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讀書筆記:西方哲學史

    上卷目錄:  美國版序言5  英國版序言8  緒論11  卷一:古代哲學  第一篇: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第一章:希臘文明的興起24  第二章:米利都學派49  第三章:畢達哥拉斯55  第四章:赫拉克利特65  第五章:巴門尼德77  第六章:恩培多克勒83  第七章:雅典與文化的關係89  第八章:阿那克薩哥拉93  第九章:原子論者96  第十章:普羅泰戈拉107  第二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蘇格拉底117  第十二章:斯巴達的影響131  第十三章:柏拉圖見解的來源143  第十四章:柏拉圖的烏托邦147  第十五章:理念論160  第十六章:柏拉圖的不朽論176  第十七章: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189  第十八章:柏拉圖哲學中的知識與知覺196  第十九章: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208  第二十章: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224  第二十一章: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239  第二十二章:亞里士多德的邏輯252  第二十三章: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261  第二十四章:希臘早期的數學與天文學267  第三篇: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代哲學  第二十五章:希臘化世界279  第二十六章:犬儒學派與懷疑派291  第二十七章:伊壁鳩魯派305  第二十八章:斯圖亞主義319  第二十九章:羅馬帝國與文化的關係342  第三十章:普羅提諾358  卷二:天主教哲學  導言376  第一篇:教父  第一章:猶太人的宗教發展383  第二章:基督教最初的四個世紀401  第三章:教會的三位博士412  第四章:聖奧古斯丁的哲學與神學433  第五章:公元五世紀和六世紀450  第六章:聖邊柰狄克特與大格雷高里461  第二篇:經院哲學家  第七章:黑暗時期中的羅馬教皇制476  第八章:約翰*司各特490  第九章:公元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498  第十章:回教文化及其哲學512  第十一章:公元十二世紀522  第十二章:公元十三世紀537  第十三章:聖托馬司斯*阿奎那549  第十四章: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562  第十五章:教皇制的衰落577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15 19:36:00

  2005,2,15    P5,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並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    P8,哲學家們既是果,也是因。他們是他們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結果,他們(如果幸運的話)也可能是塑造後來時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P8,整段,哲學,從遠古以來,就不僅是某些學派的問題,或少數學者之間的論爭問題。它乃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就是試圖這樣來思考它的。如果本書有任何貢獻的話,它就是從這樣一種觀點得來得。    P13,在鮮明得希望與恐懼之前而不能確定,是會使人痛苦得;可是如果在沒有令人慰籍的神話故事的支持下,我們仍希望活下去的話,那末我們就必須忍受這種不確定。無論是想把哲學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忘卻,還是自稱我們已經找到勒這些問題的確鑿無疑的答案,都是無益的事。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不致慰猶疑所困擾,也許這就是哲學在我們的時代仍然能為學哲學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P14,希臘思想直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為止,一直為希臘人對城邦的宗教熱情與愛國熱情所支配;它的倫理體系時適應於公民們的生活的,並且有著很大的政治成分在內。當希臘人最初臣服於馬其頓人,而後又臣服於羅馬人的時候,與他們獨立的歲月相適應的那些概念就不能再適用了。。。。羅馬軍隊、羅馬道路、羅馬法與羅馬官吏首先創立了,隨後又維繫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沒有什麼是可以歸功於羅馬哲學的,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羅馬哲學。    接著P14,整段,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從自由的時代所繼承下來的希臘觀念經歷了一番逐漸轉化的過程。某些古老的觀念,尤其是那些我們認為最富有宗教色彩的觀念,獲得了相對的重要性;而另外那些更富理性主義色彩的觀念則因為它們不符合時代的精神,就被人們拋棄了。後來的異教徒們就是以這種方式整理了希臘的傳統,使它終於能夠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義里來。    P18,民族國家,主要是由於有了火藥的緣故,對人們的思想和感情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影響,並且漸次地摧毀了羅馬所遺留下來地對於文明統一性的信念。    接著P18,整段,這種政治上的混亂情形在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一書中得到了表現。政治已沒有任何指導的原則,而變成為赤裸裸的爭奪權力了;至於怎樣才能把這種賭博玩得很成功,《君王論》一書也提出了很精明得意見。在希臘得偉大時代里出現過的事,再一次出現於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傳統的道德束縛消失了,因為它們被人認為是與迷信結合在一起的;從羈絆中獲得的解放,使得個人精力旺盛而富於創造力,從而便產生了極其罕見的天才的奔放;但是由於道德敗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地無政府狀態與陰謀詭詐,卻使得義大利人在集體方面成為無能的了,於是他們也像希臘人一樣,倒在了別的遠不如他們文明、但不象他們那樣缺乏社會團結力的民族的統治之下了。    接著P19,整段,然而結局並不象在希臘那麼慘重,因為許多新的強而有力的民族表現出來他們自己也象義大利以往那樣地能夠有偉大的成就,只有西班牙是例外。    P19,天主教教會有三個來源:它的聖教歷史是猶太的,它的神學是希臘的,它的政府和教會法,至少間接地是羅馬的。宗教改革摒除了羅馬的成份,沖淡了希臘的成份,但是大大地加強了猶太的成份。它就這樣和民族主義的力量展開了合作。    P22,霍布斯、羅梭和黑格爾代表了這種理論的各個不同方面,而他們的學說在實踐上就體現為克倫威爾、拿破崙和近代的德國。共產主義在理論上是和這些哲學距離得非常遙遠的,但是在實踐上也趨向於一種與國家崇拜的結果極其相似的社會形態。    接著P22,自從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這一全部漫長的發展史上,哲學家們可以分成為希望加強社會約束的人與希望放鬆社會約束的人。    P23,社會團結是必要的,但人類迄今還不曾有過單憑說理的論辯就能加強團結的事。    P26,只要一種宗教和一個帝國政府結合在一起,政治的動機就會大大改變宗教的原始面貌。    P34,整段,荷馬的神祗們乃是征服者的貴族階級的神祗,而不是那些實際在耕種土地的人們的有用的豐產之神。正如吉爾伯特*穆萊所說的(《希臘宗教的五個階段》):「大多數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經創造過世界,奧林匹克的神並不自命如此。他們所做的,主要事征服世界。···當他們已經征服了王國之後,它們又幹什麼呢?他們關心政治嗎?他們促進農業嗎?他們從事商業和工業嗎?一點都不。他們為什麼要從事任何老實的工作呢?依靠租稅並對不納稅的人大發雷霆,在他們看來倒是更為舒適的生活。他們都是些喜好征服的首領,是些海盜之王。他們既打仗,又豪飲,又遊玩,又作樂;他們開懷痛飲,並大聲嘲笑那伺候者他們的瘸鐵匠。他們只怕自己的王,從來不知道懼怕別的,除了在戀愛和戰爭中而外,他們從來不說謊。」    P38,文明人之所以與野蠻人不同,主要的是在於審慎,或者用一個稍微更廣義的名詞,即深謀遠慮。他為將來的快樂,哪怕這種將來的快樂是相當遙遠的,而願意忍受目前的痛苦。    P39,文明之抑制衝動不僅是通過深謀遠慮(那是一種加於自我的抑制),而且還通過法律、習慣與宗教。這種抑制力是從野蠻時代繼承來的,但是它使這種抑制力具有更少的本能性與更多的組織性。    P48,祭司階級並不製造教條,雖然一旦有了教條之後,他們是要保存教條的;東方民族在他們發展的早期階段,也沒有上述意義的祭司階級。挽救了希臘的並不是由於沒有一個祭司階級,而是由於有科學的學派存在。    P49,每本哲學史教科書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學始於泰勒斯,泰勒斯說萬物是由水做成的。    P53,這種正義的觀念--即不能逾越永恆固定的界限的觀念--是一種最深刻的希臘信仰。    P55,(畢達哥拉斯),數學,在證明式的演繹推論的意義上的數學,是從他開始的;而且數學在他的思想中乃是與一種特殊形式的神秘主義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自從他那時以來,而且一部分是由於他地緣故,數學對於哲學地影響一直都是既深刻而又不幸地。    P58,康福德(《從宗教倒哲學》)說,在他看來,「畢達哥拉斯代表著我們所認為與科學傾向相對立的那種神秘傳統的主潮。」他認為巴門尼德--他稱之為「邏輯的發現者」--「是畢達哥拉斯的一個支,而柏拉圖本人則從義大利哲學獲得了他的靈感的主要來源」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15 19:37:00

  P59,它們是通過一種讚美沉思生活的道德觀而被聯繫在一起的,伯柰特(《早期希臘哲學》)把這種道德總結如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異鄉人,身體就是靈魂的墳墓,然而我們決不可以自殺以求逃避;因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沒有他的命令我我們就沒權利逃避。在現世生活里有三種人,正象到奧林匹克運動回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那些來作買賣的人都屬於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種乃是那些只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凈化便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於這種事業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真能使自己擺脫生之巨輪。」    P62,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畢達哥拉斯說「萬物都是數」。    P64,數學與神學的結合開始於畢達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臘的、中世紀起的以及直迄康德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學的特徵。。。。。。。有一個只能顯示於理智而不能顯示於感官的永恆世界,全部的這一觀念都是從畢達哥拉斯那裡得來的。如果不是他,基督徒便不會認為基督就是道;如果不是他,神學家就不會追求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朽的邏輯證明。但是在他的身上,這一切還都不顯著。    P69,整段,赫拉克利特雖然使伊奧尼亞人,但並不屬於米利都學派的科學傳統。他使一個神秘主義者,然而卻屬於一種特殊的神秘主義。他認為火是根本的實質;萬物都象火焰一樣,是由別種東西的死亡而誕生的。「一切死就是不死,一切不死的是有死;後者死則前者生,前者死則後者生」。世界是統一的,但它是一種由對立面的結合而形成的統一。「一切產生於一,而一產生於一切」;然而多所具有的實在性遠不如一,一就是神。    P77,整段,象赫拉克利特所教導的那種永恆流變的學說是會令人痛苦的,而正如我們所已經看到的,科學對於否定這種學說卻無能為力。哲學家們的主要雄心之一,就是想把那些似乎已被科學扼殺了的希望重新復活起來。因而哲學家便以極大的毅力不斷在追求著某種不屬於時間領域的東西。這種追求是從巴門尼德開始的。    P92,整段,儘管雅典在政治上瓦解了,但是它的威信還繼續存在著,並且哲學始終以這裡為中心幾乎長達一千年之久。亞歷山大城在數學和科學和科學方面掩蓋了雅典,但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卻使雅典在哲學上的地位依然至高無上。柏拉圖曾講過學的學園,其壽命比所有其他的學院都延續得更長久,它在羅馬帝國皈依了基督教之後還又持續了兩個世紀,成為一座異教主義的孤島。最後在公元529年它才被持有頑固的宗教信仰的查士丁尼所封閉,於是黑暗時代便在歐洲降臨了。    P99,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論者力圖不引用目的或最終因的觀念來解釋世界。    P101,正象他那時別的哲學家們一樣,留基波也一心想發見一種方式可以調和巴門尼德的論證與明顯的運動和變化的事實。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雖然這些見解(巴門尼德的見解)在辨證的討論里似乎進行得很有邏輯,然而只要考慮一下事實就會看出,如果相信它們那就顯得和瘋狂相去無幾了。因為確乎沒有一個狂人能夠喪失心智到這種地步,竟至會設想火和冰是一:惟有對於介乎是正確與習慣上似乎是正確這二者之間地東西,才會有人瘋狂到看不出差別來。」    P104,至於空間,近代地觀點是:空間既不是一種實體,象牛頓所說地那樣並且象留基波和德謨克力特所應該德那樣,也不是伸展著德物體的一個形容詞,象笛卡兒所想的那樣,而是種種關係的一個體系,象萊布尼茨所說的那樣。。。。。此外,近代的看法除非是以微分方程式便無法表述,因此它是古代哲學家們所不會理解的。    P106,整段,自此以後,儘管有著空前無比的成就,然而卻呈現了某些衰落的最初萌芽,然後就是逐漸地衰頹。德謨克力特以後地哲學--哪怕是最好地哲學--地錯誤之點就在於和宇宙對比之下不恰當的強調了人。首先和智者們一起出現的懷疑主義,就是引導人去研究我們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獲得新知識的。然後隨著蘇格拉底而出現了對於倫理的強調;隨著柏拉圖又出現了否定感性世界而偏重那個自我創造出來的純粹思維的世界;隨著亞里士多德又出現了對於目的的信仰,把目的當作是科學中的基本觀念。儘管有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天才,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結果證明了為害無窮的缺點。從他們那時候以後,生氣就萎縮了,而流俗的迷信便逐漸地興起。做為天主教正統教義勝利地結果,就出現了部分地新面貌;但是要一直等到文藝復興,哲學才又獲得了蘇格拉底的前人所有的那種生氣和獨立性。    P110,整段,有一個關於普羅泰戈拉的故事,這個故事無疑是杜撰的,但卻可以說明人民心目之中智者與法庭的關係。據說普羅泰戈拉教過一個年輕人,規定這個年輕人在第一次訴訟里就獲得勝利,才交學費,否則就不交。而這個年輕人的第一次訴訟就是普羅泰戈拉控告他,要他交學費。    P111,有一種傳說說普羅泰戈拉被控不虔敬,但這似乎是靠不住的,儘管他寫過一本《論神》的書,這本書一開頭就說:「至於神,我沒有把握說他們存在或他們不存在,也不敢說他們是什麼樣子;因為有許多事物妨礙了我們確切的知識,例如問題的晦澀與人生的短促。」    P111,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於他的學說,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P112,柏拉圖自己有相當的私人財產,顯然他不能體會那些沒有他那種好運氣的人們的需要。奇怪的是近代的教授們,他們雖找不出拒絕薪金的理由,然而也一再重複柏拉圖的這種挑剔。    

作者:K_Elvis回復日期:2005-2-15 19:46:00

  好帖子!西方哲學有它的過人之處,如能取之精華,受益無窮

作者:spinose回復日期:2005-2-16 17:09:00

  我正在看下冊    上冊沒買    我喜歡斯賓諾沙,對休謨和康德也有好感,如果他們能後退一步。及其不喜歡黑格爾,也看不上尼采和盧梭。

作者:spinose回復日期:2005-2-16 17:14:00

  我對斯賓諾沙的喜歡是無可奈何的,至今我沒發現我完全滿意的哲學。

作者:煙捲回復日期:2005-2-16 17:25:00

  頭大又一圈!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16 20:15:00

  2005,2,16    P118,一個蠢人複述一個聰明人所說的話時,總是不會精確的,因為他會無意中把他聽到的話翻譯成他所能理解的語言。我就寧願讓一個是我自己的死敵的哲學家來複述我的話,而不願意讓一個不懂哲學的好朋友來複述我的話。    P128,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始終一貫地堅持說他自己一無所知,而且他比別人聰明就只在於他知道自己是一無所知;但是他並不以知識是不可得到地。正相反,他認為追求知識有著極大的重要意義。他堅持說,沒有一個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識。    接著P128,整段,德行與知識之間這種密切的聯繫,乃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兩人的特色。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存在於一切的希臘思想之中,而與基督教的思想相對立。在基督教的倫理里,內心的純潔才是本質的東西,並且至少是在無知和有學問的人之間同樣地可以找得到的東西。希臘倫理學與基督教倫理學之間的這一區別,一直貫穿到今天。    P143,整段,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我這樣說有兩個原因:第一,亞里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圖的產兒;第二,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至少直迄十三世紀為止,始終更其是柏拉圖式的而非亞里士多德式的。因此在一部哲學思想史里就有必要對於柏拉圖,以及在較少的程度上對於亞里士多德,處理得要比他們得任何一個先行者或後繼者都更為詳盡。    接著P143,柏拉圖哲學中最重要的東西:第一,是他的烏托邦,它是一長串得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第二,是他的理念論,它是要解決迄今仍未解決得共相問題得開山的嘗試;第三,是他主張靈魂不朽的論證;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論;第五,是他把知識看成回憶而不是知覺的那種知識觀。    P188,(蘇格拉底、柏拉圖)理念是存在的,其它事物都分享理念並從理念得到它們的名字。    P188,蘇格拉底不象他的某些前人那樣,他在思維上是不科學的,而是一心一意要證明宇宙是投合他的倫理標準的。這是對於真理的背叛,而且是最惡劣的哲學罪惡。作為一個人來說,我們可以相信他有資格通於聖者;但是作為一個哲學家來說,他可就需要長時期住在科學的煉獄裡面了。    P212,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大致說來,可以描述為是被常識所沖淡的柏拉圖。    P218,亞里士多德哲學中質料與形式的學說,是和潛能與現實的區別相聯繫著的。    P221,柏拉圖是數學的,而亞里士多德是生物學的;這就說明了他們兩人宗教的不同。    P243,哲學家們的見解除了少數例外,都是吻合於自己階級的金錢利益的。希臘哲學家都是屬於佔有土地的階級或者是被這個階級所僱用的,所以他們是不贊成利息。中世紀的哲學家都是教士,而教會的財產主要的是土地,所以他們看不出有理由要修改亞里士多德的意見。他們之反對高利貸更因反猶主義而得到加強,因為大部分流動資金都是猶太人的。    P243,哲學家們的收入現在都得自大學得資金,所以自從他們不再是教士,因而不再與土地佔有相聯繫之後,也都一直是贊成利息的。每一個階級都曾有過豐富的理論論據在支持著經濟上對自己有利的意見。    P254,這一體系乃是形式邏輯的開端,並且就此而論則它既是重要的而又是值得讚美的。但是作為形式邏輯的結局而不是作為形式邏輯的開端來考慮,它就要受到三種批評了:一,這一體系本身之內的形式的缺點。二,比起演繹論證的其他形式來,對於三段論式估價過高。三,對於演繹法之作為一種論證的形式估價過高。    P258,「範疇」這個字--無論是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還是在康德與黑格爾的著作里--其確切涵義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始終都不能理解。我自己並不相信在哲學裡面「範疇」這一名詞是有用的,可以表示任何明確的觀念。    P259,本質這一概念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後直迄近代的各家哲學裡的一個核心部分。但是我的意見則認為它是一種糊塗不堪的概念,然而它的歷史重要性卻需要我們對它談幾句。    P264,整段,整個這一「自然」觀,儘管它似乎是很值得稱道地能適用於解釋動物與植物地生長,但在歷史上卻成了科學進步的最大障礙,並且形成了倫理學上許多壞東西的根源。就這後一方面而論,它至今仍然是有害的。    P278,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希臘人喪失了隨著政治自由而得來的那種自信,並且在喪失這種自信的時候,也就對他們的前人產生了一種麻木不仁的尊敬。羅馬軍隊之殺死阿基米德,便是羅馬扼死了整個希臘化世界的創造性思想的象徵。        

  2005,2,17    P279,整段,古代希臘語世界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自由城邦時期,這一時期以菲利普和亞歷山大而告結束;馬其頓統治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後殘餘由於克里奧巴特拉死後羅馬之吞併埃及而告消滅;最後則是羅馬帝國時期。這三個時期中,第一個時期的特點是自由與混亂,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屈服與混亂,第三個時期的特點是屈服與秩序。    P294,(安提斯泰尼)並不是一個嚴格的苦行主義者,但是他鄙棄奢侈與一切人為的對感官快樂的追求。他說「我寧可瘋狂也不願意歡樂」。    P295,(弟子狄奧根尼超過了)甚至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他的一身就聚集了許多的傳說。盡人皆知,亞歷山大怎樣地拜訪過他,問他想要什麼恩賜;他回答說:「只要你別擋住我的太陽光」。    P310,伊壁鳩魯:「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審慎;它甚至於是比哲學還更要可貴的東西」。    P311,這是一種病弱的哲學,是用以適應一個幾乎已經不可能再有冒險的幸福的世界的。少吃,因為怕消化不良;少喝,因為怕第二天早晨醒不了;避開政治和愛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動;不要結婚生子,以免喪失親人;在你的心靈生活上,要使自己學會觀賞快樂而不要觀賞痛苦。身體的痛苦顯然是一件大壞事;但是如果身體痛苦得很厲害,它就會很短暫;如果它得時間拖得很長,那末就可以靠著心靈的訓練以及不顧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種習慣來加以忍受。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得能避免恐懼。    P313,伊壁鳩魯:「死與我們無干,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是無感覺的都與我們無干」。    P313,至於神,則伊壁鳩魯堅決信仰他們存在,因為否則他就不能解釋廣泛流行的神的觀念的存在了。但是他深信,神自身並不過問我們人世的事情。    P320,斯圖亞主義與早期的純粹希臘的哲學不同,它在感情上是狹隘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狂熱的。但是它也包含了為當時世界所需要的、而又為希臘人所似乎不能提供的那些宗教成份。特別是它能投合統治者,吉爾伯特*穆萊教授說:「幾乎所有的亞歷山大的後繼者--我們可以說芝諾以後歷代所有主要的國王--都宣稱自己斯圖亞派」。    P320,整段,芝諾對於形而上學的玄虛是沒有耐心的。他所認為重要的只是德行;他之重視物理學與形而上學,也僅僅在於它們有助於德行。他企圖藉助於常識來與當時的形而上學進行鬥爭,--而常識在希臘就意味著唯物主義。對於感官可靠性的種種懷疑困腦了他,於是他就把相反的學說推到了極端。    P321,這一學派始終堅持不變的主要學說,是有關宇宙決定論與人類自由的。    P325,芝諾的直接繼承人阿索斯的克雷安德,(一首具有基督教氣味的短禱:宇宙啊,引導我;命運啊,請你/引導我前進。/無論你差遣我做什麼工作,請你/引導我前進。/我毫無畏懼地追隨你,哪怕是猜疑使我/落後或者不情願,但我也一定永遠追隨你。    P331,這就提示著,儘管社會環境影響到一個時代的哲學,但是個人的環境之影響於一個人的哲學卻往往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大。哲學家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心靈廣度的人,他們大都把自己私生活的種種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們,也不能超出於他們自己時代更大的善與惡的範圍之外。在壞的時代里,他們就創造出來種種安慰;在好的時代里,他們的興趣就更加純粹是理智方面的。    P332,希臘-羅馬文明對於農業區域並沒有打下多少烙印,它實際上只限於城市。    P340,整段,雖然斯圖亞派的主要重點是在倫理方面,但是他們的教導有兩方面在其他的領域裡是產生了結果的。一個方面是知識論,另一個方面是自然律和天賦人權的學說。    P342,整段,羅馬帝國曾或多或少地以各種不同的路徑影響了文化史。首先:是羅馬對於希臘化思想的直接影響。這一方面不太重要,也並不深遠。其次:是希臘與東方對羅馬帝國西半部的影響。這一方面則是深遠而持久的,因為其中包括有基督教在內。第三:是羅馬悠久的和平對於傳播文化以及對於使人習慣於與一個單一的政府相聯繫著的單一的文明這一觀念,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是希臘化文明傳布到回教徒的手裡,又從回教徒的手裡最後傳至西歐。    P374,普羅提諾的哲學所具有的缺點則是只鼓勵人去觀看內心而不去觀看外界。。。。。然而主觀主義卻逐漸地侵凌了人們的感情以及他們的學說。人們不再研究科學了,惟有德行才被認為是重要的。柏拉圖所思索的德行,是包括了當時在精神成就方面所可能有的一切都在內的;但是在以後的若干世紀里,人們卻日益把德行認為僅僅是包含有德的意志,而不是一種想要理解物理世界或改進人類制度的世界的願望了。    P375。普羅提諾既是一個終結又是一個開端,--就希臘人而言是一個終結,就基督教世界而言則是一個開端。      

作者:lununu回復日期:2005-2-17 21:20:00

  我當時看這個時越看越覺著,自個沒必要為那一口飯忙活一整天,乾脆光追求精神滿足,當乞丐去探討哲學得了。哲學,是個好東西。可惜呀,我們連思想的時間都沒了。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18 20:26:00

  2005,2,18    P376,整段,我們在本書中將要涉及的這一時期,不僅在哲學方面,即在其他方面也和其前後的各個時代有所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一項,就是教會的權力。在中世紀期間,即大約自公元400年起到公元1400年為止,教會使哲學信念與社會的、政治的事務較前後時期結成更為密切的聯繫。教會是一個建立在一種教義上的社會組織,這種教義一部分是哲學的,另一部分則與聖史有關。教會借著教義獲得了權力和財富。世俗的統治者雖然往往和教會發生衝突,但他們卻失敗了,因為大多數人,其中包括世俗統治者本身的絕大部分都深信天主教的真理。當時教會必須和羅馬與日耳曼的傳統作鬥爭。羅馬的傳統在義大利史根深蒂固的,特別在法律家當中;日耳曼的傳統則在蠻族入侵後興起的封建貴族中最為得勢。然而經過了數世紀之久,這些傳統卻沒有一個顯示出足夠的力量來向教會進行一次成功的反抗;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傳統並沒有在任何適當的哲學中體現出來。    接著P377,象我們當前所闡述的思想史,但論及中世紀的時候,是無法避免片面性的。。。。在但丁以前,我們還未發現一個充分具有當代宗教哲學知識的世俗人從事寫作。一直到十四世紀為止,教士們名副其實地壟斷了哲學,所以哲學是從教會的立場寫出來的。    P377,中世世界與古代世界對比之下,是具有不同形式的二元對立的特徵。有僧侶與世俗人的二元對立,拉丁與條頓的二元對立,天國與地上王國的二元對立。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對立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教皇與皇帝的二元對立中表現出來。拉丁與條頓的二元對立是蠻族入侵的結果,其他的二元對立則有著較為悠久的來源。    P378,整段,天主教哲學最初的偉大階段由聖奧古斯丁占統治地位,但在異教徒當中則由柏拉圖占統治地位。第二階段以聖托馬斯*阿奎那為高峰,對他和他的繼承者來說亞里士多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柏拉圖。然而,《上帝之城》中的二元論卻完整地延續下來。羅馬教會代表天城,而哲學家們在政治上則是維護教會的利益的。哲學家所關心的是保衛信仰,並藉助理性來和伊斯蘭教徒這樣一些不相信基督教啟示的確實性的人展開爭辯。哲學家們藉助理性去反擊批評,不僅是以神學家的身分,而且是一旨在吸引任何教義信奉者的思想體系的發明家的身分。歸根結底,訴諸理性也許是一種錯誤,然而在十三世紀時,這卻似乎卓有成效的。    接著P379,十三世紀這個似乎具有完備規模的綜合思想體系被許多不同的原因破壞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恐怕是富商階級的成長,最初是在義大利,而後在其他地方。    P380,整個中世紀,富有思想的人的心情對於有關現世的事物總是深感不幸的,其所以能夠忍受這些事,只是由於他們期待著一個較好的來世。    P381,天主教哲學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哲學,亦即天主教教會的哲學。    P383,整段,後期羅馬帝國傳給蠻族的基督教包括三種要素:一,哲學的一些信念,主要是來自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但在部分上也來自斯圖亞派;二,來自猶太人的道德和歷史的概念;三,某些學說,特別是關於救世的學說,它們在部分上雖然可以追溯到奧爾弗斯教和近東的一些類似的教派,但他們在基督教里大致上卻是新東西。我認為在基督教里重要的猶太要素有以下幾點:1,一部聖史;2,有一部分為上帝所特別寵愛的人。對猶太人來說,這部分人就是上帝的選民;對基督徒來說則是蒙揀選的人;3,關於「公義」的一種新的概念;4,律法。。。選民的排他性則起源於猶太民族;5,彌賽亞;6,天國。    P397,整段,「憤怒是盲目的,它並不容你見到任何人的真面目。」「所以,仇恨是邪惡的;因為它經常伴隨者謊言。」這本書的作者,正如可能預料到的,認為不僅猶太人回得救,即便是外邦人也都要得救。    P398,猶太人原來幾乎全體是農民;但在被虜期間他們從巴比倫人那裡學會了經商。    P400,整個中世紀里,回教徒是比基督教徒更為文明和更為人道的。基督徒一貫迫害猶太人,尤其在宗教的騷動期間為最甚;幾次十字軍戰役是和許多次驚人的猶太人集體屠殺分不開的。在回教國家與此相反,猶太人卻沒有受到什麼虐待。特別在摩爾人統治下的西班牙,猶太人對於學問是有所貢獻的。    P413,廣泛地說,聖安布洛斯確立了教會與國家關係之間屬於教會方面的觀點;聖傑羅姆給西方教會提供了拉丁語譯本的聖經,和促進修道院制度實現的大部分動力。同時,聖奧古斯丁固定了一直到宗教改革為止的教會神學,以及以後路德與加爾文的大部分教義。    P447,猶太人對於過去和未來歷史的理解方式,在任何時期都會強烈地投合一般被壓迫者與不幸者。聖奧古斯丁把這種方式應用於基督教,馬克思則將其應用於社會主義。為了從心理上來理解馬克思,我們應該運用下列地辭典:亞危=辯證唯物主義/救世主=馬克思/選民=無產階級/教會=共產黨/耶穌再臨=革命/地獄=對資本家地處罰/基督作王一千年=共產主義聯邦    P450,整段,黑暗時期開始之前,最後幾個傑出的知識分子,不但不關心拯救文明,驅逐蠻族,以及改革政治弊端等等,反而大肆宣揚童貞的價值和未受洗禮的嬰孩接受永劫懲罰,這當真是十分離奇的。但當我們了解這些便是教會傳給蠻族改宗者的一些偏見時,那末,我們對於下一時代在殘酷與迷信方面幾乎凌駕有史以來所有時期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P451,公元五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日耳曼部族中以哥特人最為重要。匈奴從東方攻打他們,因此,他們被逐到西方。最初他們曾試著征服東羅馬帝國,當卻為東羅馬戰敗;自此乃轉向於義大利。    P464,凡是組織都各有其自己的生命,並不以其締造者的意志為轉移。與此,最顯著的例證就是天主教教會,它是會使耶穌甚而保羅大吃一驚的。    P468,他們三人誠然對未來的時代起過深遠的影響:查士丁尼由於他的法典,(並不是由於他的武功,因為那些都是暫時的),邊柰狄克特由於他的教規;而大格雷高里則由於他所帶來的教廷權的增長。    P474,格雷高里特別注意到英格蘭的改宗。人人知道他在未當教皇之前,如何在羅馬奴隸市上見到兩個金髮藍珠的男孩。當有人告訴他這兩個男孩是盎格魯人時,他立即回答說,「不,是安琪兒。」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19 20:46:00

  2005,2,19    P476,教皇擺脫希臘皇帝獲得了獨立,這與其歸功於他們自己的努力,毋寧歸功於倫巴底人的武力--當然,教皇們對此是不存在任何感謝之意的。    P481,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在中世紀理論方面划了一個時代,當在中世紀實踐方面卻遠非如此。中世紀是一個特別熱衷於法權虛構的時代,當時的虛構主張前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在法律上仍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而皇帝是被認為合法權威的唯一源泉。(法權虛構的大師查理曼)。。。。公元十三世紀里雙方的鬥爭終於達到無從和解的地步。教皇雖然得到了勝利,但不僅以後卻失去了道德上的權威。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二者並存了幾個世紀,教皇一直延續到現在;皇帝則延續到拿破崙時代為止。然而,所建立起來的關於雙方各自權力的精緻的中世紀理論,卻在十五世紀時即失去了效力。這理論所主張的基督教世界的統一,在世俗方面被法蘭西、西班牙以及英吉利等君主國的強權所摧毀;在宗教方面則為宗教改革所摧毀。    P487,教皇的職位在將近一百年的歲月中竟變作了羅馬貴族階級或塔斯苛拉姆諸侯的賞賜物,公元十世紀初最有權力的羅馬人是「元老院議員」狄奧斐拉克特和他的女兒瑪柔霞,教皇的職位,幾乎為該家所世襲。瑪柔霞不但相繼有好幾個丈夫,而且還有無數的情夫。她將其中的一個情夫提升為教皇號稱塞爾玖二世(公元904-911)。他倆的兒子是教皇約翰十一世(公元931-936);她的孫子是約翰十二世(955-964),他在十六歲時便當了教皇,「他使得教皇的墮落達於底極,由於其荒淫的生活奢靡的酒宴,不久便使拉特蘭宮成為世人注目之的了。」瑪柔霞可能成為女教皇朱安傳說的根源。    P489,假如文明繼續下去,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文明必將呈現文藝復興以來從來未有的多樣性。有一種比政治的帝國主義還要難於克服的文化帝國主義。西羅馬帝國滅亡許久以後--甚至到宗教改革為止--所有歐洲文化都還保留著一抹羅馬帝國主義色彩。現在的文化,多我們來說,是具有一種西歐帝國主義氣味的。在當前的大戰之後,假如我們打算在世界上生活得更舒適,那末我們就必須在思想中不僅承認亞洲在政治方面的平等也要承認亞洲在文化方面的平等。我不知道,這種事將要引起什麼變化,但是我確信,這些變化將具有極其深刻和極其重要的意義。    P495,約翰*司各特最大的著作(用希臘文寫的)是《自然區分論》。這是一部在經院哲學時代可能被稱為「實在論的」著作;這就是說,它象柏拉圖的著作一樣,主張諸共相是在諸殊相以先。他在「自然」中不僅包括有;而且包括非有。自然的整體被劃分為四類:1,創造者而非被創造者;2,創造者同時又是被創造者;3,被創造者但非創造者;4,既為非創造者又為非被創造者。    P506,格雷高里七世(1073-85)是歷代教皇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認為皇帝的權威也是出於神授:起初,他把皇帝和教皇比作兩隻眼睛;但他和皇帝發生了爭執以後,他便把二者比作太陽和月亮,--教皇當然是太陽。教皇在道德方面必須是至上的,因此,假若皇帝無道,教皇就有權廢除皇帝。世上沒有什麼比反抗教皇再不道德的了。所有這些他都深信不疑。    P509,整段,(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這個論證從未被神學家所公認。它首先受到當代的駁斥;以後便一直被人遺忘到十三世紀的下半葉。托馬斯*阿奎那駁斥了它,從此阿奎那的論點便一直盛行於神學家當中。但它在哲學家當中卻有著較好的運氣。笛卡兒以稍加修改的形式復興了它;萊布尼茨認為通過一個補充證明上帝是可能的便可以使它變為有效。康德認為他已把它一勞永逸地摧毀了。然而在某種意義上,它卻構成了黑格爾及其學派哲學體系的基礎,並重新出現在布萊得雷所說:「凡可能存在與必須存在的,就存在」這一原則之中。    P516,回教世界獨特的文化,雖起源於敘利亞,卻隨即盛行於東西兩端:波斯與西班牙。敘利亞人,在征服期間是亞里士多德的讚美者,柰斯脫流斯教派重視亞里士多德過於柏拉圖,柏拉圖是為天主教徒所喜愛的哲學家。阿拉伯人最初從敘利亞人獲得希臘哲學的知識,因而,從一開始,他們便認為亞里士多德比柏拉圖更為重要。    P518,柏拉圖說諸共相先於萬物而存在。。。思維導致形式的一般化。    P519,上帝已命令為那些妄想單憑理性就能導致真理的人備好地獄的烈火。於是把所有涉及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書盡都付諸一炬。    P527,在這長期的鬥爭中,諸自由城市之興起終於證明是最為重要的。皇帝的權力和日趨沒落的封建制度聯結在一起;教皇的權力雖仍在增長,但這主要有賴於世人需要他去當皇帝的敵手;因此當帝國一旦不復成為威脅的時候教皇的權勢也就隨之衰落下去了;但是諸城市的勢力卻是新興的,這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新的政治形態的一個源泉。    P528,公元十二三世紀起,富有平民所受的教育,比阿爾卑斯山以北封建貴族所受的教育還要好得多。這批富有的商業城市雖然站在教皇一邊來反對皇帝,但它們的世界觀卻不是教會性質的。公元十二三世紀里,他們當中許多人持有一種類似清教徒的異端觀點,就象宗教改革後英格蘭和荷蘭商人那樣。以後他們傾向於當自由的思想家,在口頭上擁護教會,但在心中絲毫不具真正的虔誠,但丁是舊派人物中最後的一個,而薄卡丘卻是新派中第一人。    P529,十字軍作為戰爭是我們無關重要的,但它們對於文化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教皇帶頭髮動十字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為十字軍的目的(至少在表面上)是宗教性的;由於戰爭宣傳和為其所激起的宗教熱情,結果也使得教皇的權力有所增長。另一重要影響便是大量的猶太人的慘遭集體屠殺;未遭殺戮的猶太人,也每每被奪去財產,並被強制受洗。第一次十字軍期間,在德意志有很多猶太人遭到了殺害,在第三次十字軍期間同樣的事發生在獅心王理查即位時的英格蘭。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的發祥地約克恰好成為駭人聽聞的反猶暴行的所在。十字軍之前猶太人幾乎壟斷了全歐的東方物產貿易;十字軍之後,由於猶太人遭受迫害的結果,這種貿易大部分都落入基督教的手中。    接著P529,整段,十字軍的另一不同影響在於促進了和君士坦丁堡的學術交流,由於這種交流的結果,在公元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初葉有許多希臘文文獻被譯成拉丁文。人們和君士坦丁堡之間,特別是經由威尼斯人,一直進行著相當數量的貿易;然而義大利商人之從來不肯為希臘古典勞神,正象上海英美籍商人不肯為中國古典費心一樣。(歐洲人對於中國古典的知識主要來自傳教士。)    P530,經院主義方法的缺點是過分強調「辯證法」時必然產生的結果。這些缺點是:漠視事實與科學,在僅憑觀察才能決定的事物上偏信推理,以及過分強調語言上的區別和其精微意義。在論柏拉圖時我們曾經述及這方面的缺點,但在經院哲學家中,這些缺點卻具有一種更為極端的形式。    P533,阿貝拉德認為除聖經之外辯證法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    P535,(經院哲學的某主教)「一個目不識丁的國王不過是一匹頭戴王冠的驢子」    P537,從政治上來講,我們可以把整個初期經院哲學,看作整個教會爭奪政權中的一個派生物。    P544,此外由於教士們,通曉各派異端的歷史,慣於根據一些不太貼切的類似點,把現存的異端教派貼上某種熟知的標籤,並將以前各種異端教派的教義附會於某種現存的異端教派名下。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19 20:47:00

  P549,聖托馬斯*阿奎那(1225?1226?-1274)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經院哲學家。在所有教授哲學的天主教機關中他的體系是必須作為唯一正確的體系來講授的;這一點自從列奧十三世於公元1879年命令以來,便成了慣例。因此,聖托馬斯不僅有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還具有當前的影響,正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一樣,事實上,還超過後二人。他在大多數場合是如此緊密地追隨著亞里士多德,以致使亞里士多德,在天主教信徒中幾乎具有教父般的權威;就是在純哲學問題上批評亞里士多德,也會被人認為是不虔誠的。    P551,阿奎那終於說服教會,使之相信,作為基督教哲學基礎,亞里士多德的體系比柏拉圖體系更為可取,而回教徒,和基督教的阿威羅伊主義者都曾曲解了亞里士多德。《異教徒駁議輯要》《神學大全》    P552,阿奎那說,我的目的是要闡明天主教信仰所宣揚的真理。但在此,我必須依據自然的理性,因異教徒從不接受經義的權威。可是自然的理性在上帝的事務中卻是缺乏的;它雖能證實信仰中的某些部分,卻不能證實其餘的部分。它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和靈魂不死,但不能證明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和最後的審判。舉凡能論證的,其結果都與基督教信仰一致,而且沒有任何啟示中的事務是和理性相悖謬的。但是把那些能由理性證實的部分信仰和不能證實的部分信仰區別開來卻是重要的。    P552,整段,我么必須牢記:能夠證實的宗教真理,同樣可由信仰得知。這些證明是很繁難的,只有那些博學之士才能了解;但信仰對於無知者、青年、以及對於從事實際工作無暇學習哲學的人來說也還是必要的。為了這些人,啟示是夠用的。    P553,整段,在《神學大全》中,提出五種有關上帝存在的論證。第一,是不受動的始動者的論證正如上述。第二是第一原因的論證,同樣基於無限追溯的不可能性。第三,一切必然性必有其最初根源;這和第二個論證大同小異。第四,世界上存在著種種完美的事物,而這些必定淵源於某些至善至美的事物。第五,我們甚至發現很多無生物都在完成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必定存在於這些無生事物的外部,因為只有有生事物能有一內在的目的。    P559,整段,認識上帝的途徑有三:通過理性,啟示,和通過一些事前只由啟示才能認識的事物的直覺。關於第三鍾途徑,他幾乎沒有說什麼。一個傾向於神秘主義的作家在這方面定會比前兩項論述得更多,但阿奎那的氣質卻更多地是推理的,而不是神秘的。    P560,即便是邪惡的祭司所行的聖禮也還是有效的。    P561,阿奎那的哲學大體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一致的,凡接受或拒絕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的讀者也會以同樣程度接受或拒絕阿奎那的哲學。阿奎那的獨創性表現於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稍加改篡用來適應基督教教義一事上。    P562,阿奎那沒有什麼真正的哲學精神。他不象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那樣,始終不解地追逐著議論。他並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預知結論的問題。他在還沒有開始哲學思索以前,早已知道了這個真理;這也就是天主教信仰中所公布的真理。若是他能為這一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些明顯的合理的論證,那就更好,設若找不到,他只有求助於啟示。給預先下的結論去找論據,不是哲學,而是一種詭辯。因此,我覺得他是不配和古代或近代的第一流哲學家相提並論的。    P562,總地說來,弗蘭西斯教團並不如多米尼克教團那樣嚴守正統教義。兩個教團之間有過尖銳的競爭,而弗蘭西斯教團是不肯承認聖托馬斯的權威的。    P563。(羅吉爾*培根)認為邏輯是一種無用的學問;但另一方面,卻給鍊金術以足夠的估價。    P587,整段,威克利夫的思想發展得異常緩慢,這是令人注意的。公元1372年,在他五十歲或五十多歲的那年還信奉著正統教義;但在這個年代以後,很明顯,他卻變成了一個異端。他所以信奉異端則似乎完全出於道義感的迫使--他對窮人的同情,和他對富有世俗僧侶的嫌惡。起初,他對教廷的攻擊只限於政治和道德方面而不涉及教義方面;只是由於被迫,他才逐漸地走上了更加廣泛的反抗道路。    接著P587,威克利夫之脫離正統教義,始於公元1376年在牛津所作的一系列講義「論公民統治權」。他提出只有正義才配享有統治權與財產權;不義的僧侶是沒有這些權益的;至於一個教士應否保留其財產則必須由俗界政權來決定。他更進一步地教導說財產是罪的結果,基督和信徒們沒有財產,因此,僧侶也應該無產。    P589,公元十五世紀中,除了教廷的衰落以外還有其他種種原因引起了政治文化的迅速變化。火藥消滅了封建貴族而鞏固了中央集權政治。在法蘭西和英格蘭,路易十一世和愛德華四世各自團結了國內富裕中產階級,這些人幫助他們平定了貴族政治的無政府狀態。義大利在公元十五世紀末年以前幾乎一直未曾受到北方軍隊的騷擾,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新文化在本質上是異教性質的,它仰慕希臘、羅馬,和蔑視中世紀。建築和文學風格效仿著古代的典型。但君士坦丁堡,這個古代最後的殘餘,被土耳其人攻陷後,逃往義大利的希臘難民曾受到人文學者的歡迎。達加馬和哥倫布擴大了世界,而哥白尼擴大了天界。君士坦丁的賜予被斥為無稽之談,受盡了學者們的嘲笑。由於拜占庭人的協助人們逐漸地通曉了柏拉圖,不再僅憑新柏拉圖主義者及奧古斯丁的第二手資料了。人間世界不再是一個淚之谷,一個在朝聖途中走向彼岸世界的處所,而是一個提供異教快樂,名譽,美麗,和冒險機會的地方了。歷經數世紀之久的禁欲主義被人遺忘於藝術,詩歌,和快樂的喧囂中。當真,就在義大利,中世紀也還經歷了一場鬥爭才死去;薩萬納羅拉和列奧納都兩人是於同年出生的。但在大體上來說,舊的恐怖,已嚇不得人了,精神的新的自由已顯得如醉如狂。這種陶醉未能持久,但在當前它卻消除了恐懼。就在這快樂的解放時刻中,誕生了近代的世界。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0 20:54:00

  西方哲學史(下)    目錄  卷三:近代哲學  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  第一章:總起3  第二章:義大利文藝復興7  第三章:馬基雅維利17  第四章:埃拉斯摩和莫爾27  第五章: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40  第六章:科學的興盛43  第七章:弗蘭西斯*培根61  第八章:霍布斯的利維坦66  第九章:笛卡兒79  第十章:斯賓諾莎92  第十一章:萊布尼茨106  第十二章:哲學上的自由主義124  第十三章:洛克的認識論133  第十四章:洛克的政治哲學148  第十五章:洛克的影響174  第十六章:貝克萊181  第十七章:休謨196  第二篇:從羅梭到現代  第十八章;浪漫主義運動213  第十九章:羅梭225  第二十章:康德243  第二十一章:十九世紀思潮263  第二十二章:黑格爾275  第二十三章:拜倫294  第二十四章:叔本華303  第二十五章:尼采311  第二十六章:功利主義者326  第二十七章:馬克思336  第二十八章:柏格森346  第二十九章:威廉*詹姆士368  第三十章:約翰*杜威378  第三十一章:邏輯分析哲學389  人物索引398  神話、文學作品人物索引461  術語索引469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0 20:55:00

  2005,2,20    P4,整段,科學的威信是近代大多數哲學家都承認的;由於它不是統治威信,而是理智上的威信,所以是一種和教會威信大不相同的東西。否認它的人不遭到什麼懲罰;承認它的人也決不為從現實利益出發的任何道理所左右。它在本質上求理性裁斷,全憑這點致勝。並且,這是一種片斷不全的威信;不象天主教的那套教義,設下一個完備的體系,概括人間道德、人類的希望、以及宇宙的過去和未來的歷史。它只對當時似乎由科學判明的事情表示意見,這在無知的茫茫大海中只不過是個小島。另外還有一點與教會威信不同:教會威信宣稱自己的論斷絕對確實,萬年更改不了;科學的論斷卻是在蓋然性的基礎上,按嘗試的方式提出來的,認為雖是難免要修正。這使人產生一種和中世紀教義學者的心理氣質截然不同的心理氣質。    接著P4,到此為止,我談的一直是理論科學,理論科學是企圖了解世界的科學。實用科學是企圖變革世界的科學,自始以來就是重要的,而且重要性還一直不斷地增長,最後幾乎把理論科學從一般人的心念里驅逐了出去。。。。科學的成功一向主要由於實際功用,所以自來便有人打算把科學的這一面和理論的一面割裂開,從而使科學愈來愈成為技術,愈來愈不成其為關於世界本性的學說。這種觀點滲入到哲學家當中,還是新近的事。    P5,整段,不過近代哲學大部分卻保留下來個人主義的和主觀的傾向。這在笛卡兒身上是很顯著的,他根據自身存在的確實性建立全部知識,又承認「清晰」和「判然」(兩樣全是主觀的)是真理的判斷標準。這種傾向九斯賓諾莎講不算突出,但是通過萊布尼茨的「無窗單子」,再度露面。洛克的氣質是徹底的客觀氣質,他也不由自主陷入這樣一個主觀論調:認識就在乎觀念的相符和不符--這是他很厭惡的一種見解,所以他甘冒嚴重的自相矛盾躲開它。貝克萊在廢棄物質以後,只是仗著使用「神」概念才脫出完全主觀主義,這作法後來大多數哲學家一向認為是於理不合的。到休謨,經驗主義哲學登峰造極,成了一種誰也無法反駁、誰也無法相信的懷疑主義。康德和費希特論學說是主觀的,就論氣質也是主觀的;黑格爾借斯賓諾莎的影響拯救了自己。羅梭和浪漫主義運動把主觀主義從認識論擴張到了倫理學和政治學裡面,最後必然的結局就是巴古寧式的徹底無政府主義。主觀主義的這個極端是一種病狂。    接著P6,整段,在這同時,科學作為技術來說,又使一般專務實際的人漸漸滋長起來一種見解,和理論哲學家當中得到的任何見解都完全不同。技術給了人一種能力感:感覺人類遠不象在從前的時代那麼憑環境擺布了。但是技術給予的能力是社會性能力,不是個人的能力;一個平常人乘船遇險漂落在荒島上,假若是在十七世紀,他會比現在能夠多有所作為。科學技術需要在單一的指導下組織起來的大量個人進行協作。所以它的趨向是反無政府主義、甚至是反個人主義的,因為它要求有一個組織堅強的社會結構。科學技術不象宗教,它在道德上是中立的:它保證人類能夠做出奇蹟,但是並不告訴人該做出什麼奇蹟。在這點上,它就不夠圓滿。實際上科學技術用於什麼目的,主要在於偶然的機會。在科學技術必然要造成的各個龐大組織中,居領導地位的那些人在某種限度內能夠隨心所欲左右科學技術的方向。權力欲於是得到空前未有的發泄出路。在科學技術的激發下產生的各種哲學向來是權能哲學,往往把人類以外的一切事物看成是有待加工的原材料。目的不再考慮,只崇尚方法的巧妙。這又是一種病狂。在今天講,這是最危險的一種,對付這種病狂,理智健全的哲學應當作一服解毒劑。    接著P7,古代世界以羅馬帝國結束了混亂狀態,但是羅馬帝國乃是一個冷酷的事實,並不是人的理想。。。美滿而持久的社會秩序這個問題,只有把羅馬帝國的鞏固和聖奧古斯丁的「神國」的理想精神結合起來,才能得到解決。為作到這點,便需要有一種新的哲學。    P7,(文藝復興),他們當中不少的人仍舊象中世紀哲學家一樣崇敬權威,不過他們用古代人的威信代替教會的威信。    P40,粗略講來,宗教改革是德意志的運動,反宗教改革是西班牙的運動;歷次宗教戰爭同時就是西班牙和它的敵國之間的戰爭,這在年代上是與西班牙國勢達到頂峰的時期相一致的。    P41,按哲學講,宗教改革開始以後的一個世紀是個不毛的世紀。路德和加爾文又返回聖奧古斯丁,不過只保存他的教義中講靈魂與神的關係那一部分,不保留關於教會的部分。    P44,論十七世紀,那就不同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阿奎那和奧卡姆,對牛頓根本摸不著頭腦。    P46,「當代的經驗主義者假使生在十六世紀,會頭一個嘲笑這新宇宙哲學不值一談」。。。。顯出科學家本色的,並不在他所信的事,而在乎他抱什麼態度信它、為什麼理由信它。    P46,創立近代科學的那些人有兩種不一定並存的長處:作觀察時萬分耐心,設假說時有大無畏精神。    P57,亞里士多德的四十七個或五十五個不動的推動者是神靈,是天空中一切運動的最終根源。    P57,看來決不會,這個龐大的宇宙機構是全為這針尖上的某些小生物的利益有意安排的。何況,「目的」從亞里士多德以來一直構成科學概念的一個內在部分,現在由科學方法中被驅逐出去。任何人都可以仍相信上天為宣示神的榮耀而存在,但是什麼人也不能讓這信念干預天文計算,宇宙也許具有目的,但是「目的」不能在科學解釋中再佔有地位了。    P64,培根用「幻象」來指出人陷於謬誤的種種壞心理習慣。四種幻象:種族幻象,洞窟幻象,市場幻象,劇場幻象。    P65,出人意料的是,哈維是培根的私人醫生,而他對哈維的工作好象也茫然不知。固然哈維在培根死後才公布他的血液循環發現,但是人們總以為培根會知道他的研究活動的。哈維不很高看培根,說「他象個大法官似的寫哲學。」    P65,培根的歸納法由於對假說不夠重視,以致帶有缺點。    P66,從笛卡兒到康德,歐洲大陸哲學關於人類認識的本性,有許多概念得自數學;但是大陸哲學把數學看成是不涉及經驗而認識到的。因此大陸哲學也象柏拉圖派哲學一樣,貶低知覺的地位,過分強調思維的作用。在相反方面,英國經驗主義很少受數學影響,對科學方法又往往有不正確的理解。    

作者:葉開197888回復日期:2005-2-21 8:34:00

  金三偶,終於開始讀羅素了,這本我有電子版,有盜版,你要不要

作者:夜飛雪-回復日期:2005-2-21 13:08:00

  當初買西方哲學史時,俺也是挑商務,挑羅素  結果就看了上冊的三分之一  不過,這套書被我一直忠實的帶著,現在帶回老家的閣樓上了

作者:煙捲回復日期:2005-2-21 14:57:00

  看了金三的讀書札記,有兩點體會:    第一,感覺金三的閱讀眉批水平也就在我初二讀毛選那水平上:)    第二,感情這就是傳說中的「灌水」?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1 20:22:00

  2005,2,21    P78,撇開霍布斯的形而上學或倫理學不去批評,有兩點是他的弱點。第一是他總把國民利益作整體看,不言而喻地假定所有公民的大利害是一致的。//在另外一點上霍布斯倡導的主義也過分狹隘,這點涉及不同國家間的關係問題。    P79,只要民族國家還存在,而且彼此打仗,惟有效率低下能保全人類。缺乏防止戰爭的任何手段卻改進各個國家的戰鬥素質,是一條通往全球毀滅的道路。    P80,從柏拉圖到笛卡兒之間,所有的哲學家都是教師,沾著這行職業素有的職業優越感。笛卡兒不以教師的身分寫哲學,而以發現者和探究者的姿態執筆,渴望把自己的所得傳達給人。他的文章筆調平易不迂腐,不是供學生們念的,而是給一般生活中明白事理的人看的。    P81,整段,笛卡兒在荷蘭住了二十年(1629-49),除了有少數幾次短時間到法國和一次到英國訪問不算,那都是為了事務去的。十七世紀時荷蘭是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國度,它的重要性不可勝述。霍布斯只好拿他的書在荷蘭刊印;洛克在1688年前英國最險惡的五年反動時期到荷蘭避難;斯賓諾莎假若在任何旁的國家,恐怕早不許他從事著述了。    P91,不把外界對象而把思維看成是原始的經驗確實項,這一著決斷非常重要,對後來的一切哲學有深刻影響。    接著P91,笛卡兒的哲學在另外兩點上也重要。第一,它完成了、或者說極近乎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而主要因為宗教上的理由經基督教哲學發展起來的精神、物質二元論。松果腺里的那種奇妙事務被笛卡兒的信徒們拋棄了,且不去管它;笛卡兒體系提出來精神界和物質界兩個平行而彼此獨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另一個。    P96,(斯賓諾莎)因此我們覺得是罪的事,當作整體的部分去看它,其中的惡並不存在。    P96,主張一切事情全可能證明,這是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精髓命脈,不僅在形而上學如此,在倫理學裡也一樣;所以證明是萬不可不提。    P97,按斯賓諾莎的意見,「自我保全」是各種熾情的根本動機;但是我們自身當中的實在、肯定性的東西,乃是把我們與整體統合起來的東西,並不是保全外表分離狀態的東西,我們一體會到這一點,自我保全就改變性質。    接著P97,《倫理學》最末兩卷分別題為《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我們所遭的事在多大程度上由外界原因決定,我們相應地受到多大程度地奴役;我們有幾分自決,便有幾分自由。斯賓諾莎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相信一切不正當行為起因於知識上的錯誤。。。。。。「精神的最高的善是關於神的知識,精神的最高德性是認識神。」。。。「凡追悔某個行為者,雙重地悲慘或軟弱。」。。。「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無論那觀念是現在事物、過去事物、或未來事物的觀念,精神有同等感動。」    P98,「自由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關於生的沉思」    P99,「因為一切事情凡其致效因是人的,必然是善的,所以除非通過外界原因,否則惡不能降臨於人。」//「某個情感是熾情,我們對它一形成清晰、判然的觀念,就不再是熾情。」    P101,「愛神者不會努力讓神回愛他。」歌德對斯賓諾莎甚至還談不上開始了解就崇仰斯賓諾莎。    P112,萊布尼茨的神存在論證計有四個,即:1,本體論論證;2,宇宙論論證;3,永恆真理說論證;4,前定和諧說論證,它可以推廣成意匠說論證,也就是康德所謂的物理-神學證明。    P116,萊布尼茨的哲學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即可能的世界有許多之說。一個世界如果與邏輯規律不矛盾,就叫「可能的」世界。    P117,整段,這套道理明顯中了普魯士王后的心意。她的農奴繼續忍受著惡,而她繼續享受著善,有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保證這件事公道合理,真令人快慰。    P124,依我個人說,他的單子論裡面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是他講的兩類空間:一類是各個單子的知覺的主觀空間,另一類是由種種單子的立足點集合而成的客觀空間。我相信這一點在確定知覺與物理學的關係方面還是有用的。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2 20:24:00

  2005,2,22    P125,初期的自由主義是英國和荷蘭的產物,帶有一些明確的特徵。它維護宗教寬容;它本身屬於新教,但不是狂熱的新教派而是廣教派的新教;它認為宗教戰爭是蠢事。它崇尚貿易和實業,所以比較支持方興未艾的中產階級而不支持君主和貴族;它萬分尊重財產權,特別若財產是所有者個人憑勞力積蓄下來的,尤其如此。世襲主義雖然沒有屏棄,可是在範圍上比以前多加了限制;特別,否定王權神授說而贊成這樣的意見:一切社會至少在起初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政體。無疑問,初期自由主義的趨向是一種用財產權調劑了的民主主義。    P126,柏拉圖的《國家篇》不圖說明什麼是良好的個人,而求清楚描述一個良好的社會。從亞歷山大以降,隨著希臘喪失政治自由,個人主義發展起來了,犬儒派和斯圖亞派是其代表。照斯圖亞派哲學講,一個人在不管什麼樣的社會狀況下都可以過善的生活。這也是基督教的見解,特別在它得到國家的控制權以前。    P128,初期自由主義在有關知識的問題上是個人主義的,在經濟上也是個人主義的,但是在情感或倫理方面卻不帶自我主張的氣味。這一種自由主義支配了十八世紀的英國,支配了美國憲法的創建者和法國百科全書派。    P128,有一個新的運動逐漸發展成了自由主義的對立面,它由羅梭開端,又從浪漫主義運動和國家主義獲得力量。在這個運動中,個人主義從知識的領域擴張到了熾情的領域,個人主義里的無政府主義的各個方面明顯化了。    P129,這是下述普遍原理的一個實例:政治、經濟先進的國家裡發展起來的哲學,在它的出生地無非是流行意見的一個澄清和系統化,到別的地方可能成為革命流血的源泉,最後會成為現實革命的源泉。    P130,內戰時期國王與國會的爭鬥,使英國人從此永遠愛好折衷和穩健,害怕把任何理論推到它的邏輯結論,這種根性支配英國一直到現代。    P134,洛克使哲學家裡面最幸運的人。他本國的政權落入了和他抱有同樣政見的人的掌握,恰好這時候他完成了自己的理論哲學著作。    P134,當時哲人們及穩健派改革家信奉洛克,過激派革命者信奉羅梭。    P143,整段,這個難題到如今一直是經驗主義的麻煩。休謨把感覺具有外部原因這個假定拋棄,從而除掉了它;但是每當他一忘記自己的原則,連他也保留這個假定,這原是極常有的事。他的那條基本準則:「沒有任何觀念不具有前行印象」是從洛克接手過了的,可是這條準則只在我們認為印象具有外部原因的限度內才似乎有道理,因為「印象」一詞本身就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外部原因。而如果休謨達到了某個程度的首尾一貫,這時候他就悖理的荒唐。    P145,整段,因為按洛克的意見,自我利益和全體利益一致只是就長遠而言,所有要緊的是人應該儘可能以自己的長遠利益為指南。也就是說,人當有遠慮。遠慮是仍待倡導的唯一美德,因為一切失德都是失於遠慮。強調遠慮,是自由主義的特色。它和資本主義的興盛有連帶關係,因為有遠慮的人發財致富,而沒有遠慮的人貧困下去,或貧困如故。這又和新教中的某些種虔誠有關係:為進天堂而講善德和為投資而儲蓄,在心理上是極其類似的。    P152,英國教會自誇是折衷派;欽定英譯本聖經的序文開頭是:「我英倫教會自從最初編撰通用祈禱書以來,一向在兩極端之間保守中庸,是為其英明所在。」    P162,事實上,除這個想像的契約外,他們再想不出什麼可替代神權說的東西。。。。因此,政治是由契約設立的這個學說,幾乎在所有反對王權神授說的人當中都得人心。在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中這個理論略露眉目,但是在格老休斯的著作里見得到最早對它的鄭重發揮。    P165,洛克,人類結合成國家,把自己置於政治之下,其偉大的主要目的是保全他們的財產。    P167,這種舊制度在法國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結束,在北義大利和西德意志。由於法國革命軍的侵略宣告終了。在普魯士廢止農奴制度,是被拿破崙戰敗的結果;在俄國,是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結果。    P170,整段,向來倡導勞動價值說,通常是出於某個被看成掠奪性的階級的敵意。經院學者只要主張它,便是由於反對高利貸者,那種人大多是猶太人。李嘉圖主張它以反對地主,馬克思反對的是資本家。然而洛克好象是對任何階級不抱敵意,在一種真空中主張這理論。他唯一的敵意是對君主的,但是這跟他對於價值問題的意見沒關係。    P170,在一定程度上,文明是社會不公推進的。這件事實是保守主義中極其體面之處的根據。    P174,整段,洛克的政治哲學在工業革命以前大體上是一直適當合用。從那個時代以來,它越來越無法處理各種重大問題。龐大的公司所體現的資產權力漲大得超乎洛克的任何想像以外。國家的各種必要職權--例如在教育方面的職權--大大增強。國家主義造成了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聯盟,有時兩者融為一體,使戰爭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單一的個體公民已經不再有洛克的思想中他所具有的那種權力和獨立。我們的時代是個組織化時代,時代的衝突是組織和組織間的衝突,不是各個人之間的衝突。如洛克所說,自然狀態還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先必須有一個新的國際性「社會契約」,我們才能領受從政治可以指望到的福惠。國際政府一旦創立起來,洛克的政治哲學有不少又適用了,雖然其中關於私有財產的那一部分不會這樣。    P174,整段,從洛克時代以來到現代,在歐洲一向有兩大類哲學,一類的學說與方法都是從洛克得來的,另一類先來自笛卡兒,後來自康德。康德自以為他把來自笛卡兒的哲學和來自洛克的哲學綜合起來了;但是,至少從歷史觀點看,這是不能承認的,因為康德的繼承者們屬於笛卡兒派傳統,並不屬於洛克派傳統。繼承洛克的,首先是貝克萊和休謨;其次是法國的哲人中不屬於羅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邊汀和哲學上的急進主義者;第四是馬克思及其門徒,他們又取得大陸哲學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補。可是,馬克思的體系是雜采各家的折衷體系,關於這體系的任何簡單說法,幾乎必錯無疑。    接著P175,在洛克當時,他的主要哲學對手是笛卡兒主義者和萊布尼茨。//把英國影響傳到法國去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    P176,甚至法國人,在拿破崙敗亡後,對反雅各賓主義的任何武器也盡歡迎。這種種因素都於康德有利。    P176,整段,康德有如達爾文,引起了當初他會深惡痛絕的運動。康德是個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但自稱發展他的哲學的那些人滿不是這種人。或者說,假使他們還自名為自由主義者,他們就是另一號的自由主義者。在盧梭和康德以後,歷來又兩派自由主義,這兩派不妨區分為「冷頭腦派」和「柔心腸派」。「冷頭腦派」經由邊汀、李嘉圖和馬克思,按邏輯的階段發展到斯大林;「柔心腸派」按另外一些邏輯階段,經過費希特、拜倫、卡萊爾和尼采,發展到希特勒。自然,這個說法過於簡括,不夠十分正確,但是也可算一種幫助記憶的指掌圖。思想演進的階段向來帶有一種簡直可以說是黑格爾辯證法的性質:各種學說通過一些似乎很自然的步驟,發展成了其對立面。但是這種發展從來不是完全由於思想的內在活動;它一向為外界狀況即外界狀況在人情感中的反映所左右。可以用一個最顯著的事實說明實情如此。自由主義思想在美國沒經過這個發展的任何一段,到今天還保持洛克所講的那個樣子。    P180,從現代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3 21:14:00

  2005,2,23    P180,從現代觀點看,洛克及其信奉者的最大政治缺點是財產崇拜。但是據這理由批評他們的人,卻常常是為了比資本家更有害的階級,例如君主、貴族和軍閥的利益而作這種批評的。    P188,整段,現在來談貝克萊的經驗論據。首先,把經驗論據和邏輯論據撮合一起,就是弱點的表示,因為後者如果站得住,前者便成了多餘的。我假如主張正方形不會是圓的,我並不要引據任何城市裡的方場沒有一個是圓的這件事實。不過,由於我們已經否定了邏輯論據,就必須按經驗論據的是非曲直考察一下經驗論據。    P195,整段,按上述定義可知一個「心」和一塊物質都是事件集團。沒有理由說一切事件都會屬於這類或那類事件集團,而且也沒有理由說某些事件不會同屬這兩個集團;因此,某些事件可以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的,而另一些事件可以既是心的,又是物質的。關於這一點,只有詳細的經驗上的考察能夠下決斷。    P196,整段,休謨(1711-76)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由於把這種哲學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難以相信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著一條死胡同;沿著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自從他著書以來,反駁他一向是形而上學家中間的一種時興消遣。在我來說,我覺得他們的反駁沒有一點是足以讓人信服的;然而,我還是不得不希望能夠發現比休謨的體系懷疑主義氣味差的什麼體系才好。    P205,我說的是,哪怕拿明天太陽要出來這類的我們最堅定的預料來講,也沒有分毫理由設想它會被證實比不會被證實的可能性大。附加上這個條件,我回過來再說「因果」的意義。    P208,休謨不滿足於把因果關連的證據還原成對事件的屢次連結的經驗;他進而主張這種經驗並不能成為預料將來會有類似連結的理由。。。。「未來和過去類似這個假定,不以任何種的論據為基礎,完全是由習慣來的。」結論是一個徹底懷疑主義的結論:。。。。    P211,整段,在這樣的自我否定理性精神的後面跟隨著非理性信念大爆發,是必不可免的事。休謨和盧梭之間的爭吵成了象徵;盧梭癲狂,但是有影響;休謨神志正常,卻沒有追隨者,後來的英國經驗主義者未加反駁就否定了他的懷疑論;盧梭和他的信徒們同意休謨所說的任何信念都不是以理性為基礎的,然而卻認為情勝於理,讓感情引導他們產生一些和休謨在實踐上保持的信念迥然不同的信念。德國哲學家們,從康德到黑格爾,都沒消化了休謨的議論。我特意這樣講,儘管不少哲學家和康德有同見,相信《純粹理性批判》對休謨的議論作了解答。其實,這些哲學家們--至少康德和黑格爾--代表著一種休謨前型的理性主義,用休謨的議論是能夠把他們駁倒的。憑休謨的議論駁不倒的哲學家是那種不以合理性自居的哲學家,類似盧梭、叔本華和尼采。整個十九世紀內以及二十世紀到此為止的非理性的發展,是休謨破壞經驗主義的當然後果。    P212,休謨的懷疑論完全以他否定歸納原理為根據。    P213,善感的人看見一個困窘的小農家庭會動心落淚,可是對精心策劃的改善小農階級生活狀況的方案倒很冷淡。    P215,牛頓的宇宙井然有序,各行星沿著合乎定則的軌道一成不變地繞日迴轉。//到盧梭時代,許多人對安全已經厭倦,已經開始想到刺激了。    P216,浪漫主義者不追求和平與安靜,但求有朝氣而熱情的個人生活。他們對工業主義毫無好感,因為它是醜惡的,因為苦心斂財這件事他們覺得與不朽人物是不相稱的,因為近代經濟組織的發展妨害了個人自由,在革命後的時代,他們通過民族主義逐漸進到政治里:他們感覺每個民族有一個團體魂,只要國家的疆界和民族的界限不一樣,團體魂就不可能自由。    P221,因此,為浪漫主義所鼓舞的、特別是為拜倫式變種的浪漫主義所鼓舞的那類人,都是猛烈而反社會的,不是無政府的叛逆者,便是好征服的暴君。    接著P221,整段,浪漫主義觀點所以打動人心的理由,隱伏在人性和人類環境的極深處、出於自利,人類變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獨;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來補充自利的力量。但是為將來的利益而割棄現在的滿足,這個習慣讓人煩膩,所以熾情一激發起來,社會行為上的種種謹慎約束便難以忍受了。在這種時刻,推開那些約束的人由於內心的衝突息止而獲得新的元氣和權能感;雖然他們到末了也許會遭遇大不幸,當時卻享受到一種登仙般的飛揚感,這種感受偉大的神秘主義者是知道的,然而僅僅有平凡德性的人卻永遠不能體驗。於是他們天性中的孤獨部分再度自現,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這自現必定披上神話外衣。神秘主義者與神合為一體,在冥想造物主時感覺自己免除了對同(X字人壽)的義務。無政府的叛逆者做得更妙:他們感覺自己並不是與神合一,而就是神。所謂真理和義務,代表我們對事情和對同類的服從,對於成了神的人來講不復存在;對於旁人,真理就是他所斷定的,義務就是他所命令的。假使我們當真都能孤獨地生活而且不勞動,大家全可以享受這種自主狀態地銷魂之樂;既然我們不能如此,這種樂處只有瘋子和獨裁者有份了。    P222,在德國唯心主義的影響下,哲學成了一種唯我論的東西,把自我發展宣布為倫理學的根本原理。    P224,整段,浪漫主義運動從本質上講目的在於把人的人格從社會習俗和社會道德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種束縛一部分純粹是給相宜的活動加的無益障礙,因為每個古代社會都曾經發展一些行為規矩,除了說它是老傳統而外,沒有一點可恭維的地方。但是,自我中心的熱情一旦放任,就不易再叫它服從社會的需要。基督教多少算是做到了對「自我」的馴制,但是經濟上、政治上和思想認識上的種種原因刺激了對教會的反抗,而浪漫主義運動把這種反抗帶入了道德領域裡。由於這運動鼓勵一個新的狂縱不法的自我,以致不可能有社會協作,於是讓它的門徒面臨無政府狀態或獨裁政治的抉擇。自我主義在起初讓人們指望從別人得到一種父母般的溫情;但是,他們一發現別人有別人的自我,感到憤慨,求溫情的慾望落了空,便轉成為憎恨和兇惡。人不是孤獨不群的動物,只要社會生活一天還存在,自我實現就不能算倫理的最高原則。    P232,二人絕交以後,休謨說:「他在整個一生中只是有所感覺,在這方面他的敏感性達到我從未見過任何先例的高度;然而這種敏感性給予他的,還是一種痛苦甚於快樂的尖銳的感覺。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在這情況下被趕出去和猛烈的狂風暴雨進行搏鬥。」    P232,自柏拉圖以來的每一個哲學家,倘若他信仰神,都提出支持其信仰的理智論據。。。。敦促我們信奉神的現代新教徒,大部分都輕視老的「證明」,把自己的信仰基礎放在人性的某一面--敬畏情緒或神秘情緒、是非心、渴念之情等等上面。    P238,整段,社會契約能夠用以下的話來敘述:「我們每人把自己的人身及全部力量共同置於總意志的最高指導之下,而我們以法人的資格把每個成員理解為整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結社行為產生一個道德的、集合的團體,該團體在被動的場合稱「國家」,在主動場合稱「主權者」,在和其它與己類似的團體的關係上稱「列強之一」。    P239,(在藍色深海的歡樂的波濤上,/我們的思想也無邊無際,我們的心懷/也自由得如大海一樣。)這人在土牢里會

作者:安公公回復日期:2005-2-23 21:15:00

  公公我最喜歡「有理有節「的三了~~~~~~~~~~~~~~~~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3 21:16:00

  P239,(在藍色深海的歡樂的波濤上,/我們的思想也無邊無際,我們的心懷/也自由得如大海一樣。)這人在土牢里會更「自由」嗎?事情怪就怪在拜倫筆下的高貴海盜是盧梭的直接結果,然而在上面的這段文字里盧梭卻忘掉了他的浪漫主義,講起話來象個強詞奪理的警察。深受盧梭影響的黑格爾,採納了他對「自由」一詞的誤用,把自由定義成服從警察的權利,或什麼與此沒大差別的東西。    P243,整段,《社會契約論》成了法國大革命中大多數領袖的聖經,但是當然也和《聖經》的命運一樣,它的許多信徒並不仔細讀它,更談不上理解它。這本書在民主政治理論家中間重新造成講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的習氣,而且通過總意志說,使領袖和他的民眾能夠有一種神秘的等同,這是用不著靠投票箱那樣世俗的器具去證實的。它的哲學有許多東西是黑格爾為普魯士獨裁製度辯護時盡可以利用的。它在實際上的最初收穫是羅伯斯庇爾的執政;俄國和德國(尤其後者)的獨裁統治的一部分也是盧梭學說的結果。至於未來還要把什麼進一步的勝利獻給他的在天之靈,我就不敢預言了。      P244,休謨在追求理論一貫性上毫無所懼,但是他感不到讓他的實踐符合他的理論的衝突。休謨否定了自我,並且對歸納和因果關係表示懷疑。他認可貝克萊廢除物質,但是不認可貝克萊以神的表象為名所提出的代替品。固然,他和洛克一樣,不承認任何不具有前行印象的單純觀念,而且無疑地把「印象」想像成因為心外的什麼東西,結果直接使心有一種心的狀態。。。。所以,他本來應當認為自己被關閉在一個唯我主義的世界裡,除他自己的心靈狀態及各心靈狀態的關係以外,一概不知。    P246,整段,對認識的批判,作為達成哲學結論的手段,是康德所強調的、他的繼承者所接受的。強調和物質相對立的精神,於是最後得出唯獨精神存在的主張。猛烈排斥功利主義的倫理,贊成那些據認為由抽象的哲學議論所證明的體系。存在著一種從以前的法國和英國的哲學家們身上見不到的學究氣味;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是大學教授,對著學術界的聽眾說教,他們都不是對業餘愛好者講演的有閑先生。雖然他們起的作用一部分是革命的,他們自己卻不是故意要帶顛覆性;費希特和黑格爾非常明確地盡心維護國家。所有這些人的生活是典範的學院生活;他們關於道德問題的見解是嚴格正統的見解。他們在神學上作了革新,然而是為了宗教而革新。    P247,康德(1724-1804)整個一生住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雖然經歷了七年戰爭(有一段時期俄國人佔領東普魯士)、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生涯的初期,他的外在生活卻是學院式的、完全平穩無事的。他受的教育是沃爾夫派傳述的萊布尼茨哲學,但是有兩個影響力量,即盧梭和休謨,使他放棄了這種哲學。休謨通過對因果性概念的批判,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過來--至少他這樣講;但是喚醒只不過是暫時的,他不久就發明了一種讓他能夠再入睡的催眠劑。在康德說,休謨是個必須予以駁斥的敵手,然而盧梭對他的影響卻比較深。康德是一個生活習慣十分有規律的人,大家慣常根據他作保健散步經過各人門前的時間來對錶,但是有一回他的時間表打亂了幾天;那是他在讀《愛彌兒》的時候。他說讀盧梭的書他得讀幾遍,因為在初讀時文筆的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內容。。。。。。「再沒有任何事情會比人的行為要服從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    P248,《英國百科全書》上說:「因為他從來沒有結婚,他把熱心向學的青年時代的習氣保持到了老年。」    P251,《純粹理性批判》的一大部分內容是從事說明由於把空間和時間或各範疇應用於未經驗到的事物而產生的種種謬見。康德主張,這一來,我們就發現自己困於「二律背反」--也就是說,困於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每個都是顯然能夠證明的。//這一部分對黑格爾有了極大影響,所以黑格爾的辯證法完全是通過二律背反進行的。    P254,定言令式只有一個,實際上即:只按照那樣一個準則去行動,憑藉這個準則,你同時能夠要它成為普遍規律。或者說:「如此去行動:儼然你的行為準則會通過你的意志成為普遍自然律似的。」    P255,康德在老年時代的精力和清新的頭腦表現在他的《永久和平論》上。在這本著作中,他倡導各自由國家根據禁止戰爭的盟約結成的一種聯邦。他講,理性是完全譴責戰爭的,而只有國際政府才能夠防止戰爭。    P259,(羅素的認為)我們並不以為按我們的知覺表象具有顏色的意義來講物質是有顏色的,但是我們倒真認為不同的顏色相當於不同的波長。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4 21:23:00

  2005,2,24    P263,整段,十九世紀的精神生活比以前任何時代的精神生活都要複雜。這是由於幾種原因。第一,有關的地區比已往大了;美國和俄國作出重要貢獻,歐洲比以前多注意到了古代和近代的印度哲學。第二,從十七世紀以來一向是新事物主要源泉的科學,取得新的勝利,特別是在地質學、生物學和有機化學方面。第三,機器生產深深改變了社會結構,使人類對自己在關於自然環境方面的能力,有了一種新概念。第四,針對思想、政治和經濟中的傳統體系,在哲學上和政治上出現了深沉的反抗,引起了對向來看成是顛撲不破的許多信念和制度的攻擊。這種反抗有兩個迥然不同的形式,一個是浪漫主義的,一個是理性主義的。(我是按廣義使用這兩個詞的)。浪漫主義的反抗從拜倫、叔本華和尼采演變到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理性主義的反抗始於大革命時代的法國哲學家,稍有緩和後,傳給英國的哲學上的急進派,然後在馬克思身上取得更深入的形式,產生蘇俄這個結果。    P268,洛克最先提出人類認識的限度,「方法不久就成為所有哲學家的方法,正是由於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上,他們終於能夠在這些學問里走了和自然科學幾乎同樣可靠的道路。」    P268,孔多塞非常讚賞美國獨立戰爭。「簡單的常識教導了英國殖民地的居民,在大西洋彼岸出生的英國人和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出生的英國人持有完全相同的權利。」    P279,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和理性主義形式的反抗雖然都出於法國大革命和大革命之前不久的哲學家們,但是兩者大不相同。浪漫主義形式在拜倫作品裡可以看到,那是裹在非哲學外衣下的,但是在叔本華和尼採的作品中,它學會了哲學用語。    P273,不過,自由主義也有另外一面,由於有進化說而大大鞏固了,那就是進步的信念。    P273,生物學的威望促使思想受到科學影響的人們不把機械論的範疇而把生物學的範疇應用到世界上。    P273,雖然生物學對機械論的世界觀向來是不利的,近代經濟技術卻起了相反的作用。一直到十八世紀將近末尾時為止,和科學學說相對而言的科學技術對人的見解沒有重大影響。隨著工業主義的興起,技術才開始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P274,整段,因而,在掌管事務的人們中間,或與掌管事務的人有接觸的人們中間,滋生一種權能的新信念:首先時在人與自然的鬥爭中人的權能,其次是統治者們對那些人的權能,他們儘力通過科學的宣傳術,特別是通過教育,支配那些人的信念和志向。結果是,固定性減小了;似乎沒一樣改變辦不到。大自然是原材料;人類當中未有力地參與統治的那部分人也是原材料。有某些老的概念表示相信人力有限度;其中兩個主要的就是「神」和「真理」。(我的意思並非說這兩樣在邏輯上有關連)。這種概念有消逝的傾向;即使沒有遭到明白否定,也失掉了重要意義,只是表面上還保留下來。這套觀點整個是新東西,無法斷言人類將要怎樣去適應它。它已經產生了莫大的變革,將來當然還要產生其它大變革。建立一種哲學,能應付那些陶醉於權能幾乎無限度這個前景的人,同時也能應付無權者的心灰意懶,是當代最迫切的任務。    接著P275,整段,雖然有許多人仍舊真心信仰人類平等和理論上的民主,但是現代人的想像力受到了十九世紀時根本不民主的工業體制所促成的社會組織型式的深刻影響。一方面有實業巨頭,另一方面有廣大的工人,民主制度的這種內在分裂,民主國家裡的一般老百姓尚未認識到,但是這一向是從黑格爾以來大部分哲學家的首要問題,而他們在多數人的利害與少數人的利害之間所發現的尖銳對立,已經通過法西斯主義有了實際表現。在哲學家當中,尼采恬不知恥地站在少數人一邊,馬克思則衷心誠意地站在多數人一邊。或許邊心是唯一打算調和利害矛盾的重要人物;因此他招來雙方的忌恨。    接著P275,整段,闡述任何一種關於人類關係的圓滿的現代倫理時,最重要的時承認人對於人類範圍外的環境的權能必有的限度,承認人對人彼此間的權能宜有的限度。        P276,整段,由於他早年對神秘主義的興趣,他保留下來一個信念:分立性時不實在的;依他的見解,世界並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堅固的單元--不管是原子或靈魂--的集成體。有限事物外觀上的自立性,在他看來是幻覺;他主張,除全體而外任何東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實在的。但是他不把全體想像成單純的實體,而想像成一個我們應該稱之為有機體的那類的符合體系,在這點上他與巴門尼德和斯賓諾莎是不同的。看來好象構成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東西,並不單純是一種幻覺;它們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實在性,因為真正看起來便知道各是全體的一個方面,而它的實在性也就在於這個方面。隨著這種看法,當然就不相信時間與空間本身的實在性,因為時間和空間如果認為是完全實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裡產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書中提出來的理智精製品一定是後來才有的。    接著P276,黑格爾斷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但是他講這話時,他的「現實的」一詞並不指經驗主義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認,甚至還強調,凡經驗主義者所以為的事實,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實作為全體的樣相來看,從而改變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儘管如此,把現實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舊要造成一些與「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當的」這個信念分不開的自滿情緒。    P282,奇怪的是,一種被說成宇宙性的歷程竟然全部發生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並且,假若「實在」是無時間性的,也沒有任何理由說這歷程後來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體現較高的範疇--除非人當真要採取這樣一種褻瀆不敬的假定:宇宙漸漸在學習黑格爾的哲學。    P283,這是「一個恰好為我所知的結果,因為我已經詳細考察了全領域。」    P286,黑格爾在對歷史作哲學思考時,心裡懷想著奧都利克、查理曼、巴巴羅撒、路德和弗里德里希大王之類的人物。解釋黑格爾,得從這些人得勛功著眼,得從當時德意志剛剛受了拿破崙欺辱這件事著眼。    P289,他說,戰爭是那樣一種狀態,即我們認真理解現世財產物品的空虛無益。    P290,在國家內部,他的一般哲學也應當使他對個人感到更高的敬意,因為他的《邏輯學》所論述的全體並不象巴門尼德的「太一」,甚至不象斯賓諾莎的神,因為他的全體是這樣的全體:其中的個人並不消失,而是通過他與更大的有機體的和諧關係獲得更充分的實在性。個人被忽視的國家不是黑格爾的「絕對」的雛型。    P291,因此,真陳述只可能有一個:除全體真理而外別無真理。    P293,(羅素對黑格爾的批判結論),事實是,為正確合理地使用「約翰」二字,我用不著知道有關約翰的一切事情,只須知道足以讓我認識他的事情就行了。    P294,實際上,假使黑格爾的意見正確,任何詞都無法開始具有意義,因為根據他的理論,一個詞的意義即它所指的事情的一切性質,而為敘述這一切性質,我們便需要已經知道一切其它的詞的意義。    P294,黑格爾以為,如果對於一件事物有了充分知識,足以把它跟其他一切事物區分開,那麼它的一切性質都能夠借邏輯推知。這是一個錯誤,由這個錯誤產生了他的整個巍峨堂皇的大體系。這說明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4 21:24:00

  P294,黑格爾以為,如果對於一件事物有了充分知識,足以把它跟其他一切事物區分開,那麼它的一切性質都能夠借邏輯推知。這是一個錯誤,由這個錯誤產生了他的整個巍峨堂皇的大體系。這說明一條重要真理,即你的邏輯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結論越有趣。      P298,(拜倫)他的羞怯和孤獨感促使他從戀愛中尋找安慰,但是由於他不自覺地是在尋求一個母親而不是在尋求一個情婦,所以除奧古斯塔(拜倫的妹妹)外,所有人都使他失望了。    P299,整段,不過尼采對拜倫始終是非常同情的,他講:「悲劇就在於,如果我們在情感和理智中有嚴格的求真方法,我們便無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學裡的教條,但是另一方面,通過人性的發展,我們已經變得十分嬌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種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產生人會因為他所認識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險。拜倫用不朽的詩句表達出這一點:知識是悲苦: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嘆一條不祥的真理--/知識的樹不是生命的樹。」    P302,盧梭是感傷的,拜倫是熱狂的;盧梭的懦怯暴露在外表,拜倫的懦怯隱藏在內里;盧梭讚賞美德,只要是淳樸的美德,而拜倫讚賞罪惡,只要是霹靂雷火般的罪惡。這種區別雖然不過是反社會本能的反抗中兩個階段的區別,還是很重要的,它表現出運動正在發展的方向。    P305,1819年叔本華作了柏林大學的無俸講師,竟自負到把自己的講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他既然沒能將黑格爾的聽講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講課。最後他在德累斯頓安心過老獨身漢生活。//叔本華保留下來物自體,但是把它和意志看成是一回事。    P308,整段,(叔本華:)所有那些現象也廢除了;世界所賴以構成的、在客觀性所有各階段上無終了無休止的那種不斷的緊張和努力;在潛移漸變中彼此繼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意志的全部表現;而且最後,還有此表現的普遍形式--時間和空間,以及其最後的基本形式--主體與客體;一概廢除了。沒有意志:沒有表象、沒有世界。在我們前面的確只有虛無。    P310,於是隨著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識的地位就下降若干級。我認為,這是在我們這時代哲學氣質所起的最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由盧梭和康德作下了準備,不過是叔本華首先以純粹的形式宣布的。因為這個緣故,他的哲學儘管前後矛盾而且有某種淺薄處,作為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來看還是相當重要的。    P323,「假如大家讀我的著作,有一定百分數的人關於社會組織問題就會和我有同樣的願望;這些人在我的哲學會給予他們的精力和決心的激勵下,能夠保全和復興貴族社會,由他們自己作貴族或(象我一樣)作貴族的阿諛者。這樣他們就會得到比作為人民的僕從能夠有的生活更充實的生活。」    P327,整段,邊心的全部哲學以兩個原理為基礎,即「聯想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聯想原理哈特里在1749年已經強調過;在他以前,大家雖然承認觀念聯合是有的,卻把它只看成是細小錯誤的來源,例如洛克就抱這個看法。邊心追隨哈特里,把聯想原理當作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他承認觀念和語言的聯合,還承認觀念與觀念的聯合。憑這個原理,他打算給種種精神現象作出決定論的說明。該學說在本質上和以巴普洛夫的實驗為根據的比較新近的「條件反射」論是一樣的。唯一的重大區別是,巴普洛夫講的條件反射屬於生理學,而觀念聯合則是純粹心理方面的事。    P328,整段,這個學說結果被人稱作「功利主義」,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單在1725年哈契遜已經提倡過它。邊心把它歸功於普利斯特里,不過普利斯特里對此倒沒有特別資格。實際上洛克的著作中就包含有這個學說。邊心的功績不在於該學說本身,而在於他把它積極地應用到種種實際問題上。    P330,邊心從青年時代初期起就反對帝國主義,不論是英國人在美洲推行的帝國主義,或是其他民族的帝國主義;他認為保有殖民地是一件蠢事。    P334,哲學上的急進主義者是一個過渡的學派。他們的學說體系產生兩個比它本身更重要的別的學說體系,即達爾文主義和社會主義。達爾文主義是馬爾薩斯人口論對全體動植物界的應用,而馬爾薩斯人口論則是邊心派的政治學和經濟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達爾文主義講的是一種全體規模的自由競爭,在這種競爭中勝利屬於和成功的資本家極其類似的動物。    P336,整段,「他們的財產觀顯得真丑;···他們似乎認為財產不應當存在,存在財產對他們是一種禍害。毫無疑問,有惡棍在他們當中活動。···這些傻瓜們,不明白他們瘋狂企求的東西對他們將是只有他們自己的雙手才會給他們帶來的災難。」    接著P336,整段,在1831年寫的這封信,可以看成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長期鬥爭的開端。在後來的一封信里,詹姆士*穆勒把社會主義的根源歸於霍治司金的「瘋狂的胡說」,他又說:「這種見解假使要傳播開,會使文明社會顛滅;比匈奴和韃靼人排山倒海地泛濫還壞。」    接著P336,整段,社會主義只是政治上的或經濟上的主義,就此來說不在一部哲學史的範圍以內。但是到馬克思手中,社會主義獲得了一套哲學。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4 21:25:00

  P336,馬克思通常在人的心目中是這樣一個人:他自稱把社會主義做成了科學的社會主義;他比任何人都作出更多貢獻,創造了一個強大的運動,通過對人的吸引和排斥,支配了歐洲近期的歷史。討論他的經濟學,或討論他的政治學(除某些一般方面外),不在本書的範圍之內;我打算只把他當作哲學家和對旁人的哲學起了影響的人來講一講他。在這一點上,他很難歸類。從一個方面看,他跟霍治司金一樣,是哲學上的急進主義的一個結果,繼續他們的理性主義和他們對浪漫主義者的反抗。從另一個方面看,他是一個復興唯物主義的人,給唯物主義加上新的解釋,使它和人類歷史有了新的關聯。再從另外一個方面看,他是大體系締造者當中最後一人,是黑格爾的後繼者,而且也象黑格爾一樣,是相信有一個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類進化的人。這幾方面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對他的哲學都要有歪曲失真的看法。    P338,「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P339,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黑格爾哲學和英國經濟學的一個摻和體。他和黑格爾一樣,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個辯證法公式發展的,但是關於這種發展的原動力,他和黑格爾的意見完全不同。    P339,據馬克思的意見,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政治、宗教、哲學和藝術,都是那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的結果,退一步講也是分配方式的結果。    P340,就大體上講,我們可以說直到亞里士多德為止的希臘哲學表現城邦制特有的思想情況;斯圖亞哲學適合世界性的專制政治;經院哲學是教會組織的精神表現;從笛卡兒以來的哲學,或者至少說從洛克以來的哲學,有體現商業中產階級的偏見的傾向;馬克思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是近代工業國家所特有的哲學。我覺得,這一點既真實也很重要。不過,我認為馬克思有兩點錯誤的。第一,必須加以考慮的社會情況有經濟一面,同樣也有政治一面;這些情況同權力有關,而財富只是權力的一個形式。第二,問題只要一成為細節上的和專門性的,社會因果關係大多不再適用。    P342,事情的真相其實頗簡單。大家習慣上所說的「哲學」,是由兩種極不同的要素組成。一方面,由一些科學性的或邏輯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用一般人意見一致的方法處理。另一方面,又有一些為很多人熱烈感興趣、而在哪一方面都沒有確實證據的問題。後一類問題中有一些是不可能超然對待的實際問題。在起了戰爭時,我必須支持本國,否則必定和朋友們及官方都發生痛苦的糾紛。向來在許多時期,在支持公認的宗教和反對公認的宗教之間是沒有中間路線的。    P343,整段,把馬克思純粹當一個哲學家來看,他有嚴重的缺點。他過於尚實際,過分全神貫注在他那個時代的問題上。他的眼界局限於我們的這個星球,在這個星球範圍之內,又局限於人類。自從哥白尼以來已經很顯然,人類並沒有從前人類自許的那種宇宙重要地位。凡是沒徹底領會這個事實的人,誰也無資格把自己的哲學稱作科學的哲學。    P344,概括地說,馬克思的哲學裡由黑格爾得來的一切成分都是不科學的,意思是說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這些成分是正確的。    P345,現代的歐洲和美洲因而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分成了三個陣營。由自由主義者,他們在可能範圍內仍信奉洛克或邊心,但是對工業組織的需要作不同程度的適應。有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在俄國掌握著政府,而且在其他一些國家很可能越來越有勢力。這兩派意見從哲學上講相差不算太遠,兩派都是理性主義的,兩派在意圖上都是科學的和經驗主義的。    P345,整段,在政治上以納粹黨和法西斯黨為代表的第三派現代見解,從哲學上講同其他兩派的差異比那兩派彼此的差異深得多。這派是反理性的、反科學得。它的哲學祖先是盧梭、費希特和尼采。這一派強調意志,特別是強調權力意志;認為權力意志主要集中在某些民族和個人身上,那些民族和個人因此便有統治的權利。        P348,柏格森雖然對目的論比對機械論要同情,他的見解跟這兩種見解都相反,他主張進化如同藝術家的作品,是真正創造性的。一種行動衝動、一種不明確的要求是預先存在的,但是直到該要求得到滿足時為止,不可能知道那個會滿足要求的事物的性質。    P357,柏格森的哲學並不只是一種富於想像的詩意的宇宙觀,就這一點而言,柏格森哲學的兩個基礎是他的空間論與時間論。    P360,象柏格森的哲學這樣一種反理智哲學的一個惡果是,這種哲學靠理智的錯誤和混亂髮展壯大。因此,這種哲學便寧可喜歡壞思考而不喜歡好思考,斷言一切暫時困難都是不可解決的,而把一切愚蠢的錯誤都看作是顯示理智的破產和直覺的勝利。    P372,整段,據詹姆士講,求實這種道德義務包括兩個同等的訓條,即「相信真理」和「避開錯誤」。懷疑主義者只注意第二個訓條,因而不相信一個較不慎重的人會相信的許多真理,這是不對的。假如相信真理和避免錯誤同等重要,那麼面臨二者擇一時,我最好隨意相信各種可能性中的一個,因為這樣我便有對半的機會相信真理,可是如果懸置不決,絲毫機會也沒有。    P374,整段,據詹姆士說,實用主義的原理最初是皮爾斯提出的,皮爾斯主張,在我們關於某個對象的思維中要想做到清晰,只須考察一下這對象可能包含什麼想得到的實際效果。為說明這一點,詹姆士講哲學的職能就是弄清假若這個或那個世界定則是真理,對你我有什麼關係。這樣,理論就成了工具,不再是對疑難事物的解答。    P377,整段,詹姆士的學說企圖在懷疑主義的基礎上建造一個信仰的上層建築,這件事和所有此種企圖一樣,有賴於謬誤。就詹姆士來說,謬誤是由於打算忽視一切超人類的事實而生的。貝克萊派的唯心主義配合懷疑主義,促使他以信仰神來代替神,裝作好象這同樣也行得通。然而這不過是近代大部分哲學所持有得主觀主義病狂的一種罷了。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2-24 21:26:00

  P379,杜威有許多意見我幾乎完全贊同。    P379,有一次我聽杜威說,他既然好不容易從傳統的正統神學中把自己解放出來,就不去用另一套神學作繭自縛。    P380,黑格爾把人類的知識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所有部分都逐漸成長,在整體達到完全之前任何部分也不會完全。但是,雖然黑格爾哲學在杜威青年時代對他起過影響,這種哲學仍然有它的「絕對」,有它的比時間過程實在的永恆世界。這些東西在杜威的思想中不會有地位,按杜威的思想,一切實在都是有時間性的,而所謂過程雖然是進化的過程,卻不是象黑格爾講的那種永恆理念的開展。    P382,杜威把探究當作邏輯的要素,不拿真理或知識當作邏輯的要素。他給探究所下的定義如下:「探究即有控制地或有指導地把不確定的事態變換成一個在區別成分及關係上十分確定的事態,以致把原事態的各要素轉化為一個統一整體」。他補充說:「探究涉及將客觀素材加以客觀的變換」。    P383,杜威所以愛好有機的東西,一部分是由於生物學,一部分是由於黑格爾的影響流連不散。如果不以一種無意識的黑格爾派形而上學為基礎,我不明白為什麼探究預料要產生「統一的整體」。    P385,杜威和我之間的主要分歧是,他從信念的效果來判斷信念,而我則在信念涉及過去的事件時從信念的原因來判斷。一個信念如果同它的原因有某種關係(關係往往很複雜),我就認為這樣一個信念是「真的」,或者儘可能近於是「真的」。。。。。假如我覺得愷撒渡過盧必康河這個信念很討厭,我不必在沉悶絕望中坐下來;我如果有充分的手腕和能力,能夠安排一個社會環境,讓愷撒未渡過盧必康河的說法在那個社會環境中會有「有保證的可斷言性」。    P387,註解,本書作者系兩度任維多利亞女王的首相的羅素伯爵之孫,1931年其兄逝世後,依法律規定世襲伯爵。    P387,桑塔雅那說:「在杜威的著作中,也正象在時下的科學和倫理學中一樣,滲透著一種准黑格爾主義傾向,不但把一切實在而現實的事物消融到某種相對而暫時的事物裡面,而且把個人消融到他的社會功能裡面」。    接著P387,整段,我以為杜威的世界是一個人類佔據想像力的世界;天文學上的宇宙他當然承認它存在,但是在大多時候被忽視了。他的哲學是一種權能哲學,固然並不是象尼采哲學那樣的個人權能的哲學;他感覺寶貴的社會的權能。我們對自然力量的新支配能力,比這種能力至今仍受的限制給某些任造成更深的印象;我以為正是工具主義哲學中的這種社會權能要素使得工具主義對那些人有了誘力。    接著P387,整段,人類對待非人的環境所抱的態度,在不同時代曾有很大的差別。希臘人怕傲慢,信仰一位甚至高於宙斯的必然之神或命運之神,所以希臘人小心避免那種他們覺得會是對宇宙不遜的事情,中世紀時把恭順做得更遠甚於以前:對神謙卑時基督徒的首要義務。獨創性被這種態度束縛住,偉大的創見幾乎是不可能有的,文藝復興恢復了人類的自尊,但又讓自尊達到了造成無政府狀態與災難的程度。文藝復興的成績大部分被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打消。但是,近代技術雖不全然適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倨傲的個人,卻使人類社會的集體能力之感復活了。已往過於謙卑的人類,開始把自己當作幾乎是神。義大利的實用主義者帕比尼就極力主張用「模仿神」代替「模仿基督」。    接著P388,整段,在所有這些事情上,我感到一種嚴重的危險,一種不妨叫作「宇宙式的不虔誠」的危險。把「真理」看成取決於事實的東西,事實大多在人力控制以外,這個真理概念向來是哲學迄今教導謙卑的必要要素的一個方法。這個對自傲的抑制一撇除,在奔向某種病狂的道路上便更進一步--那種病狂就是隨著費希特而侵入哲學領域的權能陶醉,這是近代人不管是否哲學家都容易陷入的一種陶醉。我相信這種陶醉是當代最大的危險,任何一種哲學,不論多麼無意地助長這種陶醉,就等於增大社會巨禍的危險。    P394,物理學一直在使物質的物質性減弱,而心理學則一直在使精神的精神性減弱。    P395,現代分析經驗主義和體系締造者們的各派哲學比起來,有利條件是能夠一次一個的處理問題,而不必一舉就創造關於全宇宙的一整套理論。在這點上,它的方法和科學的方法相似。我毫不懷疑,只要可能有哲學知識,哲學知識非靠這樣的方法來探求不可;我也毫不懷疑,借這種方法,許多古來的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P397,哲學放棄了一部分武斷的浮誇奢求,卻仍繼續提示啟發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西方哲學史之古典哲學第20章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西方哲學史之古典哲學第16章 柏拉圖的不朽論
世界哲學史(5)——《易經》、畢達哥拉斯
西方哲學史丨開篇問題

TAG:哲學 | 筆記 | 西方哲學 | 西方 | 讀書筆記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史 | 讀書 | 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