄劍。司馬遷在史記中列出的九大名劍也大多產於此地。就在這同一片土地上,兩千多年後,已經建起了現代化的鋼鐵廠,所有的冶煉工序都由機器自動完成,在這裡生產出來的特種鋼材被廣泛地應用到建築、航天、軍工等領域,而鑄劍早已經不再是冶鐵的主要目的了。

然而,手工冶鐵鑄造的工藝在民間還是很流行。西平的很多村子裡,不用走多遠,就會看到一家傳統的鐵匠鋪。如今的西平是個農業縣,百姓平日里下地幹活使用的各種小件農具,都習慣讓鐵匠鍛打。

手工冶鐵鑄造的工藝依舊流行於民間,傳統鐵匠鋪在西平仍是隨處可見。

「龍泉之水」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憲宗生意至今還很興隆。每年5月中下旬,很多農民一大早就去趕集,購買各種農具,忙著準備即將開始的麥收。西平縣所在的駐馬店是中國夏收最早開鐮的地區。如今大面積的麥子收割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然而還有很多種在山坡上的小塊麥地是收割機力所不及的,這時鐮刀就發揮了發兵平定中原藩鎮叛亂後,把兵工重鎮棠溪視為犯上作亂之源,於是毀城戮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轉眼淪為廢墟,「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奏更天」的畫卷不再,棠溪鑄劍絕技從此失傳。天下第一的棠溪寶劍鑄造技術,失傳了一千多年之後,直到二十多年前,由一對棠溪父子重續斷劍。天津北洋大學堂畢業的高錫坤,身為棠溪人,矢志復原棠溪寶劍的鑄造技術,在家鄉開起了第一家冶鐵工廠。兒子高慶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更是自幼痴迷於冶鐵鑄劍的技術和文化。父子二人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嘗試重鑄寶劍,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又無數次從頭開始,光是鑄劍留下的廢鋼鐵堆,就有五米多高,1986年6月,子承父業的高慶民終於鑄劍成功,他研製出的歷經127道主要工序的棠溪寶劍具備了「強硬韌彈」四大特點,輕型劍可以彎曲90°後瞬間復原,重型劍可以削鐵如泥而無絲毫破損。「中華第一劍」的卓然風采,

一朝重現,震驚了世人。傳說竟然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現實,歷史的斷點竟然在高氏父子手中被重新接續。從此,高慶民被人們滿懷敬意地稱為「棠溪寶劍傳人」。

在我國,有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叫做「千錘百鍊」,其實說的就是冶鐵鑄劍的過程。過一次火就是一煉,而加工這一火則需要上百次的鍛打。古時候造一把劍更是需要上百鍊。今天,在高慶民的棠溪劍廠,工人們始終堅持:要打造一把好劍,「千錘百鍊」就絕不能偷工減料。要想打造一把好劍,鋼材的選擇至關重要。然而鋼材有很多種,低碳鋼和中碳鋼韌性很好,但強度、硬度較低;高碳鋼雖然硬度和強度很高,但是韌性和彈性較差。一把劍要想真正做到「剛柔並濟」絕非易事。鑄劍的奧秘究竟在哪裡?高慶民曾經遍訪名匠,求諸典籍,終於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找到了這樣一句話:

汝南西平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劍,特堅利。《晉太康記》這段記載就是「龍泉之水」的鑄劍秘密。

在西平有一條小河,叫做棠溪河。2 500年前,棠溪河兩岸長滿了棠棣樹,棠溪河因此得名,而著名的「棠棣之木」也成為後世鑄劍的劍鞘用料,沿用至今。據史書記載,棠溪河是西平縣境內的一條主要河流,它發源於伏牛山脈,源頭一段也被稱為「龍泉」。高慶民看到的「西平有龍泉水」實際上指的就是棠溪河。現在當地人都喝上了自來水,這條河也就慢慢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然而,古人為什麼說用這河水淬火,可以使刀劍更為堅利呢?古老的棠溪河水中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為了一探究竟,人們沿著棠溪河溯流而上,到達了接近源頭的一段水域。因為這裡遠離人煙,幾乎沒有污染,人們決定在這裡取一些水樣。當地人說很少有人到這棠溪河源頭來,也沒聽說過這水裡會有什麼秘密,不知道這次嘗試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在西平縣環境保護局,工作人員對棠溪河裡取來的水樣進行了化學成分的分析,人們都急於知道這河水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力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結果終於被揭曉,檢驗報告顯示:首先,棠溪河水水質比較好,幾乎無人為污染;其次,河水中礦物質成分比較豐富,比如鋅、鍶、鋰等,而且比別處的水礦物質含量高出很多。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原來正是水中含有的鎢、鉬、鎳等化學元素,對於提高鋼材的彈性、韌性和屈服度有很大的幫助,就是這樣的「龍泉之水」淬就了千古名劍。

化劍為犁

武俠電影《卧虎藏龍》講述了一個圍繞絕世寶劍「青冥劍」展開的江湖故事。沒有人去深究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這樣一把傳奇的寶劍,更沒有人在意這把劍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多大的威力,大家只是被主人公們的超凡武功和動人故事所深深吸引。實際上,真正的劍術高手在較量武功時,不會讓劍相撞發出丁丁當當的碰擊聲,反而會小心翼翼地避免與對方的劍磕碰。因為劍刃特別薄,一旦碰壞了,就很難再成形。較量時會順著對方的劍鋒滑過去,然後直刺對方要害,整個過程只是眨眼工夫,根本不用幾百回合的爭鬥。

根據電影中對於青冥劍的描述,棠溪劍廠也別出心裁地設計鑄造了一把青冥寶劍。當然,這把劍就如同以往的棠溪寶劍一樣,融合了「冥山之石」、「龍泉之水」和「棠棣之木」,劍條上還特別雕有精緻的九龍九虎圖案。沒有人去比較它和電影中的那把劍是不是一樣,正像高慶民所說的,即使有這麼好的劍,恐怕現實生活中也沒人會那種飛檐走壁的功夫。畢竟它只是藝術的創作和想像,僅僅是傳承千年的中國武俠文化里一個特有的精神符號。

棠溪青冥寶劍,靈感源於武俠電影《卧虎藏龍》。

歷史上的名劍有很多,而真正留存到今天的卻少之又少。越王勾踐劍正是其中之一。傳說,當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就是憑藉所用的劍中含有錳,增加了劍的硬度,致使越國的劍在雙方交戰時紛紛折斷,這才有了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後話。這把王者之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時卻絲毫不見鏽蝕,到現在依然青光閃爍,寒氣逼人,異常鋒利。2004年9月在廣東展出時,曾當場試驗,以劍刃輕劃,輕而易舉就劃破了二十多層複印紙,不愧為我國目前收藏的「國寶」里的劍中極品。

中國古代有一個典故,叫做「化劍為犁」。說的是古代統治階層在經歷了長久的戰爭之後,建立了政權,為了讓國家儘快安定富強,為了讓經歷戰亂的百姓安居樂業,也為了顯示開創太平盛世的決心,就把戰時所用的兵器統統熔掉,用於澆鑄成農耕使用的農具。於是,昔日叱吒疆場的「百刃之君」收斂了殺氣,熔去了鋒芒,化身為和平年代的使者,默默躬耕於民間,因此有了「化劍為犁」的典故,傳達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化干戈為玉帛」的夢想和決心。今日的棠溪,鑄劍師也設計出了一把特殊的寶劍,他只是巧妙地把傳統的寶劍劍鞘和劍條的位置稍作變化,從而造成了「犁」的總體造型,再次表達出了「化劍為犁」的主題。

隨著歷史的發展,劍慢慢被其他兵器所取代,漸漸退出了戰場,但是它的象徵意義卻從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退色。人們不再孜孜以求劍的鋒芒畢露、削鐵如泥、剛柔並濟,而是賦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內涵。

棠溪劍廠的又一把大型寶劍即將完工,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把它抬出來,進行最後的組裝試驗。他們說,司馬遷曾經把棠溪劍列為九大名劍之首,所以設計師特意將這把寶劍高懸在屏風之上,而屏風上刻畫的正是反映戰國時西平昌盛景象的「冶鐵鑄劍圖」。這把劍還沒有取名字,他們想了又想,最後決定還是叫它「棠溪寶劍」。

這把大型劍的總體造型中隱藏了三個字——「天下平」,依舊是對和平的讚頌,依舊是對天下太平的企盼,依舊是沿用著古代的鑄劍絕技,而棠溪,卻正在創造著中華劍文化新的輝煌。

寶劍祝福「天下平」


推薦閱讀:

[中華武術]武術步法_武術12種步法怎麼練
「中華神探」狄仁傑,差點死於冤獄
尚氏形意拳五形拳之健五臟 ■文/ 李亞梅 李文軍 《中華武術》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孩子出生在喪權辱國年代,卻開啟中華自強先聲
十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

TAG:冷兵器 | 中華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