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俏梅芳韻三十載 凌霜傲雪為秦腔-關 中 直 擊

俏梅芳韻三十載 凌霜傲雪為秦腔——記李梅從藝三十年

李梅從藝30年紀念演出在京取得成功 沙 莎攝 她是《鬼怨》中愛的執著,恨的戾厲的美艷女鬼; 她是《遲開的玫瑰》中倔強剛毅又美麗善良的玫瑰; 她是《大樹西遷》中在西部書寫美麗人生的知識分子; 她更是秦腔最光彩照人的使者,將大秦的氣度與婉轉,將秦人的激越與柔情傳遍四方。 她是西北唯一一位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國家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二度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的獲得者,她用紮實的功底,不斷的努力完美演繹秦腔的無窮魅力; 她是外國人眼裡中國的『火鳳凰』,她也是老秦人心中秦腔「四大名旦」之首。 三十年很短,對於一位藝術家而言光陰總是如流水一樣匆匆而過。 三十年很長,對於秦腔藝術來說它足可以塑就一位引以為榮的名角。 李梅用三十載的孜孜追求,完成一個秦腔藝術家對這門藝術的尊重與愛戀,而秦腔也成就了李梅的「梅吐芳菲」。 賈平凹曾為李梅寫下這樣的話:「在太多誘惑的年代,年輕的從藝人難得還待在戲劇舞台上。李梅在地方劇院十多年不從俗流,酷愛秦腔,苦學苦練,終於在不易走紅的戲劇舞台上走紅,應有賀聯:瑩飛光自照,梅雨色不褪。」 11歲開始的秦腔人生 11歲,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代表著父母的寵愛,無盡的嬉鬧,和最無憂無慮的歲月。然而,對於李梅,11歲代表著戲曲研究院演員訓練班朝朝暮暮的訓練,代表著唱、念、做、打、舞,也代表著將為秦腔書寫的戲劇人生。 1969年,在西安灞柳岸邊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呱呱墜地。她一天天長大,不僅美麗動人,更是舉步能舞,舒喉能歌,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苗子。 1980年,11歲的李梅考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訓練班。別看李梅如今已是青年表演藝術家,剛開始並不被老師看好。時過30餘年,李梅仍能清楚地記起剛入行時的感受:「那時的演員訓練班人才濟濟,我在班裡很不起眼,當時排的啟蒙戲是《三對面》,有ABCD四個角,我是最後的D角,排戲時,老師忙著給別的同學指導,根本輪不到我。我不服氣,就在旁邊看,看多了,我就琢磨,如果讓自己來演,我會怎麼去更好地表現?」 這種遭「冷落」的際遇一直到李梅15歲才有改觀。「團里投排《楊七娘》,剛開始我還是排在最後的D角,但在排練時,我除了按程式一招一式地表演,還把我平時對這個角色的一些個人感悟加進去。好不容易爭取到上台的機會,一場演出下來,觀眾掌聲雷動。最後,主角換成了我。」 人如果努力,上帝也會眷顧。就這樣,13歲的李梅站在了舞台中央,14歲的她主演《楊七娘》,躍上了戲曲藝術征程的第一級台階。 幸運的李梅在這七年的學習生涯中,系統地學習了唱腔藝術,表演程式,基本要領,把子、腿功、技巧、圓場等步驟均在其列。七年來,李梅學得刻苦而紮實,這為她以後的藝術之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歲,李梅演出了秦腔《游西湖》中的「鬼怨」一折,這齣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唱紅大江南北,被譽為「火中鳳凰」的馬蘭魚等一批前輩藝術名家已使李慧娘這個美麗的復仇女神臻於佳境。 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16歲的李梅定要演出自己心中的慧娘,為此她默默地苦練著:每天腿上綁起沙袋,口中念著唱著,沿著練功場,一跑就是幾小時,為了體驗曠野孤魂的心理感覺,李梅幾次於夜深人靜之時,在導演的啟示下獨立操場仰望星空,踽踽獨行;或在黑暗的樹林中聽那樹動風搖,在一種空靈的觸懾下,她感受一種蕭瑟肅穆的氛圍。她終於找到了李慧娘的感覺。同學們笑她鬼魂附體,連吃飯睡覺都帶有幾分「鬼氣」 。 經過幾番苦霜凍,始得梅花放清香。李梅終於演出了「這一個」慧娘形象。 賈平凹這樣寫到:李梅演《鬼怨》,鬼十分美艷。台上的燈還亮著,但這是黑漆漆的夜裡,鬼尋著花園了,便要叫一聲「苦哇——!」給人間聽。戲上的叫板,平常是旦角的在強說愁,這鬼有冤,就丹田氣沖,腦鼻腔共鳴,由弱到強,至強又趨微弱,音域上下已超過兩個八度,忽遠忽近地就飄然來了,花園裡的花,草,樹木和樓閣,以及台下看戲的人,都在顫慄。 李梅以這出《鬼怨》唱紅京華,她與演《殺生》的肖英,被合稱為「西北雙珠」 。 頻繁的演出,提高了她的舞台應變能力,「秦腔十佳演員」等一張張獲獎證書,證明了她的實力和觀眾對她的喜愛。 用「真情」贏得「梅花」 「有戲」先得「有情」,用「情『演戲是戲曲演員的高境界,只有用「情」演戲才能塑造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打造不朽的藝術精品。而對於藝術家這「情」有無限的解讀。 「情系秦腔」,這是李梅三十載戲曲人生所有的表達。為秦腔,她冰雪裡歷練;為秦腔,她耐心鑽研;為秦腔,她拋卻利益;為秦腔,她思存高遠。 一位老學者曾送給李梅一句格言:「心智圓通操行方」,並解釋說,要篤實勤學,思存高遠,超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隨意點染,出神入化,吳帶曹衣,盡在法度之中。 教誨給有心的人才有意義,李梅決心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超越過去,創造精品。要做到這些就必須「 沉下來」,耐得寂寞;就必須專心致志,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就必須淡泊名利,在熱耕冷耘中澆灌出自己的花果。 有人勸李梅下海經商,她謝絕了;有人邀她加盟別的藝術門類,她婉言推辭了;經常有人以豐厚的酬金請她私下演出,她不予理睬。「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語)。李梅為了爭取更大的創造,潛心悟道,敬業苦學。 天賦在勤奮的磨礪下燃燒。從藝多年,無論「美麗的復仇女神」李慧娘,「中國女將軍」楊七娘,蔡倫之妻苦荷,還是人到中年的富婆劉姐,她演一個成一個,紅遍三秦。大量不同類型的人物通過李梅的演繹鮮活在藝術長廊,奠定了她在當今秦腔界無人企及的地位。 李梅將真情給了秦腔,秦腔也用「真情」回報李梅。1996年8月,李梅27歲。憑藉眉戶劇《留下真情》,她奪得了中國戲曲演員的最高榮譽「梅花獎」 。而對夢寐以求的權威大獎,年輕的李梅並未被榮譽負累,披著灼灼耀人的光華,又勇敢地接受著「下一個」挑戰。她的胸中,洋溢著創造的激情,她的幸福體驗,永遠來自超越自己的過程中。而大型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的成功,則展示出日臻成熟的李梅在藝術上又攀上了一個無限風光的高峰。尤其可貴的是,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李梅固守戲曲藝術的殿堂,保持心靈中對藝術熾愛的一方凈土,拒絕各種名目繁多的高薪聘請,不走穴,不唱堂會,耐得寂寞,甘守清貧,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支撐藝術的大廈,使自我形象像同她塑造的角色一樣美麗動人。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在戲曲藝術的低谷中,懷著理想,奮鬥拼搏的李梅,不正是一枝報春的紅梅嗎? 秦腔梅韻氣自華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傳統的魅力總容易讓人淡忘,秦腔也不例外。曾經風光無限的易俗社,門可羅雀;曾經大紅大紫的名角,也不得不為生存而唱。人們忘記秦腔帶來的心靈震撼,人們不相信那咿咿呀呀的聲音會比周杰倫的演唱會更好聽。於是有人說,秦腔註定要落寞。然而李梅卻用自己的方式給了秦腔生存的理由,給了秦腔舒展魅力的方式。 李梅演戲,講究與節奏的輕重舒緩,節奏伴隨著人物的性格變化來豐富情理的交融。她在大型秦腔歷史劇《楊七娘》中扮演的楊七娘,就是節奏深入的具體表擬。秦腔音樂的大氣凝重,頓挫悠揚的元素組合,引發了巾幗英雄楊七娘的凜然態、愛國志、母子情。 李梅演戲,講究與層次的連環遞進,她在眉戶現代戲《留下真情》中扮演的劉姐,就是鋪排層次延展的典範。她在戲中用情真意切將層次是一段一段深入,一步步地推動人物前行,達到意念相通。 李梅演戲,講究於整體前後一致,人物發展的一貫性和合理性。她在現代眉戶戲《大樹西遷》中扮演的孟冰茜,就是思想和行動一統的聚攏。她是這個人物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沒有她的前後一貫合理的表達無法構成這一人物的血肉豐滿。 為了使陝西戲曲唱腔緊跟時代的步伐,給人以新潮趨時的美感,她付出了艱辛和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除長期學習聲樂,鑽研科學的發聲方法,她還廣泛涉獵其他地方劇種,從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從黃梅戲中她學到了抒情、鬆弛;從豫劇中她學到了通俗,豪邁;從京劇中她學到了優雅,真假嗓共鳴……融會貫通的學習,使她突破了自己嗓音的局限,達到高音清亮、甜美,中音豐滿、委婉,低音厚實而大氣。秦腔、眉戶、碗碗腔都駕馭得得心應手;古典戲、現代戲唱來都是遊刃有餘。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音域去表達特定人物的特定情境,已成為李梅的突出特徵。老戲迷們說:「李梅的戲耐看,有韻味。」於是,「梅韻」成為李梅聲腔的專有詞。 墨子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李梅雖未曾拜師於某一名家門下,但她善納百川之水,博採眾家之長,終得「實至名歸」。 能唱秦腔是我的幸運 在「陝西李梅文化藝術發展中心」的揭牌儀式上,李梅曾經說到:「我們陝西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以秦腔為代表的陝西地方戲曲,是中華民族戲曲百花園中的瑰寶。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的一方熱土,得到了陝西地方戲曲的熏陶和滋潤,並且從事了這樣的一種職業,獻身於這樣的一種事業,對我們的生命來說,真是三生有幸。陝西的戲曲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的去為之奉獻,在我們的前頭,走著我們熟知的和更多無名的前輩,我們有幸趕上了這樣的好時代,就應該更多的承擔一份責任。這不是大話,而是我和我們共同的心裡話。」 梅花香自苦寒來。李梅的今天也不是輕易走過來的。11歲考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訓練班之初,學藝七年,主攻花旦兼刀馬旦,硬是練出一身文武兼備的紮實功夫,唱念做打俱臻上乘。12歲初次登台,13歲站在了舞台中央,14歲主演《楊七娘》,躍上了戲曲藝術征程的第一級台階。其後,秦腔《鬼怨》及全本《西湖遺恨》,把她的表演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而1994年主演的眉戶現代戲《留下真情》,更助她登上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領獎台,成為陝西第三位獲此殊榮的青年戲曲演員。有評論者把李梅這三出代表劇目視作她表演藝術的三級跳,頗有道理。而「一躍龍門」,卻也並非易事。基於:勤學苦練——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幾乎無一例外地有一部艱難創業史,一部流汗、流血、流淚的艱苦奮鬥史,李梅自在其中。 在她從藝三十年新聞發布會上李梅感慨萬千:「我一直很慶幸自己是個秦腔演員,30年漫長的歲月,我付出了,努力了,也贏得了許多榮譽,許多好評,性情早已淡然、平靜了。我一定要牢記職責,站穩腳跟,戒除浮躁,潛心努力,以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姿態,為秦腔、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為民族藝術事業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屹立高峰的李梅,總會回視腳後長長的身影,身影構出了她辛勞與勤奮,執著於頓悟的圖案,且絢麗多彩。李梅用堅實的步子溫良的性格,在戲曲藝術的海洋里採摘朵朵浪花,然後把浪花排成一序,串聯出對秦腔最深沉的愛戀。 三十年藝術追求,終於有了唱腔的甜、脆、清、悠,香澤千里;三十年不懈努力,終於有了表演的柔、巧、逸、凝,舒暢萬分;三十年情深意濃,終於有了梅艷芳菲,氣質自華。 「冰雪磨鍊後,忽放幾枝新。獨立江山暮,能開天地春。」清代詩人沈欽圻的詩竟似乎是為李梅度身定做。期盼李梅以傲視冰雪的氣概,不斷創造新的成就,率新一代戲曲藝術人才,開創陝西戲曲的春天。 (本報記者 沙 莎) 【品 梅】 專家評李梅 一切有出息的戲劇演員,總不滿足於照貓畫虎地重複師長,「克隆」前輩。創新是一切文學藝術的生命,自然也是表演藝術家們的追求。李梅早年就為自己確立了這樣的目標。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文藝評論家 康式昭 在太多誘惑的年代,年輕的從藝人難得還待在戲劇舞台上。李梅在地方劇院,十多年不從俗流,酷愛秦腔,苦學苦練,終於在不易走紅的戲劇舞台上走紅,應有賀聯:螢飛光自照,梅雨色不褪。 ——著名作家 賈平凹 我早在80年代便看過李梅的《鬼怨》,那時她也就十多歲,著白衣裙,飄然而上,若雲若夢,輕盈一似無骨,但那舞姿中傳遞出的滿腔幽怨與悲憤,卻如海如潮,山嶽般向觀眾卷壓而來。 ——何西來 由李梅所再度舞台創造的喬雪梅形象,已得到廣大觀眾和專家們的一致認可,並成為青年藝術家李梅同志戲曲舞台生涯的一塊重要碑石。 ——茅盾文學獎評委、著名文藝評論家 李 星 李花潔白添春色,梅花綻放傲冬寒。李越多年成「大樹」,梅開二度看「西遷」。 ——何孝充 李梅以唱功和文戲見長,表演細膩,藝術感覺好,善於通過內心刻畫人物,無論是《楊貴妃》的雍容富麗,還是《三月桃花》中人物的青春靈動,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商子秦 李梅跳出人物類型化而進入人物個性化,由戲劇程式塑造傳統戲類型化人物的「必然王國」進入塑造當代個性化人物的「自由王國」。 ——王智信 【賞 梅】 戲迷之聲 我為您的辛勞和成功而激動鼓舞;歡呼中國戲曲藝術苑中一枝紅梅的怒放,必將象徵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原陝西日報高級記者 方 越 她的一招一式無不顯示出一種美,她的一腔一調無不顯示出一種甜,無一不顯示出她的藝術魅力。 ——孫曉霞 在秦腔四大名旦之首、「梅花獎」得主李梅的身上,能看到昔日秦腔大家的影子;在眾多年輕演員的身上,我看到了為秦腔的崛起而勇於拼搏的精神。 ——戲迷 張建民 梨園玉英競開放,俏梅得意獨風騷。盪氣天籟滿秦隴,藝術長青繪錦華。 ——西安理工大學學生 冶 剛 無論在大街小巷,庭院深處,隨處都能聽到李梅悅耳甜美的《十五貫》手機鈴聲,這種感覺舒服極了,比吃了羊肉泡饃的感覺更濃、更濃……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水利管理工作站 馬永剛 我愛秦腔,也愛李老師,願我們的老師藝術之樹長青,願秦腔的藝術文化源遠流長,永遠播撒在我們三秦大地這塊肥沃土地。 ——西安市臨潼區 雷小紅 通過她的藝術創作與表演講述人間真情,無論是老人、小孩、有知識的、沒文化的,甚至像我這樣的戲盲,都能通過藝術表演察世間冷暖品人生百味,更能參悟智慧、領會真理,學做事、學做人。 ——西安交大中文系學生 宋 暘 (沙 莎 整理)
推薦閱讀: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秦腔》等四部作品獲獎(組圖)_
戲緣——我與秦腔
【講座預告】中國秦腔四大名旦齊愛雲做客百年交大
秦腔界的「金童玉女」!

TAG:秦腔 | 凌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