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從先鋒藝術家到通俗喜劇導演的「文藝囧途」
喜歡徐崢的喜劇片,不代表就是庸俗,而是因為他的喜劇片除了笑點豐富,傳遞出來的也是滿滿的正能量,做一個好的喜劇片,其實比做一個好的正劇難很多,從始至終,喜劇片就比其他類型的片子更容易遭到批判,因為它很容易陷入「惡俗」的泥沼,像徐崢、黃渤這種,很多時候就是在以正劇的姿態演喜劇,所以反而更讓人感到好笑。而對於搞笑,套用波波大叔的一句話:我相信他們都是認真的!
作者:安海風
來源:經典短篇閱讀(yuedu365)
http://url.cn/TPbe9A
轉載請與經典短篇閱讀聯繫授權
排版編輯:水木文摘(mweishijie)
前言:2015年9月25日零點,徐崢執導的《港囧》首映,截至零點放映結束,它就以勢不可擋的架勢連破華語影壇六項紀錄,直撕《捉妖記》。
看完徐崢的《港囧》,我還是忍不住想給他多點幾個贊,雖然像他電影里說的「我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天半夜三點多回來還要在朋友圈給你們挨個點贊」是一種很苦逼的生活,我卻很想套用他的這句經典台詞。
「我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天晚上連飯都沒吃就跑去電影院看你的《港囧》,笑中帶淚地看完還真心覺得徐崢你就是個人才!我要在朋友圈裡要髮長文給你點贊!」
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稱得上喜劇導演的只有四位:許冠文、周星馳、王晶、徐崢。前三位都是香港導演,只有徐崢是大陸的。
許冠文和周星馳的風格屬一脈相承,作品都著重描述香港底層社會小人物的命運,周星馳後期的作品則拓寬了題材和展現出更多不同的風格,包括古裝、黑幫、穿越、校園電影等,王晶的喜劇片主要以黑幫、都市情感為題材,後期作品顯得有些青黃不接,至於徐崢,雖然導演作品不多,但卻一再刷新我們的喜劇觀感,況且他本身的表演也可圈可點,絕對是中國大陸不得多得的喜劇天才。
當初很多人稱香港喜劇導演許冠文為「冷麵笑匠」,意思就是他自己不笑,卻能把很多人逗笑,我覺得這個稱號用在徐崢身上也不為過,在表演中,徐崢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就如他自己所說:
「這本來是我表演的一個毛病,容易過於地理性,我去參加那種綜藝節目,我和王寶強、黃渤在一起,其實他們表現得比我更投入,我儘管也是笑,但是你總感覺我其實是站在旁邊看的那個人。」
而許冠文也曾在媒體面前公開表示很欣賞徐崢,認為他是中國大陸非常不錯的喜劇演員,正可謂英雄惜英雄。
別看徐崢現在總是一副光頭佬的樣子,其實以前的他就像《港囧》里的徐來一樣,是一個十足的文藝青年。
1
從先鋒青年到喜劇大叔,他的文藝之旅也很「囧」。
現在很多人提起徐崢,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囧系」電影,尤其是2012年《泰囧》刷新多項國內票房紀錄,成為年度電影界的傳奇,將他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可是,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初那個塗著紅臉蛋、扎著麻花辮的豬八戒呢?
對很多80後來說,當初是一部「毀三觀」式的《春光燦爛豬八戒》讓惡搞版的神墨劇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它,簡直就是對正版《西遊記》一種顛覆式的形象重塑。
從前那個肥頭大耳、長相醜陋的豬八戒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操著一口娃娃腔、長相還有點萌的青春少年,而他時人時妖的扮相也著實讓我又愛又怕。就是這樣一部帶有無厘頭意味的仙妖連續劇,讓籍籍無名的徐崢一下子人盡皆知。
只是,他自己卻並不太喜歡這種成名之後帶來的意外困擾。有那麼幾年,人們在大街上碰到他,脫口而出就是「豬八戒!」徐崢深深隱藏了他對這種稱謂的反感,試圖友好地面對人們的這種稱謂,但是,這種反感一直都在。
徐崢的文藝之旅開始得很早,早在他讀小學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演話劇了,而且經常巡迴演出。他從小地主開始演,直到他年齡大了,就開始演老地主。
後來,他考上上戲,又投身話劇圈,是順理成章的事。在拍《春光燦爛豬八戒》之前,他是上海著名的話劇演員,也是導演,有那麼幾年,他在上海的話劇圈很紅火,以至於有這麼一個傳說,說是去上海不看徐崢的話劇就等於白去了。
只是,那個時候他走的是先鋒路線,戲劇演完了,觀眾卻抱怨看不懂,徐崢這才開始反思,戲究竟是拍給誰看這個問題,這也是他從「高處不勝寒」開始走「親民通俗路線」的轉折點。
只是從一個極端高冷的文藝青年忽然大反轉演了一個渾身上下都充滿傻裡傻氣的「豬八戒」,這樣的轉型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後來,他出演的一系列電視劇包括《李衛當官》、《穿越時空的愛戀》《滿漢全席》等,開始逐漸樹立他帶些狡黠又有些「韋小寶式」誤打誤撞卻總是走狗屎運的「徐氏風格」。
其實徐崢是那種只要他往你眼前一站,不需要說一句話你就想笑的人,他是影視界的「宋小寶」(原諒我用了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但事實上效果確實如此),我想這也許就是一個真正的笑星所應該達到的境界吧,像小品界的馮鞏、宋小寶、趙本山,影視界的許冠文、黃渤等,都是本身自帶笑點的人。
後來徐崢覺得電視的路子變窄,他又琢摸著去搞電影,是2007年的一部《愛情呼叫轉移》讓人忽然意識到當年的萌娃已經成長為中年大叔,也是從那部電影開始,中年家庭情感危機開始成為他電影里不可缺少的明線或者暗線,包括後來的《人在囧途》、《泰囧》以及剛剛上映的《港囧》,「七年之癢」的情感危機都成為他想主要表達的內容。
根據以前徐崢偶爾也被爆出來的緋聞,我冒昧地猜測這也許正是他自己內心一直在飽受煎熬的矛盾與問題,他既膽怯地借虛構人物之口來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又誠實地向觀眾表露了自己對愛最終的抉擇。
中國有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別人都是在走上坡路,而徐崢在文藝的道路上卻像是在走「下坡路」,從當年局限在自己象牙塔里的高冷先鋒文藝青年,到如今充滿人情趣味無比親民的喜劇大叔,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他漸漸認識到,戲是要拍給觀眾看的,正如他自己說的:
「我想做一部主流的喜劇片,它的主題必須夠俗,夠世俗,因為只有世俗,才能涵概的人群面夠廣,才能夠給大部分的中國觀眾所接受,這是它電影裡面的主題。」
很多人拿社會意義、文化意義來詆毀徐崢的片子,認為其思想深度不夠,其實我覺得這是某些文化人相當主觀的一種偏見,因為你不能拿一部文藝片的標準來考量一部商業喜劇片,徐崢拍片的原始定位就是通俗喜劇片,你又為什麼要自作多情地拿高尚的情懷主義去批判人家呢?
2
從喜劇演員到喜劇導演,他的文藝之路越走越寬。
也許徐崢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演的東西很搞笑,他也未必想過要成為一名喜劇演員,更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一名極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對喜劇界來說,徐崢就是響噹噹的一塊牌子。
「囧系」電影第一部《人在囧途》並非徐崢的作品,可是他將那個刻薄自私卻又懷有一絲人情味的徐朗演活了。《人在囧途》激起了徐崢的表達欲,這部電影的構思不錯,然而劇本寫得不行,該片導演葉偉民對內地又不熟悉,因此,徐崢代替了很多導演的工作。《人在囧途》之後,徐崢就有了自己拍一部電影的想法。這樣,就有了《泰囧》的問世。
他執導的首部作品《泰囧》雖然有些借著《人在囧途》的噱頭,可的確是刷新了華語影壇多項紀錄,也首次讓世人看到中國電影不可估量的前景。
當然,《泰囧》是明顯的口碑、票房不一致的失敗之作,連徐崢自己也承認《泰囧》只是他的嘗試之作,並沒有把他要表達的東西充分表達出來,反倒最後成了一部純粹的商業片,所以三年磨一劍,這一次徐崢帶著他的良心作《港囧》與「囧系」電影再續前緣,也真正贏得了觀眾的肯定,網上評論一片飄紅。
從演員轉型做導演的不在少數,做得還算成功的比如趙薇、蘇有朋、徐靜蕾、張艾嘉等,但是像徐崢做得這麼成功的卻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雖然票房不能代表一切,但票房的確有點像高考成績一樣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衡量指標。
「我以前只是一個演員,還沒有做好當職業導演的準備,但是我有自己的電影觀,我就想老老實實講一個故事,拍好一個類型片。」
徐崢的定位很明確,沒有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甩得很高,所以他也的確做到了自己想做的,自己本身也有多年積攢的人氣,所以自拍自導自演是他喜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徐崢其實算一個特色很鮮明的「性格明星」,他的演繹風格、導演風格都跟他的自身形象很相符,單看他的光頭形象就足以勾起人莫名的喜感,從前他的喜劇是建立在耍小聰明式的「純粹喜劇」形態。
從《愛情呼叫轉移》系列開始,他的喜劇開始帶有一種越來越嚴重的「自黑式喜劇」形態,也許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更慘就會忍不住愉悅感爆棚是每一個觀眾共有的心態吧,而這種心態卻不會因時代不同產生任何代溝。
當年香港許氏三兄弟的喜劇電影、周星馳的無厘頭系列、黃百鳴早期的電影,不都是以展現小人物的悲催人生來博得觀眾笑聲的么。
徐崢的喜劇角色雖然不再是社會底層小人物,但他們有著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從本質上來看,無論哪個導演,雖然不同時期的喜劇角色的社會階層身份略有差異,但都是與時代大潮中社會主要階層的人物相契合的。
徐崢的作品之所以能博得這麼多的關注與認可,除了他身上那股與生俱來的喜劇天分之外,他對自己電影的準確定位以及他對觀眾心理的精確把握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然,說到這裡,可能又會有人批判他「過於惡俗」,或者「盲目迎合大眾」,或者「降低了中國人的文化品位」,但是還是那句話,文藝片有文藝片的典範,歷史片有歷史片的規則,喜劇片就要做得像喜劇片,而不是一個「四不像」的大雜燴,笑才是喜劇片的重點所在。
3
他有演繹天分也有導演的才華,他的路應該越走越遠。
徐崢對自己有很清醒的認知,他知道自己不適合去演黑幫大佬或者高冷男神,所以他從來不去碰觸這類題材,他想做的類型片就是那種通俗喜劇,所以他的《泰囧》剛完,他就開始籌辦《港囧》,《港囧》剛剛上映,他的《印囧》已經做出了計劃。
我們沒必要對他的「囧系」電影有審美疲勞的擔憂,當年香港嘉禾映像不是一樣因為《最佳拍檔》的火爆而連拍五部么,且每部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佳績,說點近的,《小時代》連出4部,也一樣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雖然口碑不太好,但這也許就是現今許多電影製作的路子和未來趨勢。
我想,現在的徐崢還處在他的喜劇高峰期,所以他完全可以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繼續完善並不斷發展他的喜劇風格,並帶給我們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
然而,任何一個喜劇導演都有過氣的時候,能像周星馳這樣長盛不衰的的確在少數,上世紀70年代的許冠文雖然開創了無厘頭喜劇的先河,卻在90年代被周星馳更加極端與個性化的喜劇風格所取代,無厘頭從此成為周星馳的招牌,而許冠文卻不得不在才思枯竭的狀況下悄然隱退(當然最近聽說他即將帶新喜劇作品回歸熒幕,我本人還是相當期待他隱退這麼久的回歸之作的)。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大陸導演馮小剛的喜劇電影風靡一時,他那種帶有鄉土意味的灰色幽默感染了一代人,2009年和2010年的《非誠勿擾》系列是馮小剛喜劇電影的弱勢回歸,頗有迴光返照之勢,後來的《私人訂製》則彰顯出馮氏喜劇的日薄西山。
從徐崢自己這曲折的「文藝囧路」來看,他不可能也不應該一直走這種通俗喜劇路線,因為時代在發展,觀眾也在不斷變化,他能否一直像現在這樣精準地抓住觀眾心理的確是一個謎。
雖然在演繹方面,徐崢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喜劇這一個情境里,像他與莫文蔚合作的心理劇《催眠大師》,與高圓圓合作的懸疑劇《第三個人》,都是他的突破之作,只是徐崢擁有那種即使演正劇也讓人覺得他在演喜劇的感覺,實在是因為他的喜劇表演太深入人心。
徐崢以前有搞話劇的文藝底子在,而他自己也在不斷尋求突破,所以相信憑著他對社會的人文關懷,未來的他應該可以拍出更多擁有社會責任感的情懷電影。
這倒不是逼著他去做一個電影界的大師,也不是想拿社會和文化去束縛他的發展,更不是他在《港囧》里叫囂的「愛心綁架」,只是誰都明白,他不可能一輩子都拍「囧系」電影(不過如果他真的把這個題材拍一輩子,也可算是中國電影界乃至世界電影界的一朵奇葩了,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也許他真可以這麼干),總有一天他還會面臨新的轉型。
喜歡徐崢的喜劇片,不代表就是庸俗,而是因為他的喜劇片除了笑點豐富,傳遞出來的也是滿滿的正能量,做一個好的喜劇片,其實比做一個好的正劇難很多。
從始至終,喜劇片就比其他類型的片子更容易遭到批判,因為它很容易陷入「惡俗」的泥沼,像徐崢、黃渤這種,很多時候就是在以正劇的姿態演喜劇,所以反而更讓人感到好笑。而對於搞笑,套用波波大叔的一句話:我相信他們都是認真的!
作者安海風簡介:
安海風:經典短篇閱讀專欄作者,80後文藝女青年,愛好攝影、寫作、旅行,著有長篇都市小說《清晨之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