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又稱葯疹,是指藥物通過口服、注射、皮膚粘膜用藥等途徑進入人體,所引起的皮膚粘膜急性炎症反應。以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常突然發病,除固定性葯疹外,皮損呈多形性、全身性、對稱性、廣泛性,多由面頸部迅速向軀幹四肢發展的趨勢為特徵。中醫稱之「中藥毒。」本病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已日趨增多,目前已佔皮膚科初診病例的3%,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我國古代對服藥過量或因服用毒藥所引起的中毒反應早有記載,對其臨床癥狀、病案、解救方法等記述尤詳。晉《肘後備急方》「治卒服藥過劑煩悶方」及「治卒中諸葯毒救解方」論述了中諸葯毒的解救方葯。隋《諸病源候論》一書已認識到藥物中毒或致敏對人體是有害的,重者可導致死亡;又認為由腸胃進入,且毒物從大便外泄,毒氣未入血脈者易治.此外,在「石火丹候」及「風毒腫候」中的記述,均相當於藥物性皮炎的固定性葯疹型和紅皮症型。唐《備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云:「桔梗發則頭痛目赤,身體壯熱,……若散發身體卒生瘡,宜服麥門冬湯方。」已提出中藥毒可引起高熱、皮疹等癥狀,且介紹了解救方劑。在明代以前我國醫家對中藥毒所引起皮膚髮疹雖已有記述,但多偏重於對葯毒解救方劑的介紹。宋以後對中藥毒所散發的細疹,分型論述頗詳.明《證治準繩。瘍醫.丹毒發疽》云:「背上細瘡者如浸淫工一2天,如湯火傷,煩躁多渴,¨….因服丹石剛劑所致,紅潤者生,紫黯者死。」這裡所指皮疹如湯火傷與大皰性表皮鬆解性壞死性葯疹相類似,而且指出是因服丹石劑所引起,如皮疹紫黯系出血性皮疹,病情危篤,可導致死亡。《證治準繩.瘍醫。面游風毒》又云:「初覺瘙癢,如蟲蛇行,搔損成瘢,痛楚難禁,宜服黃連消毒飲。」「此積熱在內,……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此處論述似光敏性皮炎型葯疹。明《壽世保元.中毒》云:「人為百葯所中傷,其脈洪大者生,微細者死.」又曰:「洪大而遲者生,微細無數者死,大凡百葯所中,用甘草綠豆水煎服之能解百毒。」指出中藥毒所出現的脈象對預後判斷的.臨床意義。清《瘍醫大全。救中藥毒門主論》云:「凡服藥過多,生出毒病,頭腫如斗,唇裂流血,或心口飽悶或臍腹撮痛,皆中藥毒也。」對中藥毒所引起的顏面浮腫,唇裂流血癥狀描述得更為形象,作者主張「凡解藥毒,湯劑不可熱服宜涼飲之,蓋毒得熱則勢愈盛也。」這裡指出凡中熱毒宜寒飲之藥理。清《外科真詮。龜頭腫痛》云:「有因肝經濕熱下注者,其腫紅脹,宜內服加減瀉肝湯。」有類似固定葯疹的記述。 總之,宋代以前已重視中藥毒的各種治療方法,尤其提出各種中毒反應的解救方法,對藥物過敏所出現的皮疹、脈象等也均有論述。明、清兩代由於醫學不斷發展,對各種類型的中藥毒的病因病機及各種治療方法,均分別予以了闡述。 [病因病機] 葯毒發疹,必源於內外因相互作用而發病。只有內在秉賦不耐,而無誤食藥物病史,則不致於發病;只有草石火毒或辛溫燥烈之品,而不通過機體作用,病亦無從而生。 1 秉性不耐 先天胎中遺熱,血分蘊蓄濁惡熱毒之氣,血熱內蘊,熱毒外達肌表,可發斑疹。這是引起葯毒的內因。 、 2 葯毒人營,津液內耗 中藥丹石剛劑、西藥化學毒藥,多屬火毒熱性之品,辛溫燥烈之葯,亦可升發陽毒,先天秉賦不耐之人,誤食剛劑熱葯,火毒內攻,內有熱邪蘊蓄肌膚,外有火毒內攻,兩陽相搏,火勢更熾,肌膚可透發斑疹,引起壯熱、嘔惡等症。若邪熱入血,燔灼陰津,津液內耗,可見傷陰之候。津液虧損,肌膚失養,則見皮膚脫屑如雲片。 3 脾失健運,濕熱下注 由於過食肥甘厚味之品,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濕熱與葯毒相結,下注陰器則浸淫濕爛,掀腫灼痛;若濕熱瘀阻絡道,氣血瘀滯,則見皮疹黯紫或紫紅;如血溢成斑,則紫斑點片相連。 4 風熱搏結。郁於肌腠 葯毒入營,血熱沸騰,熱極生風,風熱相搏,郁於肌腠,則發風痦癌;若風熱上乘,則頭面杴腫如斗,眼裂閉合成縫,如風毒腫。 引起藥物性皮炎的藥物,隨著新葯不斷增加,種類也有增多,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引起藥物性皮炎的可能。臨床上常見的有:①抗生素類:以青黴素、鏈黴素最多,其次是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土霉素等。②磺胺類:如磺胺噻唑、長效磺胺等。③解熱鎮痛類:其主要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的發病率最高。④催眠葯、鎮靜葯與抗癲癇葯,如魯米那、眠爾通、泰爾登、苯妥英鈉等,以魯米那引起者最多。⑤異種血清製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藥也可引起藥物性皮炎,文獻中報告單味藥物有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參、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白蒺藜、大黃、蓖麻子等,成藥中有六神丸、雲南白藥、牛黃解毒片、羚翹解毒片等. [辨病] 1 臨床表現 藥物性皮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常見者有下列類型: 1.1 蕁麻疹樣型 較常見,多由青黴素、血清製品、痢特靈、磺胺類及水楊酸鹽類等引起,表現與蕁麻疹相似,風團散佈於四肢、軀幹。嚴重者可出現口唇、包皮及喉頭血管神經性水腫,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蛋白尿等。 1。2 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 較常見。多由解熱鎮痛葯類、巴比妥、青黴素、鏈黴素及磺胺類等引起。發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麻疹樣型的皮損為散在或密集、色紅、針尖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對稱分布,可泛發全身,以軀幹為多,嚴重者可伴發小出血點。猩紅熱樣型的皮損初起為小片紅斑,從面、頸、上肢、軀幹向下發展,於2—3日內可遍布全身,並相互融合。達到高潮時,全身遍布紅斑,面部四肢腫脹,酷似猩紅熱的皮損,尤以褶皺部位及四肢屈側更為明顯。本型患者的皮損鮮明,但全身癥狀較麻疹及猩紅熱稍輕,無麻疹或猩紅熱的其他癥狀。白細胞可升高,少數患者肝功能可有一過性異常。停葯後工一2周病情好轉,體溫也逐漸下降,皮損顏色變淺,繼之出現糠狀或大片脫屑,病程一般較短;若未及時發現病因及停葯,則可向重型藥物性皮炎發展。 1.3 固定性葯疹型 是最常見的一型。常由磺胺製劑、解熱鎮痛劑或巴比妥類藥物引起。皮損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水腫性紫紅色斑,直徑約1—2cm或2~3cm,.常為一個,偶可數個,邊界清楚,重者其上有大皰。停葯後1周余紅斑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著斑,經久不退,如再服該葯或同類藥物,常於數分鐘或數小時後,在原皮損處發癢,繼則出現同樣皮損,並向周圍擴大,以致中央色深,邊緣潮紅,也可發生水皰.複發時他處也可以出現新的皮損,隨著複發次數增加,皮損數目也可增多。損害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較多見於口唇、口周、龜頭、肛門等皮膚粘膜交界處,手足背及軀幹也常發生,可單獨發生或同時累及多處,發生於皺襞粘膜處容易糜爛,產生痛感。一般經過7一10日可消退,若已潰爛則癒合較緩,重者可伴發熱。 1.4 多形性紅斑型 常由磺胺類、巴比妥類及解熱止痛藥等引起。臨床表現與多形性紅斑相似,皮損為豌豆至蠶豆大小圓狀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丘疹,中心呈紫紅色,或有小皰,境界清楚。多對稱分布於四肢伸側、軀幹、口腔及口唇,有瘙癢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門、外生殖器及全身泛發大皰及糜爛,疼痛劇烈,可伴高熱、肝腎功能障礙及肺炎等,病情險惡,稱為重症多形性紅斑型藥物性皮炎. 1.5 濕疹皮炎樣型 大都先由磺胺或抗生素軟膏引起接觸性皮炎,使皮膚敏感性增高,以後再服用同樣的或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又可引發此型藥物性皮炎。皮損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皰疹,常融合成片,泛發全身,可有糜爛滲液,類似於濕疹,自覺瘙癢,或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1。6 剝脫性皮炎型 為嚴重型藥物性皮炎,多由巴比妥類、磺胺、苯妥英鈉、保泰松、對氨水楊酸鈉、青黴素、鏈黴素等藥引起,多數病例是在長期用藥後發生。首次發病者潛伏期約在20天左右,有些病例是在已發藥物性皮炎的基礎上,繼續用藥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熱,寒戰。皮損初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加劇,融合成全身瀰漫性紅腫,尤以面部及手足為重。可有糜爛、丘皰疹或小皰,破裂後滲液結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膚脫屑,呈鱗片狀或落葉狀,手足背則呈手套或襪套狀剝脫.以後頭髮、指(趾)甲可能脫落。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紅、腫脹或發生水皰、糜爛,影響進食。眼結膜充血、水腫、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時可發生角膜潰瘍。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可伴有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細胞顯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細胞缺乏。病程常超過1個月,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繼發感染而死亡。若及時停用致敏藥物,應用類固醇激素等藥物治療,可使病情好轉。 1。7 大皰性表皮鬆解型 為嚴重藥物性皮炎。常由磺胺類、解熱止痛劑如水楊酸類、保泰松、氨基比林等,抗生素、巴比妥類等引起。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癥狀較重,有高熱、疲乏、咽痛、嘔吐、腹瀉等癥狀。皮損為瀰漫性紫紅色或暗紅色斑片,常起始於腋和腹股溝,迅速波及全身,觸痛顯著。旋即於紅斑處起大小不等的鬆弛性水皰,稍一搓拉即成糜爛面,或形成大面積的壞死表皮,留下疼痛的剝露面,口腔、頰粘膜、眼結膜、呼吸道、胃腸道粘膜也可糜爛、潰瘍。部分病例開始時似多形性紅斑或固定型葯疹,很快即泛發全身,須即刻停葯及時搶救,嚴重者常因繼發感染、肝腎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或內臟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質血症等死亡。 . 除上述類型外,藥物還可以引起紫癜型藥物性皮炎,皮損類似於紫癜;痤瘡樣藥物性皮炎,皮損類似於痤瘡;光感性藥物性皮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樣反應;天皰瘡樣皮損及假性淋巴瘤綜合征等. . 2 診斷要點 2。1 有用藥史。 2。2 有一定的潛伏期,首次用藥多在4—20天內發病,重複用藥常在l天內發病。 2.3 皮損突然發生,色澤鮮明、一致,除固定葯疹外,多為對稱性或廣泛性分布,進展較快。 2.4 自覺癥狀一般常有灼熱、瘙癢,多數伴有發熱,嚴重者可伴有肝、腎、心臟等內臟損害。 3 鑒別診斷 『 3。1 疫痧(猩紅熱) 無用藥史,發病突然,高熱,頭痛,咽痛,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皮膚呈現瀰漫的針尖大小的點狀紅色丘疹,於肘窩、腋窩、腹股溝處可見排列成瘀點狀線條,初期舌乳頭紅腫肥大,可見「楊梅舌」,口周蒼白為其特點。 3.2 麻疹 經9一兒天潛伏期,出現鼻流清涕,眼部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初期口腔粘膜可見藍白色或紫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約經2—5天皮疹發全。發疹時高熱,出疹5—7天後,體溫下降,皮疹開始消退. 3.3 浸淫瘡(濕疹) 無用藥病史,病程長,且多反覆發作,常以冬季為重,瘙癢、滲出明顯。 (辨證) 1 血熱發斑證 肌膚焮紅成片或見密集針頭大小之紅色粟粒疹,以軀幹部為多,壓之皮損色退,伴有身熱,關節酸痛等,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滑數。 2 毒熱傷陰證 全身皮膚潮紅,或糠粃狀脫屑,重則皮膚大片剝脫,伴有壯熱、嘔惡等症,或見鬆弛大皰,皮膚剝落如燙火傷,症情危篤,舌質絳,苔光剝,脈細數。 3 風熱相搏證 全身起風痦?,此起彼伏,或風痦癌浮腫不消,壯熱,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4 血瘀成斑證 皮損黯紅、紫紅或見水皰,舌質黯紅或見瘀斑,脈細澀。 5 濕熱下注證 皮損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明顯,可見陰器浮腫或龜頭濕爛,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療] 1 內治法 1。1 辨證論治 1。1.1 血熱發斑證 治宜涼血清熱解毒。選用犀角地黃湯酌加紫草、板藍根、白茅根等。 1.1。2 毒熱傷陰證 治宜清營敗毒。選用清營湯或清瘟敗毒飲酌加板藍根、大青葉、白茅根、牛蒡子、升麻、金銀花等。 工。1。3 風熱相搏證 治宜疏風清熱。選用消風清熱飲酌加金銀花、牛蒡子、連翹、生地、玄參等。 l。工.4 血瘀成斑證 治宜活血化瘀。紫斑者應涼血活血止血,選用犀角地黃湯加減,若紫斑中央起皰狀如貓眼,宜活血清熱,選用通竅活血湯酌加金銀花、大青葉、白茅根;若紫斑發於陰器,浸淫濕爛,焮腫灼痛,宜活血化瘀,選用通竅活血湯去麝香,加石菖蒲。 1。1.5 濕熱下注證 治宜清利濕熱。選用龍膽瀉肝湯或導赤散酌加丹皮、赤芍等. 1。2 成藥、驗方 1.2。1 熱毒內陷者,選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內服. 1.2.2 本病初期,以大青葉、生石膏、金銀花、生槐花、鮮生地、丹皮、黃芩、天花粉、車前草、六一散,煎水內服。後期,以南北沙參、玄參、石斛、紫丹參、白朮、扁豆,生枳殼、生苡仁、黃柏、生甘草、土茯苓,煎水內服。 2 外治法 2。l 斑疹焮紅成片或見痦癌發作,瘙癢劇烈者,用三石水或九華粉洗劑外塗,每日2--3次。 2.2 滲出較多,浸淫濕爛,以水溶液溻漬,藥用黃柏、生地榆各15g,或馬齒莧、貫眾各15g,水煎後濕敷。亦可並用青黛散外撲. 3 西藥治療 輕症者一般給以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及鈣劑。重症者則要加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每日20~40mg,當病情好轉則逐漸減量直至停葯。病情特別嚴重的,如大皰性表皮鬆解萎縮型和全身性剝脫性皮炎型則需及早採用各種有效措施。應用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氫化可的松200—400mg,或地塞米松10—15mg,維生素Cl-3g,加入5%一10%葡萄糖水1000-~2000ml內緩慢滴注,每日工次,應盡量做到24小時內連續滴注。根據病情同時採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注意補鉀及維持電解質平衡,加強護理。 [預防與護理] l 合理用藥,嚴格掌握用藥指征、藥量、使用時限,由於臨床上存在著濫用藥物的情況,特別是抗生素等,增加了發生藥物性皮炎的機會,應引起注意。用藥前必須仔細詢問病人有否藥物過敏史,對青黴素、鏈黴素、普魯卡因、頭孢類抗生素、抗毒血清製劑等,用藥前要做過敏試驗。 2 用藥要注意觀察病人用藥後反應,尤其對有蕁麻疹、哮喘等過敏性疾病史的病人,更要留意觀察。用藥後病人出現全身皮膚瘙癢、皮損或發熱者,應考慮到是否有藥物過敏引起的皮炎出現,爭取早診斷,早停葯,早處理。 3 已確診為藥物性皮炎者,應記入病歷,並囑病人牢記致敏藥物,每次看病時告訴醫生,勿用該葯。 4 對重症型,如剝脫性皮炎、大皰性表皮鬆解型病人,應加強對皮膚的清潔護理,防止繼發感染,注意養陰生津葯的應用,防止津液進一步內耗枯竭,並應多飲水,促進葯毒的排泄。對血熱發斑型,應及時治療,防止津液內耗,肌膚失養,發展成剝脫性皮炎。 [古籍選粹]. 《諸病源候論} 凡藥物雲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變亂,於人為害,亦能殺人。但毒有大小,自可隨所犯而救解之,但著毒重者,亦令人發病時咽喉強直,兩眼睛疼,鼻干手腳沉重,常嘔吐,腹里熱悶,唇口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百日便死.其輕者乃身體習習而痹,心胸涌涌而吐,或利無度是也。但從酒得者難治,言酒性行諸百脈。流通周體,故難治√因食得者乃愈,言食與葯俱入胃,胃能容雜毒,又逐大便泄毒氣。毒氣未流入血脈,故易治。若但覺有前諸候。便以解毒法救之. 《證治準繩.瘍醫.面游風毒》 初覺微癢,如蟲蛇行,搔損成瘢,痛楚難禁,宜服黃連解毒飲。 《外科正宗。卷四》 砒毒者,陽精火毒之物,服之令人臟腑乾涸,皮膚紫黑,氣血乖逆,敗絕則死。初服知覺早者,大蘭根葉搗汁灌之,輕則可解。無蘭處,以生綠豆同水研爛以之灌之,多則為效.如不解者,以金汁灌之必蘇。蘇後如顛不語者,每日以綠豆水飲之,毒盡則愈。 [現代研究] 1 發病學研究 一般認為藥物性皮炎的發病機理可分為免疫性反應和非免疫性反應兩大類: 免疫反應即變態反應,多數藥物性皮炎系藥物變態反應引起.有些藥物為大分子物質,是完全性抗原,但更多的藥物是低分子量化合物,這些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屬於半抗原,需與體內高分子量的載體如蛋白質、多糖、多肽等通過共鍵結合,形成完全性抗原,抗原刺激免疫系統,引起變態反應.與藥物性皮炎有關的變態反應包括;①IgE依賴型變態反應,即I型變態反應,可產生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過敏性休克等。②細胞毒性變性反應,即!型變態反應,可引起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粒細胞減少症等。⑧免疫複合物反應,即Ⅲ型變態反應,如血清病、血清病樣綜合征、血管炎、蕁麻疹及腎小球腎炎等.④由致敏淋巴細胞介導的遲髮型變態反應,即Ⅳ型變態反應,如接觸性皮炎、濕疹樣及麻疹樣藥物性皮炎、剝脫性皮炎等。 非免疫性反應主要包括:①效應途徑的非免疫性活化,系指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鴉片類藥物、多粘菌素等作為組胺釋放劑,直接引起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而引起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另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及非類固醇抗炎劑可通過對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的環氧化酶的抑製劑而使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的脂氧化酶功能增強而產生的炎症介質白細胞三烯B增多,從而使炎症增強,易發生藥物性皮炎.②過量反應,有些藥物的治療量與中毒量十分接近,安全範圍小,若用藥劑量過大,容易發生中毒反應,引起中毒性藥物性皮炎等.⑧蓄積作用,有些藥物排泄較慢,或患者有肝腎功能障礙,或用藥劑量雖然不大,但用藥時間過久,均可造成藥物蓄積而誘發藥物性皮炎。如碘化物、溴化物所引起的痤瘡樣皮損.另外,服用某些藥物後,經日光照射,通過光變態反應,或光毒性反應產生藥物性皮炎。 2 臨床研究 2.1 辨證施治 張曼華對25例藥物性皮炎採用辨證治療,全身癥狀輕微的¨例用疏風清熱法,方用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全身癥狀重的9例用涼血解毒法,方用犀角地黃湯或清瘟敗毒飲加減,及選用大承氣湯或羚羊地黃湯、大黃黃連湯.對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的5例用清營敗毒、清心開竅法,方用清營湯合清瘟敗毒散加減.部分病例加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對後期出現餘熱未清及邪熱傷陰時用養陰清熱、生津潤燥法,方用增液湯或生脈散加減。提出要按臨床所見靈活掌握,對其中的12例短期加用激素,均收到良效。唐漢釣對痢特靈引起的78例藥物性皮炎辨證分為血熱、風熱兩型,分別以涼血清熱解毒和祛風清熱兼加通利二便施治而獲較好療效。 2。2 單方驗方 李君蒂以紫草、金銀花、丹參、生槐花、丹皮、赤芍、黃芩、制大黃、茯苓皮、甘草為基本方。口乾舌絳者,加生地、玄參,高熱,加生石膏;癢甚,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小便短赤,加車前子。治療藥物性皮炎40例,取得較好效果。林復海以消瘡解毒飲加減,藥用金銀花、白芷、川貝、天花粉、蒼朮、陳皮、皂角刺、甘草、刺蒺藜,治療l例溫毒火型的紫癜型藥物性皮炎而獲痊癒。 2.3 外治方劑 徐冠群用錫類散外治陰莖龜頭部的固定性葯疹26例,每日2—3次,三四天可收斂結痂。朱潤衡應用復方紫柄冬青油紗布(由紫柄冬青150g,土大黃120g,紫草90g,金銀花60g,冰片9g,凡士林1500g組成),局部貼敷治療外陰、肛門糜爛性及潰瘍性固定性葯疹100例。並以煤焦油紗布(由煤焦油40g,10%碘酊lOml,蓖麻油加至1000ml組成)外敷50例為對照。結果復方紫柄冬青油組4—10天痊癒的80%,而煤焦油組為64%。認為復方紫柄冬青油具有抗菌、減少分泌、促進上皮生長和壞死組織脫落的作用,並能減輕疼痛,無刺激性。 (述評罩 中醫藥治療葯疹的療效已無可置疑。但由於目前對葯疹的發生機理還不完全清楚,除在已有基礎上繼續提高療效外,還要突破單純進行臨床觀察的局限性。要對藥物過敏的機理及治療劑量、療程、給藥方式、藥物性質、交叉過敏與藥物的多元性過敏,光敏與光毒進行研究,並從復方中篩選出致敏的單味藥物,探索其致敏的化學結構,以上這些都有待於通過實驗得以進一步清楚。 運用中醫藥治療某些重症葯疹,還存在難以迅速控制病情的不足之處。因此,應及時應用適量皮質激素,並注意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防止繼發性感染以及進行對症和支持療法,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調節機體平衡,促進病體的恢復。 為了適應葯疹發病率升高的趨向,可根據葯疹的各種類型及其證型相結合,擬定相應處方,製成合適的劑型,達到療效較好、使用方便、安全無毒性以及節約葯源的目的,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提高中醫藥治療葯疹的效果。
推薦閱讀:

老豆腐治好神經性皮炎
老中醫坐堂 皮膚科病診治絕招53 異位性皮炎
價值6萬元的經驗!我用7年的皮膚病經歷告訴你:皮炎、濕疹、牛皮蘚、白癜風,看好皮膚病就該這樣做!
夏末秋初警惕日光性皮炎!這些食物千萬別多吃… | 媽網百科
過敏禁忌:皮炎塗藥處別再抹防晒霜

TAG:藥物 | 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