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透視:海灣戰爭12周年

  戰爭爆發

  10年前的1月17日凌晨2時40分,停泊在海灣地區的美國軍艦向伊拉克防空陣地、雷達基地發射了百餘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實施「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爆發。

  從1991年1月17日到2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利用自己的海空優勢和高技術優勢,對伊拉克進行持續38天的空中突擊,使伊拉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癱瘓,嚴重削弱了伊軍的戰鬥力。伊軍全線潰敗,29個師喪失作戰能力。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多國部隊於28日8時停止戰鬥,海灣戰爭結束。伊軍傷亡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17.5萬人被俘,損失了絕大多數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而美軍只有148人陣亡(非戰鬥死亡138人),458人受傷(非戰鬥受傷2978人)。其他國家陣亡192人,受傷318人。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以後規模最大、參戰國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場局部戰爭。參加多國部隊的國家達到了39個,兵力達80餘萬人。與多國部隊對壘的伊拉克也動員了120萬兵力,在科威特戰區部署了54萬大軍。多國部隊不僅在空、海軍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在科威特戰區的地面部隊與伊軍也大體持平,在裝備上則大大優於伊軍,戰爭的勝負早已註定。

  戰爭起因

  提起海灣戰爭,就不得不說到海灣危機。9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東歐劇變,兩德統一,美蘇之間結束長期冷戰狀態,保持長達40多年的兩極格局迅速解體,世界戰略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換。舊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失調,造成了局部地區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區性強國躍躍欲試。伊拉克為了解決與科威特的邊界糾紛和石油爭端,於1990年8月2日出動10萬大軍侵入僅1.78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科威特,從而引發了海灣危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同在海灣存在巨大戰略利益、而且謀求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美國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加上海灣地區一直是美國和西方的生命線(美國進口石油的20%、西歐的35%、日本的70%都來自海灣),為了控制海灣的石油資源,從經濟和軍事上打垮伊拉克,維持中東地區的穩定和勢力均衡,並顯示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作用,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國便打著「維護正義」和「解放科威特」的旗號,迅速出兵。

  貧鈾彈實驗場

  美國核物理學家道格拉斯統計,美英兩國在海灣戰爭中共向伊拉克投下了394萬枚、總計300多噸的貧鈾彈,摧毀了上千輛伊拉克坦克,造成了嚴重的放射性污染。近年來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兒童醫院出生的嬰兒患白血病、癌症和先天性畸形的比例,比海灣戰爭前增加了4.6倍。聯合國方面提供的資料也表明,伊拉克成年人的癌症發病率是戰前的7倍。專門研究海灣戰爭後遺症的伊拉克專家最近說,伊拉克南部地區現在的放射物含量是其他地區的10倍多。

  典型的信息化戰爭

  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樣式,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了強烈的震撼。表現在:

  (1)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表明戰略空襲和反空襲是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有時甚至是惟一的戰爭樣式(如同科索沃戰爭一樣);(2)電子戰成為未來戰爭的核心,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電磁優勢將成為現代戰場雙方激烈爭奪的制高點;(3)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4)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

  著名軍事專家、國防大學張召忠教授在海灣戰爭爆發十周年前夕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張召忠認為,海灣戰爭不僅是冷戰時期向冷戰後時期的轉折點,也是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的重大轉折點。

  有人評價海灣戰爭是「信息化的第一場戰爭」,現在看來應當認為是由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轉變中的最典型的一場戰爭。海灣戰爭保留了機械化戰爭的最先進樣式。連續38天的空襲是以空中力量為主配合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對敵人的遠程攻擊,是一種非線式作戰,沒有前後方、沒有明顯的戰線劃分,開闢了許多新的戰爭樣式。應該說這是在核威懾下的20世紀最典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

  對美國影響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把蘇聯撇在一邊,無視許多國家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建議和呼聲,執意發動戰爭,充分暴露其支配、領導全球的野心;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海灣戰爭後,美國制定了「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新的地區防務戰略,柯林頓上台後更加快了獨霸全球的步伐。

  打破世界格局

  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為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海灣戰爭10年大事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巴格達,拉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2月28日上午停火。

  4月7日美國、英國和法國在伊拉克北部設立第一個「禁飛區」。

  1997年3月26日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7年來第一次對伊拉克屬於「總統用地」的場所進行武器核查。

  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284號決議,成立聯合國對伊拉克武器核查、檢查和觀察委員會,但遭伊拉克拒絕。

  2000年8月10日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成為自海灣戰爭以來到訪伊拉克的第一位國家元首。

  2001年1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聯合國與伊拉克就武器核查問題展開的新一輪對話最早將於2001年2月才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推薦閱讀:

TAG:戰爭 | 海灣戰爭 | 透視 |