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國 | 關係社會的規模極限

目前,中國城市人口90%集中在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鎮,只有10%居住在大中型城市。簡言之,中國城裡人多是小城人,也就是最適宜關係網生長環境的居民。

關係社會的特徵就是不通過任何公共程序,僅僅通過熟人就可以直達目的。譬如,某地機動車輛年檢時,可通過朋友將行駛證拿去蓋印,而無須到車管所排隊,更無須開車去真檢驗。結婚婚檢,也不需要真體檢,拿上表格找熟人蓋戳即可。類似例子決不限於車檢和體檢,而是涵蓋所有權力領域和商業領域。關係社會盛行的城市有兩套運作系統:一個公共系統(憲政和市場),一個關係網系統。有關係的走後門,沒關係的走「前門」。這是數百年歷史積聚的傳統。不怪誰,這是一種慣例制度,中國人生存博弈的結果。

而在上海這類特大型城市,僅城區人口就近1000萬,幾乎無人敢稱其為關係社會。儘管上海也不乏會搞關係的能人,但是這樣的能人鳳毛麟角。大部分百姓行為都中規中矩,遵紀守法,所以關係網未泛濫成「社會」。有些生意人聲稱,儘管自己不喜歡上海人的性格,但最喜歡和上海人做生意,因為他們做事按部就班,講程序守規矩。俯覽上海,不靠程序而靠關係「搗糨糊」的能人不足1%。然而與此相反,在其他典型的關係網生態城市,依託關係網生存的市民不低於50%,生活大小事宜一應依賴關係,連買一根蔥都可以討便宜。

為什麼形成這種差異呢?

背後原因複雜,但是城市生態是關鍵,而城市生態的第一要素是人口。關係網最怕人口多,它的整合力天然不足,最佳人口規模當屬20萬以下,最好不超過50萬,一旦城市人口超過100萬,縱然長袖善舞也鞭長莫及。這是關係社會的天限,關係網必須在適當人口生態中發育。

由社區、行業、私交、裙帶諸種關係網編織而成的關係社會,遍及依賴關係營生的本地人群。由於關係傳遞衰減規律的制約,任何關係生態圈生長的規模都有限,不可能無限滋長,這決定了關係社會必然是一個封閉社會,最終有一個盡頭。論規模,它比宗族村落大,但比現代社會小。現代社會的規模在理論上是無限的,能夠達到地球村。而「關係村」,頂多一座小城。

筆者通過比較南方沿海中小城市,以觀察、數學估算和推測相互印證,認為50萬人口是關係網規模一道上限。亦即,50萬人口以下城鎮容易被關係網征服,50萬以上人口城市只能部分被關係網統治。

前面我們說過,關係每傳遞一次,辦事成功概率衰減一半。傳遞三次後,效率低於10%,關係網機器就近乎不能轉動。於是,我們就依三次的假設來估算上限。

假設甲是第1人,第2人乙替甲平均辦事效率為100%,第3人丙替甲辦事只有50%;依此,第4人丁的效率是(50%)2=25%,第5人戊的效率為(50%)3=12.5%。這個數值已經接近10%,也就是關係機器接近停滯,俗說稱其「多半不可能」「可能性很小」。除非是救命之急,或非干不可的大事,否則人們不會選擇只有1/8成功率的關係路徑,寧可更換路徑,改弦更張。

初步結論是:關係網內的傳遞平均次數約為三次,從甲至丁為止。

現在我們來估算在自然傳遞狀態下,關係社會的規模極限。

實際估算過程只需要考慮二種因素:①效率的加速衰減;②關係網重疊部分的剔除。

因為第2人認識的熟人中,也有相當部分是第1人認識的,因此不能認為二人的關係網延展總人數,就是甲乙二人熟人數乘積,而應該扣除部分重疊因素。根據筆者對福建南部城市一般的觀察和估計,更新係數大約70%,亦即重疊係數大約30%。也就是說,平均七成朋友是獨自的,三成是共有的,是要剔除的「交集」。

估算過程如下:

設定私人關係網平均人數200人;設定本人甲傳遞第2人乙的效率為100%。

甲(第1人)托乙:傳遞效率100%,可傳遞範圍200×100%=200(人)。

乙托丙:效率50%,相對於甲的更新係數70%,可傳遞範圍200×50%× 70%=70(人)。直觀地說,丙本來認識200人,扣除乙也認識的,再扣除動力衰減因素,丙的新關係資源只有70人,而不是想像中的200人。

丙托丁:效率25%,更新係數70%,可傳遞範圍200×25%×70%=35(人)。也直觀地說,丁本來認識200人,因為是甲的事情,精氣神兒只剩25%,還有少量與丙的關係重疊,最終只有35人的新資源。

三數相乘:200×70×35=490000(人)。

也就是說,關係網生態系統的極限,理論上可以達到50萬人左右,這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這既是基於一部分假設的估計值,也符合我們對中國城市的觀察結論。

換言之,在一個人口少於50萬的城市(或者社區)之內,通過關係傳遞所營造的關係網可通達社區每一角落,形成一個名副其實的關係社會,這也是我們實地比較不同城市後的結論。置身此種地方,人們有一種「說起來大家都是熟人」的感覺,你的二嬸是我大嫂的姐姐,你的同學的哥哥是我的表弟,你的熟人也是我的熟人。身在小城,熟人遍地開花,這種感覺甚為明顯。

如果城區規模超過50萬人口,純靠關係鏈條來聯繫新人,就會產生困難。城市越大就越困難,越不容易靠關係保障日常生活。隨著城市人口規模增大,關係網逐漸淡出主流社會,蝸居城市一隅低調運作,同時法治制度和現代公共體系逐漸佔上風。

在中小型城市或城鎮,關係網是一種主要組織模式和慣例制度,這是中國社會高度江湖化的重要表現。在中國不同地域,關係現象興盛程度不同,產生的特權和社會分配不公程度各不同。

即使是大部分認為自己吃虧的底層平民,事實上默認了關係網這種中國近代移民群體創生的慣例制度。因為,在法制功能不健全的共同體里生活,關係網是共同體居民首先可以依賴的互助體系和保障體系。

尤其在20萬以下人口的小城市,居民出門滿街都是熟人,習慣上傾向於靠熟人辦事。在這樣的小城市,推行現代法治和市政程序非常困難。以司法訴訟為例,原告、被告、法官和律師之間都是熟人,背後淵源瓜葛一言難盡,難免有內幕交易。

小城市雖然不代表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代表了中國90%以上的城市人口,因而是中國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

不過,當城區人口增長至50萬左右,這時人口規模已接近關係網整合力的極限。此時,城市市民會自發產生法治秩序的需求,對正規辦事的呼籲就具有真正民意基礎。

隨著21世紀來臨,關係網與現代法治制度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在某些事情上,一部分人希望通過現代法律體系保護自己的權益,另一部分人則希望通過關係網打通法官、官員,與前一部分人相抗衡;在另一些事情上,雙方位置則可能對掉,後一部分人找不到特權保護,所以只能求助於城市法律體系。換言之,人們並沒有一以貫之的信念,只有一以貫之的利益博弈,並不能理智地確定自己是一個「現代人」,還是一個傳統的「江湖人」。一句話,人的現代性尚未建構。

不論城市有多大,關係網都不會自動死去,它都會在某一個局部里頑強存在,譬如一個行業、一個街區、一個科層制團體……關係網,是多數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和理念,不會輕易放棄。儘管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現代性變遷,正在建設現代法治國家,但是環顧眼下中小城市,關係網正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並未見衰退之勢。這就形成一個悖論:中國人究竟希望更加江湖,還是更加現代化?答案是:普通中國人既不熱愛現代化也不熱愛江湖化,只渴望富裕。誰讓我富裕,我熱愛誰。這種心態,決定了對制度的選擇。

綜上,展望未來中國處理關係社會問題,出路之一是擴大城市規模,使居民生存儘可能脫離熟人圈。這個思路對於一些局域中心城市是可能做到的。除此之外,更關鍵的措施是降低制度的交易費用,使「走後門」喪失成本優勢,人們自動脫離關係社會。但是這個措施的要害是反腐敗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難度自然不容低估。

本文摘自《江湖中國:一個非正式制度在中國的起因》,於陽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1月


推薦閱讀:

第五章:中國哲學方法指導了漢字的大規模創立(下)
中國參加環太軍演艦隊規模僅次美國 艦艇將開放
民營出版:要規模還是要盈利
全球五個規模最大的黑幫,比小說中更讓人聞風喪膽。
台灣爆發大規模遊行【圖】

TAG:社會 | 中國 | 極限 | 關係 | 江湖 | 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