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民俗文化之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地處高寒,歷來以攻獵、游牧經濟為主,為適應生產和地理條件,其服飾早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衣著:元代,居於本地者為弘吉刺氏蒙古人,其服裝大體分為官服和民服兩類;官服按規定以蟒緞為質料,款式交領右社,以龍、獅、磷、鶴、難等不同圖案來區分官職等級;民服"從舊俗",式樣亦多為交領右社長袍,唯童裝有左衽。男袍寬襟窄袖,以革帶系腰,騎射時則罩以"比甲"。"比甲"前身短而無衽,後身長而如披,無袖無領,僅以兩帶相結。這種服裝既輕且暖,相傳這種"比甲"為忽必烈納於弘吉剌部的察必皇后所創。女袍下擺長於男袍,袖短而寬,多不束腰。貴族和新婚婦女喜穿紅色長衣,並罩以類似披肩的彩綉"扎哈"。入清以後,由於巴林蒙古王公同皇室的聯姻和政治經濟往來,密切了滿蒙文化交流。服飾亦相應發生變化。官服一律承襲滿制,按不同的爵位、官職,穿著規定的頂帶袍靴。民服制式,由原來的交領右社逐步改為立領右衽。款式日益增多,常服有"淺木掐"(長衫)、"龐庫"(棉袍)、"吾甲》(由"比甲"發展而來的砍肩),"得勒"(大皮襖)等數種。衣衽嵌系由銀、銅、珊瑚等質料製成的單扣、雙扣或排扣。男服寬鬆肥大,衣襟、袖口、下擺鑲單邊者為多。以成幅綵綢系腰,不垂穗,佩帶火鐮、繡花荷包及精巧的蒙古刀。女服盛艷美觀,款式講究,且有閨婦之分。"淺木掐"、"吾甲"皆鑲繡花邊或金絲絛邊。喜用鮮艷絲綢柬腰,雙結帕垂於左有。此為富有者盛裝。質料隨時而異,夏著絞羅綢緞,冬服各色裘皮。貧窮者則一切從簡。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服裝變化更是日新月異。在城市居住的青年男女,穿戴追逐潮流,喜愛時新服飾。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服裝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亦不斷革新,特別是青年女子穿的蒙古袍,不僅面料講究,在款式上吸收旗袍特點,掐腰墊肩,日益向瘦短形和連衣裙形方面發展,使之更加合體而美觀。  冠帽鞋靴:元代,生活在本地的弘吉刺氏蒙古族,男子的冠帽形式有3種,其一為"棲鷹冠",亦稱"扁帽",此帽前緣稍稍隆起,後緣垂於肩背,長若棕櫚葉。其二為展檐"笠式夏帽",圓頂,頂上飾以翠珠。其三為立檐圓帽,多以各色絨氈製做,適用於春秋兩季。女帽流行"固姑冠",此冠是一種長筒形高帽,裡面用樣樹皮為骨架,外麵包以紅絹金帛,下部呈圓筒形,上部呈方形,高約1尺,帽頂插一根三、四寸高的畫木棍兒;其向上人(貴族),以翠花和五彩帛飾之,令其飛動;以下人(平民)則用野雞毛。入清以後,帽子款式逐漸增多,男子多戴立檐圓頂蒙古帽和由"棲鷹冠"發展而來的風雪帽;女子多戴立檐圓頂嵌珠花帽和立檐尖頂絨帽;為官者則按爵秩規定佩帶相應的頂戴花翱。近現代以來,隨著服飾的不斷革新,草原牧民戴傳統蒙古帽者日漸稀少,多以禮帽和"前進帽"(即鴨舌帽)代之,青年女子則多以各色綵綢纏頭,尤喜愛時新紗巾。  蒙古族歷來喜穿靴子。元代男女靴無大差異,多為革制,式樣也比較簡單。入清以後款式漸次增多,而且出現了布靴、布鞋。皮靴有銳底翹尖式和平底圓頭式兩種,皆單臉高腰。男女布靴的靴幫、靴腰均有花紋裝飾,男靴多為"捲雲"、"蔓草"、"盤腸"等納花圖案。女靴多為絲錦繡花,紋樣豐富多彩,富有民族風格。布鞋有雙臉繡花鞋,和圓口繡花鞋兩種。  髮型頭飾:元代,男子髮型類似契丹族的髡髮,名日:"三搭頭",中間剃光,前額剪短散垂,兩側頭髮任其生長結成髮辮,縮垂於兩耳之後。未婚女子緝雙譬,左有懸垂於肩,日《不狼兒"。待嫁時方蓄全發,婚後即盤譬於頭頂。清代,男子髮型隨滿制,剃掉頭頂前部發,只留顱後發,辮成單辮垂於腦後;未婚女子多梳雙辮,辮上系以珊瑚銀牌等飾件。已婚婦女梳盤發高譬,戴金銀髮替,以珊瑚、瑪淄、珠玉等穿綴成抹額(蒙語稱"圖貼拉")盤軋於頭上。前有流蘇,後有流穗,雙耳系墜兒,鬃邊垂珊瑚疏硫。貴族已婚婦女多效仿滿族婦女的"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等頭型。解放後,上述頭型日漸稀少,現在多被各種剪髮、燙髮等時毫髮型所取代。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有哪些,中國的傳統服飾特點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概述
韓國傳統服飾 居然是露乳裝
客家傳統服飾 你了解過多少
日本傳統服飾和服的穿法 (圖)

TAG:文化 | 民俗 | 內蒙古 | 服飾 | 傳統 | 蒙古族 | 蒙古 | 赤峰 | 巴林 | 赤峰市 | 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